思維方式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14:13: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思維方式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取象思維方式論文
摘要:取象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之一。這種思維方式是指在思維過程中離不開物象,以想象為媒介,直接比附推論出一個抽象事理的思維方法。它發展形成于《易經》,其本質是一種比附推論的邏輯方法,與整體思維互補并具有模糊性等特點。這種思維方式與抽象思維、形象思維、頓悟思維有聯系又有區別,在中國傳統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取象思維方式是易學文化精神在現代思維方式中極具價值的部分。
關鍵詞:易經;取象;思維方式;比附推論
Abstract:ThethinkingmodebyadoptingsymbolsisoneofthetraditionalChinesethinkingmodes.TakingitsshapeinIChing,thisthinkingmodedependsonsymbolsofmatterinthecourseofthinking,takesimaginationasamedium,todeduceanabstractconclusionbyforcedanalogy.Inessence,characteristicofobscurityandmutuallycomplementingwiththewholethinkingmode,thethinkingmodebysymbolsisakindoflogictodeduceaconclusionbyforcedanalogy.Correlatedto,butdifferentfromabstractthinking,thinkinginimages,thinkingbyinsights,thinkingbysymbolsexertsanindispensablefunctionintherealmsoftraditionalChinesephilosophy,literature,artandsoon.ThinkingmodebysymbolsistheextremelyvaluablepartoftheculturalspiritofIChingLearninginmodernthinkingmodes.
Keywords:IChing;adoptingsymbols;thinkingmode;deductionbyforcedanalogy
一
取象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之一,這種思維方式是從古至今普遍地被中國人自覺或不自覺運用著的又頗具神秘色彩的一種思維方法,它發展形成于《易經》,是易學文化精神在現代思維方式中極具價值的部分。對此,筆者討論如下:
英語教學思維方式論文
摘要:實踐思維方式是以實踐為中心、為對象、為目的的思維方式。英語教學是一種具體的實踐形態,實踐的形式主要表現為課堂上的語言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實踐理念,將實踐的普遍特性與英語教學的具體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力求為學生創造足夠的練習機會,講求練習形式,適當進行評價,并注意課內外結合,確保語言實踐的效果。
關鍵詞:實踐思維方式;英語教學;教學方法
實踐思維方式的概念、特點與功能
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指的是主體有目的地改造客體的感性的物質活動。它是認識的基礎和最終源泉,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思維方式是人們進行思維活動的方法、形式、樣式、路徑等的總和。實踐思維方式是以實踐為中心、為對象、為目的的思維方式,即因實踐而思維、對實踐而思維、為實踐而思維的思維模式,也就是人們通過思維解決為什么要實踐、進行什么實踐、怎樣進行實踐等問題的理性思維方式。
實踐思維方式具有許多與其他思維方式不同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主體性實踐思維方式是對主體即人的實踐活動自始至終貫徹著主體原則的理論表現,體現著主體的目的、需要和本性,實現對現實世界的理想改造。這種主體性是在現實基礎上對自身充分尊重的表現,是對自身價值的高度認可。
精神與傳統思維方式論文
【內容提要】□知識的整體、系統或思想體系的內在聯系,是不可以任意分割和任意取舍的。
□要真正吸取傳統文化的積極合理因素,要真正把它們消融成為新體系中的質料,就得通過否定——揚棄。
□沒有容忍,沒有兼容,就沒有多元化。
□不能光從民族觀點看問題,還應有全球意識。
【正文】
一
我國人的思維方式論文
