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小學語文讀寫教學自讀自悟過程中問題設計

時間:2022-03-04 02:38:00

導語:簡析小學語文讀寫教學自讀自悟過程中問題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簡析小學語文讀寫教學自讀自悟過程中問題設計

摘要自讀自悟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基于自讀自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對自讀自悟教學的背景進行簡單描述,重點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讀自悟過程中問題設計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讀自悟閱讀教學

一、引言

引言自讀自悟,是指在閱讀實踐中,讓學生自己讀書,獨立思考,自由表達,主動探索、積極獲取、大膽創新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行為,自我愿望,自我思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教學新課之前鼓勵、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很有必要。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一言以蔽之:“講”風日盛,“讀”風日衰。其突出表現是課堂上教師熱衷于對教材的“講”。首先,是講的過多。一堂課40分鐘,往往是教師一個人講解,分析,演繹,從時代背景到作者生平到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到寫作特點,五花八門,包羅萬象。其次是講的過細。一篇完整的課文,往往被肢解成若干部分,從頭到尾,由內容到形式,再依次分解開去,直到認為達到“講深講透”的程度。其三是講的過濫、過偏。把一篇篇激情洋溢、神完氣足的范文佳作“剖析”得支離破碎,卻很少花費時間引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自己去體會文章的連珠妙語和“深情厚意”。

二、自讀自悟教學背景

早在70年代末,葉圣陶先生也對這種教師主講的做法表示過質疑,他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里說:“教法也有所變更,從逐句講解發展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來年了。可是也可以說有一點沒有變,就是離不了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那才好。教師果真是只管‘講’的嗎?學生果真是只管‘聽’的嗎?一‘講’一‘聽’之間,語文教學就能收到效果嗎?我懷疑好久了,得不到明確的答案。”。可見當時先生未對這個問題進行深人的探討,加之后來應試教育、標準化考試的影響,許多教師把“講深”、“講透”、“講細”奉為法寶,講解之風越演越盛。首先要做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中得出自己的體悟。教師在課堂上不應占用過多的時間,只要在“精要”之處適當點撥一下即可。對一篇文章的教學,教師不應當首先引導學生去分析理解,而應該首先引導學生去感受。因此對于教材,教師要少分析,讓學生自己去看、去讀、去感受。有的東西學生雖然感受到了,但卻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即到了“憤”、“,啡”的程度,教師只要適時點撥一下即可。有些地方學生體會不了,不如就讓學生多讀幾遍,記住原文,以后慢慢去體會

三、自讀自悟中的幾種問題設計

3.1引導學生在讀中質疑

質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科學的質疑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可以反饋教學效果,從而不斷地調整教學。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總是把“讀”置于第一環節,十分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的關鍵處、困惑處質疑求解,逐步讓學生養成勇于質疑、勤于質疑、善于質疑的良好思維習慣。如教學《鳥的天堂》一課,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結尾一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后問:“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瀏覽課文后,便提出了如下問題:(1)這句話中為什么第一個“鳥的天堂”上加了引號,而第二個“鳥的天堂”沒有加引號?(2)兩個“鳥的天堂”意思一樣嗎?教師指導學生把這個句子聯系課題、課文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學生又提出了一些問題,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在讀中學會獨立質疑的,這與教師的引導又是密不可分的。另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語言運用上發問;從課文表現中心上發問;從標點符號的運用上發問·一給學生指明質疑的方向,讓學生學會質疑。公務員之家

3.2.鼓勵學生在讀中釋疑

古人說:“學貴有疑”。有疑不解無疑是吃飯而不消化。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閱讀中的困惑時,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鼓勵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大膽思考并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對原有疑問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如《鳥的天堂》一課結尾處學生提出的那幾個問題,從學生的質疑來看,他們對結合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為此,引導學生做如下思考:(1)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各看到了什么?(2)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思考,通過體會兩次去時看到的不同景物以及不同的心情,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和文章的寫作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茅塞頓開。對他們一個個精彩的回答,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教師不同方式的及時鼓勵,激起了學生進一步探求未知的信心。在教師的鼓勵中,學生自主探索,發展了自己的思維,逐步培養并提高了學生無師自通的本領。

3.3.重視學生在讀后積累

閱讀教學要落到實處,就要提倡多讀多背,才能豐富語言積累,不斷提升語言的品悟能力。《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后題:課文中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比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畫出這樣的句子,聯系上下文或時代背景,交流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學生通過對這些題目的思考,才能對先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較為深人、全面的回顧與分析,才能有積累,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再如《賣木雕的小少年》課后題:課文中有許多由四個字組成的詞語,比如“名不虛傳”,讓我們把這些詞語抄下來。這類習題的訓練,教師可先讓學生理解詞語,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靈活運用。學生在不斷的、反復的語言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了自身語言,達到語言的再積累。通過讓學生摘錄好詞好句、背誦等方式進行積累,并采用“替換”、“移用”的方法,把文章局部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進而運用這些詞句,恰如其分的表情達意,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參考文獻:

[1]王宗海著.有效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6一74.

[2]郭根福主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教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