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1 08:32:00

導語: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是當前擴大我國國內需求與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面臨著個人信用制度不完備、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風險防范和風險轉移機制缺失以及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的問題。對此文章提出,完善個人征信體系;大力發展農村消費信貸;建立和完善風險防范和風險轉移機制;改進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市場營銷手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們轉變消費觀念的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個人信用制度

消費信貸,又稱信用消費,是指銀行、其他金融機構或商業企業向消費者個人提供的,主要用來購買勞務、房屋和各種耐用消費品的信貸。消費者能夠通過消費信貸的方式預支遠期的消費能力,提升即期消費水平。1985年,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發放了深圳市首筆同時也是全國首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但之后十余年間發展一直緩慢,且業務品種只停留在單純的住房消費信貸上。中國人民銀行于1999年3月頒布了《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至此,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才開始蓬勃發展。同時,消費信貸業務品種也由之前的單一品種發展到如今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教育助學貸款、住房裝修貸款、大額耐用消費品貸款等多種形式。

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個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

個人信用制度,是指在對個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利用、提供與維護管理活動中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準則。它包括個人信用登記制度、個人信用評估制度等。也有人認為,它還包括個人違約風險預警機制及風險管理和風險轉嫁制度。

征信數據的使用機構覆蓋面窄,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型商業銀行才能分享這些數據,外資銀行、保險公司、村鎮銀行等許多金融機構目前仍無法參與數據庫的共享,亦沒有財力和權力建立與之相應的大型中央數據庫。

個人信用內容不全面,數據更新不及時。目前征信系統中只涉及到極少數的信用內容,大多為銀行資信記錄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個人資料,使得數據不能夠全面有效地反映個人資信狀況,加之數據更新比較緩慢,銀行在授信時無法完全信任這些數據。

相應的法律法規滯后。無論是對于征信機構的準入機制或是規范,還是對于個人隱私的保護和個人違約的懲戒,法律法規的制定遠遠滯后于現實需求。

此外,居民信用意識不強、個人資信評估技術不高、征信機構發展緩慢等,均是我國個人征信體系建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且城鄉差距大

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各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均衡:截至2006年4月末,消費信貸余額前六名的省市分別為廣東、上海、浙江、北京、江蘇、山東,其消費信貸余額占全國的比重高達66%,而西部十二省(區)市的消費信貸余額之和為3126.11億元,僅占全國的13.8%。一方面是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銀行開展此項業務時設置的門檻偏高,且傾向于那些收入較高的客戶群,而忽視了欠發達地區消費潛力的開發以及消費對于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

在農村地區,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更為緩慢,原因如下:首先,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立的網點少,使得農民借貸極為不便;第二,由于農村經濟落后于城市,加之商品流通渠道不暢,大多數銀行都把信貸業務發展的重心放在為農民的生產提供資金上,對于農民的消費需求則不甚重視,消費信貸產品非常有限;第三,農民的消費信貸觀念薄弱。總之,消費信貸在激活農村消費等方面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

(三)缺乏有效的風險防范和風險轉移機制

雖然我國商業銀行一直致力于加強制度建設,但是內部管理體系始終存在著缺陷。再加上激勵與約束機制的不完善,使得商業銀行在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時面臨較大的操作風險,從而無法有效地加以防范與控制。

缺乏有效的抵押品變現市場,信用擔保制度不完善。商業銀行在發放消費貸款時,往往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以降低銀行受損時的損失程度,一旦消費貸款發生風險,銀行通常會把貸款的抵押物作為第二還款來源。由于我國拍賣市場、房地產等二級市場尚不完善,抵押品變現費用很高,銀行雖有最終處置權,卻很難將其變現,貸款擔保形同虛設。此外,我國擔保機構缺乏,相關法律法規較少,《擔保法》中多涉及公司貸款的擔保行為,應用于消費信貸業務則操作性不強。