思維方式是人們大腦活動的內在程式,它對人們的言行(及至影響外部世界)起決定性作用。思維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質性,象人的思想一樣,無色無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環境(文化及教育的)影響所致;思維方式其實又具物質性,大腦皮層對相同事物的反映,會引起皮層“觸突”產生某種化學反應和物理(生物電)脈沖,并按“既定路徑”來變化傳遞,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觀念(思想)。這種非物質性和物質性的交相影響,“無生有,有生無”,構成了思維方式演進發展的矛盾運動。
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形成與幾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中國文化具兩個根本特點,一是崇圣性。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實際是專制與反專制的歷史。政治上的統治是專制的。各種內訌、動亂、戰爭,起因在于推翻一種專制,但不管成功與否,目的仍然還是建立另一種專制,以至一直延續著綿綿古國的超穩形態。政治既內涵于文化,政治又高居文化之上,它駕御著文化老車,使之循規蹈矩地沿其舊轍。專制政治須“忠君”,治下文化便少不了“一言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成必然邏輯。后來,經無數打壓、圍剿、殺戮,如火如荼如血,“異端”近乎趕盡殺絕,中國人“崇圣”的“既定路徑”思維終成了主脈。
“崇圣”就是崇拜圣人,“圣人”就是過往已成名或可能成名的偉人,且愛屋及烏,這些偉人的觀點言論自在崇拜之列,甚至包括那些勢大主流的思想學說,比如時行的“全盤西化”論者。中國人雖少宗教,但這種崇拜卻是深入骨髓的,比宗教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在思想認識層面的表現,就是徹底卸卻人之主體性的本能:人在世卻不入世,天天碰面無數“實際”,卻不屑一顧;現實問題層出不窮,卻視若無睹,總在子曰君言,誰怎么說過,哪本書有什么觀點,歷史是怎樣的……,似乎只有拿著圣(別)人的觀點,找著過去的東西,自己才有站得住的腳跟,才理直氣壯,才可能找到真理。“崇圣”思維經常穿著眩目的正統外衣,具有很大欺騙性(當然是對陷入窠臼者),其錯誤是認識方法出了偏差,癥結是“脫離實際”,游離在過往知識的苦海,不能與時俱進。在當前知識爆炸,實際變化迅猛異常,現實問題的增速大大超過過往知識增速的歷史條件下,“崇圣”思維愈顯愚鈍,它無異于自閹人類寶貴的主觀能動本性,終致誤己誤人誤國的惡果。
中國文化及由之造成中國人思維定勢的另一個特點是狹私性。“崇圣”揭示出中國人在追求真理時往往脫開實際的思維缺陷,其實,中國人在抉擇現實時,卻又很入世,或者說,很勢利,牟取一種狹隘私利的思維傾向很強,這當然也是由傳統文化一以貫之的。這與那種崇奉贖罪、獻身(即便是宗教),關懷人類最終精神追求的文化形成了鮮明對照。
必須指出,過去以為代表的共產主義學說,是中國文化史上反抗狹私性傾向最強烈、最有效的嶄新文化現象,她對增擴中國人思維境界的作用是空前的。但是,這種新文化由于缺乏生根的基礎,自始至終都受到傳統文化無孔不入的詆毀、侵襲,再加上自身也缺少一些必須的理論(體系)內涵,缺少精英示范的社會性實踐,缺少與之適應的先進政治的提引,缺少開放條件下的國際比照優勢,等等,終于變得日漸式微。
中國傳統文化缺乏一種對人類長遠利益的追求,總是糾纏著維護人際間的等級道德關系,象“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師生”等主要關系上,就有“忠、孝、仁、義、尊”等苛刻要求的道德觀,這種道德的實踐,必然貫徹違悖人性的“滅人欲”思想,肇成“吃人”怪象。為了松解一下人際間這種“吃”與“被吃”的矛盾,避免人們本能力量的聚集爆發(動亂),增加一些人擺脫“被吃”的地位、甚至進入到“吃”的地位的希望,傳統文化進而賦予了很多“利誘”的內容。如為長生活命,道教則行修身養性煉丹;為晉升現世的等級,正統文化則有“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的引導。即使是民俗文化,也沒負其被統屬的使命,表征了“狹私”的價值指向,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死不如賴活著”等等。
企業家思維方式論文
成功的創業思維方式究竟有何不同?以下兩位專家為我們做出了解答。
編者按:JeffryA.Timmons(蒂蒙斯)博士和QuintinG.Tan(陳昆廷)教授對企業家的思維方式抱有濃厚的興趣,于是進行了認真的系統研究。蒂蒙斯博士是大學教授,著有多部專著,其中包括《企業家的思維》(TheEntrepreneurialMind)。陳昆廷是TheAsianInstituteofManagement(亞洲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骨干教師。
你們是如何定義企業精神和企業家的?
