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洋飯書》文化拓撲探究

時間:2022-06-03 03:14:42

導語:《造洋飯書》文化拓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造洋飯書》文化拓撲探究

摘要:《造洋飯書》一書出現于晚清時期,時值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從拓撲學的視角進行審視和分析《造洋飯書》,一方面可以就國人飲食特點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角度,對晚清時期的中國社會生活微觀樣貌特征展開研究;另一方面通過研究《造洋飯書》,也可以管窺當時中國社會科學翻譯狀況之一斑。

關鍵詞:《造洋飯書》;翻譯發展史;文化拓撲;拓撲學

一、引言

晚晴時期,伴隨著資本主義列強的不斷入侵,中國開始大規模引進西方文化以求自強;由此,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掀起了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三次高潮。關于中國翻譯的發展,無論是發展的歷史進程,還是翻譯自身的本體面貌以及脈絡演變,包括鄒振環在內的無數學者都進行了系統性地研究與反思。甚至對于MTI課程的中外翻譯史的教學內容,也有所研究。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一書中指出,中國的飲食文化有別于西方,“吃”對中國人來說是為數不多的享受之一。而西方飲食是如何恰當地融合于近代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在《造洋飯書》中就可以很好地體現。本文嘗試就《造洋飯書》一書,結合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與交流,對中國晚清翻譯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并從拓撲學的視角進行審視與分析。

二、《造洋飯書》

1.西餐食譜的出現與流傳。鴉片戰爭之后,西餐隨著開埠的通商口岸開始深入到中國內陸。西餐的逐漸傳入,使其自身所蘊含的較為先進的食品加工技術、以及科學營養和衛生管理的理念、包括膳食合理的飲食方式等,這些對當時剛剛開始了解并逐漸重視科學的國人來說,無疑是新奇而受歡迎的。此后,西餐食譜應運而生。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紀末,是晚清西餐食譜集中面世的時段。除了本文所研究的《造洋飯書》之外,還有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西法食譜》,以及由《隨園食單》和《西法食譜》拼湊而成的于1897年刊行的《華英食譜》。梁啟超最先將西餐食譜著錄在案。在其所編寫的《西學書目表》(1896)下卷“雜類”中“無可歸類之書”一列,《造洋飯書》與《西法食譜》就收錄其中?!段鞣ㄊ匙V》面對的是西方廚師,執行的是標準的西餐做法;而《造洋飯書》則是出于教導中國廚師做西餐的考慮。二者不同的西化途徑——“全盤西化”與“中西調適”造成了它們不同的流傳命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中國社科翻譯在晚清階段的發展歷程。在翻譯上主要涉及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類似的研究見金瑞與邵華(2019),李勝玉(2018)等。2.《造洋飯書》及其作者介紹?!对煅箫垥?,由高第丕夫人所編譯,于1866年由美國北長老教會在上海設立的美華書館出版發售,此后幾經再版,可見其受歡迎程度與流傳之廣。1850年,時年29歲的高第丕受美南浸信會差遣前往上海傳教。離開美國之前,他認識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子(即高第丕夫人),兩人婚后便一起前往上海,之后高第丕夫婦一直在中國傳道。1869年高第丕出版了最早研究北方口語語法的《文學書官話》一書。其夫人受丈夫耳濡目染,對漢語有所研究,翻譯水平頗高,由此用官話編譯了《造洋飯書》。《造洋飯書》幾經再版,根據收錄在1986年出版的《中國烹飪古籍叢刊》中的最新一版,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首篇即為《廚房條例》,著重介紹廚房衛生管理等一些必要事項;然后分十七類介紹了共271項西餐的配料及烹調方法;卷末則附有英漢附錄對照表以方便中外人士根據索引進行查找。作為最早比較系統介紹西方飲食烹飪技術的一本書,《造洋飯書》對于研究中國晚清翻譯發展史具有一定借鑒意義,在中西飲食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造洋飯書》中翻譯的處理

