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期刊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22:22: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期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方農業期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摘要:地方農業期刊與當地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為農業發展提供科技信息及學習交流平臺,同時也繁榮了農村文化、經濟事業,宣傳了農業發展動態,加強了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積極有效地為新農村建設發展服務。但是地方類農業期刊在發展中也面臨許多制約因素,如作者讀者群體受限、受到體制制約等因素影響。本文在分析相關制約因素后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農業類期刊;制約因素;對策
傳播、推廣最新的農業科學知識和科技信息是農業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務。農業科技期刊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學術類期刊,一是技術類期刊。其中學術類期刊的作者和讀者群主要是大專院校師生及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技術類期刊則側重于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讀者主要是農技站技術人員及普通農民。地方農業期刊大多屬于后者,在新的發展形式下,地方農業期刊要適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為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和全面振興農村經濟服務。
1地方農業期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1.1提供農業科技信息,宣傳農業發展動態
根據國情制定的各階段農業發展政策需要不同的媒體進行廣泛的宣傳,以便農民能夠及時、準確快速地了解國家政策,合理安排農業生產。農業類期刊尤其是地方技術推廣型農業期刊代表了一定時期農業發展的最新動態,代表了農業技術發展的最新方向。作為傳統的宣傳媒體,地方農業期刊與農民、農技推廣人員緊密聯系,宣傳報道當地推進自主創新、促進本地農業經濟健康、繁榮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同時也搭建了地方農業與全國農業溝通交流的橋梁[1]。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時期,地方農業期刊在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各種政策、信息的同時,也轉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觀念,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農業科技期刊宣傳策略分析
1利用期刊自身進行宣傳
自身宣傳是農業科技期刊提高自身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期刊進行自身宣傳最常見的方法是刊登征訂、征稿啟事,在此基礎上,還應利用期刊自身的特點,刊登期刊特色、突出封面形象、參加各種活動等,以此增強期刊的競爭力,以期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求得自主和發展。1.1展示辦刊業績。無論是給期刊投稿的作者還是訂閱期刊的讀者,自然都青睞于學術水平高、影響因子大的期刊,這類期刊知名度高、影響范圍大、編校質量高,是學科領域的核心期刊。因此,農業科技期刊適時將自身刊物的特色展示給外界,也是對期刊的一種宣傳。期刊可以在封面、封底或版權頁的顯著位置標識期刊的獲獎情況、期刊的辦刊業績,或者逐一列出被國內外各大數據庫收錄情況,或者適時適版報道有關刊物的影響因子以及論文被引情況等。這些期刊特色都是本刊區別于他刊的顯著特征,是作者、讀者了解期刊的一種捷徑。1.2突出期刊封面。封面是期刊的窗口,是編輯工作的延續,是設計者藝術構思的結晶,能形象直觀地體現期刊的辦刊水平和質量。縱觀農業科技期刊封面的形象設計,大都顯得平淡,缺乏藝術創意。因其學術性較強,內文排版格式要求嚴謹、規范、統一。而一個具有藝術氣息的封面對嚴謹規整的農業科技期刊來說,就是點睛之筆,是藝術與學術的完美結合,構成了期刊整體的藝術審美效果。農業科技期刊封面設計主要應體現雅致、大方、簡潔、嚴謹、協調等風格。其封面藝術設計首先應考慮形式美的構圖原則,其次要強調構思立意,運用期刊特有的刊名字體、刊標等要素整體構圖,形成具有期刊自身特色的藝術形象,一些老牌期刊的封面之所以能夠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因為其將期刊“經典性”或識別性極強的要素一脈傳承的緣故,這本身就是對期刊的一個很好的形象宣傳。1.3舉辦各種活動。“好酒也怕巷子深”,為擴大期刊影響,編輯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組稿、編校、印刷和發行等出版活動外,還應積極進行自身的宣傳。如主動策劃主辦全國性或地方性學術交流會議,積極參加各種信息交流活動;針對學科領域或社會共同關心的熱點、重點課題進行專題策劃,展開專題報道[1];與廣告客戶緊密聯系,適時適地舉辦雜志推介會或廣告客戶答謝會等,加強與作者、讀者、廣告客戶之間的聯系,為三者之間創建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策劃舉辦各種學術會議、積極參加信息交流活動,這些措施都是辦刊活動的拓展和延伸,以促進期刊社與外界的聯系,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1.4參加專業會議及展會。期刊編輯既應該是雜家也應該是領域內的專家。期刊編輯部要積極參加期刊界的學術交流活動,以了解更多編輯、出版的專業知識,同時也應盡可能多地參加相關領域的科研專業會議,兼顧知識的“內”“外”結合,這是一個結識各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和現場宣傳期刊的便捷途徑[2],每年舉辦的大型期刊展覽會以及圖書展覽會等都為期刊提供了展示機會,也為期刊的宣傳發行工作帶來了契機。這對提高期刊的發行量,擴大期刊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今后期刊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會議或展會中宣傳期刊時要注意突出期刊自身特有的“經典性”的要素、標志,從而體現期刊的品牌特色[3]。
2利用傳統媒體進行宣傳
