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0:32: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演替理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從生態位的角度來探討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以及理論的驗證。
生態學的頂極群落假說,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對以下兩客觀事實無法解釋:①在無任何外力作用或生物內在生理機制的抗拒作用超過外界干擾破壞力的條件下,生物多樣性在不斷發展;②生物有其內在生理機制的局限。筆者經過潛心研究各種假說的內容、缺陷及其合理內核—單元頂極假說說明了演替的方向,鑲嵌與格式假說說明了演替在空間、時間、信息五維空間的表達形式或存在狀態。經過對上述假說深入分析,提出了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下面就從生態位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1反映植被演替的三種狀態—時間生態位、空間生態位和信息生態位
生態位是指種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一個群落中,一個種群與其他種群相關聯的位置為其生態位。即每個種群在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種群的自己的時間、空間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機能地位(信息位置)。我們把這一種群與其他種群相互關聯的時間位置、空間位置、信息位置分別稱作時間生態位、空間生態位、住處生態位,它們之間的關系為:①空間生態位是時間生態位和信息生態位的具體表現形式;②空間生態位是在時間生態位的作用下,充分利用(或釋放)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發展進化或下降退化的結果。③信息生態位決定著時間生態位和空間生態位的最終發展方向。④時間生態位和空間生態位對住處生態位又有改造或影響的作用。⑤信息生態位和時間生態位要依賴于空間生態位而存在和發展。
2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
生態演替理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從生態位的角度來探討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以及理論的驗證。
生態學的頂極群落假說,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對以下兩客觀事實無法解釋:①在無任何外力作用或生物內在生理機制的抗拒作用超過外界干擾破壞力的條件下,生物多樣性在不斷發展;②生物有其內在生理機制的局限。筆者經過潛心研究各種假說的內容、缺陷及其合理內核—單元頂極假說說明了演替的方向,鑲嵌與格式假說說明了演替在空間、時間、信息五維空間的表達形式或存在狀態。經過對上述假說深入分析,提出了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下面就從生態位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1反映植被演替的三種狀態—時間生態位、空間生態位和信息生態位
生態位是指種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一個群落中,一個種群與其他種群相關聯的位置為其生態位。即每個種群在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種群的自己的時間、空間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機能地位(信息位置)。我們把這一種群與其他種群相互關聯的時間位置、空間位置、信息位置分別稱作時間生態位、空間生態位、住處生態位,它們之間的關系為:①空間生態位是時間生態位和信息生態位的具體表現形式;②空間生態位是在時間生態位的作用下,充分利用(或釋放)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發展進化或下降退化的結果。③信息生態位決定著時間生態位和空間生態位的最終發展方向。④時間生態位和空間生態位對住處生態位又有改造或影響的作用。⑤信息生態位和時間生態位要依賴于空間生態位而存在和發展。
2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
生態園林設計論文
一、建設生態園林
當前各國現代園林發展的趨勢是向著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發展,而園林設計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貼近人。認識到植物生態環境的存在與發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這樣以研究人類與自然間的相互作用及動態平衡為出發點的生態園林設計思想便開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擴張。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學互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和競爭等作用)為指導而建設的綠地系統。在此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態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從而可以充分利用陽光、空氣、養分和水分土地空間等環境資源,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和諧有序、穩定的關系,進而塑造一個人類、動物、植物和諧共生、互動的生態環境。隨著城市園林建設的迅速發展,植物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讓人們有了進一步認識。建設生態園林是園林發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園林建設當中,模仿自然生態景觀,通過藝術加工,創造出既美麗又具有降塵、降噪、放出氧氣等多種生態功能的園林景觀。一些具體的做法,如在園林中減少小品、道路、廣場等,以植物造景為主,增加群落景觀在園林中的應用。
建設生態園林以植物造景為主,木本植物為骨干的生物群,由喬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綜合而成的微觀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網絡,涵蓋了宏觀城市系統,發揮了吸碳吐氧、調節溫度與濕度、消噪除塵、殺菌保健、吸收有害氣體、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發揮綠地水循環、防震避災等生態功能。
二、園林規劃設計
(一)園林綠化應考慮綠化的功能
不論是廠區綠化、校園環境、公園綠化,還是街道綠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西部生態需水研究論文
1、生態水文學的發展
水文學(Hydrology)是地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環和運動等變化規律,并運用這些規律為人類服務的知識體系[1]。自從科學界公認水圈、巖石圈和大氣圈都從地圈中分離出來,并作為地球的獨立圈存在后,水文科學的形成就有了其基礎和地位[23]。
