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論文

時間:2022-01-22 10:48:00

導語: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論文

一、利率市場化概念的界定和基本條件

什么是利率市場化?從概念來說,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它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結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產業走向市場的重要步驟之一,也是國民經濟運行體制轉變到市場經濟上來的基本標志之一。

利率市場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將利率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主體自主決定利率。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如果市場競爭充分,則任何單一的經濟主體都不可能成為利率的單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利率市場化至少應該包括如下內容:

1.金融交易主體享有利率決定權。金融活動不外乎是資金盈余部門和赤字部門之間進行的資金交易活動。金融交易主體應該有權對其資金及交易的規模、價格、償還期限、擔保方式等具體條款進行討價還價,討價還價的方式可能是面談、招標,也可能是資金供求雙方在不同客戶或者服務提供商之間反復權衡和選擇。

2.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應由市場自發選擇。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樣,金融交易同樣存在批發與零售的價格差別;與其不同的是,資金交易的價格還應該存在期限差別和風險差別。利率計劃當局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對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進行科學準確的測算。相反,金融交易的雙方應該有權就某一項交易的具體數量(或稱規模)、期限、風險及其具體利率水平達成協議,從而為整個金融市場合成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

3.同業拆借利率或短期國債利率將成為市場利率的基本指針。顯然,從微觀層面上看,市場利率比計劃利率檔次更多,結構更為復雜,市場利率水平只能根據一種或幾種市場交易量大、為金融交易主體所普遍接受的利率確定。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同業拆借利率或者長期國債利率是市場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從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場利率,它們將成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標準,也是衡量市場利率水平漲跌的基本依據。

4.政府(或中央銀行)享有間接影響金融資產利率的權力,利率市場化并不是主張放棄政府的金融調控,正如市場經濟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觀調控一樣。但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政府(或中央銀行)對金融的調控只能依靠間接手段,例如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影響資金供求格局,從而間接影響利率水平;或者通過調整基準利率影響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從而改變市場利率水平。在金融調控機制局部失靈的情況下,可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金融行為進行適當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導,但這種手段不宜用得過多,以免干擾金融市場本身的運行秩序。

在上述內容當中,商業銀行對存貸款的定價權是利率市場化也是金融市場化的核心內容。這是因為價格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普通商業的價格機制影響到的只是整個市場的局部均衡,而金融市場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市場,其價格機制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從微觀層面看,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業務的特殊企業,定價權是其基本的權利。沒有定價權的企業,其經營成效是其自身所無法控制的外生變量,妥善經營也就無從談起;對商業銀行而言,其利率風險管理技術就成為無源之本,更重要的是,計劃利率將始終是國有銀行缺乏效率的客觀理由。而從金融調控的角度看,隨著經濟周期由計劃周期向市場周期轉變,商業銀行作為貨幣政策傳導的最重要主體之一,其行為具有越來越強的不可控性,只有在利率市場化的前提下實施有效的間接金融調控,才能增強商業銀行對基礎貨幣調控的敏感度和對基準利率的敏感度,從而改善宏觀金融調控效果。

利率作為一種最重要的價格,它不僅反映資金供求關系,而且對提高宏、微觀經濟運行質量有著決定性作用,利率市場化根本含義是放松利率管制直到最后徹底放開利率,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利率的高低。但是利率市場化又是一柄雙刃劍,在條件成熟時放開利率則對宏觀經濟發展可起著良性循環作用,反之,則對宏觀經濟起著負面作用,甚至出現失控局面。因此,利率市場化必須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利率市場化基本處于經濟改革順序中的最后階段。正確選擇利率改革時機和把握其順序是其成敗關鍵。在宏觀經濟形勢穩定情況下,推行改革的順序時,利率市場化取得成功機會大一些,否則改革有失敗的可能。宏觀不穩特別是市場主體的改革沒有到位時采取利率市場化,企圖以此為突破口擺脫困境往往會事與愿違。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順序應該是先市場主體改革,后價格體系改革,先實體經濟部門改革,后綜合部門改革。在實現全面利率市場化之前,還應該是基本完成企業體制改革和國有銀行體制改革。

