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與智慧閱讀答案范文
時間:2023-04-04 20:16: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維與智慧閱讀答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自然的智慧(節選)
嚴春友
①人們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肌體上的一部分而已。
②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無論是甲的蒼蠅蚊子,還是乙的鮮花綠草;無論是丙的星空,還是丁的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而人類卻不能制造出一個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體共有一萬多億個細胞,這么多的細胞不僅能夠相互協調,而且每個細胞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分工,每個細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絕對不會混淆,從而使整個人體處于高度有序的狀態;在近百年的時間中,人體細胞盡管更替許多次,但這種秩序并不會改變。最不可思議的恐怕要數我們的大腦了,它使人有喜怒哀樂,能夠思維,能夠理解想像。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學原則,在創造人體的時候運用了各種美的規律,比如對稱性、協調性等等,使人體花朵表現出難以形容的美。要創造出這樣一個人來,讓一萬億個細胞協調工作,是人類的智慧所不能勝任的。
③大自然之所以創造出會思維的生物,也許是有深意的。宇宙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人是自然發展的高級階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式,其高級之處就在于他會思維、能夠理解、有自我意識。人的智慧與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宇宙(或者說自然)借人的眼睛來觀看她自己,借人的嘴來表達她自己,說出她億萬年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從這個角度可以說,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人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人的思維即是宇宙的思維,人的痛苦即是宇宙的痛苦,人在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所以,人僅有的一點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并不屬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過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④這樣看來,人類就只是宇宙肌體上的一部分,一個器官,就如同大腦是我們的器官一樣,人與宇宙本來就是一體的。讓我們愛護自然就像愛護我們的身體一樣吧。
1.按照文意,將下列4個詞語分別填入第2段甲、乙、丙、丁四處。(只填序號)
A.美麗可人 B.不值一提 C.高深莫測 D.令人厭惡
2.第2段畫線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這樣說有什么依據?
3.第3段中,作者說:"大自然之所以創造出會思維的生物,也許是有深意的",這種"深意"應怎樣理解?
4.第4段中,作者使用"一個器官"這一詞語的用意是什么?
5.上文闡述了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請從中選擇一點,談談你的看法。
(選自2003年安徽省中招語文試題)
[答題分析]
第1題考查學生準確用詞的能力。結合語境,領會并靈活運用詞語是閱讀的一項基本能力。此題只要把握住了"中心語"的特征,再選填其修飾語便輕而易舉了。參考答案:甲D、乙A、丙C、丁B。
第2題要求為"中心句"找"支撐句",考查學生對"支撐句"的要點概括能力。從第2段來看,文章用了三句話從三個方面闡釋"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表述時概括要全面,抓要點要準確。參考答案:①大自然使人體眾多細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協調;②大自然創造了人類有感情會思維的大腦;③大自然創造了人體難以形容的美。
第3題考查在具體語境中詞語的特定含義。要結合上下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辨析詞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特指義等等。參考答案:宇宙是通過人類來認識"欣賞"自己、表達自己的。(或:宇宙借人的眼睛來"欣賞"她自己,借人的嘴來"表達"她自己。)
篇2
一、高中語文閱讀課堂需要智慧追問
現在提倡的課堂是教師組織與引導下學生發揮主動性的學習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提升的生本課堂。但是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老師的引導。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的設計中就要思考哪些問題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可能存在問題,會出現哪些偏差。如在《雷雨》中魯侍萍的性格分析中,我們就教材上的一處魯侍萍的表現提出這樣的問題:周樸園把一張五千塊錢的支票給魯侍萍,魯侍萍為什么卻慢慢撕碎支票呢?分析人物性格要通過人物在具體事件中的言行舉止、表情神態等方面進行分析。如果學生沒有從魯侍萍的遭遇和前文的情節等方面思考,就可能得出魯侍萍意氣用事的結論。不管學生的理解出現什么樣的偏差,都是他們的個性解讀,我們老師首先要予以肯定。老師為了引導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的分析,就需要追問――周樸園為什么給魯侍萍五千元的支票?這樣的問題,學生們都能大致理解出:是封口費,是收買的錢,是周樸園用商人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再分析魯侍萍的性格特點,學生多會得出“撕支票”表現侍萍的自尊,對周樸園的失望、憎恨,乃至與命運不公的抗爭等結論。
可見,我們語文閱讀課堂需要高質量的、有效的提問激發學生閱讀思考的興趣,更要環環相扣、逐步加深,通過追問推進學生跨過淺層閱讀,進入深層閱讀思考與探究中;訓練思維,提高分析的準確性和深刻性,獲得有效的文本閱讀與分析能力。
二、高中語文課堂智慧追問的生成
追問是將有難度的問題降級,調整學生思維的方向,更是學生互動深入開展的手段。那么,怎么有效地實施智慧追問呢?