蒂蒙斯:企業精神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性行為,使人們在一無所有的基礎上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來。不管人們手頭有無資源或有什么樣的資源,它是人們對機遇的一種執著追求。它要求創業者高瞻遠矚,孜孜以求地帶領別人去追求自己的遠景。
陳昆廷:企業家具有一套對他們取得成功至為關鍵的獨特技能、個性和觀念。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家能夠醞釀出一種創意,激勵他們將這種創意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給某種用戶。這種產品與用戶的對應關系需要企業家能夠生動形象地設想出消費者及其喜好。
你們如何區分創意和真正的機遇?
藝術創作中思維方式分析論文
第一,兩種思維在思維的手段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維是借助于形象塑造去揭示真理,抽象思維是借助于科學推理去揭示真理。因而藝術家的思維活動,除了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之外,還始終離不開具體可感的物象形態,并且要飽含著感情、發揮著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態有機地糅合在一起來進行藝術思維。形象思維還受作者世界觀的指導和支配,也受制于作者對生活的理解熟悉程度,還決定于作者的藝術素養和對藝術技巧的掌握。《風》是冼星海早年在巴黎寫成的作品,結合作者當時饑寒交迫的境遇,聯想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描寫的悲涼情景,遙望風雨飄搖的祖國,人生的苦、辣、辛、酸,隨著暴虐的風,一起涌上心頭,悲歌逐漸轉變成怒號。最后,他心目中出現了海市蜃樓般的美妙幻景,于是音樂又發展成充滿幻想的明亮的和弦。
第二,兩種思維在思維方式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維主要是通過選自生活中具體的、個別的人物、情節、細節、場地、情態、動作等來塑造單個的典型、生活的形象,顯示生活的本質。抽象思維的方式,是從許多事物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屬性,以概念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藝術形象不能以抽象概念為基礎,藝術家決不可忽視具體表現對象的個別性的形式,決不可把現實生活中得來的有代表性的具體材料,拋諸腦后,剩下純概念,把形象思維變成了用形象表現概念的思維。西漢霍去病墓冢前面的《馬踏匈奴》石刻,以戰馬來象征驃騎將軍。雕刻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觀察、研究并掌握了千百匹馳騁塞北、屢經戰爭的活馬的生動姿態和神情,并從這些“思維具體”中,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地加以比較和選擇,才有“馬踏匈奴”這樣具象化的石刻形象。成功的藝術作品是以神形兼備的具體個性形象來反映生活的,這就是作品給人以深刻、鮮明、強烈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兩種思維在思維對象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是以外界客觀的現實對象為基礎。從抽象思維的屬性特點來說,世界上的一切具體事物,它都可以把它們變成概念抽象的對象,甚至連藝術本身也可以成為抽象思維的對象,否則世界上就不會有藝術理論。但是不論抽象思維的對象如何廣泛,形象思維還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側重表現生活中的某些特有內容,這就構成了形象思維的對象——人。藝術作品只有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按人的美的原則進行創造,表現創造者的美學理想,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就拿造型藝術來說,并不是酷似的描繪就是成功的藝術品,它還必須表現內在神情,這內在的東西是更具藝術對象性質的東西。米開朗琪羅的《被縛的奴隸》雕塑作品中,奴隸雖是用很細的繩子綁捆的,似乎很容易斷,但雕塑家所表現的是精神上的束縛,他所塑造的形象,表現人類靈魂想沖破自己的軀殼,以期獲得無限的自由。正因為這樣,冰冷的石頭獲得了生命。可是抽象思維則不同,即使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學,也都是側重占有大量表現共性的材料和事實,并從人的某一側面進行研究,得到的是數據和邏輯證明。馬克思的《資本論》研究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表現的方式是思想概括。這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作為抽象思維形式之一的政治經濟學與文學藝術在對象上的不同。
數學觀教學思維方式研究論文
[摘要]教學思維方式是潛存于教師心理結構中的比較穩固的思考教學問題的模式。它由基本的教學觀、教學知識體系和教學思維程序這三個主導性要素構成。教學思維方式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教學思維方式的性質決定著教學的形態;教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制約著教學的變革;教學思維方式的轉換影響著教學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教學思維方式;教學理論;教學觀;教學知識體系;教學思維程式
