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市場產物信用評級作用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1 10:47:00

導語:信貸市場產物信用評級作用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貸市場產物信用評級作用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信貸市場信用信息抵押產生機制

論文摘要:文章考察了有關借款人信用信息的兩種產生機制。一種是對信用信息的直接生產機制,該機制可以減少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一種是通過設置抵押條款,發揮抵押對信用信息的間接信號傳遞功能。抵押機制并不能直接減少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但可以在貸款合約中起著信號、甄別以及激勵等作用,消除或減少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風險和道德風險。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鏈先生認為,雖然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已經進行了二十幾年,但信用體系卻遠遠沒有建立起來…。信用關系雙方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社會經濟關系遇到了巨大的挑戰:三角債迅速上升,在很多地區交易成本急速上升,甚至高到了交易無法進行的地步;銀行“收息率”迅速下降,企業賴債、拖欠貸款利息、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嚴重。解決信貸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產生信用信息的辦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加強對借款人信息的收集和對借款人信用風險和項目風險的分析和甄別,這是信用信息的直接生產機制,但這要求銀行具有很強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貸款監管能力,同時還要輔之以社會信用信息生產機構,比如信用評級機構。另一種方法是利用抵押機制迫使債務人講真話,通過抵押的設立傳遞有關債務人信用的信息,這是信用信息的問接信號傳遞機制。

1信用信息的生產機制

信用信息主要的生產者包括政府相關機構、銀行和征信公司,通過信息生產,可以大量減少信貸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狀況。個人的信用信息具有公共品的顯著特征,主要由政府建立的征信體系提供。我國的個人信用征信體系于2005年正式在上海建立。然而信用信息是歷史數據,需要建立起大量的信用信息數據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經過多年的充實和完善。而政府機構提供的信用信息只是對歷史原始數據的初級整理。銀行也是重要的信用信息生產部門,依靠內部的資信評估部門,對貸款申請人進行審查和貸款管理。目前我國的銀行信貸部門在授信前對企業信息的搜集能力不足,缺乏獨立客觀的評價標準和專業的財務分析人員,難以準確地對貸款企業進行資信考察;發放貸款后又對企業的履約行為和償債能力缺乏持續跟蹤管理。由于沒有實現信息生產的規模效應,所以信息成本較高,并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征信公司/信用評級機構是對企業信用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和存儲的專業機構,具有專業優勢和規模優勢。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預測,可以提供更加專業和針對性更強的信用服務。然而,征信公司/信用評級機構在中國剛剛興起,評級數據的覆蓋面還不夠廣,需要加強與銀行的合作,盡快建立信息共享平臺,銀行提供基礎數據,評級機構借助強大的信息資源和專業技能,對企業基本素質做出全面考察分析和持續跟蹤,及時調整對企業償債能力及資信質量的評估。利用評級機構的評級信息對貸款進行管理,獲取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的信息,不但可以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更可為銀行節約成本,提高運行效率。總之,綜合利用上述三種信息生產機制,可以使貸款人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做出是否貸款以及是否需要抵押的正確決策。

我國1997年建立了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由人民銀行集中管理,但很長一段時間銀行之間消息閉塞、各自為政,信息登記咨詢系統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2002年,在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的基礎上,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初步建成投入運行,該系統采用地市、省市和全國三級數據庫體系,主要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采集企業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機構的借款、擔保等信貸信息,以及企業主要的財務指標,全國各商業銀行與該數據庫聯網查詢。截止2005年l1月底,系統收錄借款企業452萬戶,人民幣貸款余額l7.36萬億元,約占全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90%。2005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建成名為“中央金融信息數據庫”的全國聯網的企業和個人基礎信用信息數據庫。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服務中心也已經在上海設立。從2006年開始,央行上海總部將加大與有關部門的合作力度,爭取早日建成包括金融信息以及公積金、社會保障、法院、公用事業等全方位信用信息的中央銀行個人信息數據庫。

2信用信息的信號傳遞機制

通過信用信息的生產,債權人可以更多地了解關于債務人信用的歷史信息,然而,關于借款項目的信息卻往往了解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抵押可以充當識別借款人與借款項目信用信息的重要信號。

