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鄉村教師隊伍構建理念
時間:2022-07-01 09:12:33
導語:新公共管理鄉村教師隊伍構建理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管理職能主要是掌舵而非劃槳。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在公共事務、社會事務的管理中應是政策的制定者而不是執行者,為了縮小政府規模,節約成本,提高政府運作效率,政府應該集中精力做好決策工作(即掌好舵),而把具體的服務性工作承包給私營企業和非營利性機構去做,這樣才能成為一個能夠治理并善于治理的政府。
2、政府應該注重引入競爭機制。新公共管理主義者認為競爭有許多好處,最明顯的好處就是能夠提高效率:即投入少產出多。
3、政府應重視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質量。新公共管理主義者認為政府應重視管理活動的產出與結果,提升績效測定和評估的作用及影響,主張放寬嚴格以法規、制度控制為主的行政規制,而實現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指標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由此而產生了現代所熟知的三E理論,即經濟、效率和效益等三大變量。在此背景下,新公共管理主義者強調創建快捷、有效的新型公共服務體系,將公平與效率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二、農村義務教育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
1、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低,待遇差,地位也不高。“待遇是影響教師供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當前我國實行的是“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其落腳點是縣財政局,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縣城內師資分配不均的狀態,卻成為了實施教師定期合理流動的最大障礙。我國的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工資增長緩慢,各項福利、待遇和津貼補助難以落實。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工資顯然要低得多,這樣給農村教師帶來了很大的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降低其工作熱情而且導致其社會地位低下,加重了現有教師的流失率和貧困地區學校乃至廣大農村學校教師優質教師的短缺問題。
2、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老齡化問題嚴重(1)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專業學科結構不合理。在農村,大都很重視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文基礎知識學科,而對音、體、美等藝術類及綜合活動學科卻極少關注,這些學科教師很少,并且這些課程沒有教師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很多學校要么就不開這些學科,要么就由其他學科老師兼任。(2)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老齡化問題嚴重。由于現在農村教師待遇低,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紛紛外流,而大多數的師范類大中專畢業生也不愿意再回農村就業任教,義務教育階段的老教師又一般都是90年代由民辦教師轉正為公辦的教師,所以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老齡化問題嚴重,另外,這些老教師觀念落后,知識結構老化,教學能力、水平難以提高,仍延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模式,間接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無形中就影響到了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
3、農村義務教育優質教師資源欠缺。第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職稱比例與城市相比差距較大。教師的職稱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農村中小學教師職稱構成重心普遍低于城市和縣鎮水平,尤其是具備高級職稱的農村中小學專任教師所占比例更低。“2007年全國小學中高級職務教師比例為48.2%,城市高于農村9.5個百分點以上。貴州、陜西農村小學中高級職務教師比例均低于30%,城市高于農村15個百分點以上。全國初中中高級職務教師所占比例為48.7%,城市高于農村19.2個百分點。貴州、甘肅、陜西三省農村初中中高級職務教師比例均低于30%,城市高于農村25個百分點以上。第二,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農村大部分教師都是在應試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很大一部分教師又是出民辦教師轉正而來的,所以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他們腦中根深蒂固,他們一般都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過分強調知識體系和結構,忽視學生心理情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培養。相當數量的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從而使農村教育工作的敬業精神下降,另外部分教師對于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很淡薄。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專業化程度低直接制約著農村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應用新公共管理理論,提高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水平
1、政府掌舵,建立資源共享管理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該創新教育管理體制,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逐步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教師隊伍管理和分配機制,促進城鄉教師資源配置不斷優化,教育資源能夠互動共享。在資源調配上,確保教育經費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縮小城鄉教師工資收入水平的差距,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確保了教師基本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2、引入競爭機制,建立合理的農村教師流動制度。新公共管理是對韋伯僵化的官僚模式的批判,它以采用商業管理的理論,引人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以及公共服務質量為特征,被描述為一場追求“三E”(economic,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即經濟、效率和效益)目標的管理改革運動。德國學者認為,應該把增強競爭意識作為培訓的一個重要目標。“全球化導致教育與培訓的重組,使我們不得不增強競爭意識;競爭帶來的優勢,如效率和效力的提高、公平、合格等,與公共管理目標相一致等”引入競爭機制,有利于人才的合理利用,提高效率。在農村義務教育中,通過引入競爭機制,促進教師間及學校之間的良性競爭。另外,在農村教師的流動中,也同樣要引入競爭機制,同時要給所有教師發展機會,普遍提高農村教師素質。不要把發展機會過分集中于某些教師,不要人為制造教師發展差異,要為所有基礎扎實和有發展潛質的教師提供發展機會。
3、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面對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如何改變計劃的經濟時期“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做法是政府要面對的問題。在學校財政經費的投入上面,改變計劃經濟時期的作法,根據結果而不是預算進行投入,提高農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總之,中國的教育資源配置應堅持教育資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提倡合理競爭。
- 上一篇:法學教育職業性走向
- 下一篇:公共管理倫理缺失原由及策略
精品范文
10新公共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