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評論專欄品牌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01 11:45:00

導語:報紙評論專欄品牌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報紙評論專欄品牌管理論文

2.1我國新聞評論的產生

我國的新聞評論作為一種文體,源于古代的論說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隨著近代報刊的產生發展,它逐步形成一種政論性的新聞體裁,成為新聞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論說文與中國近代報刊上的政論、時評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與當代的新聞評論差別更大,但從“直抒己見”的特點和邏輯推理的論證方式來看,它們之間存在著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與現在的新聞評論不同的事,早期的報刊政論不強調新聞性,不注重時效性,寫法上多為設言解說,坐而論道。時評,是指以議論時事為主的評論,最初專指時事短評。1898年由康有為、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的《清議報》自26期起開辟的《國聞短論》專欄,所登言論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為時事短評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與政論相比,時評更注重新聞性,特別是時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聞評論。正式出現報刊評論始于近代,我國近代報刊一開始就掌握在外國殖民主義者手里。1815年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主辦的。它揭開了中國近代報刊的歷史,也揭開了中國新聞評論的歷史。《察世俗》上的言論以宣傳宗教教義、宣揚倫理道德為主,雖有個別接近現實的言論出現,但基本上談不上新聞性。

2.2我國報紙評論專欄的出現

專欄是現代報紙業務發展的結果,最早是以版面或欄目式副刊出現的。早期的報紙多為書版式,不分欄,也無所謂編輯,嗣后出現了“白門柳色”、“鐵甕濤聲”之類固定題名,這既是標題的開始,也是欄目的萌芽。它的意義在于分類編輯。這樣,副刊文字就可能被集中刊登,辟為專欄,出現了“文苑”、“雜著”、“玉倌新鐫”等早期著名的文藝類欄目。1900年分別創刊于上海、廣州的《蘇報》和《中國日報》的《中國旬報》,各自在正版上設有“豆棚談助”和“鼓吹錄”,首次固定了欄目式副刊的形式,并為后來的一些報紙所沿用。1904年,《時報》創刊伊始,革新編制,明確了分欄編輯法,首創時論,分設小說、介紹新書、6詞林、插畫、口碑叢述、籟談拾零6個文藝欄目,促成版面式副刊內容編制的健全。至此,報紙成熟了,版面副刊也成熟了,誕生了具有綜合編輯特點的《申報.自由談》。[3]評論專欄也就是專門發表評論文章的固定欄目。在這些固定欄目里發表的評論文章被稱為專欄評論。專欄評論是指在報紙固定版面上特定的專門欄目發表的評論。[4]專欄評論是評論的一種,它是有固定欄目名稱、定期刊發的、作者個人署名的、短小的新聞評論。

2.3我國報紙評論專欄的沿革

2.3.1建國前我國報紙評論專欄的情況

我國的言論專欄有著悠遠的歷史的,從20世紀初,梁啟超辦《清議報》時的,“國聞短評”、“飲冰室自由書”專欄,到“五四”前后《新青年》的“隨感錄”,到20年代末由鄒韜奮主編的上海《生活》周刊,于1927年起創設的“小言論”專欄,都各有特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獨特的作用。1940年1月14日開始,當時的《新華日報》在第四版增設了“二三事”雜文專欄和“老實話”隨筆論壇,這是國民黨反共高潮期間為適應新的斗爭而設的,登載的文章頗具魯迅雜文風格。

2.3.2建國后我國報紙評論專欄的情況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和省委黨報偏重于主體評論,如社論、短評等。專欄評論在機關報上顯得相對冷清,除了上海《新民晚報》從50年代一直延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未晚談”(中停刊),60年代初《北京晚報》鄧拓的雜談專欄“燕山夜話”,《長江日報》馬鐵丁的專欄評論之外,專欄言論幾乎一片蒼白。期間,評論更是受到重創,幾乎停滯,形成“小報抄大報,大報抄梁效”的局面,專欄評論的境況可想而知。在這段時間,人們習慣于篇幅大小來衡量評論本身的價值。當時以編輯部評論居多,尤以社論為主,內容重要,每文2500字左右,多是則洋洋數千言。至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十年動亂”時期,則以“兩報一刊”社論和“”的“大批判”文章壓倒一切、主宰一切。

