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2 00:33: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加速度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加速度教案

篇1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總是指向圓心.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先講向心力,后講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通過實例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順理成章,便于學生接受.

教法建議

1、要通過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進行分析入手,從中引導啟發學生認識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必須受到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向心力只是根據力的方向指向圓心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或者說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并不是根據力的性質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力.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4、講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時,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終與線速度垂直并指向圓心的變速運動,在這里還應把“向心力改變速度方向”與在直線運動中“合外力改變速度大小”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含義,再結合無論速度大小或方向改變,物體都具有加速度,使學生對“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學重點: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學難點: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設計:

一、向心力:

(一)讓學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二)展示圖片1.鏈球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冊98頁〕

(三)演示實驗:做圓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四)讓學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質量m的關系.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半徑r的關系.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與角速度的關系.

給出進而得在.

(五)討論向心力與半徑的關系:

向心力究竟與半徑成正比還是反比?提醒學生注意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中的k應為常數.因此,若m、為常數據知與r成正比;若m、v為常數,據可知與r成反比,若無特殊條件,不能說向心力與半徑r成正比還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據牛頓第二定律

得:

(二)討論勻速圓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恒量:

vTf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結實的細繩的一端拴一個橡皮塞或其他小物體,掄動細繩,使小物體做圓周運動(如圖).依次改變轉動的角速度、半徑和小物體的質量.

篇2

關鍵詞:獨立學院 會計 案例教學 效果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1-184-03

一、案例教學的界定

哈佛商學院曾將案例教學法定義為:“一種教師與學生直接參與,共同對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難問題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這些案例常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出來,它來源于實際的工商管理情境。學生在自行閱讀、研究、討論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全班討論。因此,案例教學法既包括了一種特殊的教學材料,同時也包括了運用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

我國教育學者鄭金洲教授認為“案例教學以教學案例為載體,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選擇一定的教學案例從事教學的一種教學法;它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特征,強調師生對案例素材共同進行探討,并寫出有關案例報告;它與案例為本課程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由于我們研究的是案例教學在會計學課程中的運用,所以本文中將案例教學限定在工商管理類課程范圍內,在此前提下,我們對案例教學的認識是:

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選擇合適的工商企業的真實案例作為教學材料,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重現現實場景,學生站在企業經營者的角度,通過討論、問答等生生、師生互動的方式,運用相關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目的是引導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獨立學院開展會計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會計學發展到現在,已成為經濟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科,也是很多高等院校的熱門專業,在獨立學院專業設置上也受到熱捧,近40%的獨立學院設置了會計學專業以及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經管類專業(安存紅,2014)。基于獨立學院和會計學教學的特點,以及案例教學法的優勢,獨立學院開展會計案例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1.會計學課程和教學自身特點的需要。首先,會計學概念和理論是在長期的實踐積累和理論研究過程中提煉出來的,已經高度抽象化和理論化,學習和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其次,由于會計學科比其他很多學科具有更強的技術性、實務性,要求培養對象具備較強的會計實踐運用技能。會計學的上述特點,使得會計學的部分原理、知識,以及相應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無法通過單一的課堂教學進行傳授,因此,有必要對會計教學方法進行改善。而案例教學法對于鍛煉學生實際會計技能、分析能力以及鞏固和靈活運用基礎理論知識,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2.符合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獨立學院是近幾年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模式與社會力量合作,采用市場機制運作,相對于母體學校獨立自主辦學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是高等教育發展到市場經濟時代,進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產物,是高等教育尋求辦學模式和管理體制創新的產物(何葉,2008)。獨立學院教學區別于公立本科教學和高等專科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也有所區別。案例教學法通過提供逼真的實際環境,與理論緊密結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在培養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教學方法注重教學過程的啟發性、實踐性,以提高學生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這與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一致,同時契合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宗旨。

3.符合獨立學院學生素質和要求。獨立學院作為辦學歷史只有十余年甚至不足10年的新辦高校,一般在三本批次招生,由于招生批次不同和招生規模的擴大,使得三本學生與一本、二本學生在生源質量和學習能力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鄒少軍,2014)。案例教學法顛覆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理論教學為主的模式,利用團隊合作、課堂展示、實戰模擬等手段,為學生創設逼真的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進行思考,既讓學生發揮操作和溝通特長,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又能夠在案例學習過程中彌補其理論知識的不足,完善會計理論知識結構。

4.符合社會對于會計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會計學教學應以會計基礎知識和原理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專業應用能力、溝通協作能力。而案例教學以問題作為切入點,教學過程圍繞問題的討論、分析和解決展開,學生通常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案例討論和分析,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對某個問題形成不同觀點,相互溝通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既加深對知識的全面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因此,將案例教學引入獨立學院會計學教學過程,能滿足目前以及未來市場對于會計人才需求,增強獨立學院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三、會計案例教學效果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

(一)研究設計

篇3

由于課本課文中,只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三個結論,既沒有教師的演示實驗,更沒有學生的分組實驗,而很多學生對超重、失重、特別是完全失重缺乏感性認識,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坡度太陡,不利于學生順利地去認識現象,建立概念,以及應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鑒于此,我設計了三個學生分組實驗和一個教師演示實驗。

(二)學生分組實驗的準備

為了讓學生觀察到明顯的超重和失重現象,通過多次篩選,確定了彈簧秤下懸掛鉤碼的最佳方案。為了解決超重、失次重現象越明顯,鉤碼越容易脫離彈簧秤懸鉤的問題,我把鉤碼用線拴在了彈簧秤的懸鉤上。為了讓學生認識完全失重現象,我設計了用一根短線兩端分系螺帽的裝置來進行模擬演示,即用一顆螺帽來表示重物,另一顆螺帽表示彈簧秤,通過觀察分析短線是否有形變,來認識完全失重條件下,用彈簧秤是測不出物體所受重力的,這就解決了直接用彈簧秤演示,指針反彈快不易觀察且容易損壞彈簧秤的問題。最后設計了一個教師的演示實驗:水袋下落漏水停流,并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短線兩端分系螺帽的下落與水袋下落漏水停流這兩個實驗間的內在聯系,加深了對完全失重現象的理解。

(三)進行分組實驗的意義

1.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原因,總結出物理概念并將所學知識用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懂得:依靠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探索并掌握新的知識的,從而樹立持久的學習信心。更重要的:在實驗、觀察、總結的過程中,使學生潛移默化的感受到“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的認知規律。從近期來看,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從長遠發展來看,可以培養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能力。

2.通過進行學生的分組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使學生各項素質的提高落到實處。

3.通過進行學生的分組實驗,拋棄了哪種由教師分析總結并得出結論的傳統的教學模式,科學的合理的探索隨堂實驗課這種教學模式所遵循的一般規律。

【教案】

(-)教學目的

l.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

3.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中的應用。

4.探索物理隨堂實驗課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重點

超重和失重概念,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以及知識的應用。

(三)教學難點

1.對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2.在超重和失重的條件下,物體的實重不變。

(四)教學器材

彈簧秤和鉤碼各33個,細線兩端分系螺帽的裝置33具,透明塑料水袋一個,錐子一把,尺子一把。高級中學物理試驗課本66本。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索、啟發式教學。

(六)教學過程

1.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牛頓第二定律F=ma說明了哪三個方面的問題?

生:①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②質量一定的物體,F恒定則a不變,F變則a變,F消失則a隨之消失。③F=ma是矢量式,應用時須先規定正方向。

師:請同學們思考這樣兩個問題:①我國預計在2000年左右將發射載人宇宙飛船,那么,人們常常談及的超重和失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②為什么心臟病人不宜乘坐飛機去旅行?為了弄清這兩個問題,我先請同學們來做一個實驗,實驗的要求是:先記住鉤碼靜止時,彈簧秤的讀數和彈簧秤指針的位置,此時彈簧秤的讀數就等于鉤碼的重力大小。再讓彈簧秤和鉤碼一同豎直向上做加速直線運動,請注意剛開始運動的瞬間,指針是向上移動還是向下移動?