(一)精心預設思考生成,重視智慧引導
我們聽名師上課總會感覺到課堂學習氛圍濃厚,重難點解決是水到渠成的。其實,上好一節優質課的關鍵在于以生為本,要以學生學習狀況為基礎。如在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教學中,通過文中三處景物描寫特點及作用來把握作者的情感與人生觀的變化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的重難點解決要課前謀劃,預設如何生成。一位年輕教師開設《我與地壇》公開課,他在第二處,即文中第五段的景物描寫時,提出問題:請大家快速閱讀本處景物描寫,分析一下分別描寫了哪些對象,是怎樣描寫的?前一個問題難度不大,一般學生都能概括出來;后一個問題是描寫方法的分析,難度較大,回答的學生只能從文中找一些重點詞,答的不夠精準。該老師可能課前沒有意識到學生會不知道如何分析描法,結果課堂出現了冷場現象。這就表明教學預設不足,對高一學生而言,他們缺少景物描寫的分析技巧,這個知識點是需要老師進行補充的。可將景物描寫方法和技巧講解之后,追問如“停”這個字用的比較好,好在什么地方?這段描寫中用了哪些手法讓小動物形象生動的呢?如此,學生還能找到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知道分析描寫及效果,獲得描寫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傾聽反饋追問引領,凸顯智慧剖析
篇3
一、 “點擊”理性思維,擦出智慧火花
智慧,就是“異想天開”,就是與眾不同,就是捕捉時機,就是高人一籌,就是深邃的洞察與思考,就是獨特的建樹與靈性。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做到既能讓學生各抒己見,產生思想碰撞,擦出靈感火花,又能讓語文課堂飽含真情實感,給人以精神寄托,成為啟迪智慧的美妙家園,最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實現理性思維能力質的飛躍。
如在教學《鳥語》這一課時,學生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我”與鳥兒動聽的交談感染著他們,由動聽到動心,他們也想嘗試著做鳥兒的知音。于是,教師再次播放百鳥爭鳴的音響請學生欣賞,并創設讓他們表現的空間:聽后把自己的收獲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出來。在這種“有我之境”中,學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放進曾經經歷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他們獨特的心態聆聽鳥語,并將他們的獨特的感受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
有的學生談到“‘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說‘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嗎”這一句時說:“有一次,我考試滿分,喜鵲枝頭叫,仿佛在說:‘恭喜你呀,恭喜你呀!’所以我認為喜鵲真能給我們帶來喜訊。”說完,他動情地朗讀了第10自然段。
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尋找恰當的語言,進行了創造性的表述:鴿子“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分明是催促我“多讀點書,多讀點書”。
有的學生說:上次過生日,同學們為我唱了這樣一首歌“小斑鳩對我說:‘咕咕’,幸福,‘咕咕咕咕’,真幸福!你可真幸福!”這次聽鳥語,我仿佛又聽到這首歌……
孩子們盡情地渲染著,多角色、多層面地觸摸語言、揣摩語言,理性思維端倪初現。
在上述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對鳥兒的喜愛之情已默默地滲透到他們的心中,鳥能給人啟迪、帶來智慧和樂趣,還有哪些可愛之處?聯系舊知,學生知道鳥兒是森林的護衛天使,是人類的朋友。愛鳥之情化為實際行動,孩子們有的寫詩贊鳥,有的寫護鳥標語,有的提出要為鳥兒護窩搭巢……聲聲鳥語牽動著孩子們的心,體現著孩子們心中的愛鳥情。
教學中,通過以情感為支點,讓學生領悟文本,體會深意,讓師生共性互動的思維火花隨著不斷行進的思考迸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
二、 “點擊”理性思維,激起“頭腦風暴”
思維著的精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我們語文課堂應該而且也可以充滿理性之光――思維。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去理解,去拓展,真正體驗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例如教《蟻國英雄》一課時,教師在充分渲染緊張氣氛后,緊緊抓住“萬萬沒有想到”,結合文中詞句理解螞蟻臨危不懼的英勇行為,孩子們不由自主地入情入境了,他們都被蟻國英雄的獻身精神和團結精神所感動,課文讀得很動情,教學任務也基本完成了。可就在課結束之前,一個孩子突然舉手說:“老師,我還有個問題,作者為什么眼睜睜地看著螞蟻被燒死,卻不去救它們呢?”
讀過這一課的教師都曾思考過:作者及其周圍的人當時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來觀看蟻國英雄的壯舉?為什么周圍有那么多的冷眼旁觀者,卻沒有一個人出來救火?作者能如此清晰地看到小小螞蟻的突圍過程,可見火勢并不大,為什么不出手相救?卻還在那里惋惜地想“這群可憐的螞蟻肯定要葬身火海了”!即便不是為了救螞蟻,也不能見火不救、任其肆虐蔓延呀!
然而老師不想把自己的這些想法傳達給孩子們。也許是出于對幼小心靈的保護,只要理解文中字面上表達的意思就可以了,讓那些太黑太冷的東西離孩子們遠一些吧。
但沒有想到,學生竟提出了這個問題,更讓教師沒有想到,他的話音剛落,班上已是小手如林,看來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孩子們的共鳴和思考。下面是他們爭論的過程:
“老師,我來回答。因為作者和螞蟻之間隔著熊熊大火,所以他不能去救螞蟻。如果去救的話,他自己肯定也要被燒了。”
“我不同意。即使中間隔著大火,作者也可以先救火呀。只要把火撲滅,螞蟻不就得救了嗎?”
“是呀,旁邊就是一條河,作者只要拿個臉盆或者提一桶水,就可以把火撲滅,救火不是很容易的嗎?”(這孩子讀書多認真呀,抓住了“臨河”一詞)
“我不同意,文中說‘由于游客的不慎’,還有‘巴西向導’,可見作者他們是出來旅游的。誰出來旅游會帶著臉盆或水桶呢?如果要回到住的地方去拿,那又太遠了,這就像人們說的‘遠水救不了近火’呀。”
“是‘近水救不了近火’。因為水就在旁邊。”
“即使他們沒有臉盆或水桶,但出來旅游的人總帶喝的水吧,大家都把自己喝的水倒下去救火,然而再用瓶子來裝河里的水,不是也一樣可以救火嗎?”
“是呀。再說,火也不是一下子就燒得那么大的,如果一發現起火就救火的話,也不需要太多的水。”
“可是剛開始,他們并不知道有一群螞蟻被大火包圍了呀。”
“就算沒有螞蟻,也應該要救火呀。那些小草被燒死了,不是也一樣很可惜嗎?小草也有生命呀。”(這孩子把校園里的宣傳標語都用上了)
“是呀,如果讓火一直燒下去,火就會越燒越大,到時候被損害的東西就更多,說不定還會燒到樹木、房屋。”
……
真是“一石擊起千層浪”,問題答案的不確定性牽動了全體學生,引發了他們的連鎖反應,或是相互補充回答,或是充滿愛心的見解,或是進行理性思考后的獨特想法,思維在碰撞中被激活了,真正刮起了一場全體學生積極投入的“頭腦風暴”。
這是一場沒有結論的爭論。不過,這又有什么要緊呢?結論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過程,這不是孩子們真實的生命獨白與心靈的對話嗎?這也是率真個性的凸顯,更是生活的展示。孩子們的爭論閃爍著思辨的火花,他們小小的腦袋瓜充滿著這么多的智慧,這是多么可貴啊!學生的理性思維在不斷延伸,認識事物、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在不斷增強。同時,學生已經從情感探究的角度帶著思考走向了理性的思辨,在這種情形下,思維觸類旁通,表達順暢通達,教學效果自然體現。
三、 “點擊”理性思維,引發多元答案
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準確把握理性思維的脈搏是基礎。對于文章作者而言,作者必須找到思維與情感的結合點,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引起共鳴。對教師來說,要把學生的理性思維與作者創作源泉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學生把握文章內容的能力,才能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由于學生個性的差異,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情感體驗,而答案的確定性和一元性,往往會束縛視界的寬度和思考的強度。因此,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學生的配合,在課堂中,師生共同營造和諧氛圍,加深對文本已有情感、知識的調動,逐步產生認知,形成共識。
例如教《天鵝的故事》一課,教師抓住天鵝的叫聲,在熟練閱讀、讀懂文章內涵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三次叫聲的含義分別是什么,這個練筆能幫助學生再次進入文本,促使他們更深入地透過語言文字感受文本的深刻內涵,與文中的天鵝同呼吸,共命運。
第一次練筆是在寒潮降臨、北風呼嘯、湖面又上凍的情況下的叫聲,這里的叫聲,是在說什么,讓學生展開聯想,學生的思維應該是比較活躍的。
第二次練筆是老天鵝把身體當成石頭砸冰,其它的天鵝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后來,看到冰面塌陷,其它天鵝都加入其中參加破冰,這時湖面上不時傳來陣陣叫聲,這里的叫聲,它們又在呼喚著什么?
