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語文教材文言文課后練習研究
時間:2022-10-07 09:34:08
導語:部編語文教材文言文課后練習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發揮課后練習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方面的積極作用,本文從“課后練習”的構成、編寫特征、類型等內容切入,探究部編本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材文言文篇目課后練習編寫特征。研究發現:練習量少而精,類型多樣,適應學生認知發展需要;開放類練習增加,注重語言表達、思維能力的培養。建議在教學中注重練習的基礎性,以練習輔助文言知識積累;注重練習的開放性,以練習指引學生文本閱讀;注重練習的生成性,以練習溝通文本教學與社會生活。
[關鍵詞]語文教材;文言文;課后練習
對文言文課后習題的研習,將有助于深入把握教材編寫的理念和意圖,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這一載體在文言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和氣節,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對此,筆者將從課后練習系統的模塊設計切入,以“課標”與核心素養培養為本,立足于語文教學實踐的需要,理性分析、探究語文教材文言文課后練習系統的特征,并在練習使用方面提出針對性、可操作的意見和建議,為教師文言文教學提供幫助。
一、文言文課后練習構成分析
人教版語文教材課后練習,自新課改以來,經歷了由“練習”再到“研討與練習”到“思考探究•積累拓展”,反映出練習由偏重應試的機械訓練到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文化修養的提升與言語知識的積累并重的轉變。其“思考探究•積累拓展”的設計更強調學生在開放、自主、探究的環境中達成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語文素質的提高。部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共有文言文10篇,練數共計49題。每課課后有4~5道練習題,在構成上多采用“2+3”的組合方式,涉及親情、學習、生活、自然、人生、家國等不同主題。筆者基于布魯姆的認知目標分類學與語文學科特性、文言文自身特點,將部編本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練習題整理為記憶—積累性練習、理解—應用性練習和探究—拓展性練習(詳見表1)。由數據可知,部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文言文課后練習,在課后練習的結構組合上以理解—應用性練習(75.5%)為主,記憶—積累性練習(48.9%)次之,再者為探究—拓展性練習(14.3%)。記憶—積累性練習,包括文言常識、詞句翻譯、背誦默寫,旨在強化與鞏固學生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對文章精彩片段的記憶與積累;理解—應用性練習,包括對詞、句、段、章的理解以及文本旨趣、作者情志的品位,意在促發學生結合自我語文經驗與人生經歷生成對文章的深度認知,并在同類閱讀中實現認知能力的正向遷移;探究—拓展性練習,指以目標為指向,立足于文本認知而延伸展開的實踐性練習,其是在教師引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體驗性活動,需要學生切實地動口、動手、動腦去“練”,進而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知識遷移,實現知識與能力相互轉換。可見,當前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的編寫,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字功底,更注重培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探究—拓展性練習一定程度上存在被弱化的現象,其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僅占6.1%,書寫能力的訓練僅占4.1%,這對學生遷移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
二、文言文課后練習設計特征
課后練習作為語文教材整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編寫設計在遵循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也應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以語文素養的培養為最終指向。由此,筆者立足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1],探究部編本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的編寫特征。1.練習量少而精,類型多樣,適應學生認知發展需要。課后練習在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多到少的過程之后,合理把控“量”,達到“質”“量”平衡,同時更多地關注練習形式與內容的多樣與多元。部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文言文課后練習題設計更為均衡。七年級語文教材文言文選文10篇,課后習題總計49題,每課4~5題不等。習題的編寫避免了“大題套小題”,形式更為簡明,習題的信息承載量也有所增加,習題的導向作用更加突顯,有利于教學內容準確而合理地生成。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繁重課后練習造成的教師教學重心偏移以及學生學習壓力的增加,使文言文教學活動的展開更具有指向性、方向性,也促使學生在精簡的練習中得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系統化訓練;另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使其能切合自身學習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作業練習,并進一步展開研究性深度學習,達到對課文的全面深度解析,不斷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升個體的文學素養。在習題類型設計方面,文言文課后練習設計以認知、技能、情感為維度,可整理為三種類型,即記憶—積累性練習、理解—應用性練習和探究—拓展性練習,這三種類型又可根據題型在能力訓練上的偏重分為知道、領會、生成等多種形式,打破了以應試為目的的機械編寫,實現了題型多樣、設計精巧。既關注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鞏固,也注重在練習設計中融入思維訓練、能力遷移等因素,從而多角度、全方面地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力、正確理解力”[2],提升學生的語文修養。如《狼》中,要求“找出能夠概括文章中心的語句,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此用意一方面在于訓練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精確捕捉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習題答案預設方面來看,可分為確定性練習題和不確定性練習題。因文言文文本的特殊性,教材課后習題確定性題目仍占有一定比重,旨在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使學生能準確、快速地閱讀一定篇幅的古文,品讀古代優秀文學作品。同時,鑒于語文學科的特性———培養學生組織、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不確定性練習題也是不可忽視的。其設定一方面在于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表達,另一方面在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養成其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完善學生的個性。2.開放類練習增加,注重語言表達、思維能力的培養。部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文言文課后練習,開放性練習增加,練習的設計更為“貼近當代學生生活,體現時代性”[3]。開放性練習多由探究—拓展性練習和理解—應用性練習構成,意在溝通語文學科內部諸要素的聯系、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中,發展語言能力,實現對學生創造性、批判新思維的培養。這類練習主要有:(1)基于資料檢索的討論交流項目。