2.利率市場化要有堅實的市場基礎。發達國家和地區利率自由化過程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健全的市場主體前提下,通過培育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保險市場,創造更多的金融工具,然后逐步將銀行存貸利率管制放開,實現利率由市場供求自由決定。在缺乏金融市場的培育和深化條件下,僅依靠原有市場主體吸收推行利率自由化過程中的利率上漲的負面效應是不可能的。在缺乏市場基礎情況下,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管理和經營,都很難應付利率自由化過程帶來經營環境變化導致的成本增加所造成的沖擊,甚至可能由此出現“利率大戰”威脅。從智利、烏拉圭以及其他國家出現的利率改革波折情況分析,可以發現他們有著共同特點:都是在金融市場發育極其薄弱的背景下進行改革的,市場沒有多少貨幣資產工具能供人們挑選,市場沒有吸納利率自由化產生的波動能力,當政府缺乏對銀行間競爭控制和引導機制時,利率自由化結果是銀行間競爭焦點必然集中于資金價格方面形成高利率,同時,高利率反過來加劇了價格競爭。

3.利率市場化要有完善的金融監管作保障。利率市場化主要特征是要基本放開利率管制,如果沒有新的監管手段,利率波動會引發一系列不能有效調控的問題。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以及適宜的法律和規章來取代對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預是放開利率的前提。在放開利率前,必須建立一套適宜而謹慎的金融管理制度,制定高質量的金融監管標準,進行嚴格而有效的銀行監督,評估銀行風險,這對利率放開后金融體系成功地發揮作用非常重要。健全監管體系最大的好處是它可以彌補由于改革政策設計中的不足,緩和短期內釋放出的沖擊波,保證改革能按既定方向進行下去。

二、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機遇與隱含的風險

對商業銀行來說,利率市場化既給我國銀行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既要積極又要慎重。

(一)利率市場化會激發商業銀行從機制到產品的大力創新

1.促進商業銀行經營行為的變革。實行利率市場化,意味著將會給中國金融業的業務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從當前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狀況上看,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已有三家銀行改制上市,農業銀行也正在著手改制上市的準備工作。各商業銀行目前在經營管理水平、內控機制建設、不良資產處置、風險管理、資金運作等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各方面的實力進一步增強。利率市場化作為對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與管理模式的一種新考驗,可有效地激發商業銀行在現有基礎上用好價格手段的同時,更多地運用非價格手段,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以規避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風險。目前種種跡象表明,為提前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挑戰,我國四大銀行正在逐步改變以往以存貸利差為主的收入結構,中間業務由此增長強勁。但從總體上看,這與國外中間業務一般在30%—40%的占比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換言之,中國金融業的金融創新蘊含著巨大的潛在空間。

2.有利于商業銀行自主經營業務。真正做到《商業銀行法》規定的“商業銀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為經營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商業銀行依法開展業務,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干涉。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實行嚴格的利率管制政策,使自主定價權這一經營自主權的核心權益受到限制,客觀上束縛了商業銀行的手腳,扭曲了商業化經營的本質,限制了金融競爭的活力,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放開對利率的管制。西方金融業發展的成功實踐表明,實行利率市場化,有利于金融機構科學確定經營成本和制定價格,合理配置資金資源,發揮經營自主性,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市場主體;有助于金融交易主體享有利率決定權,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及風險結構完全由市場自發地進行選擇。因此,可以說,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也就是我國四大國有銀行真正商業化經營的過程。

3.有利于商業銀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產品和服務,促進商業銀行業務的發展。利率市場化以后,商業銀行在對傳統業務產品調整定價的同時,還必須注重金融新產品的研究開發,最大限度的滿足民眾對金融服務與豐富產品的需求,以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的需要。