2.新課教學

學生分組實驗1觀察超重現象

板書課題:四、超重和失重。

生:指針下移,說明讀數變大。

師:這種彈簧秤的讀數大于約碼實際重力的現象我們就叫它為超重現象。

板書:1.超重(1)現象

師:為什么鉤碼加速上升時,彈簧秤的讀數會變大呢?若設鉤碼質量為m,豎直向上運動的加速度為a,那位同學能用牛頓第二定律來對鉤碼進行研究,分析彈簧秤的讀數與哪些因素有關?

板書:(2)分析圖1

引導生答:彈簧和鉤碼受力分析如圖1,由牛頓第三定律有:彈簧秤的讀數產和鉤碼所受彈力F是等大反向的。板書:F=-F′

F-mg=maF=mg+ma(l)

引導學生得出:當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時,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體本身的重力。

師:人們常把彈簧秤稱出的讀數F′稱為視重,mg稱為物體的實重,則視重和實重誰大?

生:視重大。

師:若把彈簧秤變為升降機中的磅秤,板書圖2,已知升降機與人和磅秤具有向上的相同的加速度a,人的質量為m,哪位同學能參照上面的分析直接得出磅秤的讀數?

生A:板書:N′=-N,N=mg+ma說明人對秤的壓力大于人的實際重力,視重N′大于實重mg。

師:哪位同學能綜合上面兩例的分析結論,得出什么叫超重現象?

生B:當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的時候,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大于物體本身重力的情況稱為超重現象。

板書:(3)結論:視重>實重

師:在超重情況下,物體本身的重力變沒有?

生:物體本身的重力大小不變。

板書:(4)實重不變

師:同學們當物體具有豎直向下的加速度a時,秤的讀數又如何變化呢?請同學們再來做實驗,實驗的要求是:先記住鉤碼靜止時,彈簧秤的讀數和指針的位置,然后觀察當鉤碼和彈簧秤一同加速下降的瞬間,彈簧秤的指針是上移還是下移?

學生分組實驗2:觀察失重現象

生:指針上移,說明讀數變小。

師:這種彈簧秤的讀數小于物體實際重力的現象我們就稱它為什么現象?

眾生:失重現象。

板書:2失重(l)現象

師:設鉤碼的質量為m,向下的加速度為a,哪位同學能參照上面的分析,求出彈簧秤的讀數?

板書:(2)分析

引導生答:板書:圖3,F=-F′

mg-F=maF=mg-ma(2)

引導生答:當鉤碼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時,鉤碼對懸掛它的彈簧秤的拉力F′小于物體本身的重力mg。

師:同樣地,若把彈簧秤變為升降機中的磅秤,已知升降機與人和秤向下的加速度均為a,人的質量為m,哪位同學能參照前面的分析得出秤的讀數。

生C:板書:圖4,N′=-N,N=mg一ma說明人對秤的壓力小于人的實際重力。

師:哪位同學能總結出什么叫失重現象?

生D:當物體具有向下的加速度的時候,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小于物體本身重力的情況稱為失重現象。

板書:(3)結論:視重<實重

師:在失重條件下,物體本身的重力變沒有?

生:物體的重力不變。

板書:(4)實重不變。

師:由(2)式可知,物體具有的向下的加速度的值越大,則秤的讀數就越小,同學們想一想,有沒有稱不出物體重力的情況呢?請同學們來做一個實驗,這是短線兩端分別系住兩顆小螺帽的裝置,請在繩未被拉直的情況下,無初速的同時釋放此裝置,注意觀察兩螺帽在自由下落過程中,短線被拉直沒有?

學生實驗3,觀察完全失重現象。

眾生:線沒有被拉直。

師:同學們想一想,若先用手握住一顆螺帽,讓另一顆懸吊的螺帽靜止,然后無初速釋放,短線中有沒有彈力?

眾生:沒有。

師:假若一顆螺帽是彈簧秤,那么能否稱出另一顆螺帽的重力?為什么?

生E:不能。因為彈簧秤和重物的加速度都是g,它們間不可能有形變,也就沒有相互作用力了。

師:這種根本稱不出物體重力的現象就叫什么現象?

眾生:完全失重現象。

板書:3.完全失重,(1)現象:

師:有的同學要問:為什么不用彈簧秤來做完全失重的實驗而改用兩螺帽來模擬呢?原因有2:①在完全失重的情況下,彈簧秤指針恢復太快,且下落過程中,彈簧秤易轉動,這都不利于觀察指針的移動情況。(2)保護彈簧秤不受損壞,這為什么我們以后將專門研究。

師:哪位同學能分析:彈簧秤的讀數為什么會為零?

板書:(2)分析

生F:完全失重的情況下,物體的加速度為g,參照對失重現象的分析和(2)式可得,彈簧秤的讀數為零。

師:哪位同學能總結出什么是完全失重現象?

生G:當物體具有的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時,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等于零的現象稱為完全失重現象。

板書:(3)結論:視重為零。

師:在完全失重的情況下,物體本身的重力有沒有變化?

生:物體本身的重力不變。

板書:(4)實重不變。

師:同學們在完全失重的情形下,會有許多奇妙的事情發生,請先來觀察一個水斷流的實驗。我手提著的是一個盛了水的透明水袋,我現在用錐子在水袋上打一個小孔,袋中就噴出了一股細水流,我現在用尺子去切斷水流,能否真的斷流?不能!這是不是古人所說的: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情形。(眾生笑)現在我讓水袋自由下落,請同學注意觀察:水袋在下落過程中,水流是否中斷?

教師演示實驗:水袋的自由下落。

生:水斷流了。

師:為什么水會斷流呢?

引導生H答:若把水袋視為前面實驗中的一顆螺帽,水視為另一顆螺帽,水和水袋間就沒有相互作用力了,即水和水袋的重力完全用以提供各自的重力加速度了,所以水不流了。

師:非常正確,同學們,事實上環繞地球飛行的宇宙飛船里用秤是稱不出任何物體的重力的。哪說明宇宙飛船里的物體處于什么狀態?飛船內的空間是一個什么樣的空間?

生:飛船內的物體都處于完全失重狀態,飛船內的空間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間。

師:在完全失重的空間里,科學家可以進行大量的生物、生理、生化、物理、醫學等實驗,并能取得地面上進行同樣實驗無法達到的優秀效果。據報道,美國一產婦在完全失重的飛船里曾產下一男孩,現約8歲,該男孩所表現出的智力和體力遠遠超過了同齡兒童,被美國人戲稱為“小超人”。同學們,完全失重的空間里還有許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各國宇航局都力圖率先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此,發達國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飛船里進行實驗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學生曾設計出一個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條件下,人的思維反應速度是不變、變快還是變慢。受到了發達國家宇航局的關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學在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與我國宇航部門,希望將來在我國飛船上進行的實驗里,有你們設計的方案。

現在我們已經解決了究竟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的問題了。那么,為什么心臟病人不宜乘飛機去旅行呢?為了簡化問題,我假設旅客是乘直升飛機去旅行,當直升飛機加速上升時,哪位同學能分析這種情況下,人的心臟處于什么狀態?請注意這顆紅色的桃形表示人的心臟。

板書:圖5

引導生答:這顆心臟處于超重狀態。這顆心臟向上的加速度a是由周圍肌肉向上的彈力F和心臟本身的重力mg的合力來提供的。參照(l)式可知,a越大,F越大,肌肉的形變越大,如果超過了肌肉的形變范圍,則此心臟就出問題了。

師:上面僅對心臟的狀態作了個受力情況分析,事實上,粗略地講,當心臟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時,流經心臟的血液同樣處于超重狀態,要把這些血泵出心臟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心臟的負擔就比無加速度時大得多,若旅客本身的心臟平時就不好,再加上超重情況下要急劇增加心臟的負擔,這顆心臟就容易出問題了。有的同學要說:若旅客熬過了上升關,下降就不會出問題了。現在我就設直升飛機減速豎直下降最后停在地面上,哪位同學能判斷此心臟處于什么狀態?

