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小說中佛教詞匯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31 02:54:00

導語:筆記小說中佛教詞匯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筆記小說中佛教詞匯分析論文

一、佛教音譯詞

佛教音譯詞是指直接從梵文中吸收過來的詞,即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漢語詞匯來對應梵語中的詞,這種轉譯過來的就叫做音譯詞。葛本儀(2001)稱音譯為“摹聲造詞”。例如:

【般泥洹】梵語parinirvana的音譯,又作般涅盤,指熄滅或吹熄之狀態。當煩惱火燒盡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覺悟之境,故佛教以達到此境界為最后目的。《世說·言語二》:“于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問二孫。”

這樣的詞還有“袈裟、沙門、檀越、閻羅”等。

由于音譯詞是將佛典中的詞用漢語對應地記錄下來,所以漢字只代表記音符號,沒有任何意義。這樣就導致同一個概念,書寫形式不同的情況。例如:

【浮圖/佛圖/浮屠】都是梵語Buddh-stupa的音譯,指佛塔、佛寺,有三種不同的寫法?!懂愒贰肪硭模骸拔磶?,為謝玄破于淮淝,自縊新城浮圖中?!薄妒斑z記》卷四:“于其指端出浮屠十層,高三尺,及諸天神仙,巧麗特絕。”

【比丘尼/比邱尼】梵語bhiksuni的音譯,指乞士女,后泛指出家的女子?!队拿麂洝肪砦澹骸盎笢貎葢褵o君之心。時比丘尼從遠來,夏五月,尼在別室浴,溫竊窺之?!?/p>

在音譯詞中還有一種節譯的情況,即一些雙音節或多音節的詞轉譯過來以后被減縮。六朝筆記小說中,很多縮減的單音節形式都是新詞,它們成為詞匯系統極其能產的構詞要素。例如:

【塔】梵語stupa音譯為窣睹婆,略譯為塔婆,簡稱為塔。《幽明錄》卷五:“得曰:‘家起佛圖塔寺,供養道人。’”《拾遺記》卷四:“人皆長五六分,列幢蓋,鼓舞,繞塔而行,歌唱之音,如真人矣?!?/p>

這些詞都是由于佛教的傳入而在六朝時期出現的新詞。有的是完全的新形體,如“塔、佛、唄”;有的是借用古代形體,表達的是完全不同的佛教意義,例如“偈”。這樣的詞還有“劫(劫波)、釋(釋迦)”等。這些新詞的出現給漢語詞匯系統增加了新鮮的血液,并迅速成為

根詞來構成其他合成詞。

二、佛教意譯詞

佛教意譯詞中雙音詞占多數,從構詞方式上來看,以偏正式、并列式和動賓式居多。

1.完全意譯詞

完全意譯詞指運用漢語形式來表達梵語意義的詞。這種詞只具有佛教意義,在漢語詞匯系統中是全新的。例如:

【地獄】梵語Naraka的意譯,指苦的世界,偏正式結構?!队拿麂洝肪砦澹骸敖裼却藧旱乐屑爸T地獄人,皆令出?!薄队拿麂洝肪砦澹骸皯獣r云有萬九千人一時得出,地獄即空。見呼十人,當生上天,有車馬迎之,升虛空而去?!?/p>

這樣的詞還有“苦行、燒香、灌頂”等。

2.佛化的中土詞

佛化的中土詞是指漢語中的詞匯,由于譯經需要,被賦予了佛教色彩,用來表達一個與本義完全不相關的佛教意義。在使用過程中,有些詞的佛教義與漢語義并存,例如:

【如意】本義是符合心意?!稘h書·京房傳》:“臣疑陛下雖行此道,猶不得如意?!焙髞碛糜阼笳Z“阿那律”的意譯,指僧具爪杖。《裴子語林》卷五:“王蒙與諸人談,有時或排擯高禿,以如意注林公云:‘阿柱,汝憶搖櫓時不?’”

