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時期文化館問題對策
時間:2022-11-25 04:25:00
導語:發展新時期文化館問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提要作為國家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機構之一,新時期文化館的功能只能強化不能削弱;文化館要突出重圍,大有所為,必須以大文化館的姿態融入群眾文化的大熔爐,努力推進各類群眾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堅持文化館的公益性,又要強化市場意識,與時俱進地探索公益性的多種實現形式。
進入建設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新時期,如何加快改革創新步伐,不斷提高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已成為當前文化館共同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之一:功能定位與公共文化
關于文化館是干什么的爭議,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以來,文化館受到經費、體制等方面的限制,其服務方式、服務內容很難得以及時拓展和強化,對大眾的吸引力不斷減弱,最終導致公眾對文化館功能定位的質疑:一是認為文化館政治色彩太濃,依然作為政府意志的延伸物生活在計劃經濟的怪圈中,主要圍繞黨委政府的意志開展形而上的仰視服務,而公眾很少能真正享受到普遍的、直接的文化權益;二是部分文化館在市場經濟面前過于激進,盲目地走產業化的道路,最終迷失了自己,淡化甚至喪失了文化館固有的公共服務功能;三是隨著文化娛樂形式的多樣化,公眾對群眾文化的口味越來越挑剔,拘泥于傳統、服務形式比較單調的文化館,給人一種作為不到位甚至不作為的嫌疑。
與此同時,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變化,多年來,文化館的功能定位也得以不斷的豐富和發展。1981年,文化部頒發了《文化館工作試行條例》,指出“文化館是政府為了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而設立的綜合性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是當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1982年12月,文化部在廣西浦北縣召開全國文化館工作座談會,對文化館的性質和任務又作了這樣的強調:“文化館應該辦成既是開展健康、愉快、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又是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陣地,也是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輔導中心。”在2003年的《文化館管理辦法》(討論稿)中,對文化館的表述是:“文化館是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是政府公共文化事業的一個部分,是普及和繁榮我國群眾文化的主導性業務職能部門,是人民群眾文化權利實現的充分必要條件。文化館通過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對社會進行審美教育和群眾文化的藝術普及,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前不久,《中國文化報》又對文化館的功能進行了進一步厘清,即“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承擔一定的社會教育功能,組織和引導反映主流文化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動;整理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
由此可見,無論怎樣爭論,文化館和圖書館、博物館一樣,始終屬于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體之一。比起博物館、圖書館相對靜止的服務,文化館的服務范圍、服務內容、服務手段、服務對象更具普遍性、動態性和互動性,發展的空間也更大。因此,在我國進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高度重視公共文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文化館的功能只能強化不能削弱。我們必須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保障人民群眾享受文化權益為使命,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第一要務,高度重視文化館建設,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充分釋放文化館的巨大功能。
關鍵詞之二:整合資源與大文化館
經費不足、隊伍薄弱、機制不活,是眾多文化館長期存在的三大軟肋。面臨國家日益重視公共文化建設的新機遇,文化館要突出重圍,大有所為,必須以大文化館的姿態融入群眾文化的大熔爐,努力推進各類群眾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
途徑之一:關于文化系統內部資源的橫向整合。筆者認為,當前,除去大型的舞臺藝術,專業文化與群眾文化彼此的滲透日益明顯,界限日漸模糊,這在美術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很多時候只表現為主辦單位的不同而已。特別是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城市而言,在書畫市場很不景氣、博物館可以承擔美術作品展示、收藏等功能的情況下,只有幾個專業畫師的書畫院(當然,那些具有悠久歷史和名人效應的書畫院除外),其功能逐漸被削弱,甚至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如果將書畫院和地方文化館實行資源整合(書畫院可保留牌子),對于美術人才的培養、美術創作的普及與提高、美術考級的發展,應該大有裨益。劇目工作室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一方面,劇目工作室面臨著戲劇市場日漸萎縮、戲劇創作舉步惟艱的尷尬。另一方面,我國已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而暫時承擔保護工作的文化館明顯力量不足。面臨這樣的局面,劇目工作室和文化館整合(也保留牌子),既可以彌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才的不足,又可以成為培養文學(不僅僅是戲劇)創作人才和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