生H:失重

生1:超重

師:飛機減速下降,速度在減小,加速度向什么方向?心臟處于什么狀態?

眾生:加速度方向向上,心臟處于超重狀態,同樣容易出問題。

師:哪位同學能舉出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超重或失重的情形。

生:略

引導生小結:略。

3.布置作業

篇4

1.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切合學生的實際

要實現教學目標,如果脫離學生實際,就違背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因此教師在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確定教學目標之前,必須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和認識水平。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通讀教材,領會教材前后知識的聯系、教材對應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等,即要求教師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某一章節教材。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知識點分解在相關課堂中,逐步掌握知識點的全貌,不能急于求成,企圖一步到位,否則將欲速而不達,傷害學生學好物理的信心,使其在學習物理中產生畏懼心理。

為了說明上述觀點,我們舉兩個例子。比如“加速度”這一概念在“直線運動”這一章中首次出現,那么在首次接觸這一概念時,教學目標是否可以為“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呢?從學生認識規律來看,對新知識的掌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在剛接觸一個新知識時就掌握。教材中僅僅從運動學的角度提出一個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概念本身深刻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要使學生真正體會這層含義,必須在學習了牛頓第二定律、平拋運動、圓周運動、機械振動之后,并且認識到加速度不僅是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而且是速度方向變化的體現后。所以,初次接觸加速度概念時,教學目標如果用“掌握”要求,顯然偏高,就大綱與教材而言,指學生學完了力學知識以后,對加速度的概念應該掌握。本節教材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應該是“初步學習加速度的概念”。

又如某教師在講授高一力學部分中“質點”這一概念時,教案中教學目標是“掌握質點的概念”,為達到這一目標,學生既要理解它是科學的抽象概念,又要在實際中判斷研究對象是否能看做是質點,于是便舉了一大堆實例:“火車在行駛中可以作為質點”、“汽車輪胎不能作為質點”……教師的意圖是通過這一節課就讓學生徹底“掌握”這個概念,但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質點概念的建立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結果學生反而未搞清楚究竟質點是什么,顯然欲速而不達。

2.要選取便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

物理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學生在學習上具有相當難度,因此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即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選取便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的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先直觀再抽象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接受。在由“直觀到抽象”方法的應用中,直觀教學的應用是突破口。在直觀教學中,學生利用各種感官和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識。

在物理教學中,實驗是最直觀的方法。教師通過具體實物和現象的演示,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使學生的思維發展產生質的飛躍。許多定理、定律都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尤其是有些物理規律不能用理論直接推導,如牛頓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等。設想如果直接把定律內容介紹給學生,學生只能勉強接受,難以理解,但采用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方法,教學效果就好多了。如果可以通過理論推導出來的規律,也用實驗演示的話,則學生會更深刻地理解其物理意義,如波的疊加原理,如果不用實驗演示,學生就很難想象和相信“兩列波相遇時,總位移等于兩列波單獨傳播時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且相遇后會互不干擾繼續傳播”。同樣,在光路可逆原理的教學中,用實驗說明比在黑板上畫圖講解更易理解和記憶;老師背對學生從一面鏡子中看著某同學的眼睛,問這位同學能否從鏡子中看到老師的眼睛?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光路可逆的現象,從而學生很快就掌握光路可逆原理。

實驗固然是最直觀的教學方法,但有些概念的理解卻很難借助實驗說明。如“電場強度只與場源電荷有關,而與檢驗電荷無關”這一知識點,這時運用形象的比喻,同樣可以達到直觀的效果:把電場的分布比喻成影劇院里視聽效果的分布,檢驗電荷就是聽眾,某個座位效果的好壞是否與有無人聽有關系呢?這一問題使學生頓時明白了電場強度的物理意義。又如電勢差的概念比較抽象,老師從理論上推導出它的定義之后,學生還是茫然,但把它比喻成重力場中的高度差,就好理解了。像這樣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直觀教學的例子還很多,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直觀教學的手段也在迅速發展,如電腦輔助教學、多媒體的應用,都將對進行直觀教學、實現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度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3.教學程序的設置要突出學生活動

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及應用知識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切身體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在主動的實驗、探究和知識應用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通俗地說就是:學生自己可以主動獲得的,我們絕對不包辦,即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動手動腦的機會。

篇5

一,選擇生動的影像,創設有趣的物理情景,使學生有興趣學習物理。

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定律,以及許多復雜的物理過程都可以用圖、文、聲、像并茂的多感官綜合刺激,使這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生動豐富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配音等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電荷知識的時候,由于電荷很小,我們無法肉眼直觀,那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其放大化卡通化,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它們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又如我們在講富蘭克林接引雷電下九天的故事時,僅憑老師一張嘴講,可能有點干癟,但是如果用視頻呈現就不一樣了,學生會不自覺的被生動的畫面感染,欣然領會故事的內涵,自然而然地學得一種探究自然與科學的精神,同時產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盡管多媒體教學可以使一些沉悶的物理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但是我們不能將畫面弄得太花哨,聲音高低、類別也要得當,不然就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偏離主題。例如在講圓周運動的時候,可以播放一些圓周運動的圖片:過山車在圓軌道上跑、自行車輪在轉動、地球繞太陽轉等等,把多余的背景去掉,噪雜的聲音也去掉。這樣學生就會關注圓周運動本身,而不會去看其他熱鬧。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原逼真的物理現象及過程,解決常規課不能解決的難點。

在物理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現實困難,例如我們在講自由落體運動這一節內容時,要探究物體下落快慢的原因,實驗器材需要一片羽毛,一個木塞,一個小鐵球,還要一根真空管,可我們學校的抽氣機壞了,無法將管抽成真空。那我們這時就利用網絡、電腦等給學生做一個仿真實驗,很逼真地再現了實驗過程,讓學生看得真切明白,老師講起來也連貫成理,幫助了學生理解,幫助了這堂課順利完成。又如在做平拋實驗時,由于人為應因素太大,導致實驗結果與事實偏差太大,這樣很容易誤導學生。那我們也用仿真實驗來呈現,精確地控制變量,從而得到與事實相符的準確的規律。

但如果現實生活有原材,最好還是用活生生的事實來說明問題更能讓學生理解接受,還不用花很多時間去設計課件、查找選擇合適的資料。例如在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時,可以讓學生用手拍自己或桌子,還可以讓學生聯想上體育課排球的感受。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真切而深刻地體會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時產生的、同時變化的、同時消失的,性質相同,分別作用在對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探究精神。

三,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容納、涵蓋很多內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很多教學任務。

這種優勢在上習題課的時候尤為突出。例如用傳統的方法在黑板上抄一道題目要一、兩分鐘,很多物理圖還畫得不如電腦上準確完美。而用多媒體展示一道題目只要一、兩秒鐘,每一個物理圖形的點、面、角都能準確反映,學生理解不容易發上偏差。這樣我們用黑板講練習題一節課最多三道,而用多媒體講練習題至少要翻一番。

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如此短的時間內呈現如此廣闊的空間,學生們是否能夠接受消化。所以在用多媒體教學時內容不宜多,播放不宜快,非常重要的知識和方法老師要停留下來細講,還必須利用黑板書寫、標注。例如講向心加速度這一節,內容本身就很多,要從它的定義講到它的方向,再講到它的大小的計算方法。那我們就利用多媒體播放幾張圖片,輔助理解其定義。它的方向據向心力和牛頓第二定律去理解,而由加速度定義式理解它的方向就讓學生課后去思考了。公式的推導也是選講,也把它省略好了。所以重點應是放在加速度大小的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應用上。這樣內容就少得多,學生也有練習時間了,老師再把重點在黑板上寫出或在多媒體課件上專門標注出來,學生就能更好地掌握了。

