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錯配對產能過剩影響研究
時間:2022-01-18 10:02:09
導語:信貸錯配對產能過剩影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產能過剩是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因素之一。綜述對產能過剩的定義、成因、內在機制等進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從金融抑制理論入手,分析信貸錯配是如何通過引起企業過度投資而加劇產能過剩的。分析信貸錯配的根本原因,進一步深入分析信貸錯配對產能過剩的影響:信貸錯配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企業過度投資水平從而加劇了產能過剩。建議政府減少對信貸資源配置的干預。
關鍵詞:產能過剩;金融抑制;信貸錯配;過度投資
近年來,產能過剩抑制著經濟的發展,使得企業行為扭曲,資源浪費嚴重,影響產業結構調整、抑制產業升級。我國對產能過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在我國2014—2016這三年的政府報告中,化解產能過剩也被多次提及。通過對以往的梳理發現,對于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認同并不一致,雖說大多數學者是贊同產能過剩是由于體制性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但對于產能過剩體制性原因的研究主要是從政府不恰當干預和財政分權制度缺陷出發,并未對現有經濟體制缺陷進行深入研究,也缺乏了將我國現存的金融抑制與產能過剩有機結合起來研究的文獻。現有的文獻對于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這個問題也未深入研究,導致對影響產能過剩因素的分析不夠徹底,在進行政策建議的時候也往往忽略了金融資源配置方面等因素。因此,有必要對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為解決產能過剩提供合理的建議。
一、對產能過剩與信貸錯配的認識
1、對產能過剩的認識。關于產能過剩問題,國外主流理論基本上認為這是市場經濟的一種自然現象,這是一個偽問題。具體而言,過剩產能要么被視為企業策略性投資行為的結果;要么被視為企業為應對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而須保持的合理閑置產能。在此邏輯下,產能過剩現象既不需要政府干預而且政府也難以有效干預。產能過剩的結構性、持續性與復雜性引起了經濟學界的全面關注,許多學者對產能過剩的成因機制進行了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潮涌現象理論(林毅夫,2010)、“過度競爭”理論(何賢杰、朱紅軍、陳信元,2008;江飛濤、耿強、呂大國,2012)、政府補貼性競爭理論(白俊、連立帥,2012;)、政府干預失敗理論(盧峰、姚洋,2004;韓國高,高鐵梅,2011)等。我們可以從產業組織方面來看待產能過剩,學者們對此進行了不少的討論,其主要觀點還是認為產能過剩是企業蜂擁而至的結果。具體的結論是按照下面幾類看法得出的:第一種看法是指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將產能過剩當作競爭的一種計策(Benoit&Krishna,1987;arham&Ware,1993)。然而這種看法只能解釋寡頭企業和在所述行業中處于領導地位的企業產能過剩的成因,并不足以解釋那些投資多而分散的行業。第二種看法認為產能過剩的形成是因為生產商不能準確地判斷消費者的需求。假設生廠商不能準確地判斷消費者的需求,最終導致產需不對等,供大于求的后果(Paraskevopouloset.al.1991)。從“羊群效應”來考慮(Banerjee,1992),也就是生廠商不能有效獲取外部信息,以至于對市場進行了錯誤的判斷,不能得出合理的生產計劃,導致了產能過剩,而企業與企業之間盲目模仿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也可以從市場因素來看待這個問題,市場失靈引起了產能過剩。現關于市場失靈的文獻主要從兩方面來說明不確定性,一方面是市場波動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競爭導致的。而市場波動又主要是由于市場價格和產品生產成本等發生變動而引起的,就造成了企業收益的不確定性(Hartman,1972;Abel,1983;Pindyck,1988;Hassett&Metcalf,1999;Bartet.al,2003)。從需求側的角度來看,規模經濟理論認為,廠商保有過剩產能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形成進入壁壘,進而實現利潤最大化(Dixit,1979;Schmalensee,1981;Wenders,1971),并且在需求并不缺乏的時候,廠商的自愿投資生產并沒有達到理論的產能,造成過剩產能并不是需求側的無效。當然除此之外,體制問題也可能引起產能過剩。正是由于體制存在缺陷,才導致產能過剩這個問題周而復始。2、對信貸錯配的認識。根據Chacholiades對錯配的定義,信貸資源錯配可以理解為由于市場不完善而無法形成信貸資源最優化配置的一種客觀現象。近年來,產能過剩行業的整體投資和自籌資金并沒有得到抑制,資金仍被轉移到了產能過剩行業。產生錯配是由于政府干預,導致銀行大量貸款被投向產能過剩行業。商業銀行在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退出機制不完善,銀行信貸資源配置行為受到了產能過剩環境的影響(譚勁松,2012;魏開華,2013)。“兩高”行業、傳統加工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等三類產能過剩行業的銀行信貸投放沖動加劇了相關行業的產能過剩,而信貸投放背后的原因又各有不同。康守松(2014)在“解決產能過剩問題與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及風險防范”研討會上指出,產能過剩行業在經濟上行階段由于資本利潤率一般高于其他行業,從而其獲得資金包括銀行信貸的能力也較強。產能過剩隨著經濟周期變化是不可避免的,這也導致銀行信貸風險無法避免。產能過剩與銀行信貸風險交織存在互為因果,企業負債水平在產能過剩出現下行拐點之后的較長時期都難以下降,從而導致銀行信貸風險不斷上升,最終成為產能過剩企業高債務風險的承擔者。
