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節自學能力培養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9 02:25:00
導語:環節自學能力培養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語文教學改革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為實施素質教育打好基礎。然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抓好預習環節則是一種較好的途徑。本文即著重結合語文“十字自讀法”闡述了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從而有利培養學生自讀能力。
關鍵詞預習自學能力自讀方法
***
由于教學工作的需要,我從1974年起,幾乎每年都帶學生到中學去見習和實習,有機會了解初中語文“教”與“學”的情況。就學生的“學”而言,我發現他們的自學能力較差,主要表現在預習不重視、不自覺、不積極、不認真。致使課堂學習被動,思維不活躍,回答提問不積極,聽課注意力不集中,好似離開老師的講就難以讀寫。盡管教改后有的老師已注意加強預習指導,但學生仍未養成習慣,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仍不見佳。因此,我感到,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很有必要抓好預習環節,培養自學能力。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要講究教法,學生講究學法。所以,曾有人總結出這樣的基本公式:教學水平=專業知識×教學法;學習效果=基礎知識×學習法。以學生而言,事實證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一般來說都是基礎知識扎實、學習方法對頭、善于自學的學生。因為,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善于自學能使學生獨立思考運用已知獲得新知。葉圣陶先生說得好:“凡為教,目的達到不需要教。”就是說要變“教”為“學”,教學生“會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隨著當代知識的迅猛增長和科技的飛速發展,要求教育界從中小學起應注意“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提高全民素質打好基礎,就是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而采取的教改措施。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發展智力就更為重要。語文自學能力,是指學習者在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一般不依賴他人而能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語文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能力。那么,怎樣培養語文自學能力呢?根據教學體驗,我認為,抓好預習是培養自學能力的好途徑。
“學習有法,學無定法”。學習是有規律的,而學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預習則是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
預習,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在課外或課內)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是“訓練閱讀最主要的階段”。其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弄懂新課的內容和概念,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動機,為老師上課做好聽說準備。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動了天君,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決不會沒有困感,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都有很高的價值。”預習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如果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說,“好的預習就是閱讀教學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國語文教育界十分重視預習,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與初學講書,教弟子先將該講之處理會一遍,方與講解。”葉圣陶先生也強調:“上課之前,學生要切實預習。”在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當然更應重視預習。
語文課的預習有全冊性預習、單元性預習和單篇性預習三種,一般是單篇性預習。預習做哪些事?葉圣陶先生說:“預習事項無非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審度之類。”具體地說就是閱讀課文,翻查字典資料,初步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難句、篇章結構、中心思想、藝術特色、思考練習、困惑疑問等,以便為進一步理解、鑒賞課文打下基礎。用什么方法預習為好呢?根據預習要有目的性、程序性、系統性、科學性、靈活性、多樣性、功效性的要求,采用讀、劃、注、查、思、疑、議、聯、比、記“十字預習法”,可取得良好的預習效果。
