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供銷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時間:2022-04-22 05:32:00

導語:充分發揮供銷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充分發揮供銷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供銷社提供了極好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供銷社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既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推動供銷社自身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供銷社應該利用好這一時機,迎接這一挑戰,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的更大的作用。

一、提高認識,增強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為解決“三農”問題,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與時俱進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惠及億萬農民的“民心工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核心,成為全黨和全國的共同行動。作為服務“三農”的合作經濟組織——供銷社,其根在農村,發展空間也在農村,是直接聯系農民的基本環節,是為“三農”服務的主要載體,其宗旨和目標是通過服務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穩定和擴大自己的市場,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因此,要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領供銷社工作全局,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依托自身的網絡優勢、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主動將改革與發展融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進程,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黨和政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抓手和依托力量。當前綿陽也和全國一樣,全市上下正集中力量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4月中旬還開了專門的研討會,進一步統一和明確了各級各部門的思想認識與任務。供銷社將義不容辭地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己任,并緊密結合綿陽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際,著眼于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自覺地服從于和服務于綿陽發展新跨越的大局,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轉變思想、創新實干,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富裕農民這一首要任務,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在四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即:在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促進作用;在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龍頭作用;在鼓勵引導農民組建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方面發揮骨干作用。以達到用體制創新服務新農村建設,用網絡優勢促進新農村建設,用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推動新農村建設。

二、發揮優勢,將客觀的有利條件充分作用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供銷社依靠自身的力量,徹底地甩掉了沉重的債務、虧損和人員包袱,全面轉換了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開展了一系列整合資源、重組企業、創新發展的探索實踐,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原始積累,為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截止2005年底,全市供銷社系統擁有遍布市、縣、鎮鄉、村的獨立核算企業80多戶,經營服務組織300多個;總資產9億多元,凈資產2億多元;從業人員3000多人;批發市場10余個,經營服務網點近3000個。

1、企業改制取得了實質性成效,建立了新的體制。全系統企業改制取得不同了程度的進展。市級企業已全部改制;近90戶縣級企業已有20多戶改制,11戶破產,20多戶解體;80多戶基層社有9戶重組,4戶破產,10多戶解體。

2、妥善解決了歷史包袱。全市3萬多名職工了斷了固定工身份,占98%;向社保部門移交退休人員6000多人,占97%;市、縣聯社干部也由近500人精減到150余人。全系統清退社員股金近6億元,占94%;清償銀行債務5億多元,約占60%。減輕了人員和經濟負擔。

3、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得到了快速發展。到去年底,全系統領辦、聯辦、協辦的各類專合經濟組織(含各類協會)已達132戶;其中,種養殖業專業合作社達66個。有3萬多戶農民入社入會,發展生產基地30多萬畝。

4、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了新進展。到目前,全系統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了8戶;實現加工經營收入近5億元、利稅500余萬元,帶動農戶逾10萬戶,為農民實現收入3億多元。

5、全系統已走出了低谷,部分企業蓬勃發展。2000年底全系統扭轉了連續8年匯總虧損的局面,至今已保持了連續5年的匯總盈利。市屬企業改制后,在城區興辦了8大批發交易市場,面積20多萬平方米,容納就業人員逾5000人,年交易額近8億元。改革前市屬企業每年上繳稅費只有200多萬元,從2003年起已連年超過1000萬元。

6、實施業務重組及資源整合,打造流通網絡體系有了突破。全系統農產品營銷、農資供應、煙花爆竹和再生資源服務體系建設得以逐步發展,使一度處于萎縮或停業狀態的煙花爆竹、農資的經營以現代流通的新理念得到了恢復性增長。各區市縣的農資經營公司都已改制組建,并成立了3個農資行業協會(市農資協會、鹽亭和江油農資協會),農資的供應額近3億元,占全社會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二,鞏固了主渠道地位。特別是自去年商務部開展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以來,全市在江油首批建成5家鄉鎮級和1家村級“農資農家店”的基礎上,今年隨著試點面的擴大,農資的配送中心和“農資農家店”的發展將達到420多個。全市煙花爆竹按照連鎖經營的方式,實現了歸口管理和安全經營,年實現銷售額近3000萬元。各地有一批農副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紛紛加盟供銷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6個(僅果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就達1.8億元,其地產水果占了近一半),很好地促進了農產品的加工流通。