四,采用多媒體教學時,老師寫粉筆字少了,師生都少吃粉筆灰了,清潔了教學環境,對身體健康有利。

許多人都知道老師也是塵肺病的高發人群,就是因為常年吸入粉筆灰導致的。所以在能使用更先進的教學手段時,就盡量少用落后的有害的方法。

但是采用多媒體教學時老師不要只當點播員,坐在電腦前動動鼠標、切換畫面,該強調的、該突出的還要用粉筆板書出來,這樣更能引起學生重視。還要走下講臺,留心學生反映,和學生多交流,這樣更利于師生互動,促進教與學和諧順利地進行。

五,通過多媒體的應用,拓展了教師備課的途徑,大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

過去老師們備課大多就是一本教科書加一本教案書,途徑是很單一的,知識面也狹窄。出試卷就查一些紙質材料,再用手和筆慢慢地刻成卷子,既辛苦又費時,效率低。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就明顯地改變了這些狀況。老師們可以從網絡上獲得大量的資料,如試題、教學課件、仿真實驗、教案學案以及各種教學思想、方法等;可以通過電腦備課、制作試卷;可以通過移動盤保存、轉移、再現這些資料......教學資源時時更新、源源不斷,還可以避免勞動的重復,提高效率。

篇6

關鍵詞:課程;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教學研究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是探討物質結構和運動基本規律的前沿學科。物理學的發展是許多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新技術學科產生、成長和發展的基礎和前導。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電信、材料、數學、化學、生物、教育、環境,乃至文科各專業均設大學物理課程為必修基礎課。大學物理課程涉及的學科專業廣,人數眾多,且后續對接的課程面寬,在公共必修課的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教學地位。

目前我國的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僅是本學科本課程的傳統內容,在物理學分層次教學、物理學跨學科教學、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教學諸方面較弱。學生對物理與其他與學科間的聯系了解得較少。

面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新科學技術產業的不斷涌現,社會需求人才的模式日新月異,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地去研究和探討符合新世紀人才培養要求、符合各不同專業、不同層次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學物理課程體系與內容。大學物理課程要符合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以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學科的綜合化整體化趨勢[1]。

一、大學物理課程分層次的教學體系

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內容應形成縱向以物理學知識為軸線,橫向向邊緣、交叉學科輻射的樹形知識結構與科學知識體系,加強學科間的滲透、交融及綜合。物理教育的內容既要具有扎實的基礎性,又要體現明顯的時代性[2]。

我們借鑒現代教育學理論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構筑適合現代大學生認知特點的大學物理課程結構與科學知識體系。結合各專業的實際,建立公共大學物理課程三個層次、六個類別的教學體系,即144學時、128學時、88學時三個層次,電信類專業、材料類專業、生物類專業、化學類專業、數學類專業、教育技術類專業六個教學類別。注重理工科各類專業物理學知識共同要求的構建和特殊要求的兼顧,采用分層次教學,分類修訂大學物理教學計劃和編寫教學大綱。

依據“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培養人才基本原則,在教學中保持物理學知識的系統性,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并結合理工科各專業的實際,進行大學物理課程分層次、跨學科教學研究及實踐;將物理學的教學內容與現代科技知識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切實感受物理學與本專業學科的密切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科技意識,提高學生的人本素質,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關注當今科學發展的前沿課題,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素質,增強他們對新形勢的適應能力和知識的更新能力,為學生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和畢業后進行工程實踐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符合新世紀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首先我們選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高質量物理學教科書作為基本教材。該教材對普通物理學的力學、熱學、電學、光學、原子物理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論述,特別注重理工科各專業物理學知識共同要求的構建,對各類專業的特殊要求也有所兼顧。

在全面講解物理學知識的同時,又強調重點,即對力、熱、電、光等基本物理內容均進行系統的講授,又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對物理學的不同要求,對相關的內容有所側重。如電信類專業,重點內容為力學、電磁學、光學;化學類專業,重點內容為熱學、電磁學、光學;生物類專業,重點內容為熱學、光學;數學類專業,重點內容為力學、電磁學。此種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體系針對性強、便于具體操作實施。

對于生物類專業的大學物理課程,可指導學生在大學物理教學網站上學習生物物理學的有關內容。如,分子生物物理學、細胞生物物理學、復雜系統的生物物理學。學習物理學及物理化學技術在生物學中的應用,如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技術、發光光譜分析法等的物理學原理。結合加速度概念的學習,可了解加速度引起的生理反應;身體加速運動時,血液與人體內部組織引起的位移使人有不適感;人能忍受加速度的能力與加速度的大小及持續的時間有關等。教師可以針對人的這一生理反應,要求學生計算飛機在豎直圓周上飛行時人能承受的極限加速度。這樣,教學將物理、生物、生活緊密聯系了起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了解了生活常識,針對生物專業的特點補充了新的內容,物理知識也得到了強化。

對電信類專業的大學物理課程,可指導學生在大學物理教學網站上學習光纖技術、微波技術、電子束技術、超導電技術、發展中的光計算技術、功能材料等內容。將物理學原理在電子信息技術中應用的有關內容,融入大學物理的教學之中。

對材料類專業的大學物理課程,可指導學生在大學物理教學網站上學習物理學原理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等內容。如材料的結構及性能,力學性能、熱學性能、電學性能、磁學性能、光學性能等。介紹物理學原理在材料性能測試的儀器中的應用。并讓學生適當了解新材料,如超導體材料、納米材料等。

對數學類專業的大學物理課程,可指導學生在大學物理教學網站上學習數學建模中有關的物理問題,如開普勒第三定律的發現、場的特性與建模,強調物理內涵、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

該教學體系有利于解決理工科各專業大學物理教學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矛盾。

二、大學物理實驗模塊分層次的教學模式

基礎物理實驗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培養理工科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影響至深。我們對公共大學物理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內容進行改革、整合和優化,打破傳統的大學物理實驗原有的力、熱、電、光、近代物理實驗分科教學的模式,建立相關內容融合、貫通和滲透,形成科學的相互聯系的實驗教學課程新體系。

新的教學模式將物理實驗分為基礎物理實驗、演示仿真實驗和近代物理實驗三大相對獨立模塊,按基本實驗、綜合實驗和研究創新實驗三個縱向層次遞進實施。在保證基礎訓練的前提下,精選基礎實驗內容,適當減少驗證性實驗,增設提高型、應用型、綜合型、設計型和研究創新型選做實驗,將現代科技成果融入基礎物理實驗教學。形成從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從基礎到前沿,從接受知識到培養綜合能力、創新能力步步提高的“模塊分層次”實驗教學新模式。

此模式突出基礎性,強調綜合性,加強創新性,使實驗教學上了一個新臺階,易于教學實踐操作,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讓學生切實感受物理知識與當代工程技術之間的緊密聯系,切實感受物理學與本專業學科的緊密聯系,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全校理工科各專業學生學習基礎課程、培養創新能力提供了實驗場所,教學成效顯著。

該教學模式有利于解決理工科學生工程實踐基礎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矛盾。

三、自編系列補充教材講義充實教學內容

受專業教學差異性和教學學時的限制,通用教材難以全面滿足不同的理工科各專業在“重能力、求創新”方面的培養要求。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在選定基本教材的基礎上,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轉化為教學資源,針對不同學科專業的要求,自編相應專題的系列補充教材講義:《物理學與生命科學》、《物理學與信息科學》、《物理學與材料科學》。

系列補充教材的主要內容涉及物理學與相關學科專業的交叉、物理學原理在相關專業中的應用、物理學與相關專業在前沿科學的新發展、新知識。這些內容是對基本教材的充實,填補了各專業之間的“空白”區,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形成了以物理學基礎知識為縱向軸線,橫向與交叉學科輻射相連的樹形知識結構與課程體系。各層次類別的教材將理工科通用大學物理基礎知識與各專業所需的對口內容較好地協調起來,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系統地了解和掌握經典物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的同時,結合各專業的實際,充實現代物理學、交叉學科以及高科技知識,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素質,培養符合新世紀要求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系列補充教材的章節目錄體系如下:

系列補充教材1

物理學與生命科學

第一章 力與機械運動

第二章 生命科學與熱物理

第三章 生物電磁學及其應用

第四章 無處不在的波

第五章 光在生物和醫學中的應用

系列補充教材2

物理學與信息科學

第一章 光纖技術

第二章 微波技術

第三章 電子束技術

第四章 超導電技術

第五章 發展中的光計算技術

系列補充教材3

物理學與材料科學

第一章 表面探索技術和力學

第二章 微觀熱學與熱分析

第三章 光與材料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能帶理論和導電性

第五章 材料與電磁場

系列補充教材充實了基本教材的內容,加強了學科間的滲透、交融及綜合。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更新教學手段

計算機技術對教育手段的變革已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我們為解決大學物理學時少與物理學內容容量大的矛盾,為解決大學物理教學公共性與各類專業特殊性的矛盾,針對大學物理課程的特點,建成并開放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網站。有效利用教學資源,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物理教育課程的整合。

大學物理課程網站教學資源豐富,有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授課教案、習題解答、實驗指導、教材及參考書目、課程描述;課程負責人簡介、主講教師簡介、教學隊伍結構簡介;自主學習、教學評價、教學錄像等,運行良好。不斷維護更新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網站內容,每年更新率大于20%。根據實際自行設計制作了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使用高水平多媒體教學課件,針對所采用的不斷更新的教材,及時更新、修改、充實大學物理電子教案。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對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的高超編輯功能。在大學物理電子教案中,我們通過將微觀過程實施宏觀模擬、將瞬變過程轉為定格分析,進而使某些物理問題變抽象為具體、變動態為靜態、化枯燥為生動,使物理演示實驗、圖示說明、物理模型、物理過程等方面的教學在感知上更加形象生動,其意象內涵更加豐富深刻,彌補了單純用粉筆在黑板上板書的不足,幫助學生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感知、抽象、建模和應用。

針對各專業的特點,將學科專業知識和現代高新科技知識融入物理教學之中,倡導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積極組織引導學生開展課外的自主研究性學習,利用現代網絡教育技術和多媒體教學功能,將自行編寫的《物理學與生命科學》、《物理學與信息科學》、《物理學與材料科學》系列補充教材講義在大學物理教學網站運行,將理工科通用的大學物理基礎知識與各專業所需的對口內容結合起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素質。

學生可根據自己專業的特殊性要求,在課外自由鏈接瀏覽與自己專業密切相關的大學物理補充教材內容和重點教學內容,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在開放和直觀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更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促進大學物理分層次、跨學科的學習。

該教學方式有利于解決大學物理學時少與教學內容容量大的矛盾。

五、育人成效顯著

實踐表明,公共大學物理課程分層次、跨學科的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能具體體會到物理學在其自身所學專業中的重要性,并將物理學的學習與所學專業的發展需要密切聯系起來,極大增強了學習物理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提高了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質量,成效顯著。大學物理課程已成為學生最受歡迎的公共必修課程之一,被評為精品課程。近幾年,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榮獲多項各級大學生競賽獎。

課題組教師在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中,提高了教學研究水平,近三年發表教學研究論文20多篇。

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的特色主要表現為:充分發揮了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個性發展的優化結合。新的教學模式既能保證理工專業對物理知識的公共性需求,同時亦能兼顧各類專業自身特點的特殊需要,有利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提高科學人文素質,養成良好的物理思維品質,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較好地體現了“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培養人才的基本原則,順應了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學科綜合化整體化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金吾倫. 跨學科研究引論[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1-14.

篇7

關鍵詞:物理實驗;素質教育;高考;關鍵問題

物理實驗能夠發現物理規律,建立物理理論。在物理學中,許多規律都是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如帕斯卡定律、歐姆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等。其中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就是法拉第經過十年不懈的實驗研究發現的。物理實驗能夠驗證物理假說,檢驗物理理論。如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是統一的理論論證的得到。物理實驗能夠完善理論體系,發現物理理論。如電子的發現到核式原子結構模型再到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原子結構的理論在不斷地實驗探索和理論研究中逐漸完善和發展。因此,實驗在物理學的發展中有著巨大的意義和推動作用。

近年來,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做了很大的努力,對小學和中學的實驗室實驗儀器、電教設備進行配套建設。重點中學的儀器設備已經相當完善,一些普通中學的輔助設備也得到了更大的豐富,這為我們的實驗教學提供了物質基礎。然而,實驗教學方法過于簡單化、實驗過程形式化、實驗結果唯一化的現象,學生的物理思想,實驗方法,探索的能力得不到預期的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普遍較弱。另外,有些教師認為講好實驗比做好實驗更重要,把物理實驗課變成了純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對實驗這樣的處理方法,會在學生的認知中造成重理論、輕實驗、輕探究的印象,學生以“背實驗”代替“做實驗”,其實驗技能必然得不到提高。那么,如何來加大實驗教學力度,改進實驗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以推進物理實驗教育,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加強教師自身能力的培養

注重教學理念的轉變,加強理論研究,以及不斷提高理論素質和業務素質。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學習新課程理念,認真研究教材和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能力和興趣能在課堂實驗教學中有顯著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學和研究工作,并促進實驗教學的改進。組織實驗教師進行說課活動、集體備課、相互學習,組織教師之間進行實驗觀摩講座、聽課、評課,提高實驗教師實驗教學藝術和組織實驗的能力。

二、實驗課與理論課一樣重要,要認真備課

把實驗課和其他課同等對待,認真備課,編寫教案。此外,教師應該提前預做實驗,以獲得第一手資料,了解每個實驗的關鍵步驟,這樣才能取得主動權,做到心中有數。許多老教師,講課經驗豐富,每個實驗在他們心中了如指掌,每次上課之前也要認真預做。因為時間條件變了,因素也隨著變化,只有預做才能萬無一失。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好的實驗,上課前教師應該做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檢查每一組儀器。檢查每組儀器一定要認真,首先從數量上、規格上檢查,其次要檢查每一件儀器是否可用。考慮到實驗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還應有備用的一些儀器,以便及時補充更換。許多教師認為這是實驗室助理的事,不予重視,實驗開始,才發現問題,儀器不可用,使部分學生不能進行實驗,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三、認真上好學生分組實驗課,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實驗操作技能

分組實驗多以測量性、驗證性和實用性實驗為主。為了提高學生分組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手、眼、腦并用地進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動。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教師完成某種過程,而在于通過某種活動促使學生在行為上發生某些重要的變化,如在學生身上引起的認識上、理解上、技能上、態度上的變化。在教學中,教師的積極引導下獲得物理知識,通過積極參與令學生印象深刻,并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

四、做好課堂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技能

教育學理論表明,完整的觀察技能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感官的知覺,一個是思維判斷。感官的知覺一個是視覺感知,一個是聽覺感知。課堂演示實驗為視覺感知、聽覺感知、思維判斷提供了沃土。

在做演示實驗時,教師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讓學生做。課堂演示實驗能具體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強學生的感知。不僅可以成功地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有利于物理知識的形成、擴大和深化,以及發展學生的智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物理現象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注重觀察實驗發生的現象,產生條件和特點。例如演示自由落體現象,可以多做幾組對比實驗。通過對比,學生不僅可以糾正錯誤觀點,也可以對書中一些重要的知識點進行強化理解。

五、從實驗中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更好的學習物理知識

興趣是學生學好任何一門學科最強大的動力和最好的老師,每個學生都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物理科學實驗就是打開物理學科大門的金鑰匙。通過教師科學合理和令人信服的演示實驗,學生自己的合作探究實驗,一旦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他們會深深地愛上實驗、愛上物理,就不會出現知識死記硬背從而導致的怠學現象,使學生能輕松地學習物理,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樂趣,真正做到“快樂學習”。

