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房保險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06:31: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房保險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商務經紀與教學的改革透析
論文關健詞:實踐教學產學研合作就業導向
論文摘要:《商務經紀與》專業在近年來的教學改革中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重點,以培養學生創街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主線、在進行市場調研、職業能力分析和裸程體系設計的基歡上,時商務經紀與專業的培訓目標、人才挽格、擾業方向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綜合素質能力、核心素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主線的能力培養體系。
隨著我國加人WTO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交易中的供求關系、購銷關系、信用關系日趨復雜,經紀活動的溝通和中介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和突出。我院商務經紀與專業的開設,為開展經紀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培養經紀管理實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把握市場脈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特色專業
目前我國高校專業設置中缺乏商務經紀與專業,全國僅有幾家職業技術學院培養該專業的高職學生,但其培養的經紀層次單一,跟不上中介企業多樣性的需要,造成結構性需求比例失調,有些層次的經紀人才奇缺。基于我院是財經類的職業技術學院,我們把商務經紀與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管理學、經紀學、商務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技能及管理方法,具有必要的計算機與外語運用水平,能開展市場調查、分析、預測、營銷工作,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公關協調和人際溝通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這一定位可以解決“本科留不下,中專用不上”的結構性矛盾,滿足經紀組織的人才需求。
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探索“訂單”教育。根據市場熱點和企業用人需求的調查反饋的信息,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以職業技術能力為參照,采取“訂單培養”的教育模式為企業培養適用.急用人才。從制定教學計劃、人才培養、簽訂協議、接收實習到簽訂學生就業協議,以“一條龍”方式進行。形成了教師、學生和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在教學、培訓、生產實踐、科研和技術開發等多層面、全方位的緊密型合作局面,達到了取長補短、互惠互利的目的,實現了校企“雙衰"。
馬克思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關系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關系理論中國化特征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關系理論是對黑格爾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關系理論的批判和繼承,馬克思認為是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而不是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馬克思的這一理論是在其早期著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首先提出來的,并在其和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第一章《費爾巴哈論》中進行了集中敘述。一些學者著重從純丈本的角度或該理論的現代性角度來論述,筆者將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這個動態角度來闡釋馬克思的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關系理論在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中所形成的特征.
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對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關系性質和特征的分析以及他對社會歷史的解釋,“向我們暗中指出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從而為馬克思進行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關系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國家唯心主義完成的同時也是市民社會的唯物主義完成”。馬克思的整個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建立首先就是從批判和改造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相互關系入手的。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的國家概念并不能產生和決定家庭和市民社會,國家觀念不是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創造主體,“實際上家庭和市民社會是政治國家的前提,它們才是真正的活動者”。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并且也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馬克思還指出:“市民社會是個人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它包括該階段上的整個工業生活和商業生活。”從上我們可以看出這里的“市民社會”概念不僅包括生產關系,還包括構成上層建筑的各種經濟關系。本文將嘗試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揭示一下馬克恩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關系理論在中國化中的特征。