在新媒體不斷融合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強大的內容生產力,在報道內容的深度、力度、廣度方面都是新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傳統媒體仍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是傳統媒體的主要組成部分,農業科技期刊應充分利用傳統媒體進行有效的宣傳[4]。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是一種簡便快捷的信息傳播手段,但期刊界鮮有用之宣傳的先例。農業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利用電視信息傳播快,覆蓋廣的特點做些嘗試。報紙、期刊都是用平面靜態方式表現的傳播媒體。報紙具有非強制性傳播的特點,且宣傳的形式多樣,可信度高,出版周期短,讀者有較大的主動性和選擇權。因此,農業科技期刊可以有選擇性的做一些宣傳,如報道、廣告、征稿啟事、征訂啟事等。期刊大多具有專業性,有自身相對固定的讀者群,雜志的重復閱讀率及傳閱率最高,利用其宣傳信息保存時間長,且視覺表現力強,有藝術美感,印刷精美。農業科技期刊要選擇一些在行業內影響力大且與自身定位略有不同的同類優秀期刊做宣傳,由于其發行量較大且受眾目標基本一致,會有很好的宣傳作用。
3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
新媒體是互聯網時代利用現代化通信技術發展起來的信息傳播形態,交互性強,傳播信息量豐富、及時,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5]。新媒體具有很多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強大功能,可以個性化的承載所需要的信息,同時具有強大的互動性功能。這些特點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單一、單向的傳播方式。在互聯網、4G手機全面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環節中的今天,利用新媒體傳播信息及時快捷、內容表現形式多樣化、存儲信息量豐富等優勢對期刊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展示。利用電子目錄、網站、網頁、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適時組織開展微策劃、微直播、微調查等活動,實時采集、即時發稿。3.1電子目錄宣傳。電子目錄是農業科技期刊宣傳的新手段[6]。電子目錄以其制作成本低、內容靈活、便于快速瀏覽和傳播,能有效提升農業科技期刊的辨識度和影響力[7]。期刊電子目錄其本質為網頁或HTML文件,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瀏覽,可以按照需要進行靈活調整。電子目錄是以整期目錄的形式呈現,通過郵件群發、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廣泛地推送到特定領域讀者。讀者就能及時地了解期刊的內容,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期刊的顯示度。電子目錄可以借助多種媒體進行傳播,不同的傳播途徑有不同的效果。3.2網站、網頁宣傳。在新媒體時代,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宣傳是最經濟、效率最高、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信息網絡傳播已成為最新的傳播方式。農業科技期刊可以依據主辦單位以及各大數據庫的網站建立期刊網頁;也可利用數據庫優先出版平臺,將優秀的論文提前紙刊在網上出版;抑或在網上推出電子版,方便讀者閱讀下載,以及利用網絡互動性的優勢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這些是農業科技期刊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及其優勢,把傳統期刊的平面展現轉變成具有網絡特點的動態的、主體的和全方位的展現[8],以提高期刊知名度和擴大影響力的一個有效的宣傳手段。3.3微博、微信平臺宣傳。近年來,因微博、微信互動性強的特點而被期刊社作為宣傳手段。由于微博用戶眾多及病毒式傳播的特點,期刊每期的內容在紙刊出版之前,就微博上摘要,以引起讀者對期刊的關注與期待[9]。微信是現階段使用最廣的一款移動社交軟件,到目前為止,其覆蓋率已經高達80.76%[10],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一個便捷的工具。目前,已有許多農業科技期刊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和推廣,這也為農業科技期刊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宣傳平臺。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不斷完善,推送功能必會更加成熟,農業科技期刊通過建立自己的“微平臺”,能夠及時同步更新期刊,同讀者實時互動交流,同時還可以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11],加上期刊自身權威性、專業性的特點,展示期刊自身特色,提高期刊辦刊水平,以促使期刊長效發展。3.4軟文宣傳。軟文作為一種全新的互聯網站傳媒推廣機構因以傳播為過程,又稱為“新傳播軟文傳媒”。軟文的定義就是它不是很直白的硬廣告,要做技術性的處理,比如趣味性、故事性、權威性等。目的是提高可信度,最終提升轉化率。近年來,很多的農業科技期刊也逐漸開始了軟文宣傳的嘗試,期刊首先要有一個涵蓋期刊價值的廣告語,以盡量詮釋期刊的商品性質;其次配有一定的插圖,以突現期刊的內涵,將期刊的內容放大出來,以利用版面的沖擊效果讓讀者產生興趣。這樣的軟文宣傳首先在傳統媒體上,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深入,充分利用網絡這個平臺在互聯網上有計劃、有目的地對自己的期刊進行廣泛的傳播、推廣,利用新媒體的資源優勢更能突顯軟文宣傳的精髓。
農業期刊責任編輯職業素養如何提升
摘要:本文以《四川農業與農機》雜志為例,筆者根據實踐經驗,提出了農業期刊責任編輯職業素養提升的路徑,以促進農業期刊的品質提升。
關鍵詞:農業期刊;責任編輯;實踐經驗;職業素養
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把成果落地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文章作為相應載體之一,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農業綜合性科技期刊,《四川農業與農機》以宣傳黨和國家農業方針政策、報道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發展狀況、推動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裝備的普及、促進農業學術信息的交流、助推四川現代農業發展為宗旨,在用心服務四川“三農”,全力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道路上走得堅定、走得踏實、走得創新,履行著期刊該盡的義務。作為本刊責任編輯,筆者深知編輯與作者、編輯與讀者、編輯與文章的關系處理直接影響著期刊的質量,往往決定著編輯的工作進度、期刊質量,以及展現效果。因此,筆者團隊求真務實,不斷提升職業素養,以求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三農”事業。現結合工作實際,總結出以下農業期刊責任編輯提升職業素養的建議,以期為同行提供借鑒。
