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的作用
時間:2022-12-29 02:54:05
導語: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面臨的問題
《禮記》記載學習的過程與要求,“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進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九年教育學成之后,有三個境界,首先是對于自己道德素質的提升,不僅具有是非善惡判斷能力,而且懂得愛崗敬業,友善社會;其次是能夠懂得觸類旁通,自立自強,意志堅定,成就事業,實現個人價值;其三是成就自己同時有益社會,成就自己的社會價值。以此觀察目前我們國家的大學教育,在大學生人格素質培育方面,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民族文化底蘊教育讓位于工具性教育中國目前的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包括三類,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大多數父母只教孩子如何讀書很少把教育子女怎樣做人放在第一位。學校教育更多重視科技知識的傳授,人文教育比重很小,倫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更不受重視。社會教育也令人擔憂,中國古代的文藝教育中,孔子定的宗旨是“思無邪”,文藝要提倡寓教于樂,里面有個總原則,即是要大眾接受正確的知識見解,所以中國古代的歌舞、京劇等文藝作品大多內容講的是忠、孝、節、義,教人們心地淳厚。古人讀書志在圣賢,讀書明理,明白做人的道理。《大學》開章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人之學在于明白明德的修養,內在的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時要兼善天下,把自己的學問修養和光同塵,融于百姓,造福社會。現在我們很多人對下一代的教育就是教孩子讀書是為了上大學,出國留學,有一份高薪的工作,生活才會過得很好。這固然不是錯的,但教育更趨向于功利主義,而對于文化底蘊的奠定,對于道德人格的提高,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卻非常缺乏,從而導致大學生在道德素養諸多方面的缺失。(二)人文教育內容缺位大學教育必須強調人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能只重視經濟資本,更要發展文化人,除了智力教育,科技方法之外,更要培養倫理素養、人生智慧、精神價值、文化能力、道德信念等。孔子教學有四科:一是德行,二是言語,三是政事,四是文學。現在的教育德行、言語都忽視了,專攻謀生的能力,忽視了做人的教育。新中國成立至今,出現過很多優秀的人才,有些在國家危難之際放棄優越的物質環境,成就自己祖國的強大繁榮,他們之所以能做出這樣選,和他們所受到的傳統文化經典的教育密切相關。現在的大學教育,從大學、研究所畢業出來的人很多,技能水平也很高,看起來人才輩出,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大學生在人際溝通方面,在應對困難挫折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茫然無知,有個別的表現出嚴重的自私自利和對生命價值的無視等。受過十幾年的教育,享受更多國家社會教育資源,卻不能將個人命運同國家社會的發展進步聯系在一起,這在某種程序上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尷尬。從孔子四科育人綜合考量來看,從國家德智體美教育方針看,大學教育存在某種程度的人文素質教育缺失,致使長善救失的教育根本和教育的方向發生迷失,從而產生較為嚴重的教育弊端。(三)是非善惡判斷傳統標準缺失馬丁•路德•金曾說:“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質,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學識開明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利害攸關的力量所在。”[2]29大學生作為我們社會享受最多教育資源的人群,不僅承載著家庭的夢想,也寄予著國家社會的希望,但是,因為我們目前教育功利化意識的存在,致使目前部分大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沒有自己的理性判斷能力,欠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要求;在人際關系方面,以自我為中心,相對自私比較明顯,情感和責任感都比較弱;在網絡充斥的社會生活中,人情淡漠,處事極端。大學生犯罪每年都有,而且這些犯罪是我們過去無法想象的,如殺人,甚至殺父弒母,這樣的事情現在經常見諸媒體。部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受到了束縛,生活沒有目標,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人生態度無所為依,君子之風漸行漸遠,部分大學生得不到好的道德教育所引發出來的問題日益嚴重。
作用荀子曰:“況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慮也,將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后而保萬世也。”①意即道德是為社會長遠利益而制定的。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素質離不開對民族文化之根的維護和對基因的傳承。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道德觀有著全面的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傳承和弘揚這種精神,必將有助于大學生對健全道德人格的認識與完善。(一)道德標準:立君子品中國傳統文化最注重君子的教育培養,君子是德行圓滿的人,不僅有德之認知,也要有德之實踐,在心態上,“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在人際關系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行為處事上,“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在義利面前,“君子重于義,小人重于利”;在影響力上,“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周易》《乾》《坤》之卦,將君子之德高度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厚”是深厚的意思,“德”是指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載”是承載,“物”就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就是我們所具備的能力和享有的物質生活內容,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比如財富和地位、健康、長壽等。