佛化的中土詞在六朝筆記小說詞匯中還有不少,如:“道法、開光、修行、禮拜、有待、高坐”等。這些詞在譯經中被賦予了佛教意義,一個詞同時兼具佛漢兩種意義。它們的出現也給漢語詞匯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內容。而有些詞的核心義位發生了變遷,佛教義逐漸取代漢語義位而突顯為常用義位,漢語本義逐漸淡化,反而退居為次要義位,人們在使用過程中已經分辨不出該詞的漢語原始義了。如:

【齋戒】本義指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潔身心,以示虔誠,并列式結構?!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搜神記》卷四:“對曰:‘天星。主祭祀者,齋戒不潔則女人見。’”后來指佛教的八關齋戒,轉義表示佛教意義,在使用中佛教意義逐漸代替漢語本義?!队拿麂洝肪砦澹骸吧抽T即為齋戒誦經,語曰:‘吾欲見卿真形。’”

3.中土化佛詞

隨著佛經漢譯范圍的擴展,佛教詞匯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佛化的中土詞相反,在漢語中,有一些詞最初是完全意譯詞,表達佛教的意義。后來被借用表達不同于佛教意義的漢語詞義,這就是佛教詞匯的中土化。有的詞在頻繁的使用中,意義發生了轉移,漢語義位突顯為中心義位,而佛教義位卻邊緣化了。例如:

【方便】梵語upaya意譯,是十波羅蜜之一,指佛普渡眾生時采用的各種方法、手段?!毒S摩經·法供養品》:“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壇經·般若品》:“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又如《文選·頭陁寺碑文》:“法華經曰: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又曰:如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焙笥脕肀硎疽话闳怂玫姆椒ㄊ侄危胺奖恪庇煞鸾桃饬x泛化為普通意義,這個意義在中古時期很常見?!队拿麂洝肪硭模骸拔狃囸I殆不自任。卿知諸方便,故當以法見教?!薄栋儆鹘洝ば旱么簖斢鳌罚骸埃ㄐ海┑靡淮簖?,意欲殺之,不知方便。”

三、梵漢合璧詞

梵漢合璧詞是指譯經時音譯、意譯并用而產生的詞。例如“須彌”是梵語Sumeru的音譯,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轉譯漢語時,用漢字“須彌”表音,同時加上一個表示意義的漢字“山”,構成“須彌山”。如《拾遺記》卷十:“昆侖山者,西方曰須彌山,對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薄伴惲_”是閻摩羅杜的略稱,為梵語Yama-raja的音譯,指佛教中掌管地獄的鬼王。轉譯為漢語時,用漢字“閻羅”表音,再加上一個“王”字表義,構成“閻羅王”。如“懺”是Ksama(懺摩)的省略,意為“悔”。這些字在六朝以前的文獻中不曾出現,是為了佛經漢譯而創造的新形體。作為根詞,它們與漢語中“悔”、“寺”、“越”相結合,構成了合璧新詞?!兑笫|小說》卷六:“采女有奉法者,啟皓取像,香湯浴之,置殿上,燒香懺悔,痛即便止?!庇秩纭端焉窈笥洝肪矶骸澳┠辏鲇幸槐惹衲幔涿?,來自遠方,投溫為檀越。”

從構詞的角度上說,音意合璧是一種極為能產的構詞方式,根詞可以與更多的語素相結合,產生更多的詞匯。這些詞融入漢語的詞匯系統中,展示了六朝佛教文化與中土文化融合的深度及佛教詞匯中土化的歷程。

四、佛教詞匯與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的關系

1.漢語的特點制約佛經詞匯

六朝時期,漢語雙音化迅速發展,在筆記小說中主要表現為:舊有的單音節形式表示的概念開始用雙音節形式表達,如“刀-刀子、燈-燈火、鱷-鱷魚、房-房宇、呼-呼喚、枷-環枷、即-即便、聚-聚集”等;新生的概念一開始就以雙音節形式出現,如“女郎、性理、堂屋、軀體、機軸、行散、緩急、靈床、暴漲”等。作為表音文字,梵語的承載形式與漢語完全不同,為了佛教的廣泛傳播,佛經漢譯時就要適應漢語特點。首先是單音節雙音化。佛經漢譯時產生很多單音詞,如“佛、僧、寺、梵、唄、塔”等,這些單音詞同時又是活躍的構詞語素,能產性非常強。由這些構詞語素與其他單音詞結合,形成一批雙音節佛教詞匯,如前文所述的“佛法、佛寺、佛堂、梵語、梵唱、梵唄、塔寺、尼僧”等。這些雙音佛詞較單音佛詞更容易融入并活躍在漢語詞匯系統中;其次是簡化音節。梵語是一種多音節文字,在佛經文獻中我們經??梢钥吹蕉嘁艄澰~語,如“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兜率陀”、“般若波羅蜜”等,分別表示“無上正等正覺”、“欲界諸天之一”、“到彼岸”之義。然而,這些多音節無法適應漢語詞匯的音節特點,因此在譯經時便采用簡化和縮略的辦法。例如:“菩提薩埵”是梵語bodhi-satta的音譯,省略為“菩薩”。將這些多音節詞語通過簡化來適應雙音化的發展。同時,佛經漢譯中還出現不少由數詞構成的縮略詞,如“六通”是梵語sadabhihnah的意譯,指佛菩薩依定慧力所示現之六種礙自在之妙用。這種由數詞修飾中心語而構成的偏正式詞語在譯經中大量出現,也成為一種能產性很強的構詞方式。