1加強學習,提高思想素養
1.1堅持政治學習
黨的領導、正確的政治方向、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期刊的立刊之本。作為出版工作中的一員,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是必備的素養。在工作中要加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的培養,處理事務要有大局觀,不斷提升全面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科研院所農業期刊新媒體化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技術不斷與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融合[1],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是信息傳播媒介在新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模式中面臨的新課題。期刊新媒體的建設、管理和應用是時代要求,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駛入快車道,傳統媒體迎來新媒體化的熱潮,并開始探索特色發展方式以適應新時代的社會需求。期刊應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各種宣傳渠道,提高受眾對自身的關注度,以此促進科技期刊和新媒體的融合[2]。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意味著各領域已經掀起新媒體化的熱潮,地方科研院所農業期刊也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邁向新媒體化的道路,抓住機遇,實現期刊品牌轉型。地方科研院所公益類科研機構,是國家協調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技術支撐單位,具有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特征,是學術的中堅力量[3]。新媒體化對地方科研院所期刊而言,挑戰與機遇并存。在地方農業科研院所誕生的農業期刊是學術中堅力量的傳播者,是展現科學家基礎性研究成果和一線經驗的平臺。但地方科研院所農業期刊受發展平臺、稿件來源等限制,在競爭激烈的業界中發展緩慢。為更好地呈現中國農業科研“故事”,地方科研院所農業期刊開始尋求突破之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契合時代、社會、地方發展所需,為地方科研工作者傳播科研成果增磚添瓦。
一、地方科研院所農業期刊新媒體化的現狀
首先,部分地方科研院所農業期刊在傳統發展上已經進入瓶頸期,其需要及時轉變思維,順應時展要求,以更好地為科研工作者服務。《貴州農業科學》依據“三農”發展需求,重點刊載農業類學科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方面的成果、方法和動態,為傳播和積累農、林、牧、副、漁各產業的科技成果,促進農業科技交流,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貢獻力量。《貴州農業科學》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農林核心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數據庫等收錄,期刊在貴州省新聞出版局年審評比中居貴州省自然科學類一級期刊首位。《貴州農業科學》多年來一直注重內容輸出的精準性,但由于期刊長期專注內容而忽略了新媒體的助力之勢,近兩年進入瓶頸期。其次,地方科研院所農業期刊已經注意到了行業發展趨勢,并開始掙脫傳統媒體的限制,嘗試踏上新媒體化的道路。新媒體是以數字和網絡技術為支撐,發揮互動傳播特點,跨越地理性局限的創新性媒體態勢。近幾年,《貴州農業科學》一直處在探索求新的路上,嘗試追趕國內外期刊出版數字化的發展趨勢,解決傳統出版模式現存的出版周期長、傳播手段單一、文章數據落后等痛點,并建設期刊在線一體化融合數字出版平臺,推動出版全流程數字一體化,提升期刊整體出版能力和期刊影響力。
二、《貴州農業科學》的新媒體化方式
1.維護期刊宣傳工作的小程序—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是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程序,微信公眾號的設立可以使出版形態更加靈活,傳播方式更加快捷,讀者與期刊的互動性更強。微信公眾號是學術期刊使用最廣泛的新媒體平臺,公眾號的及時更新可以為讀者提供特色化、精準化的信息內容,也可以為期刊創造精細的發展模式[4]。《貴州農業科學》公眾號可以為用戶提供多種服務,其特色是可以鏈接期刊的網絡主頁,查詢編輯部的動態以及稿件進程等。此外,微信公眾號有一定標識性,可以避免用戶找錯網站。如用戶在百度搜索《貴州農業科學》,會看到很多網站鏈接,難以識別真假,但《貴州農業科學》目前僅有一個官方公眾號,用戶可以通過該公眾號的鏈接進入期刊的官方網站進行投稿、查詢等工作。2.期刊文章線上線下的重要信息傳播媒介—二維碼地方科研院所農業期刊是地方農科院所主辦或協辦的、展示農業科技成果的載體,是地方甚至學術界展示科技進步、交流和檢驗進步的平臺[5]。二維碼技術改變了傳統的閱讀方式,能讓讀者更加方便、簡單和快捷地獲取知識,優化讀者的體驗感受。將其運用到新媒體融合中,能使地方科技快速傳播和流通,同時呈現一線科研工作者的寶貴經驗和研究成果。《貴州農業科學》從2021年第1期開始,每一篇文章都啟用二維碼,即編輯將二維碼放置在文章的右上角,讀者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后可以多視角、全方位地查看文章內容。期刊以此為廣大讀者提供便捷、真實、立體的閱讀體驗,建立讀者、作者和編輯部的紐帶,拓寬文章的傳播途徑。3.數字資源的永恒性標識符—DOIDOI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電子出版物的版權保護[6]。地方科研院所農業期刊最大的弊端是其傳播力和影響力相對較弱,而DOI可以快速擴大出版物的傳播范圍,提高出版物的傳播效率,便于讀者檢索和引用刊文,增強出版物的影響力。《貴州農業科學》從2021年第1期開始采用DOI,定位了文章的唯一性和國際通用性,對《貴州農業科學》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有助于《貴州農業科學》的文章更易被檢索和利用,擴大了期刊的傳播范圍,提高期刊的出版效率。4.及時跟進國家政策—內容層次化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指出,要“鼓勵中文學術期刊提供論文英文長摘要、外文書學術期刊提供論文中英文長摘要,加強期刊外文或雙語學術網站建設”。期刊主要是為了展示和傳播國家的科研成果和學術動態,其緊跟國家政策的指揮棒,能更好地服務科研,這就需要期刊從各方面改進,以順應時代浪潮[7]。