途徑之二,關于文化系統地域資源的縱向整合。從各地的實踐來看,幾乎在每年的重大節慶日特別是“五一”、國慶、春節長假期間,文化館都會按照文化主管部門的要求,安排一些群眾性文化活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市民時有不滿的反響,媒體偶爾也會做出《公益文化緣何缺席“五一”》之類的批評性報道。甚至文化館人也覺得很委屈,畢竟大家做了一些工作,開展了一些活動,但因為陣地、人力、財力等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卻落了個吃力不討好的結果。筆者認為,在城區發展日益一體化的中小城市,如果把市文化館與政府駐地甚至周邊的縣區文化館整合到一起,充分發動轄區的地主優勢和民間業余團隊的作用,以大型活動帶動小型活動的經常性開展并形成互動,一定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前不久,徐州市已將市文化館和兩個區文化館進行了整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徐州市大文化館必將煥發勃勃生機。
途徑之三,關于社會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館外館”的設想。對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的“館中館”模式,媒體譽之為“朝陽區文化館開辟了一條‘錢’路鋪就公益文化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誠然,任何一種成功的經驗都不能照抄照搬,更何況,多數城市也不具備北京的經濟基礎和濃厚的文化氛圍。但朝陽區文化館的做法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逆向思維的參照:既然朝陽區能建立館中館,我們能不能建立館外館呢?
群眾文化應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開展群眾文化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群眾文化的主體始終是人民群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下,要實現文化館的開門辦館,使文化館實現服務功能的真正下移,必須組織和發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在活動的參與范圍和程度上做文章,不斷提高群文活動的社會化程度。換句話說,就是要大力整合各種社會文化資源。而要實現各種社會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首先需要尋找一個巧妙的切入點。設立館外館,就是按照“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原則,在城區主要社區的就近點建立由市文化館授牌的編外分館,或依托學校,或依托大型企事業單位,或依托軍營,并以此為主陣地輻射周邊。通過文化館經常性的業務輔導和組織引導,培育一批群眾文藝骨干隊伍,形成幾個業務演出團隊,定期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調動“館內館”周圍居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以此聚攏群眾文化人才,拓寬群文活動網絡,形成群眾文化活動的人才庫和節目源,從而為群眾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提供人才、節目與組織上的保證。
關鍵詞之三:公益性與市場意識
作為國家公益性文化事業重要組成部分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體機構之一,“公益性”是指陳文化館身份的核心標簽。淡化或拋棄了這個標簽,文化館必將迷失方向甚至誤入他途。面臨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文化館必須在始終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前提下,與時俱進地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益性的多種實現形式。既要不斷強化硬件設施,加強文化館內外陣地建設;更要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場館的利用率和服務質量,在更高層面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切實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文化館在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下,還必須不斷強化市場意識。隨著文化館公益性主體定位的明晰,曾經的文化館“斷奶”之說已經成為笑談。而那些將文化館“錢途”放在首位主動下海的激進做法,縱然已掘到無數桶金,但最終只會讓文化館改名換姓,不倫不類。因此,強調市場意識既不是將文化館推向市場,更不是把文化產業作為文化館的主業來經營。而是要充分發揮文化館的功能和資源優勢,或通過文企聯姻開展群文活動,通過尋求企業冠名、贊助、協辦等形式,彌補活動資金缺口,達到宣傳企業、群眾受益的雙贏;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推出低價位的有償服務;或發揮文化館藝術門類齊全、藝術人才相對聚集的優勢,探索實踐文化藝術培訓、輔導的規模化、連鎖化之路;或利用場地、人力優勢,為各種娛慶活動及企業宣傳服務;或聯合文化中介企業引進高質量的演出團體進行商演,滿足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但其終極目標不是鋪就錢路,而是彌補群文事業經費的不足,增強自身發展后勁,彰顯群眾文化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從而最終實現文化館的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先進文化四關系處理思考
- 下一篇: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