一、人民性和民族性的統一
俄國的十月革命的勝利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當時一批中國有志青年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在1919年之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一些有志青年堅定信仰共產主義,認為只有走俄國的革命道路才能救中國,并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于1921年7月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開始探索救國之路。
中國共產黨首先堅信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同時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創造性地提出“開展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中國革命道路”,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資本主義很不發達,所以當時中國社會的弱勢群體絕大多數都是農民,無產階級力量不夠強大,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不過我國的無產階級不少是來自破產的農民,這就形成了中國無產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這種特殊關系,因此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創建工農蘇維埃政權。這正是馬克思的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關系理論中國化的體現,集中反映了當時中國廣大弱勢群眾的的根本利益。公務員之家
農戶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
現有的農村宅基地制度是城鄉分隔和計劃經濟下產生的,為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和發展工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在改革開放取得一定成果的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全面發展,為了適應社會和經濟的轉型,宅基地必須建立現代化的管理模式,這其中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宅基地的功能、性質、立法價值、流轉、獲得及保護等。對宅基地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找出解決方法,讓宅基地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在制度變遷的視角上,當經濟和人口處于轉型期,快速發展的資源價值和相對落后的制度會發生一些沖突。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農村宅基地無序流轉和閑置的現象更加突出,特別在城鄉結合的地區,宅基地升值潛力比較大,流轉的頻率更多,逐漸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隱形市場[1]。
一、城鄉結合部宅基地普遍存在的問題
1.農村住房和宅基地存在違規流轉、隱形交易等現象。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在住房市場升溫和持續壯大中,農村宅基地和住房價格優勢顯露出來,處于城鄉結合部等經濟發展比較快的農村宅基地,很多人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做出違反法律制度的事情。按照有關法律規定,農村宅基地和住房不可以出售給城市居民,也不允許城市居民在農村占用集體土地建設住宅,即使能夠建成,有關部門也不能給違法購買和建筑住宅者發放房產證及土地使用證,這些規定都嚴令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村宅基地和農民住房。大量調查顯示,有超過20%的農民出售過住房,這說明雖有明確的法律,但農民宅基地和住房的買賣,是普遍存在的現象[2]。2.農村住房和宅基地出現閑置,空心村現象明顯。改革促進大量農村人力資源進入城市,一部分人常年工作、生活在城市中,農村的宅基地和住房就此閑置起來,尤其比較偏遠的農村這種現象更加突出。一些資料表明,超過半數的農民有多余的、處于閑置狀態的住房,嚴重的浪費了土地資源。住房閑置的原因之一是農民進城務工,另外的原因是非法審批、亂建亂占住房、建新房不拆舊房,從而造成空房現象的產生,在城鄉結合部甚至出現一些空心村。目前,建設新農村的成果不斷增加,農民清醒認識到房屋蘊含的巨大升值能力,農村住房不斷向村外擴張,一些農民在村內有住房,又在村周邊重新興建住房,這就造成空心村[3]。這種現象極大浪費了住房資源和農村的土地資源。3.農村占用耕地建設“小產權房”的現象比較普遍。城市商品住宅樓的價格飛速上漲,處于城鄉結合部的農村宅基地和住房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在豐厚的經濟利益面前,一些地區的政府就在公路旁建設起頗具規模的商業住宅,以至于村道、公路旁的耕地被非法占用。另外一些開發商和村集體進行合作開發建房的情況也普遍存在,這部分房子大多數是非法使用基本農田或耕地建設的,沒有預售許可證和土地使用證,這就是所說的“小產權房”。盡管“小產權房”因其獨特性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但這一現象在全國都發生甚至普遍存在,巨大的價格優勢滿足城市居民中低收入人群的需要。近年來,城鎮居民有在農村購買共建房的現象,這些情況大部分發生在城鄉結合部。4.使用權被征用的宅基地出現補償不足的現象。不斷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讓低成本的城鄉結合部土地成為城市發展后備選擇,甚至開始征用宅基地和住房建設住宅區。農民住房和宅基地被征用后,土地用途從農村用地轉變成建設用地,價格也產生明顯增長。這部分增長的價值,如果是城市征用居民住房,那么增值部分歸房屋所有人擁有,但農村宅基地是村集體所有的,這部分增值收入的歸屬就是村集體,農民只能得到土地建筑的補償。農村宅基地具有雙重性,農戶擁有使用權,而集體擁有所有權,兩種權力的分離讓農民被征地時權益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還助長了一些地方政府亂占、亂批宅基地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在城鄉結合部比較突出,由于宅基地所處的位置不同,地租也會有一些差別,這種差別形成農村集體的追租情況。
二、農村宅基地問題的原因及后果