三、把握機遇,乘勢而為,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我市農村人口415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80%,屬農業大市。從農民收入狀況來看,2005年人均純收入3179元,只占城市居民純收入(8201元)的37.6%,城鄉差距較大;從小康發展進展來看,只有5個縣為小康縣,發展緩慢;從農村經濟現狀來看,全市鄉鎮負債28億元(平均每個鄉鎮1000萬元、每個農民583元),負擔沉重。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新農村建設形勢嚴峻。縮小城鄉差距、增加農民收入,參與新農村建設是供銷社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供銷社要主動爭任務、壓擔子,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按照市委、市府的具體部署,創新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創新體制和機制、創新工作作風和工作方式、創新人才隊伍、創新聯社職能,增強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能力。結合全市供銷社實際,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參與新農村建設:

(一)全方位多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中具有明顯作用。因此,各級供銷社要把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任務,要積極探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與辦法,引導和幫助農民走“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基地+專業大戶”的產業化發展路子,促進農民增加收入。

1、大力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是供銷社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各縣市區社和市級涉農企業,要抓住培植龍頭企業這一關鍵,對現分布于市縣區的市萬馥果品公司、游仙鮮綠果蔬公司、平武茶業公司和雪山實業公司、三臺新川棉花公司、安縣葡露魔芋保健品公司、安縣陽光農產品公司、江油新保魔芋公司8戶市級龍頭企業,要在人、財、物上重點傾斜,使其做大做強,力爭年實現銷售收入6億元、帶動農戶12萬戶。市萬馥公司抓緊進行水果批發市場和冷庫的改建,為實施“30萬畝優質果品富民工程”提供全程配套服務,為水果產區農民的脫貧致富作出新的貢獻。同時,各地通過開門開放辦社(重組改造、外引內聯、合資合作、低成本擴張),廣泛吸收社會資源,讓市場服務型、加工經營型、營銷流通型的龍頭企業類型得以全面發展,爭取每年新培育1—2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力爭在兩年內全系統有2-3個企業達到省級龍頭企業標準,使供銷社在農村新一輪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并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參與到農業結構調整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真正成為廣大農民有序進入市場和增加收入的有效載體和主力軍。

2、積極推進各類專合組織建設。加快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全市各級供銷社要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在總結過去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采取規范提高、大力發展的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大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經紀人協會的發展力度,努力搭建服務平臺,提升為農服務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一是縣(市、區)聯社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爭取承擔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指導、規范和發展的職能,結合開門開放辦社和體制創新,實現合作經濟組織的大合作、大聯合。二是加快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步伐。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農產品專業協會等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重要形式。要按照“三民、四自”的原則,選準工作切入點和突破口,采取先發展后規范、邊發展邊規范的方式,一要圍繞當地主導產業、特色資源,特別是市上確定的畜牧、糧油、絲棉麻、林果、蔬菜花卉、中藥材、茶葉八大產業,采取資本聯合、勞動聯合、技術聯合、銷售聯合等形式,引導農民創辦各種專業合作社。二要依托龍頭企業,建立“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農戶”的合作經濟新模式。三要由基層社引領,同村民委員會和農村種養、加工、運銷大戶、能人創辦農村綜合服務社。四要支持有能力的供銷社分流員工、城市下崗人員同農民創辦合作經濟組織。總之,充分發揮供銷社加工、經營、網絡、人才等優勢,主動為專合組織提供技術、物資、加工、儲藏、銷售等服務,促進助農增收。要逐步探索與信用社、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的合作,拓寬合作領域。三是對現有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進行嫁接改造。過去各地創辦的各類農村專合組織,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助農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服務能力、輻射帶動力還不強。因此,各地可以組織、聯合、吸納各種形式、各種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整合聚集社會各類人才、網絡、資本和社會其他資源,對其進行嫁接改造,提升規范運作水平,完善服務功能,使其更好地發揮為農服務的作用。四是抓好已辦專合組織的規范。現全系統已辦了132個專合組織,雖然大部分都能按規范運作,但仍有一些尚需完善。因此,各地要把專合組織的規范化建設列入工作的議事日程。規范的重點主要放在組織機構、民主管理、規章制度、利益聯結、風險保障五個方面。具體要求就是要做到八有,即:有組織機構、有章程、有社員名冊、有股金、有辦公場地、有服務公約、有財會報表、有利益分配辦法。開展示范專業社創建活動,進一步推動其規范快速發展。通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組織農民有序地進入市場,增強抗風險的能力,有效、穩定地實現增收致富。力爭用兩年時間使專合組織覆蓋到全市每個鎮、鄉。