飲食文化是可以通行世界的軟實力。《造洋飯書》的英文名為ForeignCookeryinChinese。漢譯名的處理緣于明朝時利瑪竇來到中國,他把歐洲以西的海域稱作大西洋。當時的外國人都從海上來,所以統稱外國人為“洋人”,洋人的飲食稱之為“洋飯”?!皶眲t指裝訂成冊的著作,例如《漢書》;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含義,譯作“書”較符合當時晚清“新文體”通俗文言文的韻律。本書開篇介紹廚房條例,著重講廚房衛生的必要性。廚房條例中指出,“碗柜,一禮拜一次,擦凈灰塵”。眾所周知,禮拜是宗教用語,基督教規定星期日為舉行宗教儀式禮拜上帝的日子,所以后來就被人們稱為“禮拜天”,一星期也相應地稱為一“禮拜”了。而高第丕夫人作為美國南浸信會傳教士,宗教文化背景自然對其產生一定影響。下文則接著介紹如何制作各式西餐,從取材到烹飪方法再到菜肴名,無不可見高第丕夫人譯作的用心良苦,體現出了極高的譯者素養。從目錄就可以顯而易見地看到湯、魚、肉等各種食譜分類,大部分所采用翻譯現在仍然在使用。也多有食材作音譯處理,例如:buns譯為笨似,chocolate譯為知古辣。除此之外,高第丕夫人還大量采用了意譯的方法:如ham譯為火腿,pancakes譯為蛋衣。美食家沈宏非曾言道,《造洋飯書》中最欣賞的是高第丕夫人將西餐的甜點Syllabub譯成“雪里白”,他認為這種譯文比現在的通譯“奶油葡萄酒”等都要恰當傳神,是可以比美“可口可樂”的翻譯。從整體上看,這本用官話寫作的《造洋飯書》通俗易懂,雖然存在一些不規范的用詞,但顯而易見高第丕夫人有意識地將西餐進行本地化的調整;這種中西語言上的互相結合,恰恰反映出了晚清時期西人使用漢語的初階狀態,一定程度上體現。

四、《造洋飯書》翻譯的“文化拓撲”研究

1.翻譯的拓撲變換。拓撲學(Topology)是十九世紀形成的一門屬于幾何范疇的學科,研究內容主要是幾何圖形在連續變形中保持不變的性質。這種性質則稱為拓撲性質,在拓撲性質下所進行的各種變形則是拓撲變換。拓撲學目前在多個學科中都有廣泛應用。美國學者喬治•斯坦納于1975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語言與翻譯面面觀》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文化拓撲理論。他認為拓撲變換中“表現出的種種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翻譯之中的種種關系”。而翻譯本質上就是語碼的轉換。因此,從拓撲學觀點來看,翻譯正是體現了“變化中的不變特性”這一性質的拓撲變換過程。2.《造洋飯書》的“文化拓撲”探究。該書分十七類介紹了共271項西餐的配料及烹調方法。除去一些西方特有的食材外,如咖啡(書譯磕肥)、咖喱(書譯噶唎)和布?。〞g樸定)等,也介紹了一些通用食材的西餐料理方法,如添加奶油料理而成的熏魚等。書中對于甜品也予以較高關注,占有一半篇幅,而這無疑與西餐飲食文化對甜品的重視有關。烹飪方法也有別于中國廚師,對于食材的處理多采用煮、煎、熏等。而烹飪理念方面,全書在開篇即引入廚房條例,強調廚房飲食衛生的重要性。條例中從清洗鍋碗廚具,到廚余垃圾的處理,事無巨細。而這些十分西方的內容,在《造洋飯書》中全部有“不變性”的恒量保留。整本食譜由官話寫成,對各種食材多采用音譯的方法,其中,將pumpkin譯作飯瓜緣于吳語,sweetpotato譯作地瓜是北方話。更為主要且明顯的變化是《造洋飯書》多使用中國本土計量單位。例如介紹“西洋菜凍”所需材料是“西洋菜一兩”、“冰糖半斤”等;時間上,有“時辰”,也有“一刻時候”。這些有意識的本地化處理恰好體現出了拓撲變換中的“變化”??傮w來說,《造洋飯書》就是在保持西餐食材、烹飪方法與烹飪理念等“不變特征”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本地化一系列變形的最終結果。

五、結語

晚清時期掀起了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在中西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F在我們看中國翻譯史的演變、更新、