宅基地面臨著流轉使用權的現實需要和制度之間的矛盾,這個難題急需要求政府部門解決。制度是限制或刺激行為的規矩,如果制度供給在一定層次上落后,不能滿足發展的要求,就會出現新的價值,經濟就會在此時發生扭曲的現象。這樣就會在租金和建設上消耗更多的能源,并產生沖突和摩擦[4]。近些年,出現大量由于土地被征用而產生的自焚、暴力抗訴等事件,拆遷上訪的人數呈現逐年增加之勢,追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人口增加和土地資源缺失帶來的矛盾,土地升值需要傳統權力對物質分配進行重新界定和調整。另一方面,城鎮化建設讓宅基地的價值一再升高,但在征用農村土地時,補償款一般歸村集體所有,農民僅僅能獲得地上物的賠償,出現集體賣地侵害農民住房和宅基地使用權的事件而產生的矛盾,是宅基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在補償方面的失衡。
三、宅基地制度的改革路徑
十一五農村住房問題的審視芻議
論文關鍵詞:農村住房;宅基地;居民點
論文摘要:當前,農民住房獨立于公共政策體系,存在“自建自管自用自滅”局面。需要以支持農村住房建設為切入點,以農村住房確權為抓手,加強農村住房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
一、引言
“十一五”以來,我國農村住宅投資額從2083.1億元增長至2009年的4743.3億元。4年間增長了127.7%,年均遞增22.8%;農戶住房面積從62292.4萬平方米增加至2009年的95570.5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從2005年的0.83平方米增加至2009年的1.21平方米。整體上,農村住房情況有明顯改善。但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住房的關注程度遠不及城鎮住房,對以往農村住房研究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尚不多見。對此,梳理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利于研究人員從系統的角度來審視我國的農村住房問題。
二、國內農村住房問題的研究情況
(一)對農村住房消費行為的分析
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管理論文
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其目的在于通過提供一個有別于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的制度安排,逐步將農民工平穩地納入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為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摘要:城鎮農民工是隨著我國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而產生和發展壯大的群體,是生活在城鎮和農村之間的邊緣人,具有流動性強、非正規就業多、自我保護能力差等特點。怎樣將農民工平穩地納入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為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我國急需解決的一大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化
一、引言
農民工是從農民中率先分化出來,與土地保持著一定經濟聯系、從事非農業生產和經營、以工資收入為基本生活來源,并具有非城鎮居民身份的非農化從業人員,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形成的特殊社會群體。從人員構成來看,目前我國的農民工主要包括進城農民工和鄉鎮企業職工。其中,進城農民工約8600萬人,鄉鎮企業職工約12800萬人。
二、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研究論文
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其目的在于通過提供一個有別于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的制度安排,逐步將農民工平穩地納入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為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摘要:城鎮農民工是隨著我國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而產生和發展壯大的群體,是生活在城鎮和農村之間的邊緣人,具有流動性強、非正規就業多、自我保護能力差等特點。怎樣將農民工平穩地納入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為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我國急需解決的一大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化
一、引言
農民工是從農民中率先分化出來,與土地保持著一定經濟聯系、從事非農業生產和經營、以工資收入為基本生活來源,并具有非城鎮居民身份的非農化從業人員,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形成的特殊社會群體。從人員構成來看,目前我國的農民工主要包括進城農民工和鄉鎮企業職工。其中,進城農民工約8600萬人,鄉鎮企業職工約12800萬人。
二、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化論文
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其目的在于通過提供一個有別于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的制度安排,逐步將農民工平穩地納入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為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摘要:城鎮農民工是隨著我國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而產生和發展壯大的群體,是生活在城鎮和農村之間的邊緣人,具有流動性強、非正規就業多、自我保護能力差等特點。怎樣將農民工平穩地納入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為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我國急需解決的一大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化
一、引言
農民工是從農民中率先分化出來,與土地保持著一定經濟聯系、從事非農業生產和經營、以工資收入為基本生活來源,并具有非城鎮居民身份的非農化從業人員,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形成的特殊社會群體。從人員構成來看,目前我國的農民工主要包括進城農民工和鄉鎮企業職工。其中,進城農民工約8600萬人,鄉鎮企業職工約12800萬人。
二、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化分析論文