只有厚德才能承載萬物。“厚德載物”的反面是“德不配位”,它的意思是我們的德行和我們所擁有的地位、財富、榮譽不相配,結果是必有災殃。在儒家的經典《大學》里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中庸》里說:“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3]8-18《尚書•洪范》中講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中,好德是五福中最重要的一福,因為它是四福得到的根本。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好德厚德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獲得幸福人生的根本。扎好德行的根,大學生方能擁有枝繁葉茂的人生。在經典《大學》中講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論語》中也講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里的君子務本指的是作君子的首先必須修養好自己德行。所以大學生教育根本與方向必須把道德教育同知識技能的培養擺在同等重要地位。(二)道德方向:以德立人早在1988年,世界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要想生存和發展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4]10韓國經濟騰飛,國民人文素質好的原因在一些西方人士看來就在于其民族文化的底蘊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的根,浸潤著中華文化文以載道,有功于社會的人文傳統;儒家的團結精神,重和諧、重人性、重孝道的倫理意識融入了其民族文化。新加坡社會的精神文明是世界的典范,人人崇尚道德,就是由于對全民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教育,使占本國人口大多數的華人及其后裔發揚華人文化傳統及儒家價值觀,進而建立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儒釋道的文化教育融入其文化結構并滲透到經營管理之中[5]196。那么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呢?我們的古圣先賢又是如何定義道德及教育的呢?中華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三家文化,儒、釋、道三家文化學說相結合形成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三家的理論根據是相同的,皆以孝親尊師為其理論基礎,雖說法不一:儒家講明明德、止于至善;道家講與天地合其德;釋家講純凈純善。但方向目標是相同的,都是讓我們成為好人、善人、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人。“道”是指人類認識超越時空的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指人類順從自然運行法則做人。道德沒有古今、中外的界限,而是隨順自然的產物。道是行的德是做的,真做到真有德。如果我們都能做順道而有德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會獲得真善美慧的幸福人生,而社會則會達到儒家講的“大同社會”。中國對于教育的本質講得非常清楚,教育的本質就是做人。什么叫“教”?“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教者,上所行,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質是上行下效、以身作則。‘育’是‘教子使作善也’,教育孩子使他能夠做善人,所以這個‘育’當中最重要的關鍵詞是‘善’,而‘善’要有標準,孩子才懂得他做人的分寸。”[6](三)道德目的:長善救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對大學生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長善救失。傳統文化的經典如《大學》《論語》《孟子》《老子》《周易》都是古圣先賢總結出來的對自然和社會認知的結晶,熟讀這些有價值的書就可以直探人性本源,就可以較輕便地了解人類的智慧,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的心胸就會更寬廣,眼界就會更深遠,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教養,有了這樣的底蘊這樣的基礎再去學習應用型知識文化就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素質、人文底蘊才能成為高素質的有創造性的人才。熟讀這些有價值的傳統文化經典書籍會使大學生日益變得知書達理、善良聰慧、樂觀堅定、胸懷博大。21世紀的人類正需要這樣的人才,謙和,溫良,善待別人。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仁愛),二曰儉(節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謙讓)”。如果我們擁有這三件寶貝就會終身受益,社會就會減少很多暴戾之氣,就會祥和安樂。大學生經常讀誦這些經典就會陶冶性情、涵養氣質。透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傳統文化經典著作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境界提升作用例舉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如何更好運用傳統文化智慧,落實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哪?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所揭示的是人類可以通過領悟和學習使自己的德行和自然規律相吻合,能夠做到這一點,在儒家這叫明明德,它能止于至善;在道家這叫得道,它能與天地合其德。在釋家叫做覺悟,它能明了人生的真正價值。而能代表這種境界的就是中華民族的古圣先賢和其經典著作。正是因為古圣先賢的教育體現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如果拋棄了儒釋道圣賢的教育就等于拋棄幾千年中華民族高度的文明。好人是教出來的,圣賢也是教出來的,關鍵在于教育者怎樣去教導。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觀有著全面的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構成人生最幸福最完美的教育。以下以儒釋道三家經典著作為例,簡要闡釋其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作用。