此類練習的設計分散于“思考探究”“積累拓展”兩個版塊,注意調動學生對網絡、工具書、電視媒體等學習資源的有效使用,一方面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檢索、搜集、處理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認知。如《論語》十二章中,要求學生收集《論語》中由語句逐漸演化固定,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的成語。此設計,可以直接幫助學生明晰成語的淵源,對于學生信息檢索、處理能力也起到了積極的鍛煉作用。又如《誡子書》中,要求學生借助注釋疏通文義,質疑解難。此設計在于引導學生關注課下注釋、旁批等對文本解讀的輔助作用,培養學生對學習資源的敏感度與利用率。再如《孫權勸學》中:文言文中的稱謂語非常豐富,有自稱,有它稱(除一般他稱,又有愛稱、敬稱等)。說說下列句中加點的稱謂語分別屬于哪種情況。課外再搜集一些。卿獉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孤獉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卿獉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獉獉!大兄獉獉何見事之晚乎獉!此設計,在于進一步訓練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更是對學生古文常識的擴展。古文中,稱謂的變化往往反映了作者個人的情感變化,一定語言背景中,自稱與他稱更反映出當下的社會文化氛圍以及個人的身份、地位等。故而,此處稱謂的搜集、積累,對于深度解讀文本、理解作者的情志旨趣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2)基于課文的言語訓練項目。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之一,文言文課后應用性練習的設計不僅拓展了學生視野,提升其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也融入了對語言組織運用能力的訓練———“說”與“寫”。“說”與“寫”是語文學習中最為重要的兩項能力,文言文教學中,對此的訓練同樣不可忽視。“說”,是以理解為前提,立足于課文內容與自我語文經歷和人生經驗———同樣的文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傳達不同的思想情感。“寫”,是跨越時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整理思維、反思創新的一種方式。部編語文教材文言文的課后練習注重培養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設置了一定的開放性練習來鍛煉學生的說寫能力。如《世說新語》兩則、《賣油翁》中要求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講述的故事。此練習不僅鍛煉了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提煉、重組能力,更直接提供了鍛煉平臺,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又如《寓言四則》中要求立足課文改寫寓言,讓學生在有據可循的基礎上“紙上談文”,真刀實槍地感受文學創作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意識,點燃其語文學習的熱情。
三、對課后練習使用的建議
1.注重練習的基礎性,以練習輔助文言知識積累。語文學科作為以語言文字運用為目標的綜合性學科,其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知識的選擇、開發、更新、完善的過程”[4],其基本的漢語知識、文體知識和文學知識的學習對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言文因其古文這一特殊身份,字詞、文言常識等基礎性知識的掌握更為緊要,文言常識的積累是讀懂文本的第一步,唯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感受文章所體現的豐富內涵、把握文章的情志旨趣。部編本語文教材文言文課后練習版塊無一不涉及字詞的解釋、積累、應用類題目,總占比近50%。教材以此直觀的形式點出,該文所必須掌握的重點字詞,涉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重點實詞、虛詞等。這對教師字詞教學重點的選擇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文言文知識的積累。2.注重練習的開放性,以練習指引學生文本閱讀。課后練習的設計可以說是閱讀教學的指向標之一,文本的教學重點、教學目標都隱藏于其中。部編語文教材文言文課后練習的設計遵循了思維和語言的發展規律,在微觀層面以課為單位,立足文本橫向拓展;在宏觀層面以單元、冊為單位,符合單元教學主題和該學段語文教學目標,建構縱向聯系,打開學生思維空間,從而更好地促成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自我知識體系的建構、個人語文能力的提升。教師在使用上應以練習指向為線索,給出閱讀建議。如《賣油翁》“積累拓展”版塊:有人認為,從這個故事可以讀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輕武的風氣。但是也有人可能會問: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壺里灌油嗎?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嗎?再讀課文,談談你的看法。你是否覺得閱讀時的“質疑”也很有意思?此部分練習設計,引入宋“重文輕武”之風氣以溝通古今,建立縱向聯系,而后以反問方式通過他人質疑向學生傳遞批判意識,以橫向拓展文本解讀深度,指引學生辯證思考,是把學生“提升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識的閱讀者”[5]。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引學生明確課后練習指向,利用課后練習信息,以思辨而包容的姿態更為貼切且自然地進入課文,更為準確地把握文本意蘊,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有質地開展。3.注重練習的生成性,以練習溝通文本教學與社會生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材的編寫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即建立起學生自身語文經驗與作者獨特語文經驗之間的聯系。這同樣也適用于課后練習的編寫。文言文篇目,因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空間限制,學生難免會產生距離感,而課后練習則可以作為一個聯系兩個時代、兩種生活的紐帶。部編語文教科書文言文課后練習的設計增加了情境元素,盡可能地貼近生活中的語言運用實際,教師應以此為契機溝通文本教學與社會生活,使學生生成自我對文本的獨特理解,使文言文教學真正“活”起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材料的收集與閱讀過程中基于批判性思維一步步走進文本世界,基于兼容并包的意識建立自我生活與文本世界微妙而密切的聯系。“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6]這種模仿和實踐的達成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語文練習系統的設計。可見,練習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一方面,教材課后練習的編寫需緊扣時代脈搏,建立跨學科知識體系,密切聯系當前生活實際;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關鍵的方面,即教師對練習的應用———教師應革新自我教材觀,充分研讀課后練習,結合實際教學需要,立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或改用,或沿用,以發揮練習在引導學生展開語言實踐活動、訓練學生語文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韓雪屏.語文教育的心理學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61.
[3]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4]倪文錦.語文教育要切實加強語文基礎:從語文教材談起[J].課程•教材•教法,2011(5):33-37.
[5]王榮生,鄭桂華.語文教材建設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3.
[6]呂叔湘.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J].文字改革,1963(4):5.
作者:陳文玲 羅丹 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 上一篇:大學語文課程群與地方文化建設分析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