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地流轉下的職能轉變

時間:2022-03-06 02:59:45

導語:論農地流轉下的職能轉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農地流轉下的職能轉變

鄉村組織面臨的新困境

從中可以看出,鄉(鎮)政府的職責范圍幾乎囊括了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村土地流轉之后,農民的利益訴求發生了新的變化,作為與農民直接打交道的鄉村組織,其職能也要求隨著農民利益訴求的改變而改變。但是在我國農業稅費改革之后,作為鄉村組織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的“三提五統”取消了,鄉村組織在從上級得不到足額的財政撥款,從下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源的情況下,無法有效進行本轄區內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從而使鄉村組織面臨著新的職能困境。1.工作中維穩的壓力增大農村土地流轉之后,農業生產將會投入更多的機械、資本和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勞動力的投入將會大大減少,這一方面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機械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對于這些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除了少數人能夠作為現代農業工人參加經營流轉后的土地耕作外,其余大部分人只能通過第二或者第三產業轉移,或者謀求其他的就業渠道,或者只能閑置在家。但是我國現在的城市化發展水平,還不足以吸納足夠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在我國目前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成熟以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完善的時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產生的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成了農村社會安定的隱患,沒有合適的職位安置他們將使得鄉村組織面臨很大的維穩壓力。近年來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因為農村土地流轉而導致的群體事件,這增加了鄉村組織處理這些事件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鄉村組織與農民之間的矛盾,鄉村的隱形風險加大。[1]2.工作質量不高且效率低下目前形勢下,農戶一般通過土地互換、土地出租、土地股份合作、土地入股和土地轉包等五種形式實現土地流轉。[2]在土地流轉過后,大部分農民基本不再耕種土地,也就說通過土地對農民束縛已經基本不可行了,農民外出務工沒有了后顧之憂,這會促使大量的農民走出農村,以致于長期居住外地。在這種情況下,鄉村組織的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時往往會面臨著找不到本人的尷尬局面,這會使很多工作沒法開展,上面出臺的政策傳達不到村里,或者即使能夠傳達到村里但真正能夠領會政策精神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導致政策沒有起到實際的效果。出現這種情況后,很多鄉村干部表現出了工作不積極、“消極怠工”,甚至很多鄉村干部把自己放于一個有利位置,工作中不作為或者少作為。3.職能模糊不清土地流轉前后,鄉村組織工作的重點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流轉前,鄉村組織主要完成諸如稅費收取、計劃生育、普九達標等任務,而這些任務一方面十分明確,另一方面鄉村組織樂于要堅決的完成,因為這些任務指標是與他們的工資相掛鉤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鄉村組織結合成利益的聯合體,它們互幫互助。但是在土地流轉之后,鄉村組織任務中重要的“稅費收取”沒有了,這等于直接切斷了他們很大一部分經濟收入來源,導致他們工作積極性的下降。另一方面,現在“維護農民利益成了一種新的‘政治正確’”,[3]鄉村干部工作時必須首先考慮農民的利益,一切從農民出發。這導致原來一些軟指標現在卻成了硬指標,比如傳達上級指示、提供公共服務等現在成了鄉村組織工作人員工作的重點。但是這些軟指標沒有具體的考核標準、難以量化,鄉村干部在開展這些工作時也沒有具體的指導標準,很多都是靠領會,自己琢磨,這導致了原來的軟指標現在“硬”不起來,鄉村干部大多感覺這類工作沒有意思。四、鄉村組織的職能展望農村土地流轉是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制定的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民利益、激發和調動種田能手積極性以及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這一政策的實施帶動了農民和鄉村組織,城市和農村等各方的互動博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鄉村組織職能轉變帶來了新的契機。1.建立鄉村基層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保障機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后的大量勞動力剩余是土地流轉有效進行的阻礙因素,只有妥善轉移安置了土地流轉后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才能有效進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土地適度集中、規模經營,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城市化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鄉村組織應該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城市謀求職位,并且給他們辦理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農村社會福利,解決他們走出農村的后顧之憂。[4][5]另外,考慮到中國人的安土重遷情懷,鄉村組織也可以自己發揮造血功能,吸引外地投資,創辦鄉鎮或者村組企業,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安置。2.建立鄉村組織工作人員獎懲機制雖然鄉村組織工作者是國家公務人員,但他們也符合基本的“經濟人”假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之后,針對很多村民常年不在村內,鄉村干部工作難以展開的事實,應該讓鄉村干部明晰自己的職能定位,盡力對留在村內的村民做好服務工作。“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是鄉村組織工作者必須要樹立的工作理念。但是現實中,鄉村干部是村民與上級組織溝通的橋梁,既肩負著把農民需求反饋給上級的重任,又需要傳達上級對農民需求作出的指示以便及時解決村民的問題,其工作是十分繁重的。因此,應該完善對于鄉村組織工作人員的獎懲機制以保持他們工作的積極性。3.建立鄉村組織工作人員工作考核機制明晰職權,確定每一職位的考核標準體系是鄉村組織職能轉變的工作重點。職位重疊、職責不清是鄉村組織在目前工作中面臨的重要難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之后,原來鄉村組織工作的著力點已經轉移,在我國提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前提下,鄉村組織也要按照這一目標努力,并且鄉村組織處在最前沿,其所要做的工作更加細碎,需要鄉村組織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土地流轉后當地的新變化來明確其職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職能確定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確定量化考核指標,以便考核工作人員的績效,防止他們感覺工作“沒意思”。五、結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央發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又一次有關土地制度的改革,被譽為新時期的“土地革命”。在這次土地制度的改革過程中,以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為主要內容,其中會涉及到多種流轉方式的進行。農村土地流轉之后,鄉村社會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例如農村中青壯年勞動力進一步減少,農村空心化進一步加劇;鄉村社會治