(一)《弟子規》:內化孝道北京師范大學劉冰教授為新生開講的第一課便是《弟子規》,中央黨校資深教授任登第也著書《大家都學弟子規》。《弟子規》出自《論語———學而第一》:根據“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編寫而成。《弟子規》把幾千年來古圣先賢最重要的教導濃縮在一起,闡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如何為人處世,讀書學習和修養品德的禮儀與規范。《弟子規》能夠幫助大學生快樂學習,培養健全人格、良好品德,養成敦厚善良的心性,為成就幸福人生打下最優質的基礎。中華孝道文化是中華文化精髓,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弟子規》的核心精髓就是孝道教育。孔子《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心開了,百善皆開。所以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孝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根本,一切做人教育都從這里產生。2014年9月21日首屆中國大學生孝文化節在“弘揚中華孝道示范基地”湘潭大學啟動,在此次會議上,線上、線下首發《閱讀堅強———“最勵志大學生”胡志鵬的故事》、《一群大學生的孝行故事》兩本講述大學生行孝故事的圖書。清華大學、中南大學各地知名高校大學生因“孝”的名義聚在一起,用校園力量啟迪社會,以大力弘揚中華孝道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7]。孝含有天地之性,純有圣賢之德,是一切道德的總綱。如何教孝呢?《弟子規》從以下五個方面經文詮釋孝親的細則規范:第一,孝養父母之身———冬則溫、夏則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等。第二,孝養父母之心———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揖深圓、拜恭敬、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兄道友、弟道恭等。第三,孝養父母之志———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等。第四,孝養父母之德———親有過、諫使更、善相勸、德皆建等。第五,孝養父母之慧———能親仁、無限好、見人善、即思齊,凡是人、皆須愛、行高者、名自高等。如此實現孝的三種境界:小孝(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孝養自己的父母);大孝(孝敬天下人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至孝(成就圣賢的品德,普利群生,使千秋萬代的人獲益無窮)[8]4。(二)《太上感應篇》:明辨是非善惡《太上感應篇》是道教修德名篇。古之大儒皆以此而潛修,并提名為“元宰必讀書”[9]3。《太上感應篇》雖然是一篇道教經典,但其教育內容廣泛,在當今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言行有一定的規范作用,是大學生落實倫理道德教育的最好經典。首先,學習《太上感應篇》可以拓寬大學生視野,幫助他們以更博大的心胸來認知和包容這個世界。“積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樂人之善、濟人之、推多取少”……這樣的經典智慧可以引導大學生將情懷投射到更大空間,不僅以善心對人還要以慈愛之心對待其他的生命,做到人與自然的友好相處。如果大學生學習了這樣一篇經典之作,并且能夠內化于心,就不會發生大學生虐熊、虐貓事件,也不會再發生類似藥家鑫、馬加爵事件。其次,《太上感應篇》很多內容也以警示的方式告誡人們要敬畏因果,敬畏規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要想成就好的人生就一定要遵循自然與社會規律。再次,《太上感應篇》作為勸人向善的經典,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明辨是非、善惡、禍福、榮辱等具有很大作用。斷惡章告訴我們什么是惡行:“慢其先生、謗諸同學、是非不當、殺人取財、棄法受賂、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訕謗圣賢、散棄五谷、違父母訓、損子墮胎”……大學生就會自然規范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達到道德自律,知行統一,真正做到“慎獨”。《太上感應篇》可以作為培育優良品行的最好參考讀物。(三)《十善業道經》:道德人生儒釋道三家學問融匯成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而佛教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哲學思想對中國影響深遠,佛教以一種出世的精神演繹入世的責任承當,所關注的世界更加廣大,以悲憫之心探索生命的意義,形成系列的規范體系(戒律),來成就生存世界的美好。《十善業道經》是釋家文化之根,同時也是更高層次的道德要求———不僅在行為上而且在思想上都要盡可能地做到至善至美、無私無我,利益他人。十善的內容是:不殺生(不傷害生命而要救生和護生),不偷盜(不占別人便宜,不得偷搶他人財物,不準貪污受賄,偷稅漏稅等),不邪淫(不觀看色情書籍及網站,婚前不能發生性行為,不能亂搞男女關系);不妄語(說真實語),不綺語(說直語),不兩舌(說調解語),不惡口(說柔軟語);不貪(不貪心),不嗔(即對別人不憎恨,不發脾氣),不癡(不愚癡,不堅持邪見)[10]66。十種善業中,前三者是身體方面的善行,中間四到七條是語言方面的善行,后面是思想方面的善行。如果大學生也能參學《十善業道經》,“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即時時處處提醒自己做到心善、語善、行善,不允許心中夾雜毫分不善,必然可以在思想道德修養上達到更高境界。
四、健全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功能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為我們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和做人的方法,并讓人從中得到做人的樂趣,讓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這也是我們今天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創新教育的源頭。所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健全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功能體系,對中華民族的振興和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都大有好處。