預習實際是自讀課文,所以“十字預習法”實際也是“十字自讀法”。各自的特點和要求大體是:
讀。這是預習的第一步。古人說:“讀書貴神解。”讀,就是要求快速通讀(朗讀或默讀)課文,即從提示、標題、正文、注釋、練習等總體瀏覽課文,以辨識文體,了解課文內容大意。文體不同,了解課文內容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一般來說,記敘性課文(包括記敘性散文、記敘性詩歌、小說),應側重了解課文所記敘的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主要人物的特點等,即把握記敘的要素。如預習初中第二冊第二單元《一面》這篇課文,就應明白其內容大意是:1932年秋一天中午,公共汽車售票員阿累在上海內山書店躲雨買書時,有幸見了魯迅先生一面,結果魯迅先生優惠賣一本書并送一本書給阿累,使阿累非常感動,深受鼓舞。說明性課文,應側重了解課文所介紹或說明的事物、知識的特征(包括構造、形狀、功能、意義等)。如預習初中第三冊第一單元《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可弄清中國石拱橋的特征是:橋洞成弧形、建筑優美、形式多樣、結構堅固、制造奇特、歷史悠久、可促進橋梁事業的發展。議論性課文,應側重了解課文所論述的問題(論題)、論據。如預習初中第二冊第七單元《談骨氣》這篇課文,應把握到本文所論述的問題是“骨氣”;中心論點是“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論據是:文天祥拒降(“富貴不能淫”)、不食嗟來之食(“貧賤不能移”)、聞一多痛斥特務(“威武不能屈”)等事例。抒情性課文(包括散文、詩歌),應側重了解課文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和線索(事、物、景、情、理)。如預習初中第一冊第五單元《春》這篇課文,便應了解到文章的線索是春天的景物;感情是通過描述春天的景物。抒發作者向往美好生活、贊頌奮發向上精神的思想感情。通過預習了解課文的內容大意,實際上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學習重點。
劃。這是預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要求熟讀課文,把生字、新詞、難句、重要內容和疑惑的問題用符號標劃出來,便于理解應用和查考。標記的符號很多,應根據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點,劃得明顯,便于鑒別就行,不必劃得過多過雜,以免影響課文的潔凈美觀。常用的符號有:框“□”(表示生字新詞需注音、釋義)“@①”(表示語句特別重要);圈“○○○”、點“···”、角“△”(表示重要詞語);線“—一”、“~~~”(表示重要句子);號“?”“!”(表示疑問、驚嘆);勾“ˇ”(表示段落終止)。如預習初中第一冊第一單元《背影》這篇課文,開頭一段:“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劃上了符號,在理解時著重研讀思考。有的學生預習時,往往懶于動筆標劃符號,這是不對的,應改正。
注。這是批注預習法,也是較好的自讀方法,要求在預習中若發現疑難之處,或對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課文的空白處寫上批注,發表意見。提出質疑,以便在討論和聽課時研討答問。這是較高的預習要求,沒有閱讀批注的習慣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養,積極訓練。注,往往可與“劃”同步進行。如預習初中第一冊第二單元《最后一課》這篇課文,67頁第一段末句:“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經過閱讀體會后,可在這句話下面劃一條線“—一”(表示這句話很重要),并在空白處寫上看法:這句心理寫得好,表示小弗郎士對侵略者的諷刺和憎恨,嘲笑侵略者強迫他們學德語的愚蠢。
查。這是最基本的自讀方法。也是預習的必要環節,要求預習時借用工具書(字典、詞典、資料書),翻查弄明生字新詞的音、形、義,難句,疑惑問題以及與課文內容有聯系的問題。如預習初中第一冊第二單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就會發現“菜畦”、“纏絡”、“蟋蟀”、“豁”、“書塾”、“倜儻”、“叵羅”、“錫箔”等很多字詞在課文注釋中并沒有注音解義,必須翻查字典詞典才能弄清其音義。若等待老師講,那就被動了。
思。這是閱讀的核心,也是預習的關鍵,它重在思考理解。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預習時,要求細讀課文,思考預習題,了解課文思路(包括題目、段落層次)、中心思想(主題思想),弄清表現手法和藝術特色,分析用詞造句的特點和文章的優點,初步掌握課后思考練習的內容。這樣,就為上課時全面理解課文打好基礎。如預習初中第一冊第一單元《這不是一顆流星》這篇課文,通過思考“預習提示”和課后“思考練習”以及課文內容,便可明確文章的思路為:以阿婆的手燙凍瘡為線索,分“我”回憶前—一回憶中—一回憶后三大部分。中心思想是:通過回憶阿婆手燙凍瘡,敘寫孩子要熊皮手套的原因,表現兒童對保姆的真誠純潔的感情。文章的藝術特點是:感情深厚真摯,首尾呼應,篇末點題,先敘后議。若思考清楚了這些問題,學習要求基本掌握了,上課時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疑。這是預習的深化。古人說:“學貴有疑”。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顯示出一個人的創造才能。”