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源管理
時間:2022-03-16 02:14:00
導語:稅源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企業轉制過程中稅務部門介入不夠,導致稅款流失。目前,體制改革,企業轉制,使原國有企業的稅收比重越來越小,股份制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稅收比重越來越大,給稅收征管帶來很多困難。在對破產倒閉管戶實行清算過程中,大多數納稅人能夠依法接受清算并清繳欠稅后辦理注銷登記,但也有少數納稅人在被稅務機關列為非正常戶后找不到法人或其他代表人,既不申報,也不申請辦理注銷手續,導致部分稅款流失。對于改組的企業,則由于稅務部門介入不夠或完全不能介入,原企業所欠稅款無人承擔,成為死欠,而稅務部門在這方面卻又顯得無能為力。還有某些企業不能按規定及時辦理稅款結清和發票繳銷手續,導致更大的稅收流失。
(二)稅務機關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運用不合理,導致稅收征管職能弱化。由于內部分工管理不夠統一和規范,使得本應協調一致的工作時有脫節。主要是某些基層征收單位,雖成立了專門的稅源管理科,配備了專職人員,但是就戶籍管理來說,稅政管理科也有專門人員負責,這樣就造成了人員浪費,且責任不明確。
(三)稅務機關內部某些工作人員對稅源管理工作認識不足,導致稅源管理流于形式。尤其是對重點稅源的掌握與管理,通常分析比較膚淺被動,說明不了深層問題,沒有給予重點稅源足夠的支持,導致稅源流失。再者,從重點稅源企業的特點來看,由于企業規模大,分支機構多,核算頭緒多,納稅環節多,如果監管不力,極易發生偷稅與逃稅行為。事實上,前些年對重點稅源的監控,只是表面上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稅款實現和繳納情況,實行的是粗放型控管,橫管不到邊,縱管不到底,沒有實現真正意義的控管,重點企業稅收流失嚴重。對于某些地區來說,其支柱稅源也沒有被給予足夠的重視。
(四)計算機信息系統應用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就目前來說,盡管在微機化管理方面做了巨大努力,前進了一大步,在某些地區,稅收征管方面的大軟件已經開始運行了,但是此類軟件通常都存在著問題,在運用時常造成錯誤,因此有時不得不另外搞一些人工處理程序,不僅增大了工作量,更增加了工作難度。而且如果不及時糾正錯誤,會帶來更多的錯誤,最終導致整個計算機系統失靈和不連貫。而稅務人員計算機應用水平普遍較低,不能將計算機做為管理稅源的有力工具,導致工作效率不高。
二、加強稅源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稅務部門應在改制過程中積極主動地介入企業,摸清稅源底數。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稅務機關有對改制企業的納稅情況進行監督管理的權利,雖然在此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阻力或其他不利因素的影響,但作為稅務部門,有權利也有義務防止國家稅收的流失。針對當前現狀,稅務部門應和當地體制改革辦公室、國資局、企業主管部門建立長期的聯系制度,做好企業轉制前的管理工作,保證稅款的清繳入庫,防止稅款流失;同時對轉制后的企業進行跟蹤調查,從新企業的辦證戶籍管理一直到稅源的預測、監控,真正起到稅前監控和稅源培植的作用,保證稅源的穩定增長。稅務部門可以根據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結果認定改制企業的納稅情況,或者在必要時,派稅務稽查人員對其納稅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征收部門的外勤人員對轉制后的企業要做到腿勤、嘴勤。要了解企業的生產工藝、流動資金的投入及存貨狀況。轉制后的企業看上去沒有原有的國有企業龐大,其實不然。原國有企業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轉制后的企業包袱輕、資金充足,上馬的項目新,有潛力、有后勁,運行效率高,生產規模和銷售情況較好。如果稅源管理和征收管理到位,稅收收入就會增加。
(二)重新劃分機構職能,建立和規范稅源監控體系,是鞏固和完善新的征管模式的必然選擇。為真正體現“管為基礎,從源頭上控制”的原則,稅務部門應明確稅源監控主要在于真正落實“管事”的問題,做到“管事”專門化,科學合理設置崗位,明確職責,流程銜接,監督考核到位。具體做法如下:
1.建立事前稅源監控體系
稅源監控不能坐等納稅申報,要變被動為主動,跳出辦稅服務廳這個范圍監控稅源。
(1)設立稅收公共關系機構(崗位),延伸稅收服務,分類指導辦稅。
稅收服務工作具體,納稅人掌握的稅收信息充分,主動申報納稅面就寬,申報質量就高,稅源主渠道就通暢。
(2)實行專業化日常稽查,充分發揮監控稅源的主力作用。
日常稽查組織和辦稅服務廳通常是在一個行政負責人的統一指揮、協調之下,具有征管信息來源充沛,打擊偷逃騙稅及時主動,對屬地范圍熟悉等優勢,所以應該充分發揮日常稽查對稅源監控的主力作用。實行專業化日常稽查,則是發揮其職能作用最好的行政管理措施。一是設立納稅人戶籍稽查崗。盡量管住所有的納稅人和盡量減少非正常失蹤戶,實行稅源戶管專業化。二是分行業設立稽查崗。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體系日益完善,跨國跨區經營、財務管理信息化、關聯交易、電子商務等經營、結算方式日新月異,傳統稅務稽查賴以為憑的書面賬簿越來越多地被電子信息所取代,而且其真實性越來越容易受到交易方式、管理方式、結算方式的影響,稅務稽查面臨嚴峻挑戰。作為應對措施,對稅務稽查進行針對性的崗位設置十分必要。即在工商業稽查崗之外,設立網絡稽查、關聯調查等崗位,充實專門人才,探索稅務稽查新手段、新技術。2.規范事中和事后稅源監控體系
稅源數據借助納稅申報資料進入征管各環節后,各環節之間應該環環相扣,彼此制約,協調運轉。只有規范事中和事后稅源監控體系,才能強化納稅評估、稅務執行職能。規范處于不同征管環節的業務動作,同時輔以完善的稅收征管軟件,可以實現稅源的適時監控。
