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收益成本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1 10:25:00

導語:銀行業收益成本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業收益成本分析論文

一、收益

(一)引進競爭機制外資銀行具有充足的資金實力和先進管理經驗和服務技術,高水平的服務效率和卓越的商業信譽,必然對中國銀行業產生強大的競爭壓力。外部競爭力量的引進,有利于推動中國銀行業素質和各方面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動中國銀行業改革和服務現代化的進程。

(二)增加外部資金進入渠道外資銀行的進入增加了外部資金進入中國的渠道,為中國境內企業、特別是外商投資企業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到1999年8月底,中國批準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已達到33.55萬家,已開業的外商投資企業超過20萬家。毫無疑問,如此眾多的外商投資企業,如果單靠幾家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很難滿足其數額巨大的金融需求。

(三)有利于中資銀行擴展海外業務根據WTO互惠原則,在允許大量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同時,中資銀行開展海外業務將會較少受到市場準入的限制,這就為國內經營狀況良好的一些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爭取更廣泛的生存空間創造了條件。

(四)改變中資銀行稅負不利地位目前外資銀行與內資銀行之間的不平等競爭,突出表現在稅收負擔水平相差過大。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可享受免征或減征營業稅、所得稅等稅收優惠。由于外資金融機構享受著眾多的稅收優惠,因而極大地削弱了中資銀行的競爭力。中國加入WTO后,內外資銀行的稅負水平將會統一,使內資銀行能夠與外資銀行進行平等的業務競爭。

(五)促進向國際慣例接軌加入WTO,意味著中國銀行業將全面融入國際金融市場,中國銀行業必須遵循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游戲規則”,也就是要按照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慣例來運作,特別是要根據以巴塞爾協議為準則的國際銀行業有效監管原則及標準和方法進行經營管理。這必然迫使中國的銀行業加快實施全面的風險管理、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同時,促使中央銀行推進全方位和規范化的監管、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二、成本

(一)銀行業市場份額的損失預計在中國加入WTO五年之后:外資銀行的外幣存款和人民幣存款的市場份額將分別上升到15%和10%左右;外資銀行的外幣貸款市場份額可超過1/3,人民幣貸款市場份額將達到15%左右;外資銀行中間業務的市場份額很有可能超過50%;外資銀行將獲得絕大部分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以及投資銀行業務的市場份額。預計在中國加入WTO十年之后,從整體上來看,外資銀行將占有1/3左有的銀行業市場份額。

>

(二)削弱贏利能力伴隨著中資銀行市場份額的縮小和優質客戶的減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將喪失很大部分的贏利業務和贏利區域,極有可能進入虧損狀態。中資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不僅歷史包袱沉重,而且在開展新業務時必須顧及國家利益,因此不贏利業務在中資銀行中占有相當比重。雖然目前外資銀行的許多銀行業務市場份額都還不占優勢,但其業務基本上都是贏利業務。這將導致中資銀行的不贏利業務比例上升,使中資銀行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

(三)影響中資銀行的流動性中國加入WTO之后,隨著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銀行業市場,外資銀行將逐漸分流中資銀行的資金來源,從而影響中資銀行的流動性。在中資銀行存在流動性被大量不良資產侵蝕的情況下,如果外資銀行大規模進入并且擴大吸收國內居民與企業持有的外幣和人民幣存款,必然對中資銀行的流動性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中資銀行的生存。

(四)金融風險監管面臨嚴峻考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由于中國金融監管水平較低、監管工作落后于形勢的發展,如果對外資銀行在經營活動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監管不力,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體系風險。目前,在中國境內的一些外資銀行存在的問題有:多存少貸,將其在境內吸收的外匯資金調往境外套匯和套利;轉移利潤,逃避中國稅收;違規經營,少交存款準備金;利用非價格手段,進行不公平競爭,采用如回扣等手法與國有銀行爭攬業務和客戶、爭奪市場,采用高薪等優厚條件從國有銀行挖走人才等。(2)在追求高額利潤的動機驅動之下,外資銀行將其業務的重點集中在成本低、風險小、收益高的中間業務方面,特別是國際結算業務,在這些方面與國有銀行展開激烈競爭,而對那些中國經濟建設中急需資金支持的項目則不屑一顧。外資銀行的這種經營活動將風險轉嫁給中資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國金融業的風險。(3)外資銀行大規模進入后,隨著銀行結構的復雜化以及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而使銀行體系的不穩定性和系統性風險進一步增加,對這一體系的監管將變得更為困難,謹慎性監管成本將大幅度增加。