3、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農產品基地建設是為龍頭企業提供生產原料的源頭。要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要求,依據市場經濟“以銷促產”的法則,利用已建立的專業合作社的有利條件,繼續抓好水果、茶葉、蔬菜、花卉、棉花、魔芋、生豬、中藥材、海椒、蜂蜜、干果(核桃、白果、板栗)等大宗品種的基地建設,為龍頭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料,提高基地農產品的商品率,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為推進現代農業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4、積極培植農村專業大戶。農村專業大戶在農村經濟中的引領作用不容忽視。在龍頭企業和專合組織的帶動下,培植農村專業大戶對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起到了致關重要的作用。各地要憑借已建立專合組織的優勢,把農村中從事農產品種養業、營銷業、加工業、運輸業的能人培植成專業大戶,吸收到專合組織中來,充分體現人力資源的整合,為其提供全方位服務,極大地發揮他們的影響帶動作用,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整合資源,積極打造為農服務體系

打造現代流通網絡服務體系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供銷社自身轉換職能、進一步創新體制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工程,更是供銷社為農服務的必要條件。因此,供銷社在未來的工作中要把為農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將從事商品流通和完備的專業批發市場的優勢轉化為開展工作的有利條件,主要放在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和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提供實用技術上,促進農村生產發展、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從而實現“提高組織化、促進產業化、網絡連鎖化、服務系列化”的目標。

1、重點打造為農增收服務體系。農產品最終實現其商品價值是農民增收最為關鍵的一環,供銷社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主要體現在這一環節上。供銷社要加快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網絡體系,疏通農產品進城這個關鍵渠道,以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重點放在“三個結合”上,即:(1)與推進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大力開展農產品的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提高農產品流通的集約化程度,促進農業標準化和訂單農業的發展。已具備條件的市萬馥果品公司要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依托已建立的配送中心,將已注冊的“萬馥”品牌以直營或加盟方式,探索發展綿陽城區的水果連鎖經營,以此推動綿陽水果產業的發展。(2)與各類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行業協會相結合,提高農業專業化水平和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降低其風險,真正做到市場連基地、市場促銷售。(3)與農村民營經濟發展相結合,以發展社區綜合服務社為載體,組織農民發展第三產業。要突出流通功能和服務功能,開展商品購銷。圍繞農產品和工業品的一出一進,整合流通資源,努力為農產品進城、消費品下鄉創造快捷通道,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銷售不出村。并積極發揮綿陽職業培訓學院——勞務工培訓基地的作用,既加大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的培訓,培育新型農民;又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勞務輸出的能力,以此增強增收創收的科技含量。

同時,配合各級有關部門搞好扶貧開發工作。結合省上實施的“千村扶貧計劃”,圍繞各地貧困村的重點貧困戶增加收入為核心,充分利用扶貧開發的政策、資金優勢,憑借供銷社的組織、經營、服務網絡,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集中投入到實施重點村的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和脫貧致富項目建設上。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探索產業化扶貧的有效途徑。

2、著力打造為農增效服務體系。供銷社既是農資經營的主渠道,也是為農服務的重要平臺。要主動負起保量限價、平抑價格、維護秩序、優質服務、為農增效的責任。要引入現念、現代方式,以強化為農服務為目標,積極發展農資的連鎖經營,減少環節,降低成本,讓利于農民。進一步發揮市、縣農資行業協會的作用,搞好行業自律,切實為會員服務;并聚集社會資源,培育市、縣農資經營的龍頭企業。尤其是當前供銷社正在全市七個試點縣負責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資農家店”的建設,將由點到面,用3至5年的時間,覆蓋全市70%的鄉鎮、50%的自然村,形成遍布農村、方便直銷、護民惠民的的農資連鎖經營服務終端體系。進一步加強農資的宏觀調控,建立和完善化肥、農藥等重要農資商品的分級儲備、農資的綠色通道制度,平抑市場,最大限度地解決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問題。同時,建立技物結合的服務制度,廣泛開展“兩放心”(讓農民使用放心化肥、放心農藥)、“三到戶”(商品配送到戶、科技咨詢到戶、質量承諾到戶)和“三配套”(測土、配方、施肥)活動,實現零距離為農服務,為農業生產當好“后勤兵”。通過建立農資誠信經營服務體系,保障農民方便消費、放心消費,實現便民、利民、惠民。