廣西石山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策略

1.加強石山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為石山地區新農村建設提供保障山地特性造成交通的阻礙,廣西石山地區發展落后,形成與外界交流少的封閉狀態。改善石山地區交通條件,是石山地區首要的基礎性建設。此外,我國是一個多自然災害的國家,災區分布廣,災害發生頻率高。山區又是自然災害發生的嚴重區,災害種類較多如滑坡、泥石流等。2010年各省份滑坡次數統計中顯示廣西排名第七,共發生587次。自然災害不僅對山區居民造成生命威脅,且加劇了石山地區貧困的壓力,加深了石山地區環境破碎和山區與發達地區隔離的鴻溝。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對石山地區災害的基礎研究,普及農村災害防御宣傳,開展石山地區災害性評估,建議農村自然災害預警機制建設,完善石山地區的抗災救災體系。為石山地區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2.建立正確的政績觀,為石山地區新農村建設應在良好的生態屏障石山地區的生態屏障建設是一項涉及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綜合工程。生態屏障是廣西石山地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因素。但在目前的廣西石山地區生態屏障建設中,綜合性思維較弱,主要體現在各個部門之間缺乏綜合的觀念,熱衷于搞單打一,從而導致工程缺乏統一規劃,無法綜合整治。如在自然保護中旅游部門、地方政府強調游客數量和和收入,與環保部門對該區域的保護相沖突等。因此,在強調石山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同時,一定要杜絕邊喊“貫徹科學發展觀”,邊搞“人定勝天”一味追求GDP的政績觀。應做到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發展,實現部門與部門間的積極合作。在對待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時應采取宜荒則荒的態度,實現可持續發展。3.重視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工作,培育群眾參與新村建設的意識石山地區新農村建設主力軍是當地的廣大農民群眾,其積極性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廣西石山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特定的文化氛圍,再加上廣大石山地區政府財政方面的壓力,農民群眾在石山地區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些年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力度不夠,許多農民群眾都不理解甚至沒聽過“新農村建設”,造成了石山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困境。因此,應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工作。在培育群眾參與建設新農村意識方面應重視以下幾點:(1)增強群眾的發展意識。發展意識的增強,可以把每個家庭、每個農戶變成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單元,使新農村建設的根基深植于廣大農村的千家萬戶。(2)培育群眾的文明意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新農村建設是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基礎上還要做到鄉風文明、村容整潔,這就要求農民群眾不僅是發展生產的實踐者,也必然是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3)提高群眾的民主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也就是提高廣大農村群眾參與基層民主建設和管理的過程,這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第四,加強農民群眾的生態意識。由于廣西石山地區經濟社會水平發展較低,不能有效地滿足當地農民的需要,往往出現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環境的現象。增加農民生態意識有利于保護和促進石山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如位于南寧市馬山縣的弄拉屯素有“地無三尺平,山無三寸泥”之稱,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高寒石山區。當地之所以能保持“山清水秀生態美”的良好生態,是由于這里的群眾生態保護意識較強,早在50多年前就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后果,從此開始封山育林,保護植被,同時栽竹種果,移植中草藥,修建沼氣池,使這里原有的灌叢、荒山恢復成繁茂的森林,并逐漸形成了“山頂林,山腰竹,山腳藥、果,地上糧”的立體生態發展模式,被稱為石漠化山區環境綠化、治理的“弄拉模式”。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廣西石山地區因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該地區新農村建設要因地制宜,探索一條適合本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道路。近年來,樂業縣因地制宜,依托境內獨特的氣候優勢,大力發展種植獼猴桃、薄殼核桃、砂糖桔等特色優質高檔水果。目前,全縣種植面積達17.3萬畝,預計年產量7693噸,年產值2670萬元。“十二五”期間,該縣將發展獼猴桃3萬畝,砂糖桔5萬畝,薄殼核桃5萬畝。為實現這一目標,該縣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發展獼猴桃、薄殼核桃、砂糖桔等特色產業的優惠政策,如:對農戶調整稻田、玉米地發展種植獼猴桃、薄殼核桃、砂糖桔的地塊,政府無償提供種苗扶持、補助產前三年糧食收入和獼猴桃種植搭架費用,同時還將修建水利設施向產業種植區傾斜。這些優惠政策將極大地帶動農民發展特色水果產業的積極性,為該縣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本文作者:徐登云工作單位:華中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