人類進入20世紀末,由于社會經濟發展,人與自然的沖突加大,生態環境問題愈來愈突出,如濕地的退化、河道斷流、入海水量減少、水體污染加劇等等。近20年來,生態學家們愈來愈意識到水文過程對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影響。但是,缺乏了解水文過程與生態系統植物群落變化與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同樣,過去水文學家關心最多的是洪水與干旱的成因、工程水文的實際的設計應用等。但是,隨著生態與環境問題的重視與提出,愈來愈多的水文學家開始關注與水相關的生態問題,例如流速如何影響河道內的植物生長?河川徑流的情勢與濱岸生境生態過程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與聯系的?由于水文循環聯系地球系統地圈~生物圈~大氣圈的紐帶作用,水文循環過程的變化與其相關的生態環境的變化交叉研究與社會需求,產生了新的學科生長點,即生態水文學(Eco-hydrology)。
生態水文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逐步發展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1-20]。它重點研究陸地表層系統生態格局與生態過程變化的水文學機理,揭示陸生環境和水生環境植物與水的相互作用關系,回答與水循環過程相關的生態環境變化的成因與調控。利用生態水文學原理可以積極地用來保護和改善自然景觀,正確指導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管理。
生態水文學的提出與發展大致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早期的生態水文學主要定義在生態濕地系統范疇。例如,1996年Wassen等學者專門撰文[44],認為“生態水文學是一門應用性的交叉學科,旨在更好地了解水文因素如何決定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發育,特別在自然保護和更新方面有重要價值”。
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正式啟動人類生物圈(MAB)計劃,水生生態系統研究成為該計劃中的一個重要項目。第一階段的會議于1986年在法國圖盧茲召開,主要討論了土地利用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會議期間,確定了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主題: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對生物化學循環和景觀鑲嵌體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因此,過渡帶的研究被推薦為UNESCO未來生態系統工作的重點。它是生態水文學發展的雛形階段。
生態適應性護岸構建論文
論文摘要:城市濱水護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景觀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從城市護岸發展的歷史出發。對護岸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闡述。
論文關鍵詞:城市護岸發展歷史發展趨勢
縱觀人類城市的發展史,城市多選址于濱水區。這是因為河流能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便利并解決人們生活上對水的需求;而且濱水風光能讓人們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滿足。然而,由于水患危害,又使人類不斷地與洪水奮爭。在這期間城市護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河流、防御洪水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城市護岸景觀也隨城市護岸功能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主要有如下三個典型時期:
第一18世紀60年代以前(與自然相和諧的護岸景觀)
當人類誕生后,直到伏羲時代,人們“逐水草而居”,“擇丘陵而處”,對洪水一直采取“躲避”的態度。到了神農時代,經濟有所發展,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們開始采取主動的姿態,創造出了“潺”與“埋”的防洪方法。‘.潺”是“以柴木奎水”,“埋,,是奎土填筑。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利用植物、木和土石等天然材料進行護岸的建造。在我國,早在周代已有溝渠堤岸植樹的制度。戰國時,《管子》主張“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以備決水”。國外也有類似的記載,早在公元前28世紀,歐洲凱爾特人和伊里利來人采用柳枝編織籬笆的技術來進行防護。秦漢以后,一直到宋元,由于人們對水的性質認識不斷深人,護岸的材料使用也更加豐富。這時出現了使用樹枝、林秸、石頭等捆扎而成材料作為護岸的材料。這種手法在我們現代叫做“柴枕法”。到了明清,據記載的護岸有拋石、柳樹護岸、山石護岸與條石護岸。尤其出眾的是明代劉天和總結堤岸植柳經驗,歸納為“植柳六法響。在材料應用上,由于塊石取材方便與自然易融合,一直應用在護岸建造當中。
這一時期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城市護岸形式以自然形態為主,遵循自然河岸形式來進行的。材料也多采用自然的山石、植物等材料,因此護岸景觀是以自然景觀為主體,體現了天然彎曲的河道和豐富的植物群落,護岸表現為城市景觀系統當中的一部分,具有良性的生態循環體系。
旅游農業生態開發論文
摘要: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具有休閑、娛樂、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態旅游產業。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它是將農業景觀、生態景觀、田園風光景觀的深層次開發與旅游業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農業開發模式。作者提出了生態旅游農業的內涵,并對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運行進行實證分析,總結其成功的運行模式與經驗,認為生態旅游農業是當前及今后我國農業發展的一種模式,建設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是發展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態旅游農業;開發模式;實證分析
Abstract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mergedinthe60’sof20century,whichhasthecharacterofvacation,entertainment,demonstration,knowledgeandeducationfunction.Formulateanecology,cultureandtourindustry,Undercertainsocialeconomicscondition,itwillbethenewmodelofagriculturalexploration,whichexploitagriculturallandscape,ecologicallandscapeandfarmlandlandscapedeeplyandoverlappingwithtourindustry.In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ecologytourofagricultureisadvanced,andempiricalanalysisofZhuhaieco-agricultureS&Tzoneisconducted.AftersummaryofitssuccesseXPerienceandoperationmodel,webelieveitisthedevelopmentmodelthatChinawillbeadoptedrecentlyandfuture,anditseffectiverealizationwayis.tosetupEcologyTourof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XPloration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一、引言