優化期刊出版結構、彰顯刊物特色、定位差異化發展路徑,是實現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分步走的關鍵。《貴州農業科學》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讓《貴州農業科學》走向世界成為可能。首先,實現長摘要格式化。從2021年第1期開始,《貴州農業科學》對摘要進行了“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個層次的改進,增加了摘要的清晰性和遞進性,并且適當增加了摘要的詳細程度,讓國內讀者和國外讀者都能通過相應的中英文摘要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構架和內容,解決外文文獻只收錄中文刊摘要導致讀者不能了解全文的弊端。其次,實現前言層次化。對前言的書寫,《貴州農業科學》按部就班,多年未創新,但期刊自2021年第1期開始從“研究意義、前人研究進展、研究切入點、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四個方面書寫前言,將文章的背景、目的、緣起和研究要求立體化地向讀者呈現,讓讀者快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最后,實現參考文獻中英文化。《貴州農業科學》對參考文獻是否中英文化進行過兩年的論證,在充分了解國家政策,期刊發展趨勢并參照兄弟期刊的基礎上,其將參考文獻改為中英文對照。本著尊重原著的想法,《貴州農業科學》對原文中文,需要翻譯成英文的參考文獻,將原文章的題目直接翻譯,并及時修改存在錯誤或與新政策相違背的內容。對原文英文,需要翻譯成中文的參考文獻,《貴州農業科學》執行3個英文編輯進行3個校次校對的原則,保證譯文的恰當、完整。
三、地方科研院所農業期刊新媒體化的途徑
農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與啟示
摘要:【目的】歸納分析農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為網站設計更好地服務作者提供借鑒思路。【方法】以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32種綜合性農業期刊網站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官網認證情況,從服務作者角度分析其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結果】32種期刊均建有官網,在百度認證的期刊有26種,在360搜索引擎認證的期刊僅9種,沒有期刊在搜狗搜索引擎進行官網認證;大多數網站頁面結構合理,但功能建設過于公式化、程序化;在為作者提供快捷答疑、免費全文下載閱讀、多元化閱讀模式等增值服務,以及引導作者加強學術自律、發揮行業與學科平臺作用等方面,期刊網站做得還不夠完善。【結論】期刊網站應從多種途徑輔助作者找到官網、內容建設體現人文關懷、滿足多元化個性化服務需求、打造學風建設宣傳平臺、發揮行業與學科平臺引領性服務等方面改良和優化,為作者提供更精準、貼切的服務。
關鍵詞:官網;農業期刊;網站建設;增值服務模式;宣傳平臺
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提出“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的要求。2020年9月11日,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可見,國家科研改革政策對國內期刊的利好越來越明顯,國內學術期刊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期刊工作者在趁勢而上辦好刊、辦強刊的同時,也應該深思:鼓勵科研人員將在祖國大地上,爭取科研人員將高質量在自己的期刊上,我們應該為科研人員主動做好哪些服務工作?媒體融合時代,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已建有自己的網站。期刊網站已從最初的簡單靜態頁面展示,逐步發展成有綜合功能并具有互動性的小型綜合網站,成為期刊展示與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對期刊網站設計與內容建設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受到關注:葛文[1]指出網站設計應對讀者服務的模式進行考量,并設計出科技期刊網站的讀者服務模式;蘇磊等[2]對新型學術期刊網站的設計實例進行分析與總結,指出新型網站應將信息服務和用戶服務結合,以更好地提升學術期刊網站的信息服務能力;劉銘[3]從可達性、可讀性、響應速度、網站鏈接效果等方面對國內外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網站的可用性進行分析;潘秋岑等[4]從科技期刊網站用戶的人性化本質需求出發,提出期刊網站的用戶體驗優化策略。還有一些研究集中于期刊網站簡約性、建設現狀等方面[5-9]。筆者認為,期刊是作者學術成果發表的載體和陣地,期刊網站應是在學術成果發表過程中提供重要服務作用的平臺與紐帶,網站功能應以高效地服務作者為首要建設主旨和前提。鑒于此,本研究從服務作者角度深入分析32種農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期刊網站的服務水平,也為同行期刊編輯改良、優化網站提供借鑒。
1統計源與研究方法
筆者所在期刊為綜合性農業期刊,一直關注同行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故以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32種綜合性農業期刊為研究對象。首先,調查各期刊網站在百度、360及搜狗三大搜索引擎的官方認證情況,并通過數據庫、紙刊、主辦單位網站等途徑反復核實確認該網站為官網后收藏;然后,從為作者服務的角度分析、探討各期刊官網功能構建與內容建設情況,調研截止時間為2020年12月10日。
2期刊網站構建現狀與問題分析
農業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途徑
1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期刊發展存在的問題
1.1紙質期刊發行量減少。農業科技期刊作為農業政策、農業知識傳播的載體,以其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攜帶方便、查閱便利等優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農業從業人員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4]。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知識的獲取不再局限于紙質媒體,渠道呈多元化,如電腦、移動終端等;方式也多種多樣,包括網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APP客戶端等等。另外,各企事業單位正大力提倡的無紙化辦公,逐步壓縮紙質期刊的訂閱數量。因此,紙質農業科技期刊的發行量越來越少。1.2復合型編輯人才缺乏。以往的農業科技期刊編輯要求有扎實的文字功底、較高的稿件審讀能力和較好的農業專業知識。大多數人通過定期參加期刊編輯校對方面的專業培訓來鞏固編輯一職。