4.有利于商業銀行科學確定經營成本和制定價格,合理配置資金資源。在除了要考慮派生業務外,還應綜合考慮客戶的信用風險大小、貸款期限的長短即利率風險大小以及商業銀行的籌集資金成本和運營成本分攤。貸款的管理部門需要調查了解貸款的風險狀況(包括準確的財務狀況分析、符合真實情況的貸款分類等),以合理確定貸款定價中的違約成本;要全面把握企業與銀行的各種業務往來,確定這些業務往來對商業銀行帶來的收益,以及商業銀行在提供相關的服務時所付出的成本,以供確定貸款價格時參考。

5.有利于商業銀行優化客戶結構。利率的市場化促使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部門自覺關注貸款市場的運行趨勢,根據客戶與商業銀行的所有業務往來可能帶來的盈利、客戶的經營狀況、商業銀行提供貸款所需的資金成本、違約成本、管理費等因素綜合確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點優質客戶的同時對風險較大的客戶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為風險補償,推動商業銀行客戶結構的優化。

與此同時,實行利率市場化,標志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形象將會在更深層次、更高起點上為世界所認同,這有利于增強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

(二)利率市場化會引發外在金融環境與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內在風險

1.金融環境引發的外在風險

(1)金融市場是否健全發達的風險。金融市場不發達,就不可能形成通暢的社會融資渠道,資金的供求不能通過利率變化進行有效調節,在此條件下也不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利率。在市場不完全時,利率市場化還可能引起更為嚴重的問題。利率上升使得風險偏好較大的企業更愿意接受較高利率,那些有償付能力的保守企業不愿冒違約和損失名譽的風險而退出借貸市場,即所謂企業的“逆向風險選擇”效應。由于銀行不能對借款人進行全面監控,任何借款人都傾向于改變其項目的性質,使之更具風險,即所謂市場的“激勵機制”效應。這兩種效應將導致貸款違約性隨著利率的上升相應增加。此外,金融機構還會產生提高利率的自增強傾向,引誘資金流向非生產部門,給經濟造成傷害。經濟理論已經證明,自由資金市場實際上存在多重均衡,在市場不完全條件下最有可能出現低效率均衡,利率市場化與金融市場深化將很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2)資本流動性差的風險。受許多非市場因素的干擾,我國資本增量配置還不能在全社會各部門間自由進行,資本存量也難以通過市場實現重組。價格體系仍不盡合理,存在著行業和企業壟斷;由于發展策略和體制等原因,尚存在受政府高度保護的行業和企業。這些享有壟斷利潤和高度保護的行業和企業必然會吸引大量投資,其發展無疑會快于其它行業和企業。所以,我國產業資本的社會平均利潤率遠未形成,不同行業和地區間的資本回報率相差很大,從而使利率的資源導向功能趨于弱化。

(3)市場主體缺乏硬約束的風險。如果經濟主體不能根據利率變化進行理性經濟活動,利率機制就會失去微觀經濟基礎而難以發揮作用。真正的市場主體要求實行預算硬約束,否則,就不可能在分析成本收益的基礎上經營。而國有經濟恰恰是在缺乏預算約束的情況下參與市場競爭的,國有企業通常只注重量的擴張而忽視質的提高,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大多投向低效率的國有企業。真正的市場主體還要有完善的產權制度,以促使其責、權、利的有機統一,激發其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動力。目前,對國有企業的行政性干預和攤派仍很多、企業缺乏自主經營條件;自主經營擴大后又缺少必要的自我約束。國有商業銀行也存在著內部人控制和黑箱操作等問題。

(4)金融監管不足的風險。利率市場化將促進金融創新活動,而新產品開發對金融機構本身就意味著一定的風險。利率市場化還可能引起金融機構之間的惡性競爭。正如1993年以前美國銀行業所經歷的那樣,為爭奪有限的資金來源,金融機構可能競相提高利率,導致其經營成本驟升、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出現銀行倒閉以及由此引發的金融恐慌。為此,對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的分業金融監管體制隨著金融創新和各類金融機構業務的交叉而日顯落后,三大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溝通不夠,在業務重疊方面存在扯皮現象。金融監管方式僵化,表現為一切都要經過審批,難以適應迅速變化的金融市場要求。金融監管技術手段落后,監管能力不足,使得事先風險預測和防范很不夠,往往只能進行事后處理。