我國著名哲學家高清海先生在談論如何認識人時說到:“首先不在于你把人看成什么,而在于你怎樣去看人。”其實對于教學也是如此:首先不在于你將教學看成什么,而在于你怎樣看待教學。用不—三同的方式去看待教學,將會看到不同的教學圖景,—三進而會導致不同的教學行為方式和教學效果。用什—三么方式去看待教學,這實際上涉及教學思維方式的—蘭問題。任何教學行為的改變,任何教學改革的實現,—蘭首要的是要實現教學思維方式的變革。教學思維方—三式是教學行為的心理基礎和內在根源,因而它應該—三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長期以來,人們較—為注重研究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原則、教學—三模式以及學方法等,而對這些因素的來源途徑,即教學思維方式,缺少深人思考。雖然現在也有研—三究者提出要實現教學思維方式的轉變等問題,但對于什么是教學思維方式,它具有什么特征、什么功—蘭能等缺少說明和研究。本文主要闡明教學思維方式—蘭的含義、構成和作用,以期為進一步研究教學思維方式提供基礎。
一、教學思維方式的含義要弄清什么是教學思維方式,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對我們而言是一個既熟悉又復雜的概念,從已有的研究來看,人們對思維方式羅祖兵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430079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認為思維方式是一種穩固的思維樣式,如有研究者認為“思維方式是表征人們在思維活動上不同結構、不同特征、不同類型的一個范疇,是思維主體用以反映客體的相對穩固的樣式”㈦。二是認為思維方式是一種特定的思維模式,如“思維方式是體現一定思想內容和一定思考方法、使用于特定領域的思維模式”㈤。三是認為思維方式是一種穩定的認知方式,如“所謂思維方式,是在一定社會歷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由人的各種思維要素及其結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思維樣式,是主體觀念地把握客體的一種認識方式”?。四是認為思維方式是一定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內化,如“思維方式是一個具有高度綜合性、概括性的哲學范疇,它同一定的世界觀、方法論密切關聯,是一定的世界觀、方法論在人腦中的內化”。五是認為思維方式是認識定勢和認識運行模式的總和,如有研究者認為,思維方式是“人的認識定勢和認識運行模式的總和”;其中,“認識定勢,指認識活動開始前的一種認識態勢,即是主體先存的意識狀態,如思維的功能結構、認識圖式、認識的心理狀態,等等”;“認識運行模式,指認識運行中的方法、邏輯、線路、公式,等等”。㈣對思維方式的已有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維方式的某些重要屬性,但都顯得不夠準確與精煉。根據已有研究,筆者認為對思維方式作如下理解比較合適:思維方式是潛存于個體心理結構中的比較穩固的思考問題的模式。
對于教育思維方式和教學思維方式,近年來部分研究者也頗為關注。有研究者認為:“教育思維是人類的教育實踐理性,是教育理論認識在教育實踐面前的凝結,也是教育實踐經驗在人們認識中的凝結;就其實質來說,是一定的教育觀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統一體。”17】從其解釋來看,該研究者所說的教育思維實際上就是教育思維方式。還有研究者明確地說:“教育思維方式是‘已經形成的一種認識框架和思維路線’。”【8】對于教學思維方式,有研究者認為它“是教師一般思維方式在教學問題上的投射,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對教學本質、教學現象以及教學實踐等基本問題的一種穩定、持久的認知方式或認識模式”?。這一認識基本上概括了教學思維方式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但略顯繁瑣。基于前文對思維方式的理解,筆者認為,教學思維方式是潛存于教師心理結構中的比較穩固的思考教學問題的模式。這一界定指出,教學思維方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潛在性,即它通常以隱性的狀態存在于個體心理結構中,如果不經過反思,通常不為人們所知悉;二是先在性,即它一旦形成,就先于具體的教學思維和教學實踐活動而存在(盡管它是在多次具體的教學思維過程和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并對其起著統領、指導和制約作用;三是個體性,.即它必須寓居于個體的心理結構中,離開了每個具體的人,就不會有教學思維方式的存在;四是穩固性,即它是多次重復思維的結果,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變(當然不是說絕對不能改變)。
藝術創作思維方式論文
摘要:藝術反映現實生活,藝術作品能表現人們的內在深層精神世界,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根據藝術基本特征的內在規定性,藝術創作離不開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關鍵詞:藝術創作方法形象思維抽象思維