(五)加大金融宏觀調控難度首先,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加大。由于外資銀行可以通過從國際金融市場上籌措資金來抵制貨幣政策的影響,從而弱化貨幣政策的效應。而且,外資銀行進入中國貨幣市場可能強化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傳導機制,將進一步加大中央銀行的調控難度。其次,對資本流動風險控制的難度增加。由于外資銀行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低成本融資,中國加入WTO之后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外匯業務和人民幣業務的客戶限制,中國的各類企業都可通過外資銀行融資,這就意味著本幣與外幣的融通、國際資本的流出入將更加頻繁,因此中央銀行對資本流動風險控制的難度加大。再次,將增加人民幣匯率變動的不確定因素。在中國金融業監管措施尚不夠嚴密和完善的情況下(據估計近年來每年約有上百億美元的資本通過各種途徑外逃),當人民幣匯率出現波動時,持有大量人民幣資產的外資銀行將是一個十分不確定的因素,有可能推波助瀾,加劇匯率波動,影響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性。

三、五年過渡期

從長遠來看,加入WTO對于中國的銀行業來說將是凈收益,即收益大于成本或利大于弊。但是,從短期來看、甚至從中期來看,加入WTO對于中國的銀行業來說可能是成本大于收益即弊大于利。中國銀行業必須制定正確的戰略和策略,充分利用短暫而十分寶貴的5年過渡期,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自身改造、徹底改善商業銀行的運營環境、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

(一)建立健全國有現代商業銀行中國銀行業屬于“幼稚行業”。國有商業銀行雖已有20年的歷史,但商業化經營經驗不足十年。加入WTO后,中國銀行業面臨的大多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大型外資銀行的競爭,以“十年”應對“百年”,中國銀行業面臨的競爭是“敵強我弱”的惡性競爭。為此中國銀行業、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必須進行改革與完善。①加強自身改革與完善。首先,健全商業銀行的治理組織結構,完善監事會和股東大會、董事會監督下的行長負責制。加強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完善內部稽核與監察體制、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貸款審貸分離和貸款擔保抵押制度、信貸資產質量管理責任制度等。其次,按市場規律和謹慎會計等原則反映商業銀行有效資產,參照國際慣例,結合中國實際,完善現行信貸資產分類和考核辦法,按照貸款風險五級分類方法,改革現行呆賬準備金提取和核銷制度等。再次,按照精減、高效原則,精減分支機構的同時精減人員。合并國有商業銀行省會城市分行,撤銷地市重復設置的分支行,精減業務量小、長期虧損的縣市支行及營業網點。鼓勵商業銀行之間交叉合并、收購、重組分支機構。第四,改革和完善符合商業銀行特點的干部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統一、嚴格的財務會計、統計報表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來中外銀行的競爭中,中資銀行間的業務合作十分重要,如果對外業務處理基本達成同一口徑,不僅可增強競爭力,還可以節約成本。在統一口徑對外方面,日本銀行業表現非常突出,形成整體合力,增強了影響力。另外,香港和其他一些國家或地區實行的“銀行公會”制度值得借鑒。可通過這一制度,在中資銀行間以協議形式達成某些共同準則、防止不公平競爭,協調解決部分銀行間的業務矛盾,增強中國銀行業的整體實力。②改善運營環境。改善中國銀行業、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運營環境,包括許多內容,但最緊迫、最主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快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進程。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金融資產的增長遠遠超過國民收入、財政收入的增長,如果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繼續維持國有獨資組織形式,其資本充足率不僅得不到提高,甚至將會進一步下降。解決國有銀行資本金不足問題,無非三條途徑,一是由財政繼續注資,但近期來看可能性不大;二是通過商業銀行發行債券,但受巴塞爾協議有關條文的限制,不可能隨意發行;看來只有實施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實行產權多元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金不足問題。另外,產權多元化之后,外部監督加強。現行的各項管理制度才能發揮效益。

第二,加快商業銀行實施全能化步伐。與西方主要國家全能銀行的業務范圍相比,中國商業銀行的業務活動局限在相當狹小的范圍之內,這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了其贏利能力和競爭力的提高。因此,必須盡快放寬對中國商業銀行業務經營范圍的限制,除了逐步允許商業銀行從事各項投資銀行業務外,還應當考慮允許國有商業銀行進入保險領域。

第三,減輕國有商業銀行負擔。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國有商業銀行不再承擔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職責,由中央銀行完全承擔;二是國有商業銀行承擔的政策性業務全部交由各家政策性銀行承擔;三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完全按照商業化原則進行,商業銀行在貸款和投資上應有完全自主權,在機構設置方面的限制也應放寬。

第四,徹底解決國有銀行不良資產問題。美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比率僅為0.6796,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比率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在它的幾十倍以上。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主要是由自身無法控制的政策性因素造成。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AMC以平價形式,并主要依靠沖銷國有銀行對中央銀行再貸款的方式來置換國有銀行剝離出去的不良債權;二是按照十五屆四中全會的要求,為配合對國有企業增資減債,財政部應盡快落實擴大國有銀行呆帳準備金的打消規模,應當在五年內基本打消所有呆帳。