2.佛經漢譯在客觀上也促進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的雙音化進程

漢語詞匯發展的趨勢是雙音化。據統計,東漢的《論衡》共21萬字,雙音詞2300個;到南朝宋時,《世說新語》共6萬多字,雙音詞卻達到2126個?!墩摵狻纷謹凳恰妒勒f新語》的3倍強,但兩書中雙音節的數量卻相差無幾。六朝筆記小說中,共有雙音詞6346個,除卻語言內部發展的原因外,佛經漢譯作為外因之一,也促進了六朝筆記小說雙音化的進程。佛教原典是梵文,一種多音節文字,轉譯到漢語也會受到原典文體的影響?!皾h文佛典的語言從整體上來看是一種既非純粹口語又非一般文言的特殊語言變體,我們不妨稱之為佛教混合漢語?!边@種語言的文體講求節律,通常以四字為一頓。四字結構在語音鏈的形式上,自然趨于2+2的形式,這樣的節奏便于誦記,所以漢譯佛經對雙音節的需求就特別大。如果在譯者的詞匯系統內沒有足夠的雙音詞,他們就會將同義單音詞并列連用,甚至會自創一些雙音詞語,這些雙音形式成為漢語雙音化高潮的一個基奠,它們融入漢語的詞匯系統中,成為漢語詞匯肌體中的一部分。佛教意譯詞已經將梵漢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佛化的中土詞和中土化的佛詞就使得梵漢難分彼此,不辨原典色彩了。因此,“佛典這種堪稱中古時最流行最通俗讀物的強烈雙音化傾向肯定會對習慣于單音化詞匯系統的中國人產生潛移默化但又非常深刻的影響,這樣就在實際上加快了整個漢語尤其是書面語詞匯雙音化的進程?!闭Z言事實證明“很多雙音詞在發展過程中都經歷了一個從非詞的分立的句法層面的單位到凝固的單一的詞匯單位的詞匯化過程”由于佛教詞匯的加入,也加快了漢語中一些雙音形式的詞匯化步伐,使它們從雙音詞組轉變為雙音詞。例如:

【殺生】本義為宰殺動物,是動賓詞組?!豆茏印ずM酢罚骸埃ɑ腹唬海拔嵊诹蟆!惫茏訉υ唬骸按藲⑸?。”佛教傳入后,用來轉譯梵語pranatipata,指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這個結構由先前松散的詞組變為語義聯系密切的詞。《幽明錄》卷五:“府君曰:‘汝佞神殺生,其罪甚重,上熱熬!’”《幽明錄》卷五:“人死有三惡道,殺生禱祠最重。”《幽明錄》卷五:“殺生者當作蜉蝣蟲,朝生夕死;若為人,常短命?!?/p>

佛經漢譯不但加快了漢語詞匯雙音化的進程,也豐富了漢語的詞匯系統。有些佛教詞匯在使用過程中出現頻率很高,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成為漢語的常用詞匯或者是構詞元素,例如“魔、佛、塔、無常、地獄、出家、方便、燒香、殺生、夜叉、彈指”等,它們在漢語詞匯系統內非?;钴S,甚至一直被現代漢語繼承下來,成為外來詞語進入中土文化的最好代表。

參考文獻:

[1]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M].臺灣:文津出版社,1992.

[2]孫常敘.漢語詞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315.

[3]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匯的發展[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23.

[4]程湘清.漢語史專書復音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M].臺灣:文津出版社.

[6]朱慶之.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詞匯發展的若干影響[A].中古漢語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30.

[7]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節詞的衍生和發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3.

【摘要】佛教在公元前五世紀到六世紀誕生于印度,作為一種異質文化,于西漢末年傳入我國,開始了我國與異域第一次大規模的文化碰撞。六朝時期,佛經漢譯開始趨于成熟。人們對佛教的狂熱反映在語言中,給漢語詞匯系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更對雙音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們通過對六朝筆記小說中佛教詞匯的考察,來分析佛教詞匯與中土詞匯的關系。

【關鍵詞】六朝筆記小說佛教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