第三次練筆是它們結束了工作,昂著頭,挺著胸,捕食著魚蝦,不時發出陣陣勝利的歡呼聲。這里的叫聲又預示著什么?
以上這三次叫聲的設計,能讓學生對天鵝群的團結協作精神,對老天鵝頑強的毅力,以及甘于獻身的精神進一步深入地體會。
請看學生練筆情況:
學生一:
第一次:唉,我們好不容易飛到這兒,可是沒有吃的,我們一定要餓死了,這可怎么辦呀?唉,唉……
第二次:天鵝們興奮極了,喊道:“加油啊,我們要克服困難,加油啊,團結就是力量!”
第三次:天鵝們說:“哦,我們勝利了!瞧,只要我們齊心,就一定有回報。”
學生二:
第一次是絕望的叫聲。它們好像在說:“怎么辦,怎么辦呀?難道貝加爾湖就是我們的葬身之地嗎?”
第二次是希望的叫聲。它們好像在說:“勝利就在眼前,我們闖一闖吧,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第三次是勝利的歡呼聲:我們戰勝冰面嘍,有魚吃嘍。這可是老天鵝的功勞呀。看來,以后不管遇到多大的災難,都要闖一闖,絕不能屈服在困難的腳下,受命運擺布。
……
這一別具匠心的設計,讓學生真正進入作品當中去,對作品進行多元的開放性解讀,使他們與作品之間產生心靈的交流與碰撞,讓孩子們通過讀書穿越時空,叩問這些偉大的心靈和智慧。可見,教師在課堂上應不失時機地為學生創設思考的機會,指導學生通過創造性想象去填補、充實、豐富、深化,從一定的高度提升思維的深度,追求表達上的完善,最終實現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提高與課文情境的完全融合。
篇4
一、探究性閱讀中要找準探究問題
實施探究性閱讀教學首先得定好探究點,即要探究的問題。“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起點,所以探究點的設計是探究性閱讀的重要條件,一個好的探究問題,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欲望。通過研究,筆者小結出了設計探究問題的幾種途徑:
1.抓住課文題目設計探究問題
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揭示課題后可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學生紛紛提問:“這是誰與誰道別?”“文中的親人指的誰?”“課文寫的是什么內容?”“再見的情景是怎樣的?”“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情景的?”……這些問題或著眼于課題,或著眼于課文內容,或著眼于作者的寫作方法,都是十分值得探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都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因此接下來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文本的閱讀,到文中尋找、探究,然后匯報所得。
2.圍繞課文主題設計探究問題
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就緊緊圍繞“諸葛亮神機妙算”這一主題進行問題創設:“論智慧和謀略,要給文中四個人物排一排順序,你會怎樣排?”“你覺得這篇課文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和寫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寫得最精彩?”“你們覺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興趣盎然地投入閱讀中,自讀自悟,小組探究,加上老師適時、適度的巧問妙點,最后感悟到了隱藏于課文文字中的深刻內涵和眾多信息,對諸葛亮等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了。
3.巧用課文“留白”設計探究問題
教材因為受到篇幅和字數的限制,篇章內容往往從簡,造成了文章“留白”的現象。利用這樣的“留白”設計探究問題,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進行寫話訓練。王崧舟老師在《草船借箭》一課中也運用了這種設計探究問題的方法。王老師在學生潛心探究了諸葛亮神機妙算和諸葛亮那神秘的一“笑”的基礎上,抓住此處的一個“留白”設定了一個探究問題:“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請你把想到的寫下來。”
二、探究性閱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
探究性閱讀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不可能沒有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學生的探究和教師的指導是互相依存、緊密聯系的,學生的探究以教師的指導為前提,教師的指導以學生的探究為目標。
因此,在探究性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是全體學生最好的學習伙伴,哪兒需要幫助,就應該出現在哪兒,不論是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中,還是在交流反饋中,教師的指導、幫助都應該無處不在。這些指導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潛心探究,更是引導學生很好地解決問題,提高探究性閱讀的效率,更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性閱讀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三、探究性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
1.探究性閱讀能大大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王崧舟老師執教的《草船借箭》一文,在“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研究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參考。王老師一開始引入課文后,就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請你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故事當中的四個人物排一排名次。”學生對這個問題充滿了興趣,迫不及待地投入閱讀中,從中尋找答案。經過一番交流后,學生們達成了一個共識――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在四人中排第一。緊接著王老師又提出:“你覺得這篇課文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和寫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寫得最精彩?”“諸葛亮立軍令狀的時候,腦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一系列的問題一環扣一環,下一個問題產生于學生對上一個問題的解決當中,學生對問題的答案充滿了探究的興趣,驅動了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
2.探究性閱讀營造了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
探究式閱讀是在“研讀”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達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陶冶情操、培養創新意識、優化整體素質的目的。探究性閱讀是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不再一味依賴教師的傳授和灌輸。因此師生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的“施與者”,而是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的“引領者”。
3.探究性閱讀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探究性閱讀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著一個個探究問題進行探究的歷程,它把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給了學生,讓他們在提問、探究、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發展思維。如以下教學片斷:
學生(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篇5
關鍵詞:閱讀課程;合作;開放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為知識的創造者。”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具體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何促成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度、和諧生成! 筆者認為:
一、引導孩子設計具有開放性的閱讀問題
閱讀既然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那么,學生自然可以依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對課文產生認同、共鳴,或進行質疑、批判。所以,在課文問題的設計上,應摒棄強調“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問題,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如教學《落花生》,教師問:“從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啟示?”這是個富有彈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和體驗,可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作出闡述。有的從教材的原意出發,認為應該像落花生那樣,做個埋頭苦干、默默無聞的人;有的同學說落花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很可貴,但它一味等待別人來發現的思想不可取,因為如果沒有人發現,不就埋沒一生了?因此,該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時候,就要踏實工作,不炫耀,不張揚,像落花生一樣;該需表現自我、展示才華的時候,就得有蘋果、桃子、石榴那樣的勇氣。這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和濃厚的個性色彩回答有力地催生著個性的種子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二、肯定孩子課堂自主交流的閱讀體會
傳統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近年來,生本思想得到了一線教師的認可與重視。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立見解和發現,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幫助每個學生充分挖掘自身潛能,用賞識的眼光來對待學生的思維過程。這樣長期的發展,我們的語文就不會缺乏精彩,我們的學生就會充滿靈動。我們的主體-----學生,需要教師不斷地給予支持和鼓勵,他們就會感受到學習的喜悅,母語的魅力的才會得以張揚。一位教師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老師讓孩子談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有的孩子說有一種悲傷的之情,因為這樣的雄偉的建筑被破壞了……但有一個的學生說是一種高興的心情,好多的學生都投來異樣的目光,心想看老師怎么收拾你!而老師稍頓了一下,轉而問學生為什么這樣說呢?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從容的說出圓明園的建筑是祖國燦爛文化與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高興!但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的無能才導致那樣的結局,說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們必需記著前人的教訓努力學習。課堂中一悲一喜的兩種心情正是生本意識的課堂生成。
三、激勵孩子參與閱讀課堂有效互動
兒童心理學研究說明:小學生對事物、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與生俱來,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法。他們渴望輕松快樂地學習語文的故事情節,希望教師的課堂充滿督智和幽默。因此,教師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去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對文本的興趣,帶領他們去體驗、發現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博大內涵!特級教師孫雙金評價一節好的語文課的標準是:小眼放光,小手直舉、小臉通紅、小口常開。這和孫老師課堂的督智幽默是分不開的。我們經常在他的課堂上聽有這樣的話“猜對了要表揚,猜錯了也要表揚,表揚你的勇氣”“展示你的不同,展示你的風采?”“你有一雙慧眼,一雙火眼金睛喲!”在創造輕松氣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學生的問題價值取向得到了培養。他在教學《三顧茅廬》時,一學生在解釋茅廬時,把茅廬理解成了“茅房”,此時,孫老師面帶微笑的指出不能丟掉一個重要的字“草”,應該是毛草房而不是“茅房”,孫老師和藹的態度,機智的語言讓大家在笑聲中領會了課題的意思。
四、教會學生參與閱讀課堂的有效合作
新課程提倡合作學習,成員通過合作從對方獲取有用的信息來填補自身在信息、知識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信息上的拓寬、知識上的增長和能力上的提高,促成語文閱讀教學的和諧生成!但部分教師仍有戴著腳鐐跳舞的現象,有些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因害怕學生完成不了或不是固定生成的那樣(或調控不當),當學生剛剛進入角色,思維剛剛展開,所討論的問題剛剛深入,教師便中止了大家的學習,過早或有意提供以有的答案!致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孫雙金老師在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重點強調了兩個問題1、文中哪些地方寫冰心奶奶只揀兒童多處行?2、冰心奶奶為什么要只揀兒童多處行呢?孫老師把這些問題拋給學生,組織了三個層次的合作學習:首先同位交流,其次小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
五、倡導語文閱讀課堂更具個性化
(一)注重學生閱讀積累具有個性化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會的大語文觀已是語文教改的方向。學生的語言等各方面的積累不應該局限于課本、課堂,而應面向生活、社會中的各個領域。但是,現在的課內外銜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啟蒙,要么橫加干涉、強行填充,這著實是對學生個性的傷害。
教師要深入研究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有的學生對科普類課文感興趣,凡事總喜歡問個“為什么”,就向他介紹一些科普類讀物;一些學生對故事特別喜愛,就可以向他介紹一些童話名著;一些學生寫作水平較佳,在鼓勵的同時,可以向他推薦一些同齡人的優秀作文選,使他有個比較、學習的機會。這樣尊重個性、選擇性的閱讀,會促使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更加豐滿,也將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二)鼓勵學生課堂表達更具個性化
篇6
一、思維能力的含義及內容
思維能力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并轉化為理性認識、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和整個智慧的核心,而邏輯思維能力是指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
思維能力構成了智慧的核心,而邏輯思維能力是智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邏輯思維能力,便無法形成智慧。因此,無論是獲得“活的知識”,還是將知識進一步發展為智慧,一個人都必須有較強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從2016年高考全國Ⅲ卷語文試題看思維能力的考查
本文主要從全國Ⅲ卷語文閱讀題和語言文字運用題來分析高考語文對考生思維能力的考查。
(一)考查思維能力的題型
1.閱讀題中論述類文章繼續加大對考生思維能力考查的力度。閱讀能力在《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中主要分為“理解”和“分析綜合”兩個能力層級,考查考生閱讀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時應具備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剖能力、歸納整理能力、綜合推斷能力。從考查內容來看,今年的試題沒有明確標識答題的信息區域,也沒有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簡單比對,而是要求考生整體把握文章,準確理解文意,側重考查考生的信息篩選與整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整體理解文章的能力。
