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聲》欄目傳播學研究
時間:2022-01-10 10:01:18
導語:《秦之聲》欄目傳播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華戲曲來自遠古時期的原始文化,當它一出現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就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繁衍至今,進化成一種獨具東方審美特性的藝術樣式。然而,在信息多元化和娛樂樣式繁雜的今天,戲曲藝術的受眾群體逐漸萎縮。《秦之聲》戲曲欄目在歷經輝煌后迎來了諸多現實問題,傳統戲曲秦腔受眾主要以中老年戲迷為主,但是,隨著這一群體年齡的自然增長,如何能培養下一代的戲曲需求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戲曲的可持續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十分重要,陜西電視臺戲曲欄目《秦之聲》作為中國電視戲曲欄目中重要的一員,與中國戲曲文化共同經歷了繁盛和衰落,非常具有典型性。本文以小見大,對《秦之聲》欄目的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上進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以供未來參考。
關鍵詞:《秦之聲》傳播學;電視戲曲;秦腔
一、研究背景
中華戲曲來自遠古時期的原始文化,當它一出現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就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繁衍至今,進化成一種具有東方審美特性的獨特藝術樣式。秦腔作為最具西北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在經歷過“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齊吼秦腔。”的繁盛時期后,秦腔和眾多傳統戲曲一樣,逐漸衰敗,受眾群體也逐漸縮小,以老齡化為主,缺乏主流消費群體。作為傳統藝術與電視媒介的傳播主體,電視戲曲為傳統戲曲的發揚和傳播做出了優秀的成績。陜西電視臺《秦之聲》欄目在創辦初期成績喜人,但是隨著人民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長,也漸漸進入衰退階段,影響力日漸衰弱,傳播效果也逐日縮小。
二、陜西電視臺戲曲欄目《秦之聲》特性分析
(一)《秦之聲》欄目的主體分析。陜西電視臺《秦之聲》戲曲欄目創辦于1979年,是全國創辦最早,歷時最長的電視戲曲欄目,其片尾曲“千年古都氣象雄,秦人秦風秦之聲,豪情滿懷春潮涌,喜看三秦百業興。”對于地道的陜西人來說耳熟能詳。早期的《秦之聲》以戲曲欣賞為主要內容,將舞臺上傳統折子戲、現代戲等秦腔表演,以電視為傳播媒介每周五晚間播放,劇種豐富,同時邀請了眾多秦腔名家進行表演。《秦之聲》掀起的秦腔熱,對秦腔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進入現代傳媒主宰的信息時代后,欄目組另辟蹊徑,將重點放置在業余秦腔愛好者的競賽上,“發現了新人,推崇了名師,整理挖掘并升華了秦腔作品精華。”(二)《秦之聲》欄目的內容分析。《秦之聲》欄目是以秦腔為核心內容,說到其內容分析,那就不得不詳細介紹一下三秦之聲———秦腔。陜西地域遼闊,南北縱深,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環境。關中平原作為陜西經濟文化中心,深厚的歷史沉積和眾多豐富文化的融合,孕育出了獨特的民間傳統戲曲藝術———秦腔。秦腔的唱腔講究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有渾厚深沉、悲壯高昂、慷慨激情的風格。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京劇等其它戲曲的營養,唱腔兼有纏綿悱惻,輕快活潑的特點,既保持原有風格,又融入了新的格調,是各地民間藝術土壤中孕育出的寶貴文化財富。在社會飛速發展,經濟大潮和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下,產生于農耕文化背景,具有草根民間性質的曲藝藝術,更是面臨失傳和消亡的生存危機。1.《秦之聲》欄目的傳播媒介。電視的出現使大眾傳播進行了一次偉大的變革。德國社會學家林哥斯將電視和原子能,宇宙空間技術的發明,并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三大事件。”認為電視是“震撼現代社會的三大力量之一。”它作為傳播媒介,不僅承載著新聞和信息服務,對于人的娛樂享受和消遣也能夠給予滿足。電視對受眾文化水平的要求比印刷媒介低,所以對受眾的數量獲取程度也更高。秦腔這個傳統戲曲藝術,搭載了電子媒介,就被賦予了新的生機。電子媒介的優勢首先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秦腔地域性強,傳播效果受限,通過電視媒介傳播,再加之互聯網的影響,其傳播范圍乘以倍數的擴大。因為電視對受眾進行的是感官刺激,所以受眾群體沒有語言限制,社會各個階層都可以成為秦腔表演的觀眾。2.《秦之聲》欄目的受眾分析。和傳統戲曲一樣,《秦之聲》欄目面臨著觀眾專業化和老齡化的趨勢。