(5)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尚不健全的風險。受現行行政管理體制的制約,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對轄區內企業往往容易直接插手其生產活動,導致企業的經營行為不規范,企業盲目上項目、爭速度,很少考慮貸款的償還和效益。對銀行而言,在強有力的政府干預面前,利率的作用大為削弱。

制度、法規的建設和保障仍存在很多不足。在制度上,以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信用保障體系為例,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不利變化使得居民的收入預期大為降低,而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我國就業、教育、住房、醫療等各項制度改革不斷加快,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明顯滯后,導致居民風險預期加強,整體消費意識下降,居民儲蓄不再以保值增值為主要出發點,利率的導向作用自然很弱;我國全社會信用意識較差,社會信用保障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在法規上,雖然“六法一條例一決定”基本構筑了我國金融業的法律框架,有些法律已與現實情況不符,法條規定也不盡詳細,可操作性差,對金融機構形不成嚴格的法律約束,導致其經營行為的變異和利率機制的相應扭曲。

2.商業銀行業務經營內在因素引發的風險

(1)利率市場化將會給商業銀行業務經營帶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因素。利率走向市場后,由于在資產負債結構、資金成本、風險防范能力等諸多方面存在著種種差異,因而,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變數也不盡相同。即便是同一家金融機構由于資金的來源與資金的運用實行的是議價,因而在成本核算、利潤測定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市場利率波動對于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越來越大。正因為如此,利率市場化一旦實施,必將給銀行的業務經營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2005年以來,各商業銀行都超前采取應對措施,通過調整現有業務結構,切實解決新的資金運用渠道和新的利潤增長方式兩大問題。

(2)利率市場化運作上的失誤,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金融風險。利率市場化后,銀行必須自負盈虧,但由于銀行資產與負債的不匹配,商業銀行很可能造成利率缺口風險、基準點風險、控制風險等隱患,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發展下去甚至最終導致金融機構關門倒閉;如果監管措施跟不上,金融無序競爭加劇,將有可能發生嚴重的金融價格戰,甚至有可能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有資料表明,在利率市場化的初期,美國每年倒閉的銀行達兩位數,1985年達到了三位數,1987年-1991年期間,每年平均倒閉200家。這種情況在利率市場化初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3)成熟期錯配風險。在資產負債成熟期不相匹配或者資產負債成熟期相同而對應數量不同的情況下,利率變動使銀行資產收入和負債成本發生不均衡變動,將對銀行經營收益產生沖擊。根據我國目前的存貸款業務利息計算規則,定期存款利率固定,利息計算不受存款期內利率調整影響,存款到期后按存入日掛牌利率支付利息。而貸款利率在央行基準利率水平上由商業銀行進行適當浮動并每年調整一次。銀行對長期存款和貸款進行期限匹配后,在到期日前若遇利率下調,銀行對存款支付的利息并不會減少,而貸款利率卻要在基準利率調整的當年或下一年度開始相應下調,貸款利息收入將下降,導致銀行凈利息收入減少。比如中央銀行從1996年開始的八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已使得成熟期錯配風險成為商業銀行利息收入減少的主要原因。

(4)收益曲線風險。一般而言,收益曲線是向上傾斜的。銀行利用短期負債支持長期資產,長短期利率水平的差異可給銀行帶來期望利差的收入。當收益曲線異常變動,長短期利差縮小甚至出現倒掛時,銀行的利差收入就會大幅度降低甚至變為負數。目前商業銀行投資國債,就面臨比較明顯的收益曲線風險。最近幾年,國有商業銀行在資金運用主渠道拓展緩慢的形勢下,紛紛將富余資金投向債券市場,導致債券收益率下降。如2002年發行的30年期記賬式國債利率僅為2.9%,而同期銀行存款準備金利率為1.89%,相差僅一個百分點。未來10年內若出現比較明顯的通貨膨脹,或市場利率水平的長高,商業銀行持有的長期國債風險就會凸顯出來,很有可能發生債券利息收益不足以彌補資金成本以及債券投資凈值損失的情況。