在傳統互聯網時代,絕大多數農業科技期刊順應時代要求,開辦了自己的期刊網站,采用了網上投稿系統,出版電子期刊,編輯可以通過簡單培訓掌握期刊網站的維護操作,緩解了互聯網帶來的沖擊。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期刊對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農業科技期刊的編輯已經掌握了網上自動化辦公,但是掌握新媒體技術,如視頻、音頻、軟文的制作和維護等專業技能方面的復合型人才還比較缺乏。有些期刊聘請一些專門從事新媒體策劃和運營的專業人士負責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維護。可這類人員不具備農學、編輯學、文字校對等專業基礎。因此,新媒體運營的學術內容和質量還需要期刊編輯部自身把關。1.3稿件數量、質量下降。2016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了《關于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將改革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對論文、科研等不再做硬性要求[5]。2018年5月,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出: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這將給農業技術性科技期刊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一直以來,農業科技期刊是農業科技人員職稱評定的重要工具。隨著職稱制度改革的推行和深入,論文在職稱評定中的作用將被削弱,人們投稿積極性將會下降,一些形式相似的非核心農業科技期刊稿件來源會受到影響。
2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期刊發展途徑
2.1有效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隨著微信的普及,人們更傾向于利用碎片時間從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中獲取信息。目前,城鄉差距逐漸縮小,很大部分農民也開始使用微信,微信公眾平臺逐漸被人們關注。一些農業科技期刊為了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但是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截至2016年底,我國僅有7.36%的農業類核心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并且日常維護和推送效率偏低,僅為0.01~5條/月,大部分成為僵尸公眾號[6]。如何把紙質期刊和新媒體媒介充分結合起來,有效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是大部分農業科技期刊需要深思的問題。首先,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公眾號類型。如果編輯部規模小,網站和期刊采編系統不完善,可選擇訂閱號;反之,可選擇服務號。其次,優化欄目設置。由于讀者大都利用碎片時間閱讀微信信息,因此,農業科技期刊在微信公眾平臺欄目設置時也要考慮這個特點,做到少而精。可以對讀者最關注的欄目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設置重點欄目,區分深閱讀信息和淺閱讀信息,并對重點信息摘要進行推送,方便讀者淺閱讀。同時,結合多媒體技術,如圖片、視頻、軟文等增加信息可視性,吸引讀者。一般而言,最好每1~2d推送1次信息,每次推送量以5條左右為宜,在用戶有時間閱讀的時間段內推送,如午休11:00―14:00、下班時間18:00―20:00[7]。第三,有效利用微信支付功能。現在人們的支付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微信支付已深入人心。而期刊版面費大都仍采用郵局匯款或者銀行轉賬的方式,已與時代脫節。如果能在符合各單位財務規定的基礎上增加版面費微信支付,既能大大方便作者,吸引更多的關注,促進微信公眾號的發展,又可以減少編輯部由于查閱到款情況而帶來的繁瑣工作,增加辦事效率。2.2培養專業人才,構建運維團隊。2014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對新媒體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認為,傳統媒體應該適應時展,特別是互聯網環境下,傳統媒體應該改革創新,改變以往的思維模式,利用新媒體技術提升自身質量[8]。這就要求農業科技期刊的編輯要全面提升編輯和策劃能力,向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從現有編輯隊伍中抽調人員,專職負責微信平臺的運維,包括問卷調研、信息內容整合與、稿件查詢版塊的更新以及其他動態信息等工作,保障公眾號的關注度,提升期刊影響力。2.3注重基層作者的培養。職稱評聘制度的改革勢必導致農業科技期刊稿件數量的下降。因此,尋找穩定的優質作者資源是農業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長期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經常與農民打交道,深入一線農村,他們深知基層農戶有哪些農業科技方面的需求。因此,要重視和培養這些來自基層的作者。期刊編輯在工作中要“重內容、輕形式”,對來稿的格式、文字表達方面的要求可以適當放寬,重點放在內容的實用性上。另外,還可以根據讀者的需求,向優質的基層作者約稿,解答讀者的疑問,有針對性的編撰期刊內容,同時將可讀性強的稿件或者解答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進行推送,附加圖片和視頻,增加關注度,提高基層作者的投稿積極性。
總之,面對新事物、新制度的挑戰,農業科技期刊要積極應對,盡快完成紙媒、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等多種媒體的有機融合,取長補短,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運營模式,開拓創新,提高期刊市場競爭力,保障農業科技期刊的穩定發展。
農業研究與應用科技期刊的思路
1知識管理概述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的深入發展,知識管理作為一種知識創造、應用、管理的活動已成為新時代信息互聯網條件下科技期刊管理的一種方法,知識管理起源于知識管理體系的“奠基之父”之一斯威比(KarlEricSveiby)于1990年出版《知識管理》一書。之后,美國達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日本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等管理學家對知識管理理論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形成了學術、行為、綜合、過程、知識資產、戰略等不同學派。1998年,知識管理概念和理論隨著知識經濟進入中國。知識管理特點為:獲得、創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創新等過程,具有積累、共享、交流等原則和特點。