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閑、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加上政府積極宏觀引導,及時推出了“黃金周”節假日,為城鄉居民休閑消費提供時間保障,許多工商企業紛紛響應,加大投資力度,抓緊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增加城鄉居民選擇的旅游天地。據統計,我國東部沿海省份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已見成效。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化開發區等。廣東省已發展80多個觀光果園,每年接待游客400多萬,收入達10多億,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
生態生產力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生產力人與自然保護自然和諧
[論文摘要]生態生產力思想不同于傳統生產力理論,它是對傳統工業生產力的反思和超越,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同發展與繁榮的生產力,它具有傳統生產力所不具備的保護自然的功能。生態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動力,對促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它需要一種和諧的生產力作為動力以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生態生產力倡導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生態生產力實現了人類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兩種能力的統一
傳統生產力片面強調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以致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征服欲,這導致地球生態系統嚴重失衡,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也難以為繼。恩格斯曾經指出:“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1]人類偉大的主觀能動性應該是如何在人與自然兩類客觀規律之間求得和諧統一,而不是簡單地掠奪和征服。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的過程?!薄盀榱嗽趯ψ陨砩钣杏玫男问缴险加凶匀晃镔|,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力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揮起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2]這表明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生產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同時也表明我們不能將生產力的功能僅理解為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除此之外,它還應該具有保護自然的功能。因此,在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變換的過程中,人不僅要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某一自然形態的發展規律,而且要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
政治生態環境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用人導向政治生態優良正確
論文摘要:“政治生態環境”是相對自然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秩序而言的一種社會政治狀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環境,是一個地方政治生活現狀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反映,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政治生態環境由政策環境、法治環境、輿論環境、用人環境和廉政環境等構成,直接體現在干部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上。廣大黨員干部是“政治”大環境里的主導力量,廣大黨員干部的素質、能力直接影響著政治大環境的和諧與進步。如何保持政治大環境的和諧,建設優良的政治生態?
在十七大指出“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正確用人機制建設”。十七大對黨的建設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迫切需要形成自己的、良好的政治生態。而建立健全正確的用人導向機制是創建優良政治生態的關鍵環節。
一、優良的政治生態對地方黨的建設及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政治生態環境優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優勢。政治生態影響全局的發展,引領社會和諧,體現地方形象,對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重要標志,也是反腐倡廉建設成效的重要表現。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態,能凝心聚力,鼓舞士氣,激發斗志。反之,則會人心渙散,敗壞風氣,滋生腐敗。優良的政治生態更能確?!包h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边M一步加強政治生態建設,著力營造風清氣正、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形成加速經濟崛起的強大合力,對推動經濟與社會科學發展將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各地都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格局,更需要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
優良的政治生態建設是一個需要長期培育、持續建設的過程,需要我們齊心協力營造一個有利于與加速崛起的大局同軸運轉、同頻共振、同向推進,與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優良政治生態。
憲法補充刪改保護生態論文
論文摘要:在堅持權利本位的前提下,憲法對影響環境的所有義務主體設定普遍義務并要求他們履行義務,這應該是當下實現對環境有效保護的主要出路。
論文關鍵詞:環境義務;憲法化;模式選擇;路徑設計
一、憲法關于環境保護規定的基本分析
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各國憲法為了回應和解決生態危機,從整體表現出了生態化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環境基本國策;二是環境基本權利;三是環境基本義務。環境基本國策由于其自身的效力問題,多年來一直飽受學界的詬病;環境基本權利由于其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理論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關于環境權的概念、主體、內容等基礎性的問題尚未達成基本的共識,這成為了環境權憲法化乃至司法化的最主要的障礙。因此,筆者認為,相比之下,采用“環境基本義務”的模式,也許是當前憲法回應生態危機、維護環境安全最有效的手段,而且這也與我國環境立法的傳統模式相吻合。