(5)基本點風險。在同一時期內,當一般利率水平發生變化時,如果兩種不同金融產品的定價基礎即基準利率變化水平不同時,會導致金融產品的利率水平調整幅度不同,銀行也會面臨損失。人民銀行公布的存貸基準利率的不同步變動就給商業銀行帶來基本點風險。相同期限的存貸款利率下調幅度不同,商業銀行名義存貸利差就因存貸基準利率調整幅度的不同步變化而發生了變化,當商業銀行根據基準利率的變化調整存貸款利率水平時(事實上商業銀行對存款利率沒有浮動權力,只對貸款利率享有在央行基準利率水平上的一定比例的上下浮動權),這必然影響銀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6)內含選擇權風險。在銀行的許多業務中,客戶都享有潛在的選擇權。如果利率水平下降,借款者可以提早償還銀行貸款,以低利率重新籌集資金。如果利率水平顯著上升,存款戶可以從銀行取出未到期的定期存款,重新存入高利率的存款帳戶。自1996年起我國存貸款利率大幅下調,一些資信情況好、經營狀況佳的企業,原本是各家商業銀行競爭的客戶,當他們借降息的機會提出提前償還長期貸款,以新的較低的利率再融資時,商業銀行為了保持客戶就不得不同意這種安排,使得銀行收益降低。這就是典型的內含選擇權風險。一段時間以來通過銀行發行的憑證式國債,其發行辦法規定持有人可以提前向銀行兌付,資金由銀行墊付,則利率上升時可能出現大量的提前兌付現象,不僅對銀行正常支付能力形成巨大沖擊,而且削弱銀行投資其他高利率資產的盈利能力,也是一種內在選擇權風險。

從國外經驗來看,利率市場化大大增加了銀行風險水平,美國發生的儲蓄貸款協會危機即是一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從1965年開始利率市場化改革,隨著管制的逐漸放松,市場利率水平迅速升高,利率波動頻繁,金融機構利率風險加大。美國儲蓄貸款協會主要通過吸收短期儲蓄存款、發放長期的固定利率住宅抵押貸款開展業務。在長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時,儲貸協會可以贏得穩定的利差收入。但是在利率市場化后,短期存款利率直線上升,儲貸協會原有長期固定利率抵押貸款的收益卻不變,導致許多相關金融機構賬面利潤下降,甚至破產。據統計,在1980年到1991年期間,25%的儲蓄貸款機構破產倒閉,發生所謂的儲貸協會危機。這些經驗教訓,都是我們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必須吸取的。

三、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風險的路徑選擇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復雜的進化過程,對商業銀行來說,既有機遇又有挑戰。它將給商業銀行業務經營帶來的機遇和隱含的風險是前所未有的。對此,商業銀行一定要未雨綢繆,早作準備,以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波動,建立一套適合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析模型和風險控制技術,以應對利率波動的風險。因此,在應對路徑的選擇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優化資金結構,努力降低經營成本。利率市場化使商業銀行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在保證贏利的前提下,只有降低內部運作成本,才可能對市場承諾更加優惠的利率水平。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內部運作成本具備較大的下降空間,就看如何建立一套合理的運作機制,進行科學管理。就未來發展來說,促進負債增長模式由數量導向轉變為效益導向,由一味的鼓勵吸儲轉變為促進資金成本控制和有效運用,把各資產與負債在金額、期限和品種上的匹配的成本理念貫穿于日常經營當中是其經營取向。

2.充實員工知識,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利率市場化,根本上改變了銀行間存貸款業務的無差異性,資金的價格——利率將成為銀行強有力競爭手段,而僅靠幾頓酒席賺取存款會變得更加困難。銀行職員在與客戶討價還價時,應著重考慮如何能使銀行的利潤最大化?如何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用?如何組織到更廉價的資金?這就要求銀行員工具備一定的投融資學知識,切實測算每一筆存貸款的成本和收益,運用經濟增加值來判斷該筆存貸款是否能夠覆蓋其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從而制定合理的價格,保證預期收益的實現。

