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圖案蘊藏的中國藝術

時間:2022-08-21 03:26:13

導語:刺繡圖案蘊藏的中國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刺繡圖案蘊藏的中國藝術

中國傳統藝術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與獨特的藝術特質,而支撐其中的文化內核,就是中國人的哲學觀念——和諧,人與自然要達到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諧美是中國傳統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

1中國傳統藝術中蘊含的辯證法

在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藝術創造追求和諧的藝術氛圍,而營造這種氛圍的手法是多樣的。多樣的藝術手法始終遵循藝術辯證法的規律與內核。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物質世界辯證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中國古代藝術家深諳此道,將動與靜、形與神、虛與實這些辯證手法運用到藝術創作中,追求美,創造美。在眾多優秀的民族藝術中,苗族刺繡因其醇厚的少數民族風格、旖旎的裝飾效果而獨樹一幟。營造出這種裝飾效果的因素之一,就是苗族繡女在圖案設計中運用了中國傳統藝術中蘊含的藝術辯證法。

2苗族刺繡圖案中中國傳統藝術辯證法的應用與表達

追求美是人類的天性,而對于美的理解則和各民族的文化背景有著緊密的聯系。審美需要的產生,是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而形成的,它反映了對于人與世界關系的和諧性和豐富性的要求;審美也是人的自我意識的情感化,它把世界作為自己的作品來觀照[1]。造型已經不是簡單的形式,而是蘊涵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形成了一定“有意味的形式”。苗族繡女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不自覺地將藝術辯證法運用到刺繡圖案,創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2.1苗族刺繡圖案中動與靜的辯證關系“動”與“靜”的辯證關系是藝術辯證法的重要內容。陽為動,陰為靜。正如《莊子•刻意》所云:“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動”與“靜”的關系,即“陽”與“陰”的關系。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因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不是截然分開的[2]。

2.1.1圖案形象上的動與靜苗族刺繡圖案中幾乎囊括了所有苗民在日常生活中可見的物象——植物、動物、人物、建筑、山水、天象、文字等。在將這些物象轉化為圖案形象時,苗女運用了動靜對比的手法,將人物、動物設計為圖案主體物象,且多以動態形象呈現,如人在舞蹈、打仗、勞作,動物在奔跑、扭動、飛翔。而用于點綴的圖案元素多為靜態物象,如植物、山川等。通過不同物象動與靜的對比,賦予了平面靜止圖案一股活力。苗族民間流傳著務么細抗清的英雄故事:務么細會飛,通神靈,能撒豆成兵,把清兵打得落花流水。如苗族刺繡圖案《務么細奮勇殺敵》,見圖1,務么細騎在強壯的戰馬上,手執馬韁和彎刀,高聲吶喊,舉旗指揮大家奮勇殺敵,其他戰士也揮舞著長槍英勇作戰。畫面中所有的人物、動物都處在極其興奮的奔跑狀態,面部表情夸張,且動勢、方向不一,使得畫面極具張力,仿佛能聽到戰場上人喊馬嘶的聲音。只有在畫面右上角的太陽處于靜止永恒的狀態,仿佛在事不關己地觀看這歷史中匆匆劃過的戰爭瞬間。人世間的動與天象的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是這靜態的太陽,襯托出戰場的慘烈與激蕩,動態得到最張揚的表現;同時,動態的戰場烘托了太陽的永恒,人世間所有的愛恨情仇、利益糾葛在漫長歷史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篇章,和平才是永恒的主題。苗繡圖案形象充滿張力與魅力,其關鍵在于恰當選取事物運動或變化過程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瞬間形象,最大限度地運用暗示性手法,以充分調動欣賞者的想象力。通過激發觀眾的聯想和想象,使原本靜態的視覺形象在觀眾的心中“動”起來。

