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臨床醫學中有效運用
時間:2022-12-16 06:18:00
導語:心理學在臨床醫學中有效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作為臨床的大夫會越來越體會到,在影響健康的因素中,除了生物因素之外,還有社會、心理因素。從整體的觀點出發,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情緒變化、性格特征及社會背景,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對于疾病的診治、轉歸,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以下是我院今年接診的一位因車禍行脾切除術的患者,男,21歲,手術12天后,出現尿失禁,自述頭暈、頭痛。經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排除生物因素,根據主治醫師經驗,依患者的病情及手術情況,應該不會出現這些癥狀,但病人訴說頭暈、頭痛,夜間尿床,病人訴說不知道自己尿床。主治醫師分辨不清,請心理科醫生會診。
經過咨詢了解到,患者父母均健在,兄妹三人,有一哥、一姐,住院期間由父親與姐夫看護。母親身體不好,去年因意外事故做脾切除手術后,出現尿失禁。根據基本情況,及與患者的溝通可以分析得出:
1患者雖然已滿二十一周歲,但因為家人的溺愛,心理年齡尚小,對事物沒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容易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擾,對困難如疼痛的承受能力差,為避免下床活動的疼痛,術后連續臥床12天。
2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較嚴重,對兩個男孩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孩子獨立能力差。因為母親術后出現尿失禁(雖未證實與手術有直接關系)父親擔心孩子是否也會有,而這種擔心反倒給孩子一個暗示,加重孩子的這一癥狀。
3孩子內心的沖突:手術后因疼痛不想下床,但又因有很高的道德標準,覺得這樣做不好,不應該,于是尿失禁成了不下床很好的借口,不是我不想下床,是因為我有病,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地不下床鍛煉,還有人關心我。
根據此情況,心理醫生開始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心理干預,措施如下:
1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的效果,治療的過程、時間,讓患者對病情預期的轉歸有一個了解,做到心中有數。
2針對因車禍帶給患者的緊張與恐慌情緒,醫護合力,積極排解。
3鼓勵患者下床適當活動,告知患者正常人躺床上十天也會感到頭暈、頭痛,更何況是做了脾切除手術以后,頭暈、頭痛是很正常的反應,下床適當活動有利于身體各部分機能的恢復。
4引導家人配合通過積極的暗示,鼓勵孩子下床鍛煉。
5最后鼓勵患者增加獨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思考,勇敢面對,不依賴父母。
通過一系列干預,孩子順利下床,一周后康復出院。“藥物三分治,精神七分療”。一個臨床醫生除了有豐富的醫學科學知識,還應有廣泛的心理學知識。[2]這樣才能辨別清楚影響患者健康的真正原因,從而有針對性的治療。
- 上一篇:交通安全管理主題策劃方案
- 下一篇:教師政治教育年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