一個精心設計的實驗安排在正確的時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活躍課堂氣氛,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找出對知識的渴望,使整個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也可以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深刻領悟到物理的神奇,物理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原來的物理現象和物理知識的應用無處不在,原來通過努力也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實驗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就會散亂而沒有目標,不能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因此,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能夠幫助學生迅速建立起新的認知結構。

例如,在做《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設計時,

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是物體的加速度與受力和自身的質量有關,教師可以提出下列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

研究一個物理量同時與兩個物理的關系,應采用什么方法呢?學生很容易聯想到初中實驗經驗――控制變量法,并能準確地回答這個實驗需要分為兩個步驟:首先,要保持質量一定,研究加速度與合力的關系,再保持合力一定,對加速度和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針對第一步實驗,教師繼而提出第二個問題:如何測量加速度和合力?學生容易聯想用打點計時器對加速度進行測量,測量力,學生的第一反應是使用彈簧秤。教師可以追加一個問題:如何確保每次實驗合力不變即彈簧秤示數的平穩?如果不能又該怎么辦?引導學生放棄彈簧秤,用重物牽引繩子去牽引小車。放置好附帶定滑輪的水平木板,連接好打點計時器、小車、紙帶、繩子和重物。此時提出第三個問題:重物的重力能表示出小車受到的合力嗎?

教師引導學生對小車進行受力分析,從而得出除了受到重物牽引之外,還有摩擦以及紙帶的阻礙作用不可忽略。引發學生思考如何消除阻力的影響,聯系伽利略斜面實驗的經驗,將木板傾斜適當的角度。

七、變結論考核為過程評價

美國課程理論學家斯塔弗爾比姆說:“評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傳統的實驗考核是重結果輕過程,重數據輕內心活動,重實驗試題輕操作的技能與素養,最終將導致不會做實驗,只會說實驗。實驗教學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改變實驗評價機制。變終結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變單一性評價為多方位評價,關注學生的實驗結果,更關注學生的實驗過程。我們采用記錄學生實驗檔案的方法實現了這一轉變。例如,設計出一個獨立完整的實驗,分析出一組錯誤數據,提出一個創新的見解,制作一個小小的教具,教師都應該給予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這種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認清自己的優勢,增強自信心。這樣,前期實驗設計,課堂實驗過程實錄,后期實驗數據處理、完成報告等均納入計分之列,很好地保證了實驗效果。

八、課間多與學生接觸,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強化課堂管理

教師可以利用課間時間加強對學生的接觸,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可以指導學生課下如何學習、學什么、怎么學。

班里的學生比較多,在實驗中,教師照顧不過來,一些學生便會在實驗中“開小差”,小組中只有一部分學生在實驗,其他人只是在記錄甚至抄襲實驗結果,達不到實驗探究的目的。將學生分組,讓對物理有興趣、責任感強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實驗設備、實驗室安全的監督和管理,達到小組共同實驗、共同提高的目的。

總之,實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驗不僅能為學生獲取知識提供思路和方法,而且是獲得新知識借助的支柱。掌握物理實驗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它的功能,有著重大的意義。它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實驗效果也就大大提高了物理教學效果,進而提高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使學生從被動的學變成主動的學,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學導式 學案 自主學習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Stud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of Learning-guided

SUN Ying, WEI Zhongxuan, GU Juan

(College of Defense Engineering, PLA Univ. of Sci. & Tech. , Nanjing 210007)

Abstract Starting with conception and meaning about teaching mode of learning-guided, didactical fundamental is studied, suggestion of didactical structure is presented, the merits of didactical research is analyzed. By way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and its learning-case, direction of study method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of self-determination learning is focused, better teaching effect is gained.

Key words learning-guided; learning-case; self-determination learning; teaching mode

20世紀90年代后,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實踐教育等熱潮在我國廣泛興起,自主學習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高校在教育觀念、政策制度、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資源建設以及校園環境等方面的發展都考慮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關注教師“如何教得更好”的較多,而圍繞學生“如何提高學習能力”關注不夠。自主學習能力較弱仍是目前許多大學生在“學”的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我們以理論力學課程為平臺,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嘗試,實施學導式教學,核心是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學案引導學生進行目標明確的、有序的自主學習,注重學法指導和學習能力培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1 學導式教學模式的概念與內涵

所謂學導式教學,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教材、參考資料和必要的講解,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學導式教學強調學在導前,先學后教, 讓學生“學”在前面,進行“自學—解疑—精講—演練”,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知活動視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充分利用“已知、已會、已能”去主動獲取“未知、未能”。①從而達到在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基礎上,滲入教師的正確引導,使教學雙方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根據學導式教學的特點,必須進行學案設計。學案是教師在學習理論、教育原理的指導下,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從學生的角度設計的,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創新的導學材料。與教案不同,學案是針對學生學習而開發的一種學習方案,它著眼于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學習能力,它側重使學生“會學”。②學案既是學生自導(預習)、互導(學生課堂討論)的依據,又是教師課堂教學實現師生互動合作的依據;是師生共同擁有的學習方案。

2 學導式教學的基本原則

教育專家葉瀾說過:“課堂教學的豐富性主要是在過程中展現。若要使其豐富性發揮積極效應,則必須改變課堂教學只關注教案的片面觀念,樹立課堂教學應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過程的新觀念。”③筆者認為學導式教學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主體性原則。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關注整個教學過程,把工作重心從研究如何講好課的“教案”轉變到研究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的“學案”上來。要充分考慮安排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增加其課堂上獲得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去感知、觀察和思考問題,使其處于一種能動的學習狀態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其學習的主體意識和自學能力,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2)靈活性原則。教師在了解學情,實施課堂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形式上應豐富多彩、靈活多樣,不能生搬硬套,更應根據課程性質、學習對象和學生自學能力等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

(3)創新性原則。創新需要思考、需要思維的自由度。因此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開放的學習環境,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創新,要允許學生沖破規范。問題設置要科學、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層次和梯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探索中創新。

(4)取舍性原則。課堂教學一方面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把問題議深議透,另一方面,教師要控制好節奏和方向,不能天南海北隨意亂侃,跑題太遠。哪些內容講、哪些內容議,哪些內容完全自學,都要認真設計進行取舍。學案也不能包羅萬象、面面俱到,內容要有取舍,不能過細過全,要適當“留白”,要留給學生思維和探索的空間。

3 學導式教學的組織實施

學導式的教學程序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引導自學、研究深化、鞏固提高。④

(1)引導自學。變傳統的課后練習為課前作業,即課前學生根據教師精心設計編寫的學案提示進行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查閱參考資料,了解學習目標,初步理清教材基本內容,思考、探索學案設置的問題答案,記錄學習中的難點。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學導式教學的重點在學案編寫上,高質量的學案是成功實施學案導學的基礎。編寫學案沒有固定的模式,應該是怎么樣有利于學生主動學就怎么編制學案,怎么樣能更好地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感悟方法、養成習慣、提高成績、健康成長就怎么編制學案和使用學案。⑤我們根據理論力學課程特點設計以下內容:學習內容與學習目標,背景材料與準備知識,學法指導與重點解析,思考與討論,學習效果檢測,拓展與提高,學習體會及難點記錄等。由于有了充分的課前學習,在課堂上教與學都有了明確方向,教師只要幫助學生釋疑解難,對重點問題進行深入剖析,而不是面面俱到。例如動力學中,動力學普遍定理(動量定理、動量矩定理、動能定理)的內容,原來用傳統講授式教學至少需要14~16學時,而且因為這部分內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物理課程中已學習過,學生沒有新鮮感,上課不愿聽,但課下又不會做題。實際上這些內容是理論力學的難點內容,研究方法和思路與中學物理和大學物理是有區別的,而且題目千變萬化,十分靈活、難度較大,教學效果往往不大理想。采用學導式教學,這部分內容學生根據學案指導,自主學習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比較容易的。課堂上教師重點解決大學物理較少涉及的內容,比如動量矩定理側重“相對質心的動量矩定理”和“剛體平面運動微分方程”,動量定理、動能定理側重“剛體和剛體系統”以及“普遍定理綜合應用”,只需10學時就可完成,效率較高,學生在課堂上也較少厭倦感,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