3、大力打造為農綜合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社區綜合服務體系既是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城鄉協調、加快城鎮化)的需要,也是黨政服務“三農”的重要載體,更是供銷社刻不容緩的職責。各基層供銷社在體制創新中,要主動承接基層政府轉變職能分離出來的經營性、管理性和公益性服務項目,以發展區域經濟、“為民、便民、利民”為主要出發點,以建設基層網點、開拓和提高農村市場占有率為重點,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綜合服務體系。對現有的各類服務設施進行全面整合,實行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連鎖化服務,大力發展社區綜合服務社、“三農”服務中心和農資、生活資料的“農家店”,并立足在社區的“范圍”、“綜合”服務上做文章,力求做到農民購買生產生活資料、銷售農產品、培訓技術、小型維修、小病就醫、文化娛樂等方面就近便民不出村。努力把社區綜合服務社辦成集農村思想教育、科技推廣、文體娛樂、信息服務、醫療衛生、社會治安和商品流通于一體的綜合場所。并創造條件,爭取用2-3年時間,在全市大部分鎮鄉村中完成農村社區綜合服務體系的建設。

4、努力打造開拓農村市場服務體系。農村市場是(農產品)產地市場、(生產資料)銷地市場、(消費品)銷售市場的三者統一。開拓農村市場是繁榮農村經濟、擴大內需的重要內容。各級供銷社要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潮,抓住農村市場的特點,立足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發揮農資、煙花爆竹、再生資源和市級工副食品、水果、五金機電、裝飾建材、陶瓷五大專業市場的經營優勢,大力引入超市、連鎖配送等新型經營業態,積極推行“小超市,大連鎖”戰略,加大實施超市進鄉村工程,以推動農村現代流通網絡體系的發展。要憑借市級花園批發市場、三匯裝飾材料市場和五金機電配件市場、劍南市場、陶瓷批發市場輻射面廣的有利條件,帶動其縣級專業市場的建設,進一步繁榮農村經濟。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批發交易市場與集貿市場,疏通農產品流通渠道,解決農副產品“賣難”問題,形成以批發市場為骨干、集貿市場為基礎、專業與綜合市場相結合、大中小市場并舉的發展格局。重點抓好劍南批發市場的改建和農資、再生資源、植物花卉批發市場的新建工作。

5、著力打造為農信息服務體系。隨著市場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對實用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供銷社要適應農民的迫切需要,盡快構建起“三農”信息服務體系,把提供真實準確、實用有效、快捷暢通的信息服務作為為“三農”服務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有條件的單位,特別是龍頭企業要以互聯網為平臺,建立起自己的網站和網頁,并及時更新內容。加強與涉農部門、涉農網站、涉農企業的聯絡和交流,注重搜集、整理、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市場供求、種養殖技術等方面的實用信息。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以會議、簡報、資料、板報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徑為廣大農民、專合組織、種養大戶等對象提供信息服務,為他們決策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以及產后營銷提供可靠的依據,減少其生產經營的被動性和盲目性,提高其抗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幫助農民實現增產增收。

(三)創新組織體制,增強為農服務功能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更好更快地發揮供銷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供銷社要繼續深化改革。在改革發展中要用創新的觀念、創新的方式來開展工作。在改革上要打破“供”、“銷”的傳統定位,向縱向延伸(產前、產中、產后)、橫向拓寬(各方合作),按照各地的發展規劃,統籌協調,狠抓落實。堅持因地制宜,遵循經濟規律,實行一縣一策。并積極探索開門開放辦社,廣泛吸納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加入,擴大合作領域,打破行業、區域、城鄉界限,放大供銷社的組織基礎和服務功能,把供銷社改造成為服務“三農”的、新型的、農村最大的合作經濟組織,在“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努力實現基層社建設的新突破,不斷增強為農服務功能。

(四)爭取各方支持,為參與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供銷社是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支重要力量。雖然改革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當前仍然存在著社員股金清退掃尾工作艱巨、無力上交社保部門部分剝離費、政策性虧損得不到核消和職能定位不明確、缺乏工作的手段以及自身“立”的文章做得不夠、職能轉換不到位等困難和問題,需引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一方面,供銷社要主動爭取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使其把供銷社的改革發展放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戰略中,通盤考慮,賦予明確的職能、職責,加強領導和協調;并在資金籌措、項目建設等各方面給予扶持,以期解決在自身改革發展與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另一方面,供銷社自身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克服惰性,增強信心,找準自己的位置,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成效,充分發揮供銷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