專業化觀眾即是傳者也是受傳者,這部分大多數是秦腔的表演者,專業秦腔演員因為職業原因會長期關注,且有很大幾率登臺表演。在《秦之聲》欄目近期開展的草根競賽中,部分秦腔愛好者也得到了從受傳者變為傳者的轉變機會。在全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大前提下,電視戲曲觀眾老齡化是生活水平提高和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關于電視戲曲老齡化的原因,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年輕一代被外來文化洗腦,導致傳統戲曲無人問津。電視戲曲老齡化的必然性不僅來源于“愛好”的情感層面,更重要的是,源于宏大的歷史背景下。3.傳播技巧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傳播活動的技巧性很強,不同的傳播方式會對傳播效果造成不同的影響,想得到預期的傳播效果,正確的傳播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在面對以戲曲為傳播內容時,山西電視臺《伶人王中王》借助了數字傳媒這一現代傳播方式,在保存戲曲自身格調的基礎上運用媒介傳播的技巧,采用多渠道的宣傳模式,微博、微信、移動終端、各大視頻網站等平臺對受眾進行轟炸宣傳,提高節目知名度。在觀看節目中可以發現,舞臺上燈光舞美的設置也別有新意,其明暗色調的對比會對受眾產生視覺刺激以加深印象,多樣化競技模式中,各個劇種的較量、淘汰制的取消以及對伶人全程跟拍,令觀眾接觸到油墨重彩面具下真實的戲曲藝術家,使觀眾產生了極大的情感共鳴,繼而提升對節目的關注度。4.傳播對象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受眾的差異與特征是左右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針對受眾制定欄目內容細節是欄目成功與否的關鍵。在多媒體電子信息時代來臨下,電視傳播已成為家家戶戶低成本的娛樂方式,是大眾可以接觸到最為“接地氣”的文化載體。而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省,其農村人口占據了全省人口70%以上,且河南省人才輸出現象十分明顯,留守現象也較為嚴重。心理學普遍認為老人和兒童因自身能力的弱勢,聽從性要高于青壯年人群。電視戲曲的鄉村化和老齡化恰好符合這一特征,傳播對象的“量身定制”,也是《梨園春》不可或缺的成功條件之一。
三、《秦之聲》欄目現存問題與思考
(一)傳統戲曲藝術的創新發展。得青年人者得天下,電視戲曲自身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秦之聲》欄目形式單一,缺乏創意,“戲迷大叫板”雖曾獲得好評但后期并無改進,而是原地不動的固步自封。演出劇目重復驗證,以傳統劇目為主的秦腔表演很難吸引青年一代的注意力。戲曲頻道推出的戲曲改良娛樂節目《叮咯嚨咚嗆》,中韓明星集體參與,跨界體驗型真人秀,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流行元素完美融合,受到了年輕人的一致歡迎,堪稱電視戲曲史無前例的創舉。作為曾經陜西電視臺的金字招牌,缺乏創新精神是導致《秦之聲》的衰落的重大原因。(二)新媒體時代下單一的宣傳方式。媒介傳播如今已進入到一個多渠道的時代,電視、電腦、手機、廣播、紙質媒介等多媒體格局已經產生,同一主體的多渠道傳播也并不罕見。《秦之聲》在各大視頻網站上傳的資料均為個人賬戶,微博“陜西廣電秦之聲”僅有1507個粉絲,十三條微博,最近一次更新在2011年7月27日。其微信公眾號于2017年5月31日開始運作,閱讀量大多在千人以內。《秦之聲》在陜西網絡電視臺內板塊,點擊進入后并無欄目介紹,只是陳列著每期節目視頻。傳播途徑單一導致《秦之聲》關注度日益減少,年輕的電視觀眾對《秦之聲》欄目的存在也相知甚少,小眾化趨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四、結語
戲曲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衰退,只有隨著時代不斷創新和創造才能使古老的戲曲藝術煥發新的生機。秦腔作為優秀的三秦文化根基,本文利用傳播學知識分析了《秦之聲》欄目主體,同時對國內的電視戲曲欄目針對其傳播效果進行研究和整理,對未來戲曲電視的發展和改革提出針對性問題。對電視戲曲的傳播學分析,也就是對戲曲藝術最好的保護,做好秦腔傳播工作,向年輕人傳播秦腔藝術和知識,才能真正保護秦腔的繁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持續發展。也希望《秦之聲》欄目越辦越好,重新燃起活力,繼續肩負起三秦文化的傳承大旗。
參考文獻:
[1]楊志烈,何桑.中國秦腔史[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3.
[2]吳群剛.陜西文藝節研討《秦之聲》現象[J].當代戲劇,2000,(03).
[4]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李彬.大眾傳播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商融融 單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 上一篇:新聞傳播學體系建構與路徑
- 下一篇:山東電視劇的“堅守”與“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