第五,落實商業銀行經營活動自主權。要真正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賦予商業銀行經營的自主權,商業銀行除了擁有業務經營和自主權以外,還必須擁有工資、人事方面的自主權。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盡管國有商業銀行雖然名義上是企業,但工資、獎金的發放辦法受到嚴格限制。

第六,完善中央銀行監管體系。需要特別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在監管內容上必須將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與違規經營區別開來;在監督方式上,以合規性監管和非現場檢查為主:在監管效率上,應有明確的時限要求;在監管力度上,真正遵循國民待遇原則,對中、外資銀行一視同仁。

(二)有效監管外資銀行追求高額利潤、或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這是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最根本的決定性動機。除此之外,外資銀行還存在著開拓外國市場、分散風險,以及全球戰略等動機。問題在于如何將外資銀行給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和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為此必須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可考慮采取以下具體措施:

第一,盡快完善外資銀行管理法規。199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加強外資銀行外部審計工作的通知》,目的在于從業務審計方面對外資銀行的經營活動加以規范。但是,目前中國還沒有完整的《外資銀行法》,顯然不利于全面規范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的業務經營活動。

第二,控制外資銀行進入速度。許多國家都采用適當控制外資銀行來源國分布、總數以及每家外資銀行分支機構數量的方法、從而確保本國銀行在銀行體系中的份額,以防止外資銀行對其國內金融市場的壟斷經營或控制。例如希臘、韓國、墨西哥、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土耳其等都對外國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有嚴格限制。中國臺灣省每年準入的外資銀行僅2-3個。美國制定的綜合監管標準(CCS)十分嚴格,許多外資銀行都被拒之門外。中國應當借鑒國外對外資銀行進入的準入條件和監管措施,控制外資銀行的進入速度。對外資銀行的審批速度要適當,掌握節拍,避免外資銀行在短時間內大量涌入。

第三,適當控制外資銀行擴張速度。通過對外資銀行資產規模和經營業績等方面提出要求進而實行有效監管,達到適當控制外資銀行擴張速度的目的,這是西方一些國家通常采用的措施。以加拿大為例,其銀行法規定,所有外國銀行總資產占國內銀行總資產的比率不得超過8%,或總資產的數量不得超過110億加元。在對外資銀行機構監管上,按照美國《國際銀行法>的要求,在美國聯邦注冊的外國銀行分行和處須將一定數量的資金以現金和合格證券的方式存放在指定的存款銀行,該資金須不少于分行或處負債的5%,或與當地聯合注冊的銀行等同的資本金。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采用銀行經營牌照制度,通過設置各類等級的牌照來控制從事不同業務經營范圍的外資銀行的數量和規模,等等。對此中國有必要加以借鑒,以適當控制外資銀行的擴張速度。

第四,引導外資銀行向不發達地區發展。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區性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國有商業銀行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外資銀行在取得國民待遇之后,國有商業銀行則仍需承擔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義務。國有商業銀行的負擔相對加重。為此應當參照國外做法采取一些優惠措施鼓勵外資銀行進入不發達地區,以便使外資銀行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更重要作用。

第五,鼓勵外資銀行參與處置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目前中國的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存在著較大風險,支付問題不斷發生。通過引進外資銀行購并中國的中小金融機構,很可能是一條有效途徑,可采用入股、重組和收購等多種方式來進行。目前中國正在通過債轉股方式處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其中會涉及大量的不良資產出售,外資銀行將是重要的投資者之一,具體參與辦法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將AMC持有股權直接出售給外資銀行;一種是AMC通過一定比例的折扣,發行抵押債券,出售給外資銀行。

第六,引進外資銀行應當首選中外合資方式。在引進外資銀行眾多的方式中(如獨資、合資、開設分支機構等),以中外合資方式引進外資銀行對中國最為有利:首先,有利于中方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國際銀行業先進的經營方式與管理經驗;其次,有利于參與合資的中方銀行通過外方銀行在國外的分支機構了解和掌握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情況和金融創新情況;再次,如果在中外合資銀行中由中方控股,中方在重大經營決策方面可有更多的決策權,從而使外資銀行的經營活動更能符合貨幣政策的要求,有利于中國中央銀行的金融宏觀調控;第四,在防止外方轉移利潤、逃避稅收方面,對中外合資銀行的監管相對容易一些,而對外國銀行分行和外資獨資銀行的監管較為困難。與中外合資相比,外資獨資銀行的業務拓展能力、貸款規模以及贏利水平都遠遠低于中外合資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