2.語言文字運用題注重對考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語言文字運用題重點考查考生的分析綜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與2015年相比,今年的第13―15題是選擇題,考查內容穩中有變,如成語題由考查近義詞成語的辨析到單個成語的運用,語句銜接題由辨析不同句式到虛詞的辨析運用。第16、17題頗有新意,刪除了連續多年不變的仿寫語句題和句式變換題,保留了補寫語句的句子銜接題,新增了圖文轉換題。句子銜接題要求“邏輯嚴密”,較過去“語意連貫”的指向更加明確,要求更高,側重考查考生整體理解文章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準確表達的能力,設題綜合性較強,具有一定的區分度。
3.注重比較閱讀,加大了比較思維能力的考查力度。例如,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第11(4)題:“是否狀告酒店,‘我’與王有福的態度不同,你更認同誰的態度?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觀點。”題目要求考生對兩種態度做出選擇并根據具體的事件進行探究性分析,具有很大的開放性,能夠較好地考查考生的綜合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對社會的洞察力。而2015年全國Ⅱ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第11(4)題“老汪這一形象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氣質上有不少相似之處,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實則不同。請簡要分析這種相似與不同”,同樣是考查考生綜合探究能力、比較分析能力。由此可見,今年的試題在考查考生的比較思維能力方面具有延續性。
古代詩歌閱讀的兩道小題皆為比較鑒賞題。一是比較分析兩句詩的表達效果,如“詩的頸聯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軟,眼昏猶識陣云高’,你認為哪一種比較好”;二是比較鑒賞詩歌的情感基調,如“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前者難度較小,可以從語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分析;后者是課內外詩歌比較鑒賞,難度較大。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考題更注重考查考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加了比較思維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考生答題實況分析及思維能力考查的特點
1.樹立整體閱讀意識,力求“讀懂”,培養系統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提煉觀點,在讀懂文意的基礎上,注意文章前后、上下的聯系,兼顧各方又不忽視細節,做到整體與局部相結合,領悟其關鍵、核心和本質,這是系統思維的重要體現。
語言文字運用題第16小題: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進入太空以來,除了載人航天飛行器會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體陸續被遺棄在太空中,①。太空垃圾已經威脅到人類的航天活動。比如厄瓜多爾的一顆衛星升空后不到一個月,就與太空中的火箭殘骸相撞而報廢。這種威脅不僅僅發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類生活也會②。因此,③,應是人類接下來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此題的考點為表達準確、連貫、得體,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級。解答這類題目,考生首先要整體閱讀文本,從大處著眼,讀懂語段的大意,把握核心話題。只有話題統一,表述才會合乎事理、合乎語境。其次,考生要注意題目中“邏輯嚴密”的要求,它指的是一個語段的各個句子之間,或是一個復句的各個分句之間,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能夠銜接得上,并且句意連貫、脈絡清晰,準確、完整地表達一個意思。解答時,考生要依據上下文的提示語和相關信息,分析得出其內在邏輯關系,這樣就不難找到合適的補寫語句了。
實際上,這段文字說的是太空垃圾問題,中心話題是“太空垃圾”,文段共有5句話:第一句講的是太空垃圾的形成;第二、三句舉例說明太空垃圾威脅到人類的航天活動;第四句說的是太空垃圾威脅人類生活;第五句說明如何清理太空垃圾,按照“形成―危害―怎么辦”的思路安排語段層次。考生依據語段結構及上下文之間的關系,不難得出答案:①都變成了太空垃圾;②受到太空垃圾的影響;③如何清理太空垃圾。
考生在做這道題時丟分的原因主要有幾個:一是抓不到語段的中心話題,如有的考生在①處填寫的是“就會墜入地球內”“使太空遭受迫害”“嚴重污染太空環境”等。二是沒有弄清楚句子間的語義關系、邏輯關系,如有的考生在②處填寫的是“出現在周邊的環境里”“遇到火箭殘骸相撞的危害”“因車禍導致汽車報廢”等,上下文語意不銜接。三是話題不統一,以③處為例,有的考生節外生枝,在③處填寫的是“太空垃圾的清潔衛生及保護意識”“解決太空垃圾與生產垃圾”,有的考生則轉移話題,在③處填寫的是“報廢物品回收保護環境”“如何清理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回收太空的衛星”等。
語言文字運用題第15小題,考查的是語句銜接的連貫性,也是考查考生的系統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題目不再是常見的多個句子排序的形式,更與2015年全國Ⅱ卷中出現的從語意相同但句式結構各異的四個句子中選擇最恰當的一句這種題型不同,而是要求選擇恰當的虛詞(關聯詞)填空。較之排序題,此題難度加大,對考生的思維能力考查力度較過去有所加強。
關于語言連貫題的考查,無論是論述性文章還是說明性語段,考生在做題時都要先把握語段的主旨與中心,再厘清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使句子前后語意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然后運用邏輯意義解析法,從概念使用、判斷、推理等方面考慮行文結構之前后是否照應,這是解答句子銜接題的一個“殺手锏”。因此,教師在做備考指導時應進行適當的補充,加大對考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2.注重邏輯推理判斷能力的考查,培養綜合分析思維能力。邏輯推理的基本方法是綜合法和分析法。簡言之,綜合法就是“由因導果”,由已知條件推導出結果的方法;分析法正好相反,即“由果溯因”。一個人的思維過程少不了分析和綜合,二者相互依存:沒有分析,認識便無法深入,而沒有綜合,認識便無法提高。
下面,筆者以現代文閱讀中論述類文本閱讀第1、3題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第1題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語句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原題為“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答案是選項C。
題干表述為:“王國維在《古今新證》中認為,有些歷史學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會‘疑古’,懷疑堯、舜、禹等人物的真實性。”文中與此相關的信息在第2段。王國維《古史新證》說:“而疑古之過,乃并堯、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懷疑之態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在于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原文“疑古之過,乃并堯、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表明王國維并非講不該疑古,而是講過分疑古;后句也不能斷章取義曲解為“懷疑堯、舜、禹等人物的真實性”,且前后句子不構成“如果……就……”的假設關系。可見,C選項不符合原文意思,屬于曲解原意、不符合邏輯。本題要求考生準確理解句意,注意句子間語義及邏輯的關系,具有一定的難度。
第3題考查考生的綜合理解能力、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推斷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原題為“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答案是選項B。