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生中普及開來,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推動社會道德的健康發展,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重要途徑:(一)運用現代新媒體工具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提高價值引領力成為教育的核心問題,現代媒體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價值引導作用。新媒介主要指與傳統媒體不同的以網絡為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核心,通過電子設備獲取信息、互動性反饋的社群的媒體形式。它給每一個人提供的是一個平臺,而相互表達的卻是每一個人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大多數人都通過社交網絡擴大了自己的社交圈,為了滿足自我存在的需要,不論是通過私人的或是公共的新媒體空間,與新朋友和老朋友們保持聯系成為一種生活常態。新媒介的使用讓“主流化引導”成為個人的素養需要,也成為社會教育的使命。新媒介體系也是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科學發揮這一功能,可以有效掌握傳統文化教育的話語權。在具體實踐中,要把握新媒體傳播的多樣化、相互激蕩的交流特征,引導學生在觀點沖撞、意見分歧、理性的篩選、真相的引領等進程中實現思想道德素質提升與強化。現在電視和網絡是最好的傳播工具,應該合理利用,比如將中華傳統文化資料制成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在電視、書刊等媒體大量傳播;互聯網的一些官方網站,可以讓國人乃至全世界都更加了解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樣更能促進包括大學生在內所有人的身心和道德品質的健康和諧發展;現代越來越普遍的微信、微博、QQ等軟件不僅成為人們交流的便捷工具,同時也成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非常有影響力的工具。比如“中國傳統文化學習”“JL5356”等公共微信,都可以成為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學校或社會團體可以創建發揮這些大學生常用軟件的作用,用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觀念、行為規范引導大學生;學校也可以利用選修課、網絡課程等資源優勢,依托于互聯網新技術的無疆界、跨地域、大眾化的開放性溝通平臺,拉近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距離,打通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系,提升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傳播對大學生的凝聚力。(二)在大學生中普及開展傳統文化經典的誦讀和教育早在20世紀40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序中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其價值不在于實用而在文化。”[11]3到了20世紀80年代,葉圣陶先生進而提出:“經典訓練不僅限于教育范圍而要推廣到整個社會是很有必要的。”[12]62-63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說:“誦讀歷史經典名著,是我們一貫的基本教育方法。”[12]62-63所謂經典誦讀和教育就是指通過經典篇章的誦讀構建耳濡目染的精神生活氛圍,也就是精讀、熟讀乃至背誦,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和靈魂的一部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高起點展開創造性人生,不斷在生活中自我體悟和消化,不斷開發自我的無限潛能,不斷自我完善人的本性,從而達到文化熏陶、智能鍛煉和人格培養。讓大學生誦讀經典,在經典的潛移默化中完善其道德品質,是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和底蘊,扭轉教育功利化趨勢之良方。在當代,在高校通過各種渠道推動大學生更加積極地接觸、了解、誦讀、踐行、傳承經典名篇、名著是我們整個社會發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推動教育改革,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內聚力、滲透力、融合力和再生力,元典的根本精神當中也蘊含著原創力,它必將根據系統進化的功能而不斷形成新的結構,并依靠自身活力,向異彩紛呈的現代化形式轉化發展。而那樣的中國將是一個真正的禮儀之邦,是一個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愛’的民族,會真正地‘仁者無敵’”[13]。學習經典的唯一方法就是將其完全落實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說一定要做到才管用。《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是整部經典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學”就是接受古圣先賢的教導;“習”就是練習、做到;“時習之”就是時時處處都要把所學的做到;只有學而沒有習即使學得再好也會變成沒有任何意義的學問和知識,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在中華民族艱難而輝煌的發展歷程中,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始終為國人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1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真正意識到傳統文化在當今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同時有責任和義務讓大學生正確認知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并積極在教育崗位上傳承和落實,以優秀文化經典、文化精髓提升和培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從而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理想、信念、情操全面和諧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青年智則國智,青年強則國強,青年進步則國進步,只有這樣大學生面對開放、多元的世界,才會成為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重要組織部分。
作者:張自然 單位:遼東學院
- 上一篇:《三字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 下一篇: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