2科技期刊與知識管理的關系
科技期刊是展示創新成果、推動學術交流、傳播科學技術文化、傳承科技進步的重要載體,也是科技人員在開展科研活動時,不斷獲取科技知識和信息技術的重要渠道和資源。知識管理的獲得、創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創新等過程,即積累、共享、交流的特點和原則,實質與科技期刊管理理念有許多共同點。因此,將知識管理思維和理念導入科技期刊管理運行中,以提高科技期刊稿源穩定性、質量水平以及影響因子,從而逐步解決辦刊困難等問題應是一種新的思路和對策。
3廣西科技期刊發展現狀以及《農業研究與應用》辦刊存在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廣西科技期刊發展目前普遍存在質量不高、層次低、稿源不足等問題,廣西農業科研機構承辦的科技期刊,只有《廣西植物》、《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南方農業學報》等少數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與國內和國外期刊相比,高質量、高水平稿源不多,影響因子還有較大差距。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廣西熱作學會承辦的《農業研究與應用》,原名《廣西熱作科技》,創辦于1971年,自1988年公開發行以來,取得了一定成績,由季度刊發展到雙月刊。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受到線上閱讀普及,以及職稱評定、項目申報等相關評價體系側重強調核心期刊、SCI等影響,《農業研究與應用》作為一般、低發行量的純學術性期刊,除了以上廣西科技期刊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外,從知識管理層面分析,歸結還存在以下因素:第一,知識傳播和積累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單一,只有“知網”系統等少量軟件,沒有很好利用二維碼、互聯網+等載體進行嘗試,期刊數字化、知識共享與傳遞轉移平臺少。第二,促進知識分享的制度尚未建立。讀者、投稿者與編輯從業人員因缺少知識分享的激勵制度,無法提高投稿者、編輯從業人員的積極性。第三,便捷普及可用的知識存儲查閱和學術交流系統少,剛剛加入廣西農業科學院圖書系統,還不完善,為此,讀者、投稿者、編輯、審稿專家之間交流渠道不通暢。加上受到承辦期刊科研體制有關政策,以及期刊評價體系的影響,讀者受眾面窄,在品牌樹立、宣傳推廣等方面,可謂舉步維艱。
農業科技期刊科普定位分析
摘要:主要闡述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概況及科普機遇,農業科技期刊適時宣傳科普的必要性及其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定位。農業科技期刊在突出主責主業的前提下,遇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之時,應及時發揮其媒體作用,扮演好科普角色,彌補相關媒體報道的短板或空白之處。農業科技期刊適時適量宣傳科普,承當相應的社會責任,有利于擴大期刊影響力及維系期刊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業科技期刊;輿情;機遇;科普定位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乎民生和農業生產,與每一位民眾息息相關,同時對政府公信力及中國農產品國際形象等均有相當重要的影響[1]。公共安全事件具突發性,一旦發生,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引發恐慌,迫切需要普及有關知識和正確的輿論引導。科學普及任務一般由科普期刊承擔。科普期刊以通俗易懂、簡單、趣味的方式向大眾傳遞復雜的科學信息和知識,是國家科普事業的重要組分之一[2],對培養和提升國民科學素養意義重大[3]。科技期刊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4],學術類期刊是文化、科學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文明傳承方面具有獨特作用[5],相對于科普期刊,其傳播內容側重于創新性、深入性和探索性等,語言表述上強調學術性、規范性,給人更加正式、正規和權威之感,且具備宣傳科普的充分條件和責任。期刊定位指明了期刊的發展方向,決定了期刊的選題范疇[6],也是期刊品牌建設、擴大社會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科技期刊不僅是發表學術成果的專業媒體,在突發公共事件面前,科技期刊應承擔傳播科學知識、引導公眾輿論的社會責任[7]。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面前,農業科技期刊應認清自我角色、準確定位,在確保和突出主責主業的前提下,適量拓大刊載范圍,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從公眾實際心理需求出發,適時添加專欄,適量報道相應的農業科普知識,充分發揮期刊的社會效益,提升期刊影響力。
1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概況及科普機遇
1.1輿情概況
近年來,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短視頻的迅速興起,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快速和便捷,手機成為網絡平臺推送信息內容、滿足用戶需求的重要載體,社會輿論傳播形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8]。但網絡世界魚龍混雜,許多信息真偽難辨。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事件時有發生,網絡輿論空間內容由于缺乏把關,有些用戶自律性不夠甚至是居心叵測,所制造的謠言、流言對農業產業造成較大影響,同時也給政府監管帶來一定的難度。目前介紹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科普的文章較少[],尤其是權威文章匱乏,部分網民及媒體人由于缺乏農產品安全生產、消費的基本知識,對從網絡中獲取的信息充滿迷惑、恐慌或不知所措,有些甚至以訛傳訛,散布謠言,常常給利益相關方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是提高民眾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應對其輿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農業類學術期刊審稿單的設計
