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國際化戰略思考論文

時間:2022-04-13 09:42:00

導語:商業銀行國際化戰略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國際化戰略思考論文

內容摘要:商業銀行國際化是一種必然趨勢。隨著我國融入國際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如何實施國際化戰略是中國商業銀行謀求生存和發展急需思考與解決的問題:包括海外機構設置的地區分布重點、設立方式和經營途徑的選擇。

關鍵詞:商業銀行國際化區位優勢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推進,各國銀行業紛紛取消法律限制。銀行業跨國并購,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張,加速了資本流動和金融創新浪潮的興起,促進了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展示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的趨勢。面對這樣的外部環境,我國銀行業必須實施國際化戰略。

我國商業銀行實施國際化戰略的必要性

銀行業對外開放: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的內在壓力

根據WTO有關協議,我國銀行業承諾將在2006年底全面對外開放,允許外資銀行在我國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并享有國民待遇。隨著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在華的限制,入世之后外資銀行在華開設的分支機構越來越多,業務范圍也越來越廣。截止2002年9月末,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機構為181家,允許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為45家,外資銀行人民幣資產總額為477.97億元,其中貸款總額達385億元。2002年1-7月,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實現盈利1.84億元,當月凈增長13.58%;外匯業務實現盈利11.19億美元,當月凈增21.43%。目前在華的外資銀行辦理的出口結算已占內地市場份額的40%。同時,外資銀行在華的攻勢也越來越犀利,有以匯豐為代表的全面進攻型和以拳頭產品為主要盈利點兩種類型。匯豐在中國11個主要城市開設網點后,2002年年底前又推出其網上銀行業務,再加上它在試點地區的人民幣業務,可以說在匯豐的中國業務表上,幾乎包括了所有目前外資銀行可以開展的業務。一些沒有將落腳點放在全面客戶市場爭奪的外資銀行,則更注重借助其在國際上的品牌優勢。2002年11月,獲得向中國內地企業提供外匯業務和人民幣業務許可的摩根大通宣布,其將于2003年初在中國內地的4個城市推出包括資本市場融資、財務顧問、司庫服務和現金管理服務等一系列的風險管理金融工具及服務,現在已基本得到了落實。而大華銀行除了主要為三資企業服務外,還把幫助中國企業到新加坡上市等作為主要業務。

面對整體勢力強、國際業務量大、擁有豐富經驗和較高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外資銀行如此犀利的攻勢,我國銀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來競爭,尤其是在獲利豐厚的銀行外匯業務市場上,在財力雄厚的高端客戶、優質客戶的爭奪上,以及在大公司、大中城市的金融服務市場份額的占有上形成了巨大壓力。為了改變在自己的地盤上被動挨打的局面,我國商業銀行必須主動“走出去”與外資銀行抗衡,提高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尤其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作為中國銀行業的主體更應如此。

經濟開放和國內企業跨國經營︰商業銀行國際化的外部要求

近20多年來,中國經濟對外開放步伐穩健地向前邁進。現實經濟的開放要求金融業的開放與之配套和適應,國內企業“走出去”的跨國經營也迫切需要國內銀行提供金融服務。具體來說:

首先,就進出口貿易而言,我國的對外貿易有了長足發展,對我國銀行跨國經營提出要求。據統計,1981-1999年間,我國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2.4%,從1978年的9.8%提高到1999年的36.4%。國際貿易的發展需要跨國銀行進行貿易結算或貿易融資,或者需由銀行提供金融方面的擔保,因此,對我國銀行業跨國經營提出了外部要求。其次,利用外資、外債等規模不斷增大,也需要銀行提供國際性貨幣兌換、擔保等業務。再次,國內企業海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迫切需要國內銀行提供國際金融服務。據統計,截止1998年我國共有5600多家境外投資企業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其中中方投資超過60億美元,連續兩年投資均超過6億美元,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而且,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名牌產品走出國門。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跨國銀行與跨國公司是“天然”的伙伴,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第四,中國的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也有了一個飛躍,對銀行國際化服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已躋身于世界十大工程承包國家之列,而在對外承包工程中,資信評估、擔保等都要求有國際影響力的銀行擔任,因此,對我國銀行走出國門,擴大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和提高知名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謀求生存和發展:商業銀行國際化的內在動力

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一個全球的銀行業網絡已經形成。據英國《銀行家》上的資料顯示,在1998-1999年度排名前10位的全球大銀行中,其海外資產所占比重逐年遞增。列居前3位的美國運通銀行、英國渣打銀行和瑞士銀行,其海外資產所占比重分別高達85.5%、76.6%和75.5%。全球化經營已成為當前和今后國際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謀求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銀行業應順應潮流,通過國際化來分散風險和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首先,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本的集約程度將更趨提高,銀行業的裁員問題和機構撤并問題勢在必行,而走向國際化則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擴充生存空間,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一種重要手段。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只有積極參與全球銀行服務市場的競爭,才能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素質,在全球金融市場“瓜分”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國商業銀行“走出去”發展概況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銀行業轉軌和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參與國際競爭的意識逐漸增強,國際化進程大大加快,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的數目也得到較快增長。截止2000年底,中國銀行包括行在內,一共擁有559家海外機構;中國工商銀行擁有6家海外分行,1家子銀行,3家代表處,另外還擁有工商亞洲等海外機構;中國建設銀行擁有4家海外分行,4家代表處,此外在香港有2家合資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則擁有2家海外分行,3個代表處,1家海外財務公司。