2.3.3改革開放后我國報紙評論專欄的情況7

作為專欄評論真正引起媒體特別是黨委機關報的重視是在揪出“”,結束動亂之后。開始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的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隨后進入歷史新時期之后。一方面,正確的政治路線為新聞評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思想禁錮解除,言路廣開,人們漸漸可以說話,也敢于說話,在這種形式下,報刊的主體評論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期望發表意見的客觀要求,媒體亟需開辟新的言論渠道,直接反映來自群眾的意見和呼聲。較早出現于報端并有一定影響的專欄言論有《哈爾濱日報》1978年1月創辦的“大家談”,有《解放日報》1978年7月創辦的“解放論壇”。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民日報》于1980年1月2日開始在頭版設置的“今日談”小言論專欄。隨后,《天津日報》的“津門小議”、《四川日報》的“巴蜀小議”、《文匯報》的“虛實談”、《羊城晚報》“街談巷議”等一批小言論專欄,如雨后春雨般紛紛設立,由小言論專欄開路,很快在全國新聞界掀起了一次興辦大小言論專欄的熱潮。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工作重心向經濟的轉移,人們的思想向多元化發展,20世紀80年代是思想最為活躍,各種新思潮、新觀念的涌入,傳統的思維模式已經不能再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需要在媒體上表達自己的思想,發出自己的聲音,于是各種群眾性言論專欄的涌現就成了一種必然。僅1988年1月,《人民日報》就刊發了評論近200篇,涉及社論、焦點述評、人民論壇、今日談等30多個專欄,其形式也日益科學、規范。[5]實踐表明,評論專欄是在新聞改革之后走向繁榮興盛的。評論專欄在開始興起的時候,就評論的內容而言,多半是綜合性專欄,諸如《人民日報》“今日談”、《羊城晚報》“街談巷議”等,在隨后的評論專欄發展過程中,思想評論、經濟評論、文化體育評論、法制評論、科技評論等評論專欄先后引起人們的重視。特別是隨著經濟建設和法制建設的深入開展,經濟評論和法制評論的專欄尤為興盛。1983年1月1日中央直屬的《經濟日報》的面試促使了經濟評論專欄的日趨繁榮,同年2月,該報一馬當先就開設了十個言論專欄。此后經濟評論也成為各綜合性黨政機關報的重點內容。以《人民日報》為例,到1999年該報的經濟評論專欄已有十幾個。1992年,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初開始轉變經營機制的大背景下,各報紛紛擴版,加大了信息、知識、娛樂服務的力度,各種周末版、專刊的出現為生活、文娛、體育專欄評論的興起和繁榮創造了條件。在《中8國青年報》的15個專欄中,此類專欄就有“品味生活”、“生活雜談”、“星期談”、“直言”、“談東道西”、“賽事點評”等6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法制建設也自然提上日程。199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確定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針,有關法制建設的宣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新聞媒介的重要使命。于是,法制評論專欄也隨之應運而生。在1997年《人民日報》只有“法制沙龍”一個法制評論專欄,到1999年8月,僅在《民主和法制》專刊中就設立了“法制論苑”、“法制縱橫”、“發展人生”、“民主評說”等4個專欄。在科教興國的大背景下,隨著科技的日益受到重視,各種媒體科技方面的報道和評論專欄也將日益受到重視,會有新的拓展[6]。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會涌現出更多新的思潮和現象,這些都將大大豐富評論專欄的形式和內容。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新聞評論開始逐步出現一個明顯的發展趨勢,那就是小型化趨勢。這一趨勢突出體現在專欄小言論的興起并遍地開花。1980年1月2日《人民日報》開辦《今日談》小言論專欄之后,全國各地新聞媒介紛紛仿效,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小言論專欄。“小字號”言論所以欣欣向榮,日益受到眾多讀者的青睞,其原因不外乎是在改革開放和經濟轉軌的當今時代,生活的節奏加快了;社會生活中各種新鮮的事理、隱顯的矛盾此起彼伏層出不窮;尤其是數以千計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多種新聞媒介的并存及其相互爭奪手中有限時間的嚴峻現實,這就日益要求我們的新聞評論順應大中小并舉,以中小為主,并促使多種的小型化評論欄目的興起以及各種新聞評論文體積極向小型化方向發展的趨勢。[7]2.3.4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報紙評論專欄的情況