題干表述如下:“‘五四’之前,很多涉及歷史的神話傳說之所以沒有成為廣泛使用的史料,是因為這些作品在史學和文學歸類問題上存在爭議。”“之所以……是因為……”是一個表示因果關系的推斷。題干講的是“五四”之前未被廣泛使用,原文卻說“五四”之后解開死結而被廣泛使用,這里需要進行反推。整體理解第三段的大意,得出“沒有成為廣泛使用的史料”的原因是:一,沒有分而治之;二,沒有將神話傳說中的歷史成分用來證史或補史,而題干卻歸結為“因為這些作品在史學和文學歸類問題上存在爭議”,這在原文中無從推斷,是一個障眼法,屬于因果不當。考生誤選最多的是選項C,“在他們看來,《三國演義》和《水滸》的藝術表現手法差異并不重要”在原文中沒有相應的表述,需要綜合理解原文特別是第四段,才能推導出結果。本題難度較大,考生必須整體理解原文并進行適當地推斷,方能排除干擾因素。
此外,實用類文本閱讀題中第12(1)題的選項A表述為:“顧炎武之所以不顧家庭,離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紳陷害、以游為隱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實現他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的思想。”解題時運用“由果溯因”分析法,與原文進行對照,便能很快得出答案。
3.注重“圖表―思維―文字”信息轉換能力的考查,培養聚合抽象思維。聚合抽象思維是指先對感知材料有個總體的認識,進而抽象出本質特征,再對其本質特征進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一個理性成果。將感知到的對象依據一定的標準“聚合”起來,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邏輯思維方法,顯示出它們的共性和本質,這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活動。
筆者以語言文字運用題第17題為例進行說明。
下面是某高中舉辦迎新生晚會的構思框架(見圖1),請把這個構思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80個字。
這是一道圖文轉換題,考查考生用簡明的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題目要求就某高中舉辦迎新生晚會的構思框架做一個闡釋,實際上是將思維導圖轉換成文字,是對語言文字實用功能的考查。思維導圖在2014年高考中就出現過,考生只要把握解題規律,難度并不大。
首先,考生需要整體觀察圖形,厘清圖中各單元的層級(圖示為兩大層級),看清楚圖形由哪些要素構成,明確各層級內各單元哪些是程序單元(通知動員、演出、評獎是程序單元)、哪些是內容單元(演出包含3項要求),厘清各層級單元之間的順序。其次,考生要將這些信息按照內在邏輯關系(事理、時間、空間等),依次進行說明,簡明連貫地進行表述,形成文字。參考答案示例:本次迎新生晚會由高二、高三同學排練演出節目,節目內容以反映中學生學習生活為主,形式不限。要提前通知各年級并動員相關同學積極參加,演出后進行評獎。
錯誤舉隅:例1.迎新晚會的參演人員有高二、高三學生,演出內容以學習生活為主,形式不限,請大家相互通知動員到現場觀看演出,最終晚會還會有評獎活動。例2.我們即將升入高二高三,請為新生舉辦迎新晚會,我們可以將你想要的內容表演出來,形式不限,選好參演人員,還有評獎老師,盡量做到學習和生活一起綜合,迎新晚會要通知動員演出。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幾個:一是陳述對象(中心話題)不清,如例1中的表述對象為“參演人員”,游離了“迎新生晚會”這個中心話題;二是對中心話題理解不當,如將整個活動理解為是某一個晚上演出的3個環節“通知動員―演出―評獎”,或是例1中的“請大家相互通知動員到現場觀看演出”,這都是錯誤的理解;三是各環節之間缺乏內在的邏輯關系和規范的表述形式。考生采用總分關系、事理關系、時間順序、多種結合(如參考答案是事理與時間順序結合)等形式來表述,均可體現出條理性,但有的考生沒能將構圖要素的內在聯系發掘出來,表述時較為混亂。
2014年高考全國大綱卷(廣西)的圖文轉換題是:“根據下面圖表提供的信息,將2008年至2012年五年間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的特點寫成一段話。”這也屬于圖(表)文轉換題,體現了課標卷與大綱卷在思維能力考查方面的承接性。
綜上所述,考生在做圖(表)文轉換題時,關鍵在于學會整體解讀圖表的構成,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確立它們所表示的含義,借助對應的圖像(印跡)、結果(表值)的變化來推斷其意向,揣摩圖表的意義,揭示圖表的實質,給圖表下結論。這種題型側重考查考生正確表達邏輯語義關系的能力,對考生的整體閱讀能力、歸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三、語文教學與高三備考建議
(一)加強有效閱讀,提高信息獲取能力
閱讀能力是一種競爭力,信息獲取能力也是一種競爭力,在碎片化信息時代,加強有效閱讀是時展的要求。這兩年,高考語文閱讀題中論述類文章的選文偏向社會科學類文章,傾向于介紹文化藝術類相關熱點知識,目的是考查考生“通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考生閱讀這類文章有一定的難度。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具有將信息與文字相互轉化的能力,是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應有的信息素養。
(二)注重整體閱讀,強化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做好高中課改銜接
篇7
關鍵詞:閱讀;智慧;人生;社會
閱讀,它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大門,讓讀者以自己的步調在里面自由遨游、豐富知識、廣博見聞。走近閱讀,閱讀改變我們行走于生命長河中的方式。閱讀,人人會讀,但要讀出境界與水平,就必須認清三個基本問題,即:閱讀的本質是什么?閱讀的功能是什么以及閱讀有什么訣竅?
一、閱讀的本質在于豐富人生,關注社會
優秀的書籍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科學知識。通過閱讀,讀者與作者之間可以有著某種密切的默契和共識,也可以產生自己的人生感悟、見識和見解,從而達到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生命價值的重新實現。閱讀影響著一個人素質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閱讀讓我們視野開闊,思想深刻,讓我們獲取人生智慧,讓我們豐富人生。
閱讀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有限人生,還可以涵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學習型社會的新形勢下,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我們不斷閱讀、學習、思考和創新。通過閱讀不僅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指導自己的人生道路,還可以了解世界、思考世界和指導人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因此閱讀(認知)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和他人創造幸福,這就是閱讀的本質意義。
二、閱讀的功能
豐富的文化知識能使人自信、堅強、理智,而文化知識的貧乏能導致人自卑、粗魯、怯懦。人們常常說:知識改變命運,性格決定命運。大家知道:知識大部分是通過閱讀而獲取的,性格基本上是由一個人的文化素養來塑造的。我們可以歸結出這樣一種連接關系:閱讀積累知識——知識造就文化——文化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清晰反映了閱讀與人生的輔成關系。這就是閱讀的功能與作用。
1.閱讀是一個人求取知識、造就學識、增長見識的方法
閱讀讓我們與作者通過文字交流,將別人的知識和經驗轉化為我們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并激發出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見識,增長我們的智慧和才干。一個人的知識要淵博、學識要系統、見識要精湛,這三個“識”都離不開閱讀。一個人的知識面可能會非常“粗”,但是經過大學或自學某專業學科的系統學習,知識容易“細”,再加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個人的見識就會不斷增長,也會愈加精湛。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由此看來,閱讀是我們立足當代社會必不可少的行為,是我們提升自己最有利的方式,還往往能決定我們事業上的成敗。在文明社會,無論中外,人類作為地球上高等級動物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其“身份名片”中的知識含量。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和學識狀態,往往標志著他的生命價格乃至生命價值,決定著其個體生存環境的優劣,發展空間的大小,乃至社會壽命的長短。