藝術的認識活動必須依靠形象思維,但是不能脫離抽象思維。承認形象思維是藝術的主要的、基本的認識方式,并不否認抽象思維的必要性。為了更具體地認識形象思維,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比較中研究兩種思維的聯系與區別。
第一,兩種思維在思維的手段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維是借助于形象塑造去揭示真理,抽象思維是借助于科學推理去揭示真理。因而藝術家的思維活動,除了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之外,還始終離不開具體可感的物象形態,并且要飽含著感情、發揮著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態有機地糅合在一起來進行藝術思維。形象思維還受作者世界觀的指導和支配,也受制于作者對生活的理解熟悉程度,還決定于作者的藝術素養和對藝術技巧的掌握。《風》是冼星海早年在巴黎寫成的作品,結合作者當時饑寒交迫的境遇,聯想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描寫的悲涼情景,遙望風雨飄搖的祖國,人生的苦、辣、辛、酸,隨著暴虐的風,一起涌上心頭,悲歌逐漸轉變成怒號。最后,他心目中出現了海市蜃樓般的美妙幻景,于是音樂又發展成充滿幻想的明亮的和弦。
第二,兩種思維在思維方式上是不同的
依法執政思維方式論文
黨的十六大不僅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政治文明的主要內容,還進一步提出為建設法治國家,執政黨要不斷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問題。這是對黨的執政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對于生活在一個長期缺乏法治文明的國度,又一直習慣于行政命令式領導方式的政黨,其執政方式向依法執政轉變,必然要求其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政治斗爭式思維方式,是在戰爭年代形成,但卻不合時宜的在和平年代光大起來的思維方式。它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強調政治斗爭的至上性,強調法律對政治的依附性。人類歷史已經表明,沒有法律的政治是危險的政治,是缺乏理性的政治。法治之所以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政治文明的主要內容,就是因為法治將政治行為規范化、公開化、程序化和民主化。它將專制時代政治斗爭的權術與陰謀轉化為和平的、程序化的博奕與妥協。走向法治時代的領導者,“依法執政”就要逐步形成法律思維方式:
第一,合作思維。“依法執政”的“法”是以國家意志的方式表現來的各階級、階層利益的綜合,它們是各階級、階層基于利益而進行博弈、妥協、合作的產物。因此,依法執政要改變行政命令或政治斗爭式的思維方式,建立合作和妥協的思維方式。因為政治斗爭式思維方式主要強調階級之間的斗爭,而法律式思維方式則主要強調的是階級之間的合作。一切政治斗爭都是為了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而法律則是試圖在各個階級或階層之間尋求妥協,維持一個和平的休戰狀態。近代以來每當一個新的國家建立時,往往都要制定、頒布憲法和法律,不僅把戰勝者的意志通過一定程序轉變為國家意志,同時還會對戰敗者作出一定的讓步,把戰敗者的部分意志要求也吸納到國家意志中,使白熱化的階級斗爭演變為暫時的階級合作。在和平年代,通過修改憲法和法律,將更多的階級和階層的利益整合起來,實現各階層人民的團結與合作更是國家穩定與繁榮的保障。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擴大了黨的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就更要善于倡導合作精神,協調利益關系,實現統攬全局的領導核心作用。因此,“依法執政”就要學會合作式思維,通過讓步團結更多階層,通過協商整合公眾意志,并將之上升為國家意志――法律。
第二,權利思維。法律的核心問題是權利,一切法律活動都是圍繞權利的實現而展開。所謂權利思維就是執政者要增強人權意識,清除封建義務本位的思想,保障和發展人權,保護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權利。而政治思維方式的核心是權力問題,一切政治活動都是圍繞權力的運行而展開。雖然權力運用得當可以為權利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但由于權力本身具有自腐性,因而常常造成對權利的威脅與侵害。所以,現代憲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公法的設立,旨在捍衛權利,抵抗權力的不當侵擾。因此,權利思維方式不僅要增強人權保障意識,而且還必須摒棄權力無限和權大于法的觀念,牢固樹立權力有限觀和權力受制約的意識,明確自己手中的權力是有限職權,是人民通過憲法和法律所賦予的,要“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十六大報告語),同時權力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任何法外之權,濫用職權,或者職權不作為都違背權力授予者的本意,都是違法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