九十年代新聞評論的總體特征是:內容和形式的起點更高,社會功能擴展,評論員隊伍壯大,評論的形式在繼承上有較大的革新,評論的現實性和指導性大大增強,評論之多、之廣、之熱前所未有。評論開始把木關頭向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財經走勢、證券風潮、影視動態、體壇風云、家教天地、追星族、婚外戀、保健經……有什么樣的新聞焦點,就有與之相隨的新聞評論,幾乎無所不評、無題不論。評論集又嚴肅認真的態度:如《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人民日報》1993.9.23),又有輕松活潑的面孔:如《北京人民歡迎你,奧林匹克9風》(《人民日報》1992.8.10)。既有莊重的坐而論道:如《用科學戰勝愚昧》(《光明日報》1995.4),也有善意的嘲諷:《小姐,你為什么下跪》(《解放日報》),也有無情的批判:如《狗也選美?》(《解放日報》)。這些評論,有的做出明確的結論,有的則留給讀者思考。功能的擴展,強化了新聞評論的影響面和穿透力。九十年代新聞評論的外在形式有繼承,但更多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革新和發展。就報紙而言,《中國青年報》首次出現了個人署名的評論員文章,一年后,除《羊城晚報》原已有之的個人專欄“街談巷議”外,大批個人新聞評論專欄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經濟日報》的“尚德專欄”、“馮并專欄”,《南方日報》的“章氏七日談”等影響尤著。它們紛紛以其鮮明的風格吸引了大批讀者。“長”、“空”、“呆”的寫作套路被擯棄,精悍、樸實、輕靈的新聞評論開始活躍在報紙的各個版面。《經濟日報》一版的“經濟語絲”專欄,都是評說改革開放中的重要經濟問題,但每篇長度均在400字以內,且全部采用對話的形式就事論理,外國通訊社將它當作權威人士意見予以轉載,國內讀者也紛紛傳閱。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為代表的電視評論革命,更值得做深入的探究。它抓住目前觀眾不愿意正襟危坐、照本宣科的心理,“訪”和“談”完全以事實為依托,分析來龍去脈,評論是非曲直。“觀眾從你(電視記者)所關注的事件、展示的過程、眾人的評論以及采訪與被采訪者的對接、反差中得到結論,在接受而不是抵觸中受到啟迪和教育。”[8]九十年代新聞評論的不俗戰績,不僅得到廣大受眾的贊許,也為新聞界的管理機構和專家所認同。1995年5月,首次在我國舉辦的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名專欄,名節目評選揭曉,是個欄目榜上有名: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的“今日談”、“人民論壇”,《經濟日報》的“每周經濟觀察”,《光明日報》的“今日話題”,中央電臺的“午間半小時”,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中國青年報》的“求是篇”,中央電臺的“新聞縱橫”,《工人日報》的“職工明星譜”。新聞評論或評論成分較大的專欄占了十至六七。我國綜合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中國新聞獎,每年都有新聞評論不菲的席位。[9]進入九十年代,評論專欄類型日趨多樣,除了早期的思想雜感、小言論專欄外,又出現了論壇評論專欄、經濟漫談的形式。論壇評論專欄屬于新聞性、政論性和思想容量較大的一種“開放型”的評論專欄。目前,辦得較有影響的論壇專欄有《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光明日報》“光明論壇”、《經濟日報》“每10周經濟觀察”、《法制日報》“法制論壇”、《解放日報》“解放論壇”、《文匯報》“文匯論壇”、《新華日報》“新華論壇”等。以《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專欄而言,創辦于1985年,原名“每周論壇”,1989年改名至今,每周一、三、五在四版右上角刊出。它在內容上,以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主旨,寫作上以突出思想性為特征。就論壇評論這一文體而言,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不同于社論、評論員文章,但又是其必要補充;它也不同于以個人身份發表的新聞性較強的專欄小言論,但卻是小言論的必要擴展和深化。三者相互依存,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各顯神通。除了上述長期設置的論壇專欄外,近年來,為配合特定的宣傳任務和宣傳需要而辟設了專題式論壇評論專欄。它屬于短期性或臨時性的論壇專欄,即隨著政治或社會活動的展開而辟設,也隨著活動的結束而終刊,具有明顯的配合性、目的性和靈活性。這類專欄大致存在三種形式,即群言型專題論壇、社會性專題論壇和議政性專題論壇。后者尤為多見,旨在配合重大政治活動,結合當前宣傳重點,重在活躍民主氣氛,溝通輿論,增強時代使命感。如《人民日報》自1991年3月至4月初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在頭版首創開辟以及每年屆時都要刊出的“兩會漫談”專題式論壇專欄。再如,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前后《人民日報》辟設的“香江漫筆”專題式論壇專欄,幾乎每天一篇,產生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經濟漫談作為專欄評論中的重要品種,是一種涉獵日常經濟工作和社會經濟生活、新聞性與政論性相結合的短小精悍的署名經濟評論專欄。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處于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新階段,處在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關鍵時刻。在新舊體制的此消彼長中,各種社會問題與經濟問題互相交織,充滿了矛盾沖突,現實的需求正是經濟評論包括經濟漫談日趨興旺發達的基礎。諸多新聞媒介的各種經濟漫談專欄紛紛登臺亮相,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級報紙如《人民日報》不斷開設各種經濟漫談專欄:市場隨筆、經濟茶座、經濟札記、經濟漫筆、試點、農村雜談等。《經濟日報》開設了“星期話題”、“王府井隨筆”、“每周經濟觀察”、“國際經濟隨筆”、“快論”、“市說新語”、“股市周評”等。《光明日報》開設了“經濟漫筆”等,出現了群言型和專家型的經濟漫談專欄同時并舉的議論風生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