預習深入了就會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讀課文,思考揣摩課文有關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去鉆研課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樣,就學得深刻,便于討論研究。這也是一種較高標準的預習要求。一般來說,學生很少能做到這點。所以必須注意培養學生養成發疑的習慣和興趣。如預習初中第二冊第一單元《挺進報》這篇課文,只要老師稍加提示,學生認真研讀,按照“是什么—一怎么樣—一為什么”的思維程序,便會發現一些疑惑不解的問題。例如:“為什么當時地下黨的報紙叫‘挺進報’?”為什么要收聽和記錄新華社的廣播?收聽和記錄人是誰?”“什么是‘民主人士’?”“陳然他們后來的斗爭如何?怎樣犧牲?”提出這些問題,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人物品質很有幫助,也有利于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議。這是預習過程中的討論。預習雖主要是獨立進行的,但有些問題與看法也需要與同學互相討論才較明確,所以有人說:“討論是一劑健腦明目的良藥。”這是有道理的。這里的議,就是要求把預習時遇到的疑難問題,對課文某些問題的看法,提出來與左右前后的同學討論,以求解決、糾正。這樣,既可創設探索的氣氛,又可活躍思維、提高預習效應。如上面提出的問題,通過討論,定能引起大家的興趣。
聯。這是新舊知識聯系的預習法。要求預習新課文時要與學過的舊課文聯系起來,做到“溫故知新”,聯系舊知,學習新知,使知識系統化。這樣,能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綜合力。如預習初中第二冊第二單元《一面》這篇課文便可聯系第一單元《我的老師》等五篇課文,因為這六篇課文都是記敘文,其共同點都有記敘六要素,記敘的線索、記敘的方法、記敘的順序等。把學過的幾篇有關知識復習一下并用于理解新課文,這樣,《一面》所記敘的要素、線索、方法、順序等,便很快弄清楚了。
比。這是預習(自讀)的比較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突出特點,分清優劣。比較法的運用,在單元學習中更為有效。要求在預習中把所閱讀的這篇課文同本單元幾篇課文或不同單元的其他課文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內容(題材、人稱、主題)、形式(文體結構、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等方面的異同點,從而正確掌握預習課文的特點,整個理解單元課文。這樣,便可培養學生鑒別欣賞不同文章的能力。如預習初中第一冊第四單元《紀念白求恩》這篇課文時,把它與《老山界》、《生命的意義》進行比較,便可了解這三篇課文的共同點是題材方面都是反映革命生活的。不同點則是文體、人稱、表現手法,中心思想等方面有異。這樣通過比較,便可正確地掌握了《紀念白求恩》一文的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而整個單元的特點也就清楚了。
記。這是預習時的摘錄和筆記,也是較好的自讀法。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預習同樣要動筆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說,要求把在預習中發現的精彩語句、哲理性強的成語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內容,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過查閱資料、參加討論所解決問題的答案以至心得體會等,都可摘錄、筆記下來,為進一步研討、聽課、和積累資料作好準備。如預習《我的老師》這篇課文,可把回憶老師的七件事概括地記下來。另外還可以把對第三段“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句中“狡猾”一詞的理解記下來,以便上課討論或老師提問時回答訂正。這樣,才學得扎實、變被動為主動。
預習方法和閱讀方法一樣,是靈活多種,互相結合的,往往是幾種方法同步運用,不應絕對分開。并且預習一篇課文也不可能很具體、很細致樣樣都弄通的,只要按學習重點要求,解決主要問題就行了。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生在預習的階段,初意本來不要求弄得完全頭頭是道,最要緊的還是讓他們自己動天君。”所以,這“十字預習法”并不要求分十步走,能力強的學生,讀兩三遍課文便基本把十字用上了。重點內容也能掌握了。若花的時間太多,課文理解得很清楚,不用聽課了,這就會以“預”代“講”,失去了“預”意義。預習抓好了,自讀方法也就掌握了。這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扎實,上課時就會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大膽發言,敢于爭論,使課堂教學輕松愉快、活躍有趣、主動扎實、效果良好。
預習是為培養自學能力服務的,但不完全等于自學能力。契訶夫說:“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如果學生善于運用預習(自讀)方法,養成預習(自讀)習慣,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為“我要預習”,認真預習,自學能力自然就培養起來,語文能力也就會提高了。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代表矩形方框
- 上一篇:語文自讀課本管理論文
- 下一篇:語文聽讀說寫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