我國商業銀行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選擇

從上述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狀況來看,除中國銀行外,其他三家銀行不論是海外機構數量,還是規模、業務品種都還遠遠不夠,都有待進一步擴展。而中國銀行盡管海外機構數量較多,業務發展地域也比較遼闊,但亦需要實施更深層次的國際化戰略。商業行“走出去”實施國際化戰略,既順應了經濟金融一體化潮流,為跨國公司提供國際金融服務;又通過在主要國際金融中心設立機構,可以接觸和學習到許多新的銀行業務、新的融資技術和融資工具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同時還可通過跨國經營,擴大自身的影響,提高自身的聲譽。必要時通過海外上市,還為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找到了一條現實途徑。根據區位優勢,合理選擇海外機構設置的地區分布重點

根據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銀行的國際化經營能否成功,取決于“三大優勢”,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優勢和區位優勢。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在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選擇跨國經營機構設置地域時,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優勢,分析了解世界各地的區位優勢,選擇合理的區位發展戰略。重點考慮國際金融中心。在倫敦、紐約、東京、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等全球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設立分支機構,可以更為廣泛地同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進行業務交往;拓展業務范圍,吸取更多的有用的國際金融業務知識和管理經驗。同時,國際金融中心一般也是國際經濟中心,需要銀行提供國際化服務的業務肯定也多,有利于銀行發展。側重考慮重要的貿易國家和地區以及與我國業務往來最大的國家和地區。對于重要的國際性港口、城市及貨物集散地、中轉站,物流量大,轉口貿易多,與之對應的需要提供的金融服務就多。而如果與我國業務往來多,也需要我國銀行業在對方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更好地為兩國經濟交往提供國際融資、匯兌、結算等金融服務。總之在重要的或業務往來最大的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銀行國際業務量就大。側重考慮華僑、華人聚居的地區。在中國華僑聚居的地區設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分支結構,更容易打開市場。

因此,根據區位優勢發展要求和我國的具體實際商業的跨國經營有必要堅持多元化原則,既要利用發達國家政局穩定、市場體系和法律制度完備,經濟發達、融資便利、技術先進等條件,繼續加強對有條件的國家進行投資,也充分利用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的市場潛力和資源條件,增加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獲得比較收益。因此,目前海外機構區域發展戰略的目標是:鞏固和加強東南亞市場,重點發展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歐元區、拉美國家的自由港以及或中東的巴林等市場,兼顧發展中國家市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近年來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不斷增多以及目前歐元的升值和我國對歐元區國家的國際貿易量有可能提高等,在考慮海外機構設置時,都是不容忽視的趨勢。

因地制宜,根據東道國法律環境和其他因素選擇海外機構設立方式

一般地,跨國公司在跨國經營時,可以采取創建或并購的方式,兩種方式各有優劣,在選擇時還應結合東道國的法律環境及其他有關因素綜合考慮。在東道國創建海外機構,其主要優點是:可以實施自己的品牌戰略和全球戰略,充分發揮自身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優勢,而不必考慮一些歷史遺留問題,能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主決策。但新建一個海外機構也有很多難處,如前期準備時間長、投入大,營銷費用高等。而且,目前有些國家和地區,對他國銀行在東道國設立分行有很多限制,甚至不允許設立,如英國已不再批準國外銀行在倫敦設立分支機構;同時,分支機構的經營地域和業務范圍還將受到有關法規的嚴格限制。

相反,通過海外并購來發展本國的海外業務則可以避開這些壁壘,其優點主要體現在:相對于新建企業來說,投入少,見效快,投資回收期短,可以繼續利用被收購銀行原有的健全的組織結構、專業技術人才、關系網絡和業務渠道,可以迅速站穩腳跟,開展工作;可以避開有關限制,在保留其原有業務的基礎上,開展綜合性業務。其缺點是需要較長的磨合期,以及在對原有銀行現成資源的整合利用過程中,也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按照并購后銀行的經營戰略和經營理念進行調整改造。

認識自我,選擇適當的經營途徑

商業銀行的國際化運作,是以它們在世界各地建立龐大的機構網絡為現實載體的。這種海外機構一般有五種類型:代表處、分行、子公司或附屬機構、合資企業、空殼分行。一般地,商業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以前三類為主,但相對而言,設立海外分行的數目比設立的代表處要少。原因有三:分行是根據東道國法律要求所設立的境外銀行機構,從事東道國所允許的所有傳統業務,享有很大的獨立性,但同時,分行又不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其資產、負債和信用政策與各國總行統一,這就要求各國總行的國際經營管理水平較高,具有全球經營的總體駕馭能力。代表處往往是分行的早期形式。由于代表處是一個只具有有限職能的機構,其基本職責是為母國機構提供開拓市場、尋求客戶的服務,不得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因此,許多國際化的商業銀行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時往往是從代表處開始起步,以代表處的形式運用一般時間后,再相機成立分行。各國政府和監管當局對外國銀行來本地設立分行或代表處采取完全不同的政策,審批一家代表處非常容易,而審批一家外資銀行的分行則非常困難。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在實施國際化戰略時,既要認清區位優勢,又要認清自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優勢,揚長避短,選擇合適的經營途徑。比如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由于實力雄厚,在海外分支機構多,國際化經驗豐富,可以采用以獨資代表處和分行為主的形式,而其它國有獨資三大銀行由于跨國經營起步相對較晚,則暫時主要采用代表處或附屬機構為主、分行為輔的形式,待條件成熟后再大規模拓展其海外業務。

參考資料:

1.向冬梅,中資商業銀行必須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現代商業銀行》,2003.2

2.莊乾志,銀行發展:市場化與國際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3.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等,2003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