二、信貸錯配對產能過剩的影響
工業行業中的國有企業比例大約近80%,甚至有些過剩行業中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其國有企業的性質就決定了這些企業可以獲得較多的信貸資源,并且可以享受國家的一些優惠政策,這樣的低成本引起過度投資。因此,從信貸資源方面來看,我國商業銀行有大額度的不良貸款,不良貸款率一直居高不下。從2002到2015的不良貸款余額一直呈較高的趨勢在發展,大多數的不良資產都被國有企業所持有,因此國有企業的高負債成為明顯的特征,并且國企的負債還在一直增加。我國的商業銀行為了降低不良資產率,就采取了增加大量超額貸款的方式。然而,商業銀行都傾向于將大量貸款發放于傳統行業,因此大規模的信貸資源投入到傳統行業,導致傳統行業的產能過剩加劇。為了降低不良資產率而發放的貸款,隱含著巨大的泡沫風險,導致出現新的不良資產。大規模的信貸資源投入成為傳統行業有巨量產能背后的金融誘因,而面對大量傳統行業中的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甚至虧損破產,導致金融資源質量惡化,對國民經濟和金融發展都會造成不可修復的負面影響。1、產能過剩的原因。一方面,市場會隨時波動,這會給人類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如同1997年的金融危機,香港甚至整個亞洲都被卷入其中。市場不能很好的進行調節從而導致產能過剩。每個市場都有自己的產業結構,曾有公司就有過這樣的失誤,其產業太過集中,結果發現在用一部分資金在同一地方又建設了一遍(陳斌開,林毅夫,2010),市場競爭雖然說是很正常,但它也有很多不可預料的事情發生,稍有差錯會給公司帶來慘痛的代價。水泥、鋼材、服裝等傳統行業競爭激烈,出現產品同質化競爭,從而引起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學者們普遍認為造成產能過剩不可否定的因素在于體制方面的原因,銀行信貸資源錯配是造成體制性過剩背后重要的金融誘因(趙婉妤,姜珊,2014)。在中國現行的經濟體制下,中央賦予地方政府大量的經濟和行政資源,從而造成政府干預下企業過度投資引發了產能過剩(范林凱,李曉萍,應珊珊,2015)。一方面,中央將發展和管理地方社會經濟事務的主要職責分權給地方政府,并相應地賦予其大量的經濟和行政資源;另一方面,中央掌握著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與人事任免權,并由此在地方官員之間形成某種基于經濟增長業績的晉升競賽,從而造成政府干預下企業過度投資引發了產能過剩。此外體制的問題也經常使企業的資金成為了泡沫,在我國轉軌經濟時,企業可能不了解這方面的體制或本身體制有漏洞,讓本來可以在兩個地方都開發的,卻重復建設。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沒有提出相應措施來彌補體制漏洞,我國有些官員沒有能力擔當晉升后的官位,還有財政方面存在權利缺陷(周黎安,2004;張維迎,1999)。2、過度投資與產能過剩。沉沒成本是造成企業加大產能投資建設的主要因素,是進入壁壘之一(RobertS.Pindyck,2008),雖然關于體制缺陷的研究有各方面的,但學者們都認同了體制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進入新市場的沉沒成本。此外,金融機構存在信貸歧視,使得信貸集中,因此就造成了某些行業擁有大量的資金,而這種行為就恰恰減弱了沉沒成本的抑制投資作用。信貸歧視是體制扭曲的一個誘因,還有像銀行預算這類的經濟體制的漏洞與市場資金的流動過快(張立群,2004;劉西順,2006)。在同一產業進行重復建設且生產過多,造成資源浪費,都是學者們討論的重點問題,通過很多案例可知資金投入太多并且收不到相應的成果,造成企業的產能過剩。魏后凱(2001)與周黎安(2004)都對重復建設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國家的投資體制讓很多官員利用低稅率甚至免稅政策吸引外來的投資而低價賣出土地,提供多種優惠政策,降低了投資貢獻。黃新建和嚴虹(2012)通過對國有和民營企業的信貸資金獲取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銀行給企業發放短期融資或信貸資源,其主要依據是企業固定資產和銷售收入,而并沒有以利潤相關性作為參考,證實了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低。從上市公司投資效率的視角,發現中國信貸配置效率極低,其表現為處于過度投資狀態且市場價值較低的企業擁有大量的信貸資源(張敏等,2010)。因此,信貸資源流向錯誤的地方,導致企業過度投資,從而加劇了產能過剩的程度。而我國投資工業制定的規定并不能徹底解決產能過剩的源頭,只有在嚴格執行政策時能短暫地遏制企業產能的過度投資,如果政策一旦放松警惕產能投資則會立馬回到現狀,這樣反而使得投資者在投資“過度”與“不足”之間形成巨大的變動。