2.閱讀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讀書是一個修煉氣質的根本途徑。靜心閱讀和修身養性是相互關聯的,閱讀的過程是一種自我修煉和提高的過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正己”的過程,以此培養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所以西漢文學家劉向有“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之說;宋代文學家坡更在《和董傳留別》一詩中留下了“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經典名句。
文學作品的美絢麗多彩,讓人心動神馳,引發和激勵讀者喜悅、熱愛、歡樂和崇高情操,喚起讀者美好的想象和向往,培養和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并且,美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每一流程都凝聚著時代的印記,從《岳陽樓記》《滕王閣序》到《濟南的冬天》,從《洛神賦》到《雨巷》,無論時光如何流轉,人們依舊會被其中所描述的美深深打動。
3.通過閱讀獲取人生智慧,提升探索、思考和創新能力,更好地奉獻于社會
在當今時代里,閱讀對于知識和信息的掌握是必要的手段,但對深刻的智慧之美的探尋更為重要。博覽群書正是一個人汲取文化知識,豐富人生經驗,獲取人生智慧的重要手段。讀書多,就意味著眼界更加的開闊,更加會思考問題,更具有創新精神。每當在閱讀中明白一個道理,獲得一種知識,就前進了一步。如果在閱讀中受到啟示,經過思考,產生了新的思想,就是有了智慧。一個人的知識王國和精神宮殿是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建立起來的,到了一定的時候,精神就可以上升到一個境界,做事的能力也隨之提高。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總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書能為他人為社會者必須有懷和大抱負。我們最大的見識就是要明白改變命運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做一個對時代有所貢獻、對社會有用的人,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天職。
三、閱讀有訣竅
當今信息社會,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信息的海量儲存,既要讀書又要讀網,提供了人們閱讀上無限的空間。但是,在如此浩淼的知識海洋中如何閱讀、如何獲取有用的知識,卻是閱讀者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的如下觀念也許能給閱讀者一些小小的啟示。
1.精讀與博覽相結合,有效地獲取所需知識和信息
讀書要講精博。精博指精讀與博覽的關系,也是專與通的關系。在現代學者看來,一個人要有大學問必須“精博雙修”,只精不博會一葉障目,而只博不精則好似“一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古人常說的“學富五車”只是量的特征,即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讓閱讀價值最大化,但必須進行理性選擇,有所讀有所不讀。閱讀不能不加甄別,不能逢書必讀,而是要仔細甄選出各個類別的經典書目,巧妙閱讀。在當今這個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分清“精讀”與“博覽”的主次顯得更為重要。那么,怎樣做到“精博雙修”呢?首先,閱讀要講究深度,要閱讀和自己職業有關的書,要讀深、讀透、讀熟、讀精,而且要經常讀,以便了解本專業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時要重視經典名著和杰出人物傳記的閱讀,這樣的閱讀可以提升自我,讓自己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位很快得到提升;其次,閱讀要講究精度,應學會在書海中選擇精品;再次,閱讀還要保持密度,就是說真正的讀書人讀書是不分時間,不分黑夜白天,不分節假日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讀自己想讀的書,做到手不釋卷,博覽群書。
2.知行合一,將閱讀(認知)轉化為真正的內在力量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但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讀了很多書,有了很多知識,但人卻變得迂腐、窮酸、軟弱,看不到其智慧和力量,究其因就是沒有掌握閱讀的技能。新東方流傳一句話叫做“底蘊的厚度決定事業的高度”。底蘊的厚度主要來自于兩方面,第一多讀書,讀了大量的書你的知識結構自然就會完整,就會產生智慧;第二就是多社會實踐,多人生經歷。把人生經歷的智慧和讀書的智慧結合起來就會變成真正的大智慧,就會變成你未來創造事業的無窮無盡的源泉和工具。現實生活中只有做到知與行的統一,即知即行,并把理念化為血肉,才能夠使知識成為指導人生的內在力量。
3.批判性地閱讀,謀求知識的應用價值
批判性閱讀,是一種強調思考、評析的閱讀法。閱讀者,如果沒有批判的勇氣與智慧,就不會深化閱讀、有所創新或突破。真正有價值的閱讀,應該是積極進取的,這就需要閱讀者獨立思考,需要通過批判與揚棄,逐步獲得真知,而不是人云亦云,全盤接受。當今世界,面臨浩如煙海讀物的挑戰,最重要的對策之一,是養成一種批判性閱讀能力和選擇能力。諾貝爾獎獲得者溫伯格博士提醒人們,不要安于接受書本上所給予的現成答案,要去嘗試發現與書本上不同的東西。要注意培養批判文獻、批判演講、批判前輩的能力。所謂天才,他們無非是比一般人更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罷了。譬如大家熟知的科學家伽利略,他就是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學習前人亞里士多德的學術理論的,并在比薩斜塔做了著名的實驗,讓兩個大小不一樣的鐵球同時落地。他就是依靠對自己知識與能力的自信,敢于挑戰權威,求證真理。
4.創造性地閱讀,擔當創新知識的實踐者
“創造性閱讀”是一種特殊的閱讀。一般閱讀的注意中心是獲取作者文本中的信息,創造性閱讀則是要以一般閱讀為基礎,要在別人的信息基礎上創造新信息或新構想的閱讀。即閱讀者能夠在閱讀之后,發現新思想,提出新見解,創造性地解決某個實際問題。閱讀是發展創造能力的肥沃土壤,是人類文化不斷創新的過程。讀者在閱讀中成長,人類文明在閱讀中前進。人們從閱讀到應用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吸收到再創造的過程。新知識的創造者,往往就是科學的發明者、先進生產力的推動者。因此,激發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5.充分利用圖書館,提高閱讀效率,高效獵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
主動成為信息和知識的主人,將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談到閱讀效率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利用好圖書館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有效途徑。首先,圖書館具備豐富的文獻資源及現代化的信息檢索設備。讀者在那里可博覽群書,也可讀到經典或學術價值較高的讀本。還可利用其現代化技術與網絡快捷的檢索手段,快速地獲取所需信息與知識;其次,圖書館的館員們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信息方面的專門人才,讀者在這里可以得到專業的指導,一旦掌握了情報檢索的方式和途徑,就可以更直接地獲取自己所需知識和信息,避免走彎路;第三,圖書館館舍建筑、內部裝飾等物理環境與一群群的求知者,營造了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在求知欲與探索精神濃郁的氛圍里,讀者會不知不覺融入其中,激發思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閱讀是一項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精神活動。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直接向別人學習經驗也是有限的,但是通過閱讀間接向別人學習則是趨于無窮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一山一海繪出了知識的浩瀚,一勤一苦道出了讀書的艱辛。我們必須將勤奮刻苦的態度以及知識改變人生命運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信條貫穿于整個閱讀過程,讓我們人生的見解和見識隨年齡與學識的增長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篇8
[案例]《孔乙己》對話教學片斷
師:我們的小說到這里馬上就要結束了,但魯迅先生在小說收尾處這樣寫到:“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里的“大約”和“的確”是否矛盾?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呢?
有一學生在座位上大聲說:必死無疑。
師:噢?這么肯定?
