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支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09:29:00
導語:智力支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發展是興國安邦的基礎。但這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對煙臺新農村建設問題深入調查后,我們對施以智力支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有幾點認識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相應看法。
[關鍵詞]經濟發展智力支農科技興農
一、目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人才現狀堪憂
目前中國的城市人口受教育狀況良好,人才較多且集中,但農村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人力資源量大與質差并存。十三億人口近八成在農村。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87.5%,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等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第二,人才資源短缺與浪費并存。一方面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類人才嚴重不足,另一方面現有人才尤其是實用人才開發利用不夠和人才流失嚴重。因農業投入高,收入增長緩慢,不穩定,有些農家子弟中高考畢業后不愿意務農,甚至賦閑在家;年輕而有經營頭腦或有一技之長的人遠離農村到城市打工或棄農從商去了。留守的勞動力往往年齡偏大,身體偏弱,文化層次低,知識結構不合理,技能不高且綜合素質差,大部分只能從事農業最基礎的生產或粗加工的簡單勞動。不僅制約了農業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技術的快速推廣,也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實現。
二、打造新型農民是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內因
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不可能有整個國家的和諧昌盛;沒有農民的小康,不可能實現國家的安定富強。要實現農業豐,農村穩,農民富,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提高農村的社會生產力。生產力的提高歸根到底是由人來推動的。沒有一支新型農民隊伍很難實現。新型農民是指,適應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實用性人才。實用性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門知識、較高的技術和能力,能夠以自己創造性勞動,對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做出了較大貢獻的人”。實用性人才可以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經濟全球化,可以分別在農林牧副漁等行業,擔當起領導、管理、技術、教育、經營、治安、衛生等工作,甚至在加工、運輸、營銷、農機、建筑等方面成為行業專家、經紀人、帶頭人、能工巧匠。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規劃能力、協調能力、交流與表達能力、接收與轉化能力、指揮與操作能力、改革與創新能力等。形成先進的理念、掌握科學的技術和方法,成為農村建設、農業發展的生力軍。
三、農村建設中的誤區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發展
目前,對農村建設和農村的經濟發展在觀念上還存在不少誤區,有些人將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村建設,盲目地搞工程、上項目、招商引資、,蓋房、建樓、減少村莊。這些觀念和做法都只是不切實際的表面文章,沒有把精力放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上。農村建設應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科技支農,對農村干部和農民的技術指導和文化教育,正是促進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快速增長的有效途徑。已成為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四、智力支農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外因
智力是指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智力支農是指通過對農民進行科學技術指導和文化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對農業農村問題的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和解決能力。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農民富裕。但中國尚未擺脫的狀況是:“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要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非常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但這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較為長期的任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在對煙臺新農村建設進行調查之后,我們發現,智力支農,向農民進行科技指導和文化培訓,可以做到田間地頭,農民家中;可以隨叫隨到;可以利用電話、手機、網絡等便捷而現代化的通訊手段等迅速解決種植、養殖、加工、經營中的疑難問題,較快提升農民的技能和相應素質,建立一支良好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達到以科技振興農業,以科技發展農業,以科技富裕廣大農民的目標。
五、智力支農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做法
1.充分認識以智力支農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實用人才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農村科技普及的載體,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一定要形成一種理念:農村是農民的家園,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靠農民來建設。如果農民沒知識缺乏文化,沒技術缺乏能力,只會干活不懂經營,只會出力不懂科學,來自于政府和社會的幫扶再多,也不能從根本上轉化和提高生產力。農民不掌握先進的文化和技能,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只能是空談。煙臺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非常重視農村實用新型人才培養,積極組織相關部門和單位廣泛開展科研下鄉、科技人員到戶,發放科技資料、舉辦專題講座、進行現場答疑等活動,培養了大量實用人才,提高了科學技術的普及率,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2.智力支持的重點應以技能培訓為主
我國人均農業資源極為稀缺,農業生產科技含量較低,這就需要加大智力投入促進生產力的提高。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階段農村人才培養要以技能培訓為主,與文化知識和素質培訓相結合,使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相結合。短期效益可以迅速提高農民的收入,容易更快調動農民的建設積極性。馬克思曾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農民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新農村經濟發展的保證。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礎。煙臺市建立長短期相結合的培訓制度,計劃到2010年培訓達到10余萬人。蓬萊市“十一五”期間,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15000人次以上,使全市適齡農村勞動力基本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或就業技能。同時加強對農民思想政治、文化素養、法律知識和移風易俗等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勞動技能和文明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制的新型農民。
3.智力支農不可忽視的環節是培訓和選拔農村干部
智力支農的內容也包括培訓干部、協助選拔干部和向農村輸送干部人才。黨和國家的政策規范確定之后,干部就成為執行的決定因素。農村干部理應是農村建設的規劃者、組織者、指揮者、和致富帶頭人。但中國的很大一部分村干部綜合素質較低,不會技術不會管理,不帶頭致富,嚴重影響著新農村建設步伐。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目前農村迫切需要具有較高文化知識、技能,懂管理、懂市場的干部人才。煙臺市的作法是一方面對已有的村干部進行培訓,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干部選拔機制。煙臺市去年全市共選出村“兩委”成員21943人,班子成員平均年齡43.6歲,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1%,村支部書記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9%。對305個黨組織軟弱渙散的村,由市、縣、鄉三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選派得力干部到村任黨支部書記。對527個年經濟收入5000萬元以上、224個過億元的經濟強村,著力抓好新老班子交替,保證發展后勁。萊山區2007年首批招考的23名大學生“村官”奔赴農村23個村居,開展“村村有一名大學生”工程,這是加強村級班子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
4.各級政府要在智力支農建設中起主導作用
農民教育培訓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也屬于公益性事業。新農村經濟建設以農民為主體政府為主導,各級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應加強領導,統籌安排,加強政策性引導,努力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企業、用人單位和農民個人共同分擔的農民教育培訓多元化機制。煙臺全市已有4963家機關、事業、企業、小康村分別與4590個村結對共建,占全市規劃村總數的96%。充分發揮網絡教育、廣播電視學校、函授教育、鄉鎮成人學校等作用,發展農村成人教育、社區教育,逐步構建農村終身教育體系。
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富裕安康,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農村經濟發展需依靠社會合力。但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的杠桿作用還在于智力支持,它可以內化為農民的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直接作用于農業生產和經營上,形成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阮文彪:關于當代中國三農問題的幾點認識與思考
[2]白越世:中國現代化路徑選擇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123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27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82
[5]趙鴻文:新農村建設的五種誤區.時事報告,2007年04期
[6]朱岳坤:論教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商業文化(學術版),2008年05期
- 上一篇:商場銷售員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小學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