農業類學術期刊是一類具有鮮明特色的科技期刊,主要報道農業科研領域中具有創新性、實用性、科學性、指導性的農業科研新進展,不僅為廣大農業科研工作者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術信息,也是我國各農業科研單位介紹區域性農業科研動態及科研方向的重要載體[1]。隨著科技期刊在稿源和論文質量等方面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農業類學術期刊對稿件質量和研究水平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這就對稿件的審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科技期刊普遍采用三審制,即責任編輯初審、專家復審、主編終審。專家復審即同行評議,是指同領域的專家對論文的研究目標、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以及論文的新穎性、創新性、真實性、邏輯性和規范性等進行判斷和評價[2]。農業類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制度為稿件學術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期刊編輯部評價稿件的重要參考依據。而如何高效地獲取同行專家詳細的、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的審稿意見,是編輯實踐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格式化審稿單的出現是審稿體制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在形式上成為審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從內容上有利于對稿件質量的控制[3]。格式化審稿單一般由期刊編輯部設計,供審稿專家撰寫審稿意見,既有編輯和審稿專家進行學術合作的協議功能,又有指導審稿人進行論文評審的引導功能[4],對于首次為期刊審稿的專家來說,審稿單同時也具有宣傳介紹期刊和培訓審稿人的功能。格式化審稿單一般邀請審稿人對研究論文的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等做出評價,并就研究方法、試驗設計、數據分析等方面給出具體評審意見和改進方法。但在實際應用中,往往由于審稿人考慮不全面、審稿時間有限以及不清楚編輯部要求等,造成格式化審稿單的收效達不到編輯預期。因此,農業類學術期刊審稿單應根據學科特點和期刊定位,在格式化審稿單的基礎上,優化調整審稿單的內容和形式,以明確編輯部對稿件的審理要求、增強專家操作的便捷性,進而縮短審稿周期、提高審稿質量。
1科學設計審稿單的必要性
同行評議工作是選題、組稿工作的繼續,是決定稿件取舍、保證期刊質量的核心環節。編輯在同行評議中的作用不僅僅是簡單地發送郵件、傳遞信息、收集意見,事實上,從稿件初審通過后,編輯就要為同行評議這一環節做好準備,審稿單的科學設計就是必要的準備項目之一。審稿單不僅在同行評議過程中具有直接應用價值,而且在整個稿件處理過程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①審稿單的科學設計提出了專業的審稿標準,有利于學術規范的推廣和期刊的宣傳;②審稿單中列出簡明且系統的審稿項目有利于加強審稿時效性和全面性,同時便于編輯綜合整理審稿意見;③審稿單的應用促進了編輯部與審稿人的有效溝通;④審稿單可以引導審稿思路,也能使初涉審稿的年輕專家快速明白如何審稿,有助于培育審稿人成長。總之,一份制作精良而科學的審稿單既可以體現期刊的專業程度,也可引導審稿人進行有效的同行評議,這種簡單的溝通和培訓方式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2審稿單的設計
2.1設計原則。審稿單一般基于編輯部的經驗來設計。首先,需要明確期刊對稿件質量的要求;其次,需要考慮審稿人的時間成本,以及編輯部與審稿人關系的長期維護。農業類學術期刊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審稿人主要來自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農業管理部門等,除了從事科研工作以外,還要承擔教學和管理工作。因此,設計審稿單須遵循以下原則。2.1.1專業性。期刊對內容質量的嚴格要求體現在審稿單制作的專業性和規范性上。從編輯的角度看,審稿單應用的目的是獲取有價值的審稿意見,審稿單可以看作編輯給審稿專家的一份問卷,那么問題的提出必須依照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和邏輯關系,才能引導審稿人精準地對學術研究進行剖析。對于審稿人而言,審稿單是他們從編輯手中接過的一把標尺,只有標尺精準規范,審稿人才能自如地運用專業眼光審視稿件、準確裁量。2.1.2簡明性。簡明扼要、重點突出的審稿單可以把信息明確地傳遞給審稿人,且不占用審稿人過多時間。審稿單應突出對文章學術性的評審,弱化摘要、術語、文獻等編輯能把關的規范性內容,或者直接移除這部分內容,以減輕審稿人的負擔[6]。審稿單內容應在涵蓋期刊主要關注點的基礎上,詳略得當:不能為追求全面而過于復雜,否則會使審稿人產生壓力,甚至反感;但也不能過于簡單,誤導審稿人忽視沒有列出的項目,致使審稿質量不高。2.1.3可操作性。農業類學術論文主要包括原創研究類、綜述類、技術應用類等,審稿單也應分型設計,不能千篇一律,否則影響實際操作和應用效果。原創研究論文應以考察其創新性、科學性為主,綜述類文章應重點考察作者的歸納整理、綜合分析能力和文章的指導性、前瞻性等,而技術應用類文章則以其技術先進性、實用性為重要評審依據。2.1.4信息對稱性。一篇稿件的審稿人是編輯在充分了解其研究領域和近期審稿情況等信息后選擇并邀請的,然而審稿人在收到邀請或同意審稿時,卻不一定清楚期刊的相關信息,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容易導致專家審稿時存在困惑,尤其對于一些可用可不用的稿件,較難取舍。消除期刊與專家的這種信息不對稱有多種方式,在審稿單中添加介紹期刊的輔助信息,可謂最簡便、最有針對性的方法之一,如注明期刊的發展定位、影響因子、學科排名、數據庫收錄、出版周期、近期稿源等情況。2.2審稿項目的選擇。審稿項目是編輯部針對稿件具體內容提出的選項或問題,一般分條列出,用于審稿人有針對性地選擇、判斷或回復。2.2.1通用項目。通用項目是對多數學術期刊普遍適用的審稿項目,如:文章標題恰當與否,是否涵蓋研究內容?引言對研究現狀的綜述是否全面,立題依據是否充分?研究目的是否明確,論證過程是否圍繞研究目的開展?對研究內容是否做出科學的思考和歸納?試驗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材料和方法的描述是否詳盡?數據的來源有無明確交代,還需要哪些補充?數據分析是否科學?統計分析是否正確?結果的表達與呈現方式如何?需要增加(刪除)哪些分析和討論?討論是否充分,與結果中的關鍵問題關聯性如何?結論是否得到準確提煉,是否可靠?研究深度是否足夠,有無機理分析?結構層次是否清晰合理?對將來的研究或管理是否有指導借鑒意義?研發的技術(模型或體系等)是否具有先進性、實用性?下一步改進研究的具體建議有哪些?通用項目可精選10~15項,作為審稿單的固定項目。2.2.2專業項目。專業項目是指專門針對農業類學術論文的審稿項目,如:小區試驗是否有足夠的重復處理?對試驗地的相關介紹是否詳盡?采樣點是否有代表性?土壤基礎理化性質的測定方法是否可靠,結果是否存在異常?試驗的時間跨度或作物/植物生長季數是否足夠?各處理濃度梯度設置是否合理?測定的土壤/生物/生理指標是否有創新性和代表性?由于每篇文章的專業方向差異較大,專業項目可作為備選項目,有針對性地單篇填寫或者不列出。2.2.3備注項目。