因此,在研究產能過剩這個領域的學者們一致認為過度和盲目的投資是造成產能過剩出現的直接原因(孫曉華,李明珊,2016)。3、金融抑制與產能過剩。我國為了刺激工業發展實施了一系列金融政策,而這些金融政策恰恰使得我國在金融市場方面處于一種被抑制的狀態,即出現了金融抑制。金融抑制在經濟發展初期階段可以發揮穩定經濟秩序的作用,然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尤其是進入工業化后期,金融抑制則會減弱經濟發展的活力。同時,產業變化進程緩慢,非有效地促進新興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并且逐漸出現了產能過剩問題。根據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和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情況一樣,存在金融抑制的情況。針對此狀況,林毅夫和孫希芳(2008)、陳斌開(2012)等人進行了調查研究,結合中國的發展現狀,認為中國的金融抑制現象的出現存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原因,其根本是因為中國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而關于金融抑制的具體定義,是指金融市場中存在的資金流通不暢的情況,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導致資金無法流向原本的方向,資金沒有流向利潤高的部門,市場金融自由環境受到約束,致使市場無法發揮資本配置的基礎作用,也導致資金的不合理流向(McKinnon,Shaw1973)。金融抑制直接表現形式就是官方定的資金利息低于市場自發形成的利息。如何出現了金融抑制,這就是政府的干預在起作用。政府對金融行為進行約束,發揮銀行的壟斷作用,對有關金融的行業包括債券、基金、股票等,采取限制約束措施。此種措施導致金融行業偏向于國有經濟,限制了私有經濟的發展前景(Bai,1999;Dwight,2004;Lu和Yao,2009;陳斌開和林毅夫,2012)。結合金融抑制的情況,學者們研究了資本配置和產能過剩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金融抑制會大大降低資源配置的效率。政府部門在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問題上,過多地依靠政府增加投資,通過開設項目進行投資的方式處置貸款金額,但是在信貸資金有限,這樣的方式使得金融抑制的情況更加嚴重。過低的利息水平或影響企業的成本和盈利,導致眾多企業選擇增加投資促進資金的流通和利潤的產生。但是此舉卻造成了很多效率低下、有缺陷的項目上線,造成了資金投資的錯誤方向。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偏向于將資金投入大型國企,然而國企存在經營不善、效率低下的問題,會造成貸款資金的過分集中,使得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三、結束語
在我國,信貸資源在“政府干預”的情況下,容易出現信貸錯配行為。信貸資源往往是被流向了國有企業、資本密集企業,而根本沒有按照市場的投資收益率這個標準來進行配給。而正是由于信貸錯配的方式就導致了某些企業在進行低成本的投資,對于政府干預和企業自身擴張的雙重壓力下,就引起了過度投資。然而,行業中存在眾多企業過度投資,就導致了行業性的產能過剩。因此,產能過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資的過度,過度的投資直接導致了產能過剩,而信貸錯配是加劇產能過剩的助推力。政府如果放寬對信貸資源配置的干預,將有利于減緩由信貸錯配引起的產能過剩。
參考文獻
[1]Dixit,DixitA.1979.Amodelofduopolysuggesting:Atheo-ryofentrybarriers[J].BellJournalofEconomics,Vol.10,No.1.
[2]韓國高、高鐵梅等: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測度、波動及成因研究[J].經濟研究,2011(12):18-31.
[3]范林凱、李曉萍、應珊珊:漸進式改革背景下產能過剩的現實基礎與形成機理[J].中國工業經濟,2015(01):19-31.
[4]陳斌開、林毅夫:金融抑制、產業結構與收入分配[J].世界經濟,2012(1):3-23.
[5]趙婉妤、姜珊:銀行信貸資源錯配與產能過剩[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4(05):3-10.
[6]黃新建、嚴虹:中國上市公司股權性質對信貸資源配置及其效率的影響———基于投資的視角[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112-116.
[7]張敏、張勝、王成方、申慧慧:政治關聯與信貸資源配置效率———來自我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0(11):143-153.
[8]孫曉華、李明珊:國有企業的過度投資及其效率損失[J].中國工業經濟,2016(10):109-125.
[9]楊振兵:有偏技術進步視角下中國工業產能過剩的影響因素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6(08):30-46.
作者:孫亮 何淼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 上一篇:綠色信貸法律規制研究
- 下一篇:基于“互聯網+”汽車金融轉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