斯蒂格利茲和魏斯(sti#tzandWeiss)在他們開創性的研究中論述了信貸配給市場均衡的存在及合理性。論文還討論了抵押能否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貸配給,他們認為提高抵押要求對信貸市場具有兩個方向的作用:一方面,使得留在信貸市場的借款者傾向于選擇風險較低的項目,具有激勵作用。另一方面,提高抵押要求會將一部分低風險低財富的借款者趕出信貸市場,產生逆向選擇效應。如果提高抵押要求所帶來的負面的逆向選擇效應超過正面的激勵效應,那么貸款者會發現,當抵押要求超過某個臨界點之后,風險上升了,回報卻減少了。韋迪進一步考察了抵押擔保的作用,她認為在借款者風險中性假設和項目全貸款融資假設下,提高抵押要求同樣會產生逆向選擇問題。即在抵押率比較低的時候,抵押發出貸款項目風險較低的信號,一旦抵押額超過某個臨界點后,抵押傳遞的反而是貸款風險較大的信號。由于臨界點不可確知,抵押的信號功能難以發揮。然而,上述研究存在明顯缺陷:所有這些模型隱含的假設是信貸合約只包含利率條款,即使有抵押條款,也是假定利率與抵押在信貸合約中單獨使用——要么只能改變利率、要么只能改變抵押。顯然這并不符合實際——銀行完全有能力自行安排利率和抵押。正如羅斯柴爾德和斯蒂格利茲(Roth~hildandStiglitz)論述保險市場問題一文中所述,通過使用激勵相容的合約可以解決逆向選擇問題。設計的合約中包含能提供不同人質量信息的信號,信號的使用可以將不同類型的人篩選出來達到分離均衡。

當信貸市場中存在事前信息不對稱時,將抵押和利率結合起來使用,抵押能夠充分發揮信用信息的信號傳遞功能,具有消除或減少逆向選擇的作用。塔克爾和貝森科(A.V.ThakorandD.Bes.anko)研究了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不同市場結構中抵押擔保在信貸配給中的作用。文中假定抵押有成本的條件下,首先分析了壟斷條件下的信貸市場均衡,假定銀行在貸款市場中充當制定價格的壟斷者,為了榨取借款者剩余,除非抵押物的價值大到足以使銀行放貸沒有風險,否則抵押不會被使用。接著,他們又分析了完全競爭條件下的信貸市場均衡,并假定每家銀行都面臨完全彈性的儲蓄供給,且每家銀行也像爭取儲蓄一樣為了發放貸款而相互競爭。銀行競相放貸的結果是每個借款者都得到了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合約,這份合約同時以銀行收益持平為約束條件。他們發現,抵押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的信貸市場中發揮重要作用。銀行通過設計出相關利率和抵押要求反向變化的信貸合約,就能夠借此篩選出借款者的風險類型。低風險借款者傾向于選擇低利率一高抵押要求的合約,而高風險借款者則選擇高利率一低抵押要求的合約。在他們另一篇論文中,考慮了貸款數量、抵押、利率和信貸配給的關系,同樣得出了抵押與貸款風險的負相關關系。貝斯特(Bester)認為以抵押和利率反向關系建立的自我選擇機制可以消除信貸配給,在此抵押起到了重要的信號作用。他還指出了自我選擇機制的兩個嚴格假設:一是要求項目風險和不同借款人的偏好(借款人的風險)單調增,另一個是低風險企業家有能力提供足夠的抵押以別于高風險企業家。詹和卡納塔斯研究了在借貸雙方對貸款項目存在不對稱估價情況下抵押擔保的信號傳遞功能,他們認為當借貸雙方有相同信息但卻對項目具有不同估價時,抵押可以提高貸款者對借款者預期收益的評估能力,即在理性預期信號傳遞環境中,抵押可以充當一種間接的信號源——較高品質的借款者愿意提供更多抵押。如果貸款者的評價過低,借款者就有動力提供抵押,以換取較低的貸款利率。當借貸雙方由于信念的差異對貸款項目產生不同評價時,抵押能夠對合約的達成發揮重要作用。

3信用信息生產機制和信號機制的結合

共同使用信用信息的直接生產機制和間接信號傳遞機制,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道德風險。銀行通常借助信息生產手段,對借款人的風險狀況進行嚴格審查,對預期違約可能性比較大的借款人要求抵押,如果借款人按要求提供了抵押,相當于借款人向銀行傳遞了愿意遵守履約約定的信號,即他將提高努力程度、減少故意違約等機會主義行為。借款人道德風險下降,從而,銀行將滿足貸款要求;如果借款人沒有提供抵押,則傳遞了道德風險大的信號,銀行拒絕貸款要求。