(三)發揮納稅評估作用,搞好重點稅源監控,通過對重點稅源的評估,帶動一般稅源的管理。通過實踐可以發現,管好了重點稅源企業,也就牽住了稅收任務的“牛鼻子”,抓住了稅收工作的主要矛盾。因此,要把主要稅源企業列為重點評估對象,對其實施全面監控。
新的征管模式建立后,取消了專管員管戶制度,由于缺少科學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對納稅人申報真實性的監控管理主要依靠稽查對大中型企業的管理,不能解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造成監控效率低,質量差,監控管理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加上實行新稅制后,有些重點稅源企業的財會人員對現行稅收政策理解不深,使各項稅收法規不能得到全面貫徹落實。通過納稅評估,可以促使企業財會人員全面掌握稅收法規,正確核算稅金,從而減少稅款流失。把重點稅源評估管理落到實處,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強化考核,搞好日常評估監控,形成齊抓共管局面。可以根據各地重點稅源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評估工作目標。圍繞這些目標,專門制定些相應的考核辦法,實行未達目標扣分制度,與個人工資系數、獎金發放掛鉤。對重點稅源的評估定人、定戶、定時間、定指標、定質量,在規定的時間內達不到評估指標和質量要求的,按責任追究到人。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調動稅務人員在評估工作中的主觀能動性,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2.堅持評估工作的經常性,對重點稅源實現“即時監控”。鑒于有的納稅人納稅意識較差,對評估調增的稅款又在其他環節進行調減影響評估效果的狀況,可以把對重點稅源的評估周期適度縮短,達到“即時監控”的目的。同時,可以專門設立重點稅源評估執行崗位,形成嚴密的監控網絡,還可以設置《重點稅源評估情況一覽表》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定期召開重點稅源分析會,各崗位匯報交流對重點稅源評估情況,總結經驗,分析成因,有針對性地改進評估措施,提高對重點稅源評估的效果和監控力度。
3.實行駐廠管理,深化對重點企業的評估監管。針對大企業分支機構多、納稅環節多、核算頭緒多、控管不深不細的狀況,應深入企業,掌握第一手資料,摸清企業真正“家底”,并通過對各項會計指標進行評析,找出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和癥結。促進重點稅源企業的經營管理、財務核算、納稅行為實現規范化、程序化。
4.堅持評估與服務并舉,創造良好的評估工作環境。在評估過程中,應幫助企業加強成本核算,提高經濟效益。利用稅務部門接觸面廣,信息靈的特點,積極為企業提供經營信息及合理化建議。也可利用稅務部門的信譽,積極為企業融通資金,幫助企業催收貨款。還可為重點稅源企業專門設置稅務咨詢機構,隨時為納稅人提供咨詢服務,急企業所急,幫企業所需,以良好的服務贏得納稅人對評估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為評估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達到培養、擴大稅源的目的。
通過對重點稅源的納稅評估,可以督促企業加強分支機構的會計核算,理順各層次的納稅環節,糾正某些納稅違規行為,使企業從會計核算到納稅行為都向制度化、規范化邁進,使各項稅收規定在重點企業得到全面的貫徹落實。也可以進一步摸清稅源底數,提高對重點稅源的監控能力。由于在評估中要掌握納稅人的資料,對企業的經營、納稅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既掌握了重點稅源企業的“家底”,又能夠做到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變動情況及時了解,迅速反映,對企業現有稅源和今后的發展情況能夠心中有數,為加強重點稅源控管,進行稅收決策,搞好稅款調度,全面落實稅收計劃提供有力保證。最終實現通過對重點稅源的評估,帶動一般稅源的管理。
(四)建設地方性稅源,發展支柱性稅源。建設地方性稅源,應以市場作導向,以效益為前提,適應分稅制和改革發展的要求,采取綜合手段,建立起適合地方特色的、合理的稅源體系。其主要方式有:
1.借助本地自然優勢,培養地方固定收入財源,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附社會勞動力、技術和資金,促進資源開發的突破性發展,確保地方固定財源的快速發展。同時應該拓寬地方財源發展領域,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建設一批有前途、有活力的地方固定的收入來源。
2.建設效益性的地方支柱稅源
地方稅務部門在地方稅源建設中應把效益性稅源的建設作為重點,對本地區有代表性的稅收來源企業的經濟效益給予足夠的重視,通過挖潛改造,上檔次,上質量,從效益上要稅收收入。只有盤活現有的企業,地方經濟才會穩步發展,才會保證稅收來源的穩定性。
(五)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稅源管理信息的可利用程度。稅源管理應主要著眼于它所提供信息的可用度。日常稅源管理過程中收集的納稅人生產經營情況、收入預測情況、納稅情況等資料作為一種原始數據,是揭示納稅人經營和納稅趨勢等各個層面的基礎數據。為了方便長期使用這些數據,就應該逐期將各類數據輸入微機,然后通過軟件的設計,將同一納稅人的不同時期數據加以比較分析,或將同一行業不同納稅人的同一時期或不同時期數據加以比較分析,為準確預測稅收收入提供有效的數據資料。當然,也要注意此類軟件的實用性和可行性。
提高計算機的應用程度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同步提高稅務部門工作人員的應用能力。建議多搞一些這方面的培訓,使計算機成為稅務工作的有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辦公自動化的進程。
- 上一篇:證券投資基金稅收政策
- 下一篇:外資稅收優惠法律制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