(2)研究深化。學生通過小組研究的方式自己提出問題、回答問題,進行合作性學習。在自學的基礎上獨立思考、進行解疑,也可以思考題為依據,選擇重點問題和有分歧的問題展開討論。 當然教師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要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學習中遇到的障礙、薄弱環節等等。教師就出現的問題進行精講、解疑釋惑、做好歸納總結,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準確、系統化。對于難點問題要抓住要害,講清思路,以起到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尋找出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比如運動學的研究內容無非是各種運動量,如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不少人往往有思維定式,解題喜歡依照原有的大學物理甚至中學慣用的思路和方法,有些學生按照過去的解題經驗,對概念的理解往往過于片面甚至錯誤,這些錯誤的概念(比如認為角速度就是“某點的角速度”,見到圓輪就認為是定軸轉動等等),在處理過去的特例時也許不會顯現什么問題,但推廣到現在的一般情形就行不通了。因此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否則的話,越往后就越會感到寸步難行。教師的引導要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比如告訴學生雖然有些概念是過去熟悉的,但不等于你對它的本質有準確的理解。多數情形下,出錯原因往往就是某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所以,對基本概念要認真理解,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特別要改正以前已經先入為主的錯誤概念。理論力學課程各章的內容是相互關聯的,一步沒趕上,步步趕不上。因此從一開始就要養成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堂討論的習慣,大家一起討論可以澄清模糊的概念,容易找到自己錯在哪里。實際上影響解題思路的“坎”往往都是一些最基本概念的誤解,把這點弄清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3)鞏固提高。學生通過對疑難問題的積極思維、探究、討論和練習,對學習內容進行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理論力學是一門十分注重細節的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可能死記硬背”,因為題目靈活性非常大,每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題目只是所給條件或約束稍稍改變一點,就有完全不同的解題方法和結果,所以死記硬背每一道題求解過程或公式是沒有用處的。求解問題的關鍵是“掌握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習題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例題學習和習題訓練,注意細節和概念的準確,養成良好的解題規范,習慣成自然,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受益一輩子。要引導學生從例題和自己做過的習題中總結歸納,加深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這就是學案中設計“學習體會及難點記錄”一欄的目的。這是一種思維的訓練,也是學生將來在工作中所必須具有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訓練。

4 學導式教學的研究價值

理論力學內容經典、邏輯嚴密、程序化很強,教材表述規范,參考資料較多,比較適合在“學案”指導下的自主學習。采用學導式教學,讓學生知道教師的授課目標、意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數學物理基礎,對有交叉的內容自行選擇取舍,避免課堂上重復“炒冷飯”。課堂教學中,學生目標明確、思路清晰、還可節省做課堂筆記時間,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對問題的理解和深化上,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不再是機械地聽講和記筆記,而是需要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查資料,自己動腦筋鉆研,才能在課堂上闡述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學生自主、直接、快速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思考更積極主動,思維也更科學,自學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在中學乃至大學物理中,一直不習慣應用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去進行邏輯推理,而是采用簡單的主觀想象去代替理性思維。對基本概念和理論往往僅從感性方面去理解和分析,不注意掌握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僅急于算題對答案,重公式套用、輕圖形分析,對所得到的結果也不分析其力學意義。這種用主觀臆斷代替理性思維的不良習慣,嚴重阻礙了學生在理論指導下,有目的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用學案引導學習是改革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學案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引導性材料,學生根據學案進行有序可控的自主學習。學案中精心設計的有層次有梯度的思考問題及學法指導可以使學生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減少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偏差,逐步克服不良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學生經過課前的充分準備,已獲得了對新知識的初步認知,課堂上具備了展開充分討論的前提條件,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師生雙向交流的場所,而且交流互動可以更加深入和拓展。此外,學案還彌補了應用多媒體課件信息容量大,不便于學生筆記和長期記憶的不足,使課堂效率大幅提高。教學過程中師生間更加民主和平等,課堂教學更加有活力,教學不僅是傳承書本知識,更成為充滿激情與智慧碰撞、張揚個性、創新發展的活動過程。

5 結語

學導式教學模式以學案為載體,教學重心從“教”移到“學”上,強調學法指導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符合現代教學理論和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1年獲得第八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個人賽一等獎1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和優秀獎55人。⑥運用學導式教學模式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加強,“學會學習”的目標初步實現,為學生進一步開展研究性學習創造了條件,也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 張大生,劉學浩.再談學導式教學法[J].中國教育學刊,2009.8:63-65.

② 譚金鋒.實施學案導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0(3):69-71.

③ 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師之友,2004(1):49-53.

④ 張寶書.軍隊院校教育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4.

篇9

關鍵詞:美育;機械基礎;教學;滲透

機械基礎作為高職、中職學生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在傳統的教學中,教者往往慣于采用邏輯推理方法,通過嚴謹、周密、絲絲入扣的演繹、論證、推理,把完整的理論框架和有關內容構成一個有內在聯系的邏輯體系,傳授給學生,學生也通常采用異常刻苦、勤奮的學習方法攻讀它,這無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挖掘學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內容,實施教學就可降低教學難度,例如,在機械基礎教學的同時,實施美育教育,挖掘機械基礎課程及教學中美的潛因,則會增加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何謂“美”,朱光潛先生在他《談美》一文中說:“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心,她是心物婚媾后的嬰兒”。可見,美的形成須具備兩大要素:潛能、潛因。具有審美潛能的主體與具備美的潛因的客體相互作用,然后生一種引起心靈愉悅的主客之間的和諧狀態。這種和諧狀態就是美。機械基礎教學正具備這兩大要素,因此,在機械基礎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完全可能而且必要,使得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1.機械基礎課程中的美的潛因

有人說,機械基礎課程枯燥、艱難,美從何言?其實,只要我們深入鉆研,細心品味,就可發掘大量美的潛因。機械基礎本身的內在邏輯對稱等具備的審美因素,只是我們未加考察而已。自然人生的美涉及機械基礎內容比比皆是,藍天中的航機,碧水里的海船,綠地上的汽車,那賞心悅耳的流線外型,不正是為能減小阻力、提高速度而設計的嗎?而竹子挺拔不折美如畫之因恰恰是壓桿穩定原理的體現。倘若用眼看,而用心去悟,美就更多了,我們不妨再舉幾例如下:

例1 牛頓第二定律 ,可謂眾人皆知,但學習運用時,往往是“就事論事”,死代公式,根本談不上其美。然而看起來如此簡潔的表達式,原則上卻可以解決一切工程力學問題:動量定理、動能定理,均可由它演變而來。透過這三個字母,我們可以看到: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和加速度的矢量性、瞬時性、相對性無一不躍然紙上。于是順藤摸瓜,運動學的一系列知識也全然清楚了。因此, 完全可視為一首好詩。它所具有的完善性和囊括經典力學的偉力,它的和諧、簡潔不知博得了多少人的贊嘆和驚異!類似的,靜力學平衡方程、超靜定結構中的力法方程等,都可視為精妙絕倫的優美詩篇。

2.機械基礎教學中滲透美育的作用

從上述可見,機械基礎是美的,我們應將其滲透到教學中去。這對我們的教學大有裨益。具體地說,滲透美育至少有以下兩點作用。

2.1. 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之一。它能把學生的學習精力由被動轉化為主動。機械基礎中原來認為一堆干巴巴的公式,枯燥無味的題海,若從美的角度去審視它、研究它,就會感到是一種享受,從而興趣陡增,深究不止,學得活潑豐動了。