消費信貸風險轉移機制欠缺,相配套的保險體系尚未形成。借款者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還款能力的變化,商業銀行往往很難把握。一旦借款者出現無力還貸的情況且未有任何風險轉移的機制,那么所有的風險都要由銀行自身承擔,這對于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十分不利。

(四)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

現階段我國消費信貸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相似的產品,擁有鮮明特色的產品較少,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這是因為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消費信貸業務品種研發與推廣時不重視市場營銷策略,缺乏有效的市場定位,從而不能為最有價值的客戶提供其最需要、性價比最高的服務,并且導致商業銀行在研發消費信貸產品時缺乏創新力。

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對策

(一)完善個人征信體系

以目前央行的個人征信系統為基礎,盡快建立一個覆蓋全國各類金融機構的個人征信系統,利用現代電子網絡技術實現同業間的數據共享。同時聯合各相關政府部門與商業機構,信息互通,充實系統內信用內容記錄,使之能夠全面、真實地反映個人資信狀況。

借鑒他國成功經驗,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評估技術水平,建立適合我國應用的個人資信評估模型。例如可以參考國外常使用的5C評估指標,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擔保品(Collateral)和行業背景(Conditionofbusiness)。

加快征信的法律法規建設,規范征信機構的準入與操作,保護征信過程中的個人隱私,合理地解決征信過程中的各種爭端,為個人征信體系建設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大力發展農村消費信貸

農村消費信貸的發展不僅能夠為商業銀行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還是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以及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為了使消費信貸業務在廣大農村地區健康快速地發展,應該適當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強與信用協會或信用合作社等信用共同體的合作,積極探索發展聯合信用貸款。同時,加強金融產品創新,以農民的切實需求為出發點,推出真正為農民所需的消費信貸產品。商業銀行還應進一步簡化放貸手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借貸門檻,以方便農民貸款,使農民敢于貸款。

(三)建立和完善風險防范與風險轉移機制

銀行內部建立消費信貸風險管理體系。銀行應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素質教育,從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管理三個環節入手,建立健全貸款管理責任制度、審貸分離制度和貸款檢查制度,并將商業銀行的利益與職員個人的利益捆綁起來,建立多層次的激勵和監督約束機制。

建立完善的消費信貸擔保制度。首先,完善《擔保法》,應在《擔保法》中增加消費信貸擔保的相關條款。其次,加快培育規范的消費信貸二級市場,完善交易法規,降低交易費用,使商業銀行在借款人無力償還消費貸款的情況下,能迅速變現抵押物。再次,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擔保公司,尤其是政府機構性質的消費信貸擔保公司,對配合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而發生的消費信貸業務進行擔保。

建立消費信貸商業保險制度。將消費信貸與商業保險結合起來,不僅能夠分散商業銀行貸款風險,還能進一步推動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但在制定險種費率時要注意兼顧雙方利益,不能因為費率過高而影響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

(四)改進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市場營銷手段

首先,商業銀行在經營戰略上應該重視合理的市場細分與目標定位,并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與目標定位推出各種特色化產品,實行差別服務戰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其次,要樹立品牌意識,打造信譽優良的消費貸款品牌,必要時可以嘗試異業結合與品牌聯合,選擇合適的行銷渠道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正確地運用4P——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戰略,能夠有力地推動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此外,銀行應加速產品創新,實施業務擴張戰略,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

(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們轉變消費觀念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個人消費信貸處于較低水平,一是受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的影響,二是受消費觀念的影響。要消除老百姓消費的后顧之憂,讓老百姓放心消費,就必須依賴于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包括醫療、失業、教育及養老保障等各方面。同時,要使人們充分認識到,合理消費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居民消費的適度增長,是經濟規模擴展與經濟向更高層次進化的根本動力。要鼓勵人們適度消費,把消費與勞動生產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真正成為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參考文獻:

1.譚燕芝,李蘭.論我國消費信貸的發展—基于借鑒美國消費信貸的視角.消費經濟,2008(6)

2.潘麗娟.我國消費信貸現狀分析.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1)

3.邵彥敏.啟動消費信貸是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之舉.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