1、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建立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提高城鎮化水平,轉移農村人口,優化城鄉結構,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制度保證,是推進城鄉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大舉措。以現代社會保險制度代替傳統的土地保障,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有助于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和城鄉社會穩定,是先進文化發展的必然方向。根據農民工亦工亦農、工作流動性大、收入不穩定且偏低等特點,創造性的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險制度,將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是最大限度的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滿足農民工利益要求的具體體現。與此同時,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也是建立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的內在要求。
(二)推進城鎮化的需要
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開始放棄農業生產活動,主要依靠工薪收入生活,一些人也不再具備從事農業勞動的意識和技能。
據王奮宇等人對北京、珠海、無錫三個城市農村流動人口即農民工的典型調查顯示:已經有19%的農民工沒有土地,完全放棄了對土地的依存;有46.8%的農民工即使沒有失去土地承包權也會繼續在外務工,也準備放棄對土地的依存;16.5%的農民工處于不確定狀態,只有17.7%的農民工會選擇回家務農。這就說明,有近70%的農民工已經做出了城鎮化選擇,若為其提供社會保障或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償,做出城鎮化選擇的比例還會大幅度提高。
完善稅制立法建設矯正貧富差距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現狀;稅收在嬌正個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局限性;嬌正個人收入理距的稅收政策取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個人收入是居民個人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人總和、居民之間個人收入差距拉大、城鄉之間個人收入差距過大、不同行業之間個人收入差距過大、稅收政策在矯正貧富差距方面尚存在不足、稅制結構不合理、稅種不完善.弱化了稅收矯正貧富差距的功能、稅收征管存在問題、完善現行稅制結構、完善現有的稅種、進一步擴大所得稅尤其是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稅基、新開征一些稅種、解決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我國居民個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國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結果。防止收入差距過大和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那么在矯正個人收入差距上,應采取什么樣的稅收政策呢?
論文關鍵詞:個人收入差距貧富差距分配制度個人所得稅流轉稅矯正征稅范圍納稅人財產稅稅收政策取向
個人收入是居民個人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人總和。我國個人收人包括:工資和薪金收人;獎金和單位福利收入;兼職收人;資本性收人;灰色收人甚至黑色收人。稅收只能對前四項收人進行調節,最后一項需通過其他法律、法規來加強管理。
一、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現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綜合國力迅速提高,我國居民的個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長。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勞動就業體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個人收人差距不斷擴大。具體表現在:
論糾正收入差距的稅收制度取向
論文關鍵詞:個人收入差距貧富差距分配制度個人所得稅流轉稅矯正征稅范圍納稅人財產稅稅收政策取向
論文摘要:我國居民個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國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結果。防止收入差距過大和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那么在矯正個人收入差距上,應采取什么樣的稅收政策呢?
個人收入是居民個人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人總和。我國個人收人包括:工資和薪金收人;獎金和單位福利收入;兼職收人;資本性收人;灰色收人甚至黑色收人。稅收只能對前四項收人進行調節,最后一項需通過其他法律、法規來加強管理。
一、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現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綜合國力迅速提高,我國居民的個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長。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勞動就業體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個人收人差距不斷擴大。具體表現在:
(一)居民之間個人收入差距拉大。依據統計部門對城鎮收人水平的劃分,城鎮居民家庭年均收人共分為五個層次:貧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全部家庭總數的3.8%;溫飽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一10000元之間,占全部家庭總數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人在10000元一30000元之間,占全部家庭總數的50.1%;富裕型家庭年收人在30000元一100000元,占家庭總數的8%;富有型家庭收人100000元以上,占家庭總數的1%。富有型家庭與貧困型家庭相比,其年收入相差竟達20倍之巨。考慮到統計數據的不全面性,實際的收人差距可能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