學生紛紛說:種種跡象表明他必死無疑。
師:聽聽你們的高見。
(學生回歸文本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踴躍,合作交流后積極反饋。)
生1:通過前后兩次孔乙己外貌的對比描寫,可知他已經死了,長衫是孔乙己靈魂的標簽,是他賴以維持其虛榮心的標志,但最后一次出場時他竟然失去了長衫,這意味著他只能走向死亡。
生2:通過當時的天氣狀態與孔乙己的穿著可知他必死無疑。將近初冬,“我”整天靠著火,也穿上了棉襖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夾襖,看來他難以捱過這一個寒冷的冬天。
生3:“哀莫大于心死”,前幾次出場孔乙己已全力的爭辯,拼盡老命也要維護他讀書人的體面和尊嚴,但是在最后他連爭辯的欲望也沒有了,他的生命力已完全消失殆盡,只能帶著無盡的悲哀走向世人為他挖掘的墳墓。我認為是社會的冷漠,周圍人的漠不關心導致了他的死。
生4:從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也可知他已走向人生的末路,一個死要面子的孔乙己,第一次出場時盡管被眾人嗤笑,但還是趾高氣揚地“排”出九文大錢,而最后一次只能抖抖索索的“摸”出錢,他如何生存得下去。
生5:一個品行比別人都好,不欠酒錢,不出一個月,定然將酒錢還清的孔乙己,而“十九文錢卻一直未還”,后來連掌柜都懶得再提其欠錢一事,看來他一定已經死了。
生6:喝酒是孔乙己人生的一大樂事,但這樣一個嗜酒如命,甚至甘受眾人嘲笑的孔乙己居然不再來喝酒了,想來他已不在人世了。
(學生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反 思]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人文素養;合作創新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然而,一些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往往以知識的講解為主,忽視了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型思維的培養。所以,要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培養具有探索精神和獨立思維能力的新型人才,必須充分重視閱讀教學。
一、重視閱讀意義,領悟書中智慧
閱讀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培養其初步的審美價值觀。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文章中包含著世間萬物的形成變化之理、蘊含著人類喜怒哀樂的情感。小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人生的豐富多彩和作者的心路歷程,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為夢想堅持不懈地努力。
重視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拓展性思維和探索精神。魯巴金說過:“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細細體味書中的智慧,于其中自己發現問題,并通過認真的分析和總結來解決問題,由此鍛煉了思維能力,學生的探索能力也有所增強,有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二、設計合理策略,展現閱讀魅力
閱讀對于小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人文精神的培養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對學生不放心,常常以講代讀,不利于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另一些教師則留給學生過多的閱讀時間,對學生的閱讀也缺乏管理,造成課堂時間和教學資源的浪費。所以,語文教師要設計合理的閱讀方法,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真正感悟到閱讀的樂趣,不斷完善自我。
(一)營造融洽自然的情境
融洽自然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熱情。教師要利用小學生愛動、愛玩、對新鮮事物好奇的年齡特點,在閱讀教學中設計恰當而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中。
(二)注重情感經驗的交流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把閱讀與交流相結合。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舉行閱讀交流會,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經驗和感悟同大家分享。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會產生智慧的火花,展開閱讀交流有利于學生彼此相互欣賞、相互借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進行豐富多彩的實踐
多姿多彩的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途徑。小學生的閱讀教學還應該與實踐相結合,來檢驗閱讀取得的實際成果,感悟知識的魅力。教師可以開展朗誦比賽、作文競賽和表演競賽等,使學生于活動中加深對所閱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對語文的喜愛。
三、遵循教學原則,提高閱讀效率
在閱讀教學中,除了以上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教師還應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一)增加閱讀趣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要遵循閱讀趣味性原則,采取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如,進行《迷人的秋色》一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大自然,切實感悟秋天的魅力,并讓學生自己描寫親眼所見的秋色,再和課文進行對比,找出課文中優美的句子進行學習。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會增強學生的探索興趣,課文的閱讀自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個性閱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經歷、個人興趣愛好不同,對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師應放棄以往固定答案的評價標準,采取多元評價體系,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如學習《這條小魚在乎》時,不同學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學生看到了小男孩的熱心、愛心和同情心,得出“我們要常助人為樂”的道理;一些學生看到了那個大人的無情,懂得了不要做那樣的人;而另一些學生則看到了魚兒的可憐,得出了“人類應該關愛生命,人要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道理……而每個學生的表達方式又有所不同,教師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對言之成理的閱讀感受都給予鼓勵,以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與創新性思維。
(三)鼓勵合作學習
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個人的思想和見解難免有片面之處,在與人合作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學生對已掌握的知識形成重組和再構建,使思想得到質的飛躍。同時,鍛煉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有重要意義。
完成某單元內容的學習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以手抄報的形式完成關于本單元的閱讀總結報告。每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共同完成一份精美的手抄報,這樣不但得到了閱讀成果的交流,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時增加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趙俊宏.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7).
篇10
想象在語文學習的思維活動中有重要作用。閱讀文學作品,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對文章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只有通過朗讀與想象才能理解與感悟。同時對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想象也極為重要,因為在信念、理想的形成上,想象都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可以這樣說,有想象參與的思維活動,才是真正生動活潑的思維活動。
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結構中的核心。人因為具有思維能力,才能夠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從而改造世界;人因為具有思維能力,才能在社會中把握正確方向;人因為思維能力,才能創造出人類特有的燦爛文化和高度文明。自古以來,人們都很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國的教育家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學習知識和發展思維能力是同等重要的,而且應同步進行。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要讓學生養成思考習慣、多問為什么、敢于大膽質疑。這三者是學習中思維活動的基本要求。學問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愛迪生說:“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巴爾扎克也說過類似的話:“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我們在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于‘如何’二字,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一方面要敢問,一方面又要大膽質疑。如果沒有質疑精神,學習就不能提高,科學就不能進步。如果沒有質疑精神,人類就不可能進步。“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思維能力的突破點。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這里著重談談思維的靈活性和思維的獨創性。
思維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學習中培養求異思維。求異思維的形成,有助于思維的發展。知識之間存在著“滲透”和“遷移”,每種舊知識都是新知識的基礎,而每種新知識又是在舊知識基礎上獲得發展。求異思維是從同一來源材料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思維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從不同方面進行思考,因此,也稱“發散性思維”。比如在語文課堂中的詞語聯想、作文題聯想、修改文章、設計標題、語意發揮、寓言解釋等,都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多向性。
創造是智慧之最。創造性是思維品質的集中表現,也是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可以說,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才是高度發展的智力。創造思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老師講解的基礎上有新的理解,乃至有獨到見解;二是發現不同于教科書,不同于教師的解題方法和學習方法;三是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必須具備好奇、探究、質疑和標新立異的精神與品質。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