就目前我國的環境立法體系而言,無論是為了實施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國際公約,還是為了履行對人類的環境職責或對國際條約的義務而建立的國內立法,都是通過確認義務和督促履行義務來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的。我們認為這種“義務本位”的傾向并沒有錯,而我們需要改進的是:怎樣彌補應當設置而沒有設置的義務空白;怎樣把義務分配得更加合理;怎樣確保法定環境義務能實際履行??傊?,對影響環境的所有主體普遍設定義務,并要求他們履行義務是實現對環境有效保護的惟一出路,而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環境義務的堤防牢固地建立起來。具體到憲法層面上,就是通過憲法明確規定所有的義務主體都負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憲法義務。
我國憲法關于保護環境的規定集中體現在第二十六條:“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森林。”該條款可以被理解為包含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家有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的義務。二是國家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義務。三是國家有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義務。四是國家有采取措施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森林資源的義務。
生態文學評述論文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始于美國的生態文學批評(Ecocriticism)是在全球環境危機日趨嚴重的情況下產生的。它旨在探討文學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的主要倡導者和發起人徹麗爾·格羅費爾蒂(CheryllGlotfelty)指出,如果說女權主義批評從性意識(gender-con-scious)角度考察語言與文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批評把生產、經濟、階級的意識納入文本閱讀,那么,生態文學批評是把以地球為中心的思想意識運用到文學研究中,探討文學與自然環境之關系。(注:CheryllGlotfelty&HaroldFromm,ed.TheEcocriticismReader:Landmarks
inLiterary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96,p.xviii,p.xviii,p.xviii.)本文將首先簡述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的歷史源流,然后在闡述其發展的三個階段基礎上,探討美國生態文學批評意圖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的歷史源流
生態文學批評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1972年,約瑟夫·米克(JosephW.Meeker)在《生存的喜?。何膶W生態學研究》(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學生態學”的概念,“對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生物主題進行研究”(注:JosephW.Meeker,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
NewYork:Scribner''''s,1972,p.9.)。1978年,威廉·魯克特(WilliamRueckert)在其論文《文學與生態學:生態批評的實驗》(“Literature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這一批評術語,提出“把生態學以及和生態學有關的概念運用到文學研究中去”(注:WilliamRueckert,“Literature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cocriticism,”IowaReview9.1(Winter1978),p.71-86.)。隨后,有人提出“生態詩學”(ecopoetics)、“環境文學批評”(environmentalliterarycriticism)、“綠色研究”(greenstudies),或“綠色文化研究”(greenculturalstudies)等其他術語,但大多數人傾向用ecocriticism這一提法,因為它不僅很容易被轉變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式,而且“eco”這一前綴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的關系。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格(FrederickO.Waage)編輯出版《講授環境文學:資料,方法和文獻資源》(TeachingEnvironmental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1985)。該書收集了十九位講授生態環境文學課程的教師寫的“課程簡介”(CourseDescriptions),“目的是要在文學領域促進人們對生態文學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注:FrederickO.Waage,ed.,TeachingEnvironmental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
Resources,NewYork:1985,p.viii.)1989年《美國自然文學創作通信》(TheAmericanNatureWritingNewsletter)得以創辦使有關學者得以發表生態文學研究的短文、書評、和課堂筆記等。隨后,不少人文學科的學術刊物相繼開辟了生態文學批評的增刊或專刊,其中有《印地安那州評論》、《俄亥俄州評論》等美國著名的學術刊物。(注:根據徹麗爾·格羅費爾蒂的統計,自1986年至今,美國人文學科出版過20多期關于生態環境文學的專刊。具體內容請參見格羅費爾蒂和費羅姆主編的《生態批評讀者:文學生態學的里程碑》,第32頁。)同時,一些大學開始把生態文學列入課程,作為現當代文論的一部分,受到學生普遍歡迎。在1991年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上,哈羅德·費羅姆(HaroldFromm)發起并主持了名為“生態批評:文學研究的活力”(Ecocriticism:TheGreeningofLiteraryStudies)的學術討論。1992年,“美國文學協會”專題報告會上,格倫·A·洛夫(GlenA.Love)主持了題為“美國自然作品創作:新環境,新方法”(AmericanNatureWriting:NewContexts,NewApproaches)的專題討論。同年,“文學與環境研究學會”(ASLE:AssociationfortheStudyofLiteratureandEnvironment)成立,該學會的宗旨是“促進人類和自然世界關系的文學思想與文學信息的交流”,“鼓勵新的自然文學創作,推動傳統的和創新的研究環境文學的學術方法以及跨學科的生態環境研究?!?注:CheryllGlotfelty&HaroldFromm,ed.TheEcocriticismReader:Landmark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