第三,穩定思維。政治的思維方式是多變和靈活。有些封建統治者為了達到統治的目的,甚至可以不擇手段,玩弄權術,背信棄義。法律的思維方式則是趨于保守和穩定,反對朝令夕改和沒有連續性。政令的頻繁變動和溯及既往會導致執政者的信譽下降和人們對行為結果的未卜心理,尤其是影響私人權利的政策的突然變化,必然成為有權勢而膽大妄為者的專利,也必然成為社會上勤奮而信息不靈通的那一部分人的圈套。法律反對那種脫離法律的所謂靈活性,它追求一般性或普遍性。法律的這一特點要求執政者要具有穩定的思維方式,將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決策與立法結合起來,保持改革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同時,要求執法行為要公正,同樣的情況應同樣地對待,不同的情況不同對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實踐思維方式特征探究論文
摘要:實踐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真正意義,它的產生標志著一種全新的、科學的思維方式的創立,推動了哲學思維方式的發展。實踐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不同組成部分之間內在統一的理論實質,構成了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哲學基礎。
關鍵詞:實踐思維方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哲學理論和哲學觀念的變革,本質上是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所謂哲學思維方式,即哲學家觀察、思考和把握世界及其發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哲學家思考、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根本方法。馬克思創立了以實踐為核心范疇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的偉大變革,同時也就實現了思維方式的偉大變革,展示給世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實踐思維方式。實踐思維方式是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哲學基礎。思想的哲學思維方式和鄧小平理論的哲學思維方式則是對實踐思維方式的豐富和發展。
一、馬克思確立了實踐觀點的哲學思維方式,取代了傳統哲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馬克思的實踐思維方式在馬克思著名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一被恩格斯譽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中得以集中表述,并滲透、貫穿于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中。
所謂實踐思維方式,簡要說,就是按照人的實踐活動本性及其方式去思考、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哲學思維方式。實踐思維方式的產生,標志著一種全新的、科學的思維方式的創立,推進了哲學思維方式的發展。
實踐思維方式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實踐,從而第一次還人們的實踐活動以本來面目。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鑰匙。要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必須理解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實踐范疇的發展沿兩條路線前進。一條是突出經驗,突出科學實踐的特點;另一條是沿突出理性,突出自主創造性的發展方向。馬克思形成科學的實踐觀是實踐范疇在一次次沖突中不斷展現自身的結果,同時又建立在直接超越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實踐觀之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范疇是物質和精神、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感性和理性、目的和結果、必然和自由在相互規定和轉化中的現實統一。然而,實踐作為一種活動只能解決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認識論問題.,只具備實踐意義,缺乏理論意義,不能解決哲學最高層次—思維方式的問題。并且實踐活動只是哲學考察的一部分,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將這種對“實踐活動”的認識,形成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邏輯,即實踐思維方式,重新審視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使實踐思維方式得以體現。因而實踐范疇不能僅僅停留于活動、觀念層面,必須上升為思維方式的層面。只有這樣,實踐才能解決貫穿整個哲學理論之中,并且具有科學解決思維和存在關系的能力,最終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