3.大力發展優質資產,努力調整客戶結構。利率市場化,增加了客戶選擇銀行的余地,有實力的大企業,完全會“挑肥揀瘦”,更有可能投入外資銀行的懷抱。作為我國商業銀行,應注意大、中、小客戶群的結構比例,避免不計成本地死拽住客戶,而忽視能增加收益,又能分散風險的中小客戶。客戶經理應提高談判技巧,通過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來吸引客戶,提高收益。在吸引重點優質客戶的同時對風險較大的客戶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為風險補償,推動商業銀行客戶結構的優化。

4.加強金融市場研究,運用好定價權。利率管制時期,利率由央行制定,商業銀行保證不折不扣地執行,而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普遍缺乏一套有效的利率定價機制。利率市場化之后,如何制定和預測資金市場的價格,是技術性非常強的業務,各商業銀行應盡快組織力量,建立起自身的定價機制,綜合考慮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等因素,科學制定利率。

5.大力拓展中間業務,實現經營收入多元化。從歐美銀行的經營情況看,其中間業務的收益已占相當大的比重。中資銀行完全應在這方面狠下功夫,大力發展銀行卡業務和個人理財等業務。這樣,一方面可以彌補利差的損失,提高受益,另一方面能減少銀行的經營風險。

6.提升品牌形象,增強對客戶的吸引力。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消費一般喜歡到其認為值得依賴的商家去,哪怕它的價格比別人高。客戶對銀行提供的服務同樣有偏好,所以銀行必須珍視自己的品牌形象,努力做好服務。這是無形資產,必須讓它保值、增值。

7.加快產品研發,進行金融創新。利率市場化的主要意義之一還在于促進金融創新,所有的經濟主體都會受到創新帶來的利好。利率市場化后,銀行不僅可以根據存款的期限不同確定不同的利率,更可以根據存貸款的金額不同把利率分成不同的檔次。另外,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權、利率互換等交易品種都將會推出。如哪家銀行捷足先登,必然能得到豐厚的回報。

此外,在金融環境因素方面,還應為商業銀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是在政策方面。利率市場化政策性很強,事關國計民生,必須有一整套政策、法律、法規相配套,這就要求有關部門應盡快加以制定和完善。當前,要加大貨幣政策的實施力度,發揮證監會、保監會和銀監會“三駕馬車”的監管作用,為利率市場化創造一個有利的外在環境,保障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順利進行;要通過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穩步過渡到安全意義的利率市場化,特別是要注意吸取東亞地區利率市場化的經驗教訓,把握好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節奏。

二是在監管方面。因為利率市場化使得競爭更為激烈,要求提高金融機構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客觀上對金融監管提出新的要求。由于市場及市場主體的不成熟,有產生惡性價格競爭的可能,而銀行過度的競爭將導致銀行體系的不穩定,價格制定權的分散也蘊藏著金融腐敗的風險,因此,央行應提前建立針對利率市場化的金融監管新模式,并在這種模式成熟后,最終放開存貸款利率;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基準利率,最終實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在過渡期內實行最低限度的利率管制,以防出現利率失控引發金融危機。與此同時,加強各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溝通,建立定期磋商制度,解決分業金融監管的部門協調問題;采取靈活監管方式,切實提高金融監管的技術水平和能力,確保利率市場化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彭小泉.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分析與借鑒[N].中國證券報,2000-08-03.

[2]李皓.學會應對利率市場化[N].中華工商時報,2000-08-18.

[3]王青云.觀國際金融發展新潮思國內銀行改革良策[J].城市金融論壇,1998,(11).

[4]顧麗文.表外業務創新——現代商業銀行發展的主旋律[N].金融時報,2000-09-09.

[摘要]利率市場化一直是我國金融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商業銀行業務經營中風險控制的關鍵點。本文試從利率市場化的內涵、特征、基本條件及所產生的風險分析入手,探討商業銀行在業務經營中加強利率風險管理的路徑。

[關鍵詞]利率改革;市場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