2.1.2圖案構圖上的動與靜刺繡為平面藝術,其視覺沖擊力的表達很大一部分要依賴構圖營造。苗族繡女將各種形象元素進行了“有意味”的排布,富有動感的構圖主要有S形、放射形、螺旋形等,富于靜態的構圖主要有平行構圖、對稱構圖等。動態構圖將構成元素的形和量進行不均衡的排布,以此造成動感。靜態構圖將均等的形和量有節奏的排布,給人以靜止、穩定、永恒不變的感覺。苗族繡女在勾勒動物形象時,根據動物的天性,表現其最具特色、最能展示其美感的動態構圖。如苗族刺繡圖案回形螺旋的龍,見圖2,龍采用俯視的角度,龍頭在畫面中心,龍身由內向外盤旋,以龍頭為中心點向外運動,中心點是靜態的重心,使動的秩序穩定,由靜到動形成向外擴張的藝術表現力。回形螺旋將龍的長度和柔軟度展露無遺,張牙舞爪卻流露出一絲頑皮可愛,充分表現了這一神物在天空穿梭盤旋的威武與保佑人間的神力。苗族繡女在創作植物、山水等靜態事物的形象時,往往會把其歸納為幾何圖形,簡潔大方,并配以均衡的構圖。平面圖像因構圖的合理應用而變得富有節奏感。靜態構圖中,量的均衡、形態的統一、方向的一致均能表現靜的感覺,但要想使靜的美更加具有藝術的感染力,必須在整體的靜中求得局部的動;動態構圖中,量的不均衡、形態的多樣有利于表現動的感覺,但為了避免畫面的雜亂,必須在整體的動中給予局部的靜,使得畫面穩定。這種構圖上的動靜對比在遠觀時可提供更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藝術表現力。

2.1.3圖案顏色上的動與靜色彩因與人類的生理、心理體驗相聯系而有了性格,苗族繡女出色地處理了繡品的色彩面積、比例、位置等要素,使得繡品具有了情感。苗族中老年婦女的服飾多采用藍灰色調的刺繡,配以綠、紫色,顏色相對單一,作品典雅凝重,樸素大方,最能詮釋懷舊思古之情。而年輕女子的服飾多采用色彩明快的紅、綠、橙、黃等進行刺繡,顏色搭配多樣,繡品色彩斑斕。有些繡品上繡綴金線、銀線、彩珠、亮片等,使圖案更加富麗堂皇、艷麗奪目,有力的色彩組合傳達出少女的青春氣息。苗族刺繡在顏色上通過單純素凈的統一色調與豐富華麗的跳躍色調的對比,達到了動與靜的對比,同時恰到好處地傳達了衣服主人的身份信息。通過分析可知,苗族刺繡的美感是因其圖案具有張力,而這種張力很大程度上依靠動與靜的對比,而動與靜也是在互為對比又互相依存的狀態下體現的。

2.2苗族刺繡圖案中形與神的辯證關系妥善處理“形”與“神”的辯證關系,強調“形”與“神”的統一互滲,是中國民族藝術設計始終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苗族刺繡中的圖案形象大都具有直觀性、形象化的特點,善采用寫實的表現手法。苗族刺繡圖案蜈蚣見圖3,作品把握了蜈蚣身體柔軟、分節、多足、嘴部似鉗的特點并加以提煉、變形,創造了一條活靈活現的蜈蚣。苗族刺繡濃厚的民間意味,正是由于其圖案寫實,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象形似,更易引發大眾的興趣與共鳴。雖然在高層次的藝術標準中強調神似的重要性,但是形是基礎,沒有“形”,“神”也就無法表現。優秀的藝術作品一定是形神兼備的。形象的生動與否,取決于精神狀態的刻畫程度,形和神相輔相成,形有神而活。在形似中發掘內在的精神面貌,在一定的形象上進行變形或夸張,才能使作品既有形又有創新的意味。神似是建立在形的基礎上的。黃賓虹說:“不似之似,乃為真似。”苗女用“心”去繡,在提煉形的基礎上,把對物象的感受繡進去,突出作品中物象的精神、氣韻。如苗族刺繡圖案《紡紗》見圖4,婦女居于畫面中央紡紗,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身后的男人坐在椅子上抽旱煙,一副悠然自得的表情。圖案中的人物形象簡潔,雖未采用西洋油畫般的寫實手法,但人物的神態刻畫得生動傳神。形與神是苗族刺繡的重要組成部分。形神各自是有獨立性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齊白石指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神是依附于形的基礎上,但不是絕對依靠形去完成的。如把形畫得很逼真、準確,丟失了畫內在的神韻和物象的內在精神,“神”就體現不出來了,只會給人一種死板的感覺。苗族刺繡以清新、樂觀、幽默的民間情趣和活躍的生命氣息造就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因為他們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畫中,使畫具有內涵,這也正是“神”的體現。