2.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學生對美的判斷是具有一定能力的,如學生在解答習題或實際問題時,若最后得出的結果雜亂無章,缺乏簡潔和諧的形式,就會對自己的“發現”產生不信任感,而這種“直覺”往往就是正確的。這就是美育的作用,可稱之為“以美啟真”。其發生作用的機制,是美感和理智感的內在聯系。人類主要的這種社會性情感――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這種聯系和制約,歸根結底反映了客觀存在的真、善、美的一致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美育,就可以指引學生按照“美”的法則去探索“真”的知識。如前所云,機械基礎中不少公式的簡潔、對稱、和諧是人所共知的。材力中四種基本變形的對應,塑性材料與脆性材料的對應,機械傳動中摩擦傳動與嚙合傳動的對應及其中摩擦輪傳動、帶傳動、齒輪傳動、蝸桿傳動、鏈傳動的對應等等。如果學生具備了美的思想,就能居高臨下自己總結出機械基礎內部的聯系,推導各種對應關系,假如只看到公式.看不到聯系,就會感到枯燥,不覺得生動了。我們要讓學生從美的高度,看到理論的簡沽和聯系的豐富多彩,能用簡單的理論去解釋變化萬千的世界。這樣,學生的視野就覺得一下字開闊了,對科學的追求就產生了強大的動因,就會帶來科學的創造。

3.課堂教學中美育的滲透方法

首先,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實施美育滲透,離開了教學內容,就會沖淡主題。因此教師應將機械基礎教材中美的潛因與一般的知識性內容組合在一起化到自己的頭腦中并與自己已有的審美經驗、知識相融合,然后,再將它們和諧地組織并物化在教案之中成為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再通過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學內容隨著優美、恰當的教學形式作為一種信息進入學生的感覺通道傳遞到人腦,并通過大腦中已有“圖式”的同化,順應和加工形成新的形象、觀念。例如,在進行壓桿穩定教學時,我們可對“竹節美如畫”分析如下:無節竹(實際不存在)相當于一根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壓桿,其穩定性最差,為了保證桿挺拔的外形,在橫截面積相等的情況下,空心要比實心更為合理,其軸慣性矩遠大于實心,因而穩定性好,更主要的是竹每隔一小段就生出一個硬節來,這就相當于增加了多個約束,從而大大增強了竹的穩定性,這就是竹能“挺拔不折”的根本原因。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領悟到了美竹的結構與力學是相通和互溶的道理,又對壓桿穩定的相關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必要的教學手段輔助美育的滲透。如語言:表達須清晰、生動形象,有節奏的輕重快慢、高低起伏的變化,以及含蓄、幽默,富有邏輯性等。動態:教師配合恰當而優雅的表情、手勢和姿奪,以“姿勢”助說活。板書:簡潔明了,書法優美。教具:要直觀大方,能說明問題,并放置恰當等等。課件:立體直觀,生動再現整個過程。創造一種課堂教學美,使學生確確實實感到機械基礎內容美、形式美、教學美,從而激發學生發自內心的學習力學的欲望。

篇10

一、課堂教學理念

課堂教學理念決定著課堂教學行為,決定著課堂組織形式,更決定著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質量觀。《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信息的能力……”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參賽者的課堂教學面目全新,讓人感到一種時代氣息。首先,每一位參賽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確定,除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還確定了情感目標及德育目標。其次,教案明顯備出了師生互動及講、評、議等環節,備出了探究性學習的方向和預期的目的。

二、課堂教學模式

本次賽講內容為高一物理教材中“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高二物理教材中“波的干涉”和“多普勒效應”,從難易程度的定位上看,“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是整個高中物理的核心內容,是重點又是難點。“波的干涉”和“多普勒效應”雖不屬于重點內容,但不易被學生接受和認識。而每一位選手卻能以不同的教學模式向學生展示全新的教學內容,主要突現為:

1.“情景―問題―活動”的教學模式,喚起了學生學習的好奇性和學習興趣

例如:“多普勒效應”教學中:

情景1:鳴笛的汽車從校外疾馳而過時,你能否從汽笛聲中判斷出汽車是靠近還是遠離?

情景2:當你坐在疾馳的汽車上時,你能否從聽到的汽笛聲中判斷出汽車是在超車還是會車?

教師邊講述邊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實際,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提出問題。

問題1:你是怎樣判斷的?

問題2:聲音變化的實質又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問題的討論,先獨立后合作,先思考后評議,最后教師點評歸納。

……

這種按照“情景―問題―活動”的教學模式,優化了課堂組織形式,對完成本節教學內容起到了先導作用,特別是像這種教學要求不高,但又必須讓學生知道并掌握的相關內容,更顯得精彩。

2.“多媒體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模式

多媒體與信息技術的應用,增大了課堂知識的容量,展示了形象、直觀的物理模型,呈現給學生一個豐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如:在“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中,選手們用動畫的方式展示了兩輛汽車相撞的物理情景,驚險,劇烈的場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體會到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及其特點,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3.“科學探究”與“實際取舍”的整合模式

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中,為了探究加速度,質量和力之間的關系,選手改變了課本中的實驗裝置,采用上下雙層導軌實驗,不僅使實驗更為直觀,同時為準確測定兩小車各自的位移提供了方便,從而順利得出:“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這一結論。在“牛頓第三定律”教學中,選手在條件允許時,改變課本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探索實驗,既有效完成教學內容,又培養了學生動手的能力和思維的習慣,可謂“一箭雙雕”。事實證明效果良好,被認為是本次大賽的一個亮點。

4.“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整合模式

當今社會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科學的整體化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所以,在自然科學的教學中如何貫穿人文素養,不僅是對具體科學的傳授、現象的羅列,而且要求我們更應挖掘教材,寓人文精神于自然科學的探究之中。這種模式在本次大賽中屢見不鮮。例如:在“波的干涉”中體現出微粒說和波動說的對立是符合人類的認識規律的,也符合辯證法思想。

三、課堂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在看到參賽者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深刻的認識到現行教學中,特別是伴隨新課標的實施,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主要有:

1.傳統與創新的關系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誠然,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沒有進步。在整個大賽中,盡管新課標理念自始至終貫穿在教學中,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自主性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有新的突破。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的方式方法。畢竟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知識本身有承前啟后的過程在內。教學過程要求教師把人們長期積累的知識和對自然規律的重大發現,按照學生的一般認識規律以及物理學科的特點加以組織整理,再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生動地加以講授,讓學生去認識并學習,既可以節省學生的時間,同時也能讓學生學習少走彎路,且有信息傳輸密度高,知識容量大的特點,特別是對經典物理理論尤其如此。所以,課堂創新要有“度”。

2.多媒體與實驗的關系

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豐富了物理課程資源,突破了傳統課程的狹隘性,突破了時空局限性,網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教師和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路,極大限度地拓展教學空間,提高教學效率。但是所有的信息資源都不能代替實驗。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大多數信息資源是人為因素形成的,甚至有虛擬成分在內,它不能完全再現規律的本質。而物理實驗以其獨特的手段揭示自然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是人們根據研究目的,運用科學的方法,精密的儀器,人為的控制或純化某種自然過程,使之按某種進程發展,同時在盡可能干擾的情況下進行觀測,以探求該自然過程的本質。另一方面,信息常常是被動的等待現象按照設定的進程發展,而我們僅僅對過程進行記錄和應用。特別是實驗的實際操作性,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是其他任何媒體都無法替代的。

3.投影與板書的關系

投影儀與物理教學的整合,既節省時間,又帶給學生視覺上上的沖擊,但它不能代替黑板。原因是:一方面,教師板書能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時間。另一方面,板書過程是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體系和建立知識結構網絡的過程,同時板書作圖還能對學生起到示范作用,特別是規范幾何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