3.1借款人的履約能力與抵押信號

貸款合約生效后,借款人得到了貸款并進行投資。在項目實施中,借款人的努力程度與項目的收益是成正比的:而項目的收益又直接影響到借款人的履約能力。在一定條件下,當借款人選擇偷懶作為他的最優策略時,就產生了道德風險。針對這種道德風險,銀行通過設置抵押來激勵借款人采取適當的“行動”提高履約能力(項目的期望收益和成功概率),從而降低項目風險,提高銀行的效用。

通常,研究者把這樣的行動稱為努力。雖然,提高項目成功的概率也同樣提高了借款人的效用,但是努力本身卻需要借款人付出成本,反過來又減少了借款人的效用。只有凈邊際效用大于零時,借款人才會提高努力程度;反之,借款人會降低努力程度。抵押激勵的最佳值應該使借款人努力的邊際效用等于邊際成本。

沃特森(Watson)認為由于不同的借款人努力的成本不同,信貸市場可能存在分離均衡。通過抵押,可以得到帕雷托最優的努力水平。對于借款人來說,抵押限制比利率限制更容易導致無效率的努力水平。換言之,抵押要求比利率要求對借款人努力的激勵作用更大。詹和塔克爾(Chan和Tha.kor)考察了道德風險、私人信息和抵押的關系。他們認為所有的借款人會最大限度的使用抵押。向銀行傳遞自己將付出最大努力提高項目成功概率和履約能力的信號。布特、塔克爾和尤德爾(Boot,TnakorandUdeU)研究了擔保貸款與違約風險的關系,得出了高風險借款人提供更多抵押的充分條件,即同樣的努力對高風險的借款人比對低風險借款人效用更大。即高風險的借款人更需要通過抵押傳遞履約能力信號。公務員之家

3.2債務人的履約意愿與抵押信號

經過一個周期的項目實施,當借款人得知項目收益后,即使有履約能力,也會面臨是否如約還貸的選擇。由于努力程度和還貸意愿同樣是私人信息不可觀察,銀行就需要在貸款合約中設定相應的激勵條款,而抵押條款往往會被優先考慮。

抵押可以解決不對稱信息導致的期末收益狀態證實成本過高問題。當存在關于借款人期末實現收益值的事后不對稱信息時,借款人即使有能力歸還貸款,并不表明就一定會歸還。如果沒有抵押,他完全有動機隱藏信息少報自己的實際收入來達到不還或少還貸款的目的。抵押具有鼓勵借款人如實向銀行報告項目收益,提高借款人還款意愿的作用。

因此,較多的抵押可以向銀行傳遞借款人具有較高還款意愿的信號。由于一般情況下借款人在好狀態時違約的激勵和事前的失敗概率成正比,抵押的約束效果對高風險項目更有效。因此高風險項目的融資中用到抵押條款的比例更大。

針對事后不對稱信息,抵押可以傳遞借款人具有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的信號。通過對高風險借款人要求較多的抵押、對低風險借款人要求較少的抵押,銀行可以降低總的信貸風險。不過,如果要準確判斷哪個借款人是高風險的、哪個是低風險的就需要銀行對信用信息預先進行生產和加工。因此,如果銀行主要面對的信貸風險來自道德風險,那么,銀行必須同時使用信用信息的生產手段和抵押的信號機制。

4結語

信用信息的產生機制有兩種,即銀行的主動獲取機制和借款人的信號傳遞機制。合理利用兩種機制,可以有效地減少或消除信息不對稱或者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信用信息的生產過程中,銀行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主動獲得借款人的信息。然而,信息的生產需要成本。另外,借款人也可以通過提供抵押,向銀行傳遞自身的信用信息,以獲得貸款。抵押也是有成本的,通常抵押的成本由銀行和借款人共同負擔。抵押的成本包括法律與監管成本,主要有訂立抵押貸款合約時抵押物的價值認定成本、法律費用以及銀行定期監督的費用等。當企業違約后進入破產程序時,銀行要為收集和變賣抵押物支付成本。兩害相權取其輕,銀行究竟通過什么方式獲得它需要的有關借款人和借款項目的信用信息,取決于這兩種成本的大小。由于我國目前銀行獲取和加工信用信息的成本普遍較高,導致了我國的銀行貸款更多地依賴于擔保。隨著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信用信息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和傳遞,銀行貸款中的抵押比例會相應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