2.3苗族刺繡圖案中虛與實的辯證關系在中國傳統思想中,現實感性空間形態最基本的2個方面是“虛”和“實”。從哲學的角度看,“虛”和“實”的關系即為無限與有限的關系。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人們的想象是“虛”,由形象產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虛實結合。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在中國傳統民族藝術中不乏其例。苗族刺繡圖案往往通過將現實物象與幻想物象的組合來達到空間意境的營造,日常生活空間與虛幻的神仙世界重疊混合,從而在“實”與“虛”的相互融合中讓人獲得對畫面意境的感受。苗族刺繡圖案《美好生活》見圖5,兩位苗族男子在亭閣里把酒言歡,牧童騎在牛背上放牧,魚、蛙在橋下的水中悠然地生活,一副人間樂土的美好景象。此處描繪的是苗族人民現實生活的場景。在畫面中央,仙女架七彩祥云而來,手持蒲扇為人間召來風調雨順,童子手持葫蘆意為裝滿“福祿”,蝴蝶、鵲鳥將天界的神仙意味營造得更加濃厚。在同一平面中,既有苗族人民的生活場景,又有神仙瑞獸的虛幻想象。2個不同時空交織融合,不僅沒有突兀感,反而給人以合理感。正是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使得苗繡作品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在審美感受上更寬泛更自由,成為一件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藝術品。就意境的藝術創構而言,可以將它分為虛實兩境,實境是指生動逼真表現出來的景、形、境,虛境是指由實境引發的想象的空間,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聯想中的延伸和擴大的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隨著由具象引發的想象而產生的對情、神、意的體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其意蘊虛涵,具有暗示性,只能領悟,不能直陳。虛境是實境的升華,它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居于靈魂和統帥的地位[3]。虛實相生,以有形見無形,也就是說通過具體的藝術形象讓人聯想而產生情、神、意的體味和感悟。這一點正是中國藝術意境創構的哲學內涵。苗女雖未接受過正統的“官方教育”,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已經融入其血液,苗女在進行刺繡活動時潛意識地將虛實對比融入創作中。在這種意境氛圍里,觀者想象的潛能被激發,思路馳騁在苗繡作品描繪的美好夢幻世界中,心靈的愉悅感提升,這也是能引起觀者共鳴的原因。“虛”和“實”辯證的統一,成就了苗族刺繡的藝術表現力。

3結語

和諧美,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最高追求。“和諧之美”是藝術作品表現的藝術境界與氣質,其內在要求是“中和之美”——“中”的含義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和”的含義是協調差異與分歧,達成和諧一致。“和”能容“異”,且必須容“異”,它承認不同,把不同聯系起來成為和諧一致。苗族刺繡圖案將動與靜、形與神、虛與實等對立統一的規律恰當地運用,將“異”融入為“和“,營造出“和諧之美”,從而使作品具有極佳的藝術表現力。“傳統”是生動地流淌在每個人體內的民族情懷與生命信息,經千百年不斷的積累與創新而積淀,具有珍貴的價值。傳統藝術中所蘊含的藝術辯證法,值得后人思索與學習,并轉化為現代設計語言、設計方法。由苗族刺繡所體現的中國傳統藝術中蘊含的辯證思想及表現手法,對于現代藝術與設計來說是一個極富借鑒價值與啟示意義的參照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