備注項目是編輯部對稿件的特別說明,如:若同意審稿,請加急審理,一周內返回意見;該領域來稿量較多,請從嚴審理。也可在備注項目列出“大同行”和“小同行”的選項,請審稿人選擇,以便在編輯部綜合分析審稿意見時,對意見賦予權重,一般認為“小同行”審稿質量更高[7]。當兩個或多個審稿意見不一致時,該備注項對編輯部取舍稿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2.3審稿項目的呈現形式。審稿項目可采用多種形式呈現給審稿人:①選項式。在審稿單中列出審稿項目的評價等級供審稿人選擇,如優、良、一般、差等,即為選項式審稿單。一般對稿件的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等進行整體評價時,可考慮采用選項式,便于編輯部直觀地判斷稿件的學術水平。②判斷式。對審稿項目提出是與非的問題請審稿人回答,即為判斷式審稿單,如研究目的是否明確?立題依據是否充分?這種形式使審稿人能直接找到重點,節省審稿時間,但僅回答是與非無法指出具體改進建議,不利于稿件進一步修改。因而判斷式審稿單不適合單獨使用。③計分式。編輯部給出整篇文章的滿分值和每個審稿項目的單項分值,請審稿人進行打分,即為計分式審稿單,特點是條理清楚、計量明確、一目了然。但其同樣具有判斷式審稿單的缺點,不宜單獨使用。④問答式。問答式審稿單邀請審稿人回答編輯部列出的問題,如材料與方法需要補充哪些內容?討論部分還欠缺什么?這樣的問題回答起來有針對性,且對稿件的評判較為具體和全面。但獲取的審稿意見需要編輯仔細閱讀和提煉。⑤自述式。自述式審稿單僅介紹編輯部對稿件的基本學術要求或審稿提示,不列出具體審稿項目,需要審稿人根據自身經驗進行審稿。其特點是審稿人的自主空間較大,審稿過程不受條目限制。但是易出現評審不全面,或者看上去意見很多,實際上僅針對細枝末節的情況。每種審稿單形式具有各自的特點,編輯可以從審稿項目的具體內容和編輯收集意見的便捷性等方面考慮,選擇合適的形式,實際操作中通常選擇兩種或幾種形式相結合。
3結語
農業經濟類期刊中土地問題分析
1研究設計與數據采集分析
1.1研究方法與工具利用。Excel,CitespaceV和CNKI檢索軟件,以“文獻來源期刊”、“發表年度”等特定字段為統計條目對農業經濟類中的九大核心期刊進行文獻提取統計和數據篩選,并對所得結果進行文獻計量分析,以揭示和評價我國土地學科研究現狀和學科未來發展趨勢。1.2數據來源。依據《2018年版北京大學核心期刊目錄》從其“F3經濟,農業經濟類”所列的15種期刊列表中選取9種與土地科學密切相關的期刊,以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CNKI)作為檢索數據庫,通過將“土地”設定為檢索主題,檢索文獻來源時間設置為2002—2018年,對9種CSSCI來源期刊中篩選出的257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研究我國土地科學相關研究的學術發展現狀。
2期刊相關評述
2.1歷年文獻統計。基于文獻數據的計量分析,本研究對2002—2018年間的9種期刊的發表文獻數量進行了統計分析,將土地科學領域研究發展劃分為3個階段(圖1)。(1)萌芽階段:2002—2008年發表土地研究類學術論文較少,年均數量1~7篇,增長緩慢,說明在這一時期,國內的研究者對土地問題的思考處于探索階段,影響力較高的研究團隊尚未建立。(2)快速成長階段:2009—2016年,這一時期土地研究類論文呈波動式快速增長。這是由于國家層面關于土地政策的落實,使得我國土地研究成為學者們開始關注的重點問題,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3)成熟穩定階段:2017年以來,一些研究機構已經成型,土地科學的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土地研究理論體系進一步系統化和清晰化,相關研究在邊界清晰的基礎上走向深入[27]。2.2文獻作者分布分析。從文獻作者角度分析,多名作者合作發表、跨機構聯合發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9大農業經濟類核心期刊檢索到的257篇文獻中,有38篇是單作者發表的,比例僅占14.79%。由兩位及以上的作者聯合發表的文獻數量占研究樣本數量的85.21%。由此可以基本推斷出,土地研究領域的趨勢是以聯合發表為主,單作者發表數量所占比例較少(表2)2.3研究機構分析研究機構發文量可以表征研究中心分布,而研究機構間的合作關系可以體現知識流動狀況[812]。數據顯示,257篇文獻來自135個機構,絕大多數機構只發表有1~2篇文獻;5個機構發表文獻數量超過10篇,占所有機構數的3.68%,其數量占總文獻量30.74%。這些數據既說明了土地研究領域文獻來源的廣泛性和分散性,又說明了文獻來源具有較高的集中度。廣泛性和分散性體現了土地研究領域參與者眾多,參與面廣泛,具有較高的熱度;集中度則體現了土地研究核心機構已經形成[1315]。土地研究類文獻發表機構眾多,但其中高產機構集中于大學院校。從機構總量來看,機構中包含高校的文獻發表量占總文獻量的91.12%。可見高校尤其是農業類高校發表文獻數量在土地研究領域具有絕對優勢。尤其是南京農業大學,發文量27篇,顯示出南京農業大學在土地研究領域已處于國內領先地位(表3)。
3研究主題與內容
3.1研究主題分析。3.1.1熱點領域分析。將上述257篇“土地研究”相關文獻涉及的研究主題劃分為6個一級類,并將每個一級類目的具體研究內容劃分出二級類目。農業經濟類文獻中土地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經濟學(A類)和土地利用學(B類)兩大領域,僅有零星文獻涉及了土地信息學(F類)(表4)。將257篇文獻按照4個時段劃分為6個主題類目。2010—2013年數量呈陡然劇增的趨勢,“土地經濟學”是這一時間段內最受關注的主題,“土地資源學”是這一時段新興的主題。2014—2018年是數量大幅增長的時間段,表明土地研究已經引起較多的關注,這一時段內“土地經濟學”的研究方興未艾,同時也體現了“土地經濟學”的模型構建和數據解讀趨于成熟[1618]。“土地信息學”是這一時段內新興的主題領域[1920](表5)。3.1.2關鍵詞共現分析。對9種核心期刊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文獻計量統計分析,以了解目前土地科學研究的主要研究重點和推斷未來研究趨勢[6]。通過Excel統計分析,得到991個關鍵詞,運用citespaceV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發現以“土地利用;土地規劃;新型城鎮化;土地整理;鄉村振興;驅動機制”為關鍵詞的文獻數量占該研究領域的比重最大。熱點主題之間互聯影響,構成了我國土地問題研究學科體系(表6)。3.2土地問題研究方法分析。257篇土地問題相關研究文獻全部為實證研究文獻,將其所采用的實證研究方法分為數據收集方法和數據分析方法兩類,并將兩個一級主題下的具體研究方法劃分出二級類[7]。對全部257篇實證研究文獻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逐一統計(表7)。257篇文獻中,絕大多數采用了多種數據分析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數學模型法是最常采用的數據分析方法,其次是層次分析法(AHP法)和回歸分析法。總體來看,采用統計資料分析+數學模型+層次分析的趨勢明顯,相信隨著數學和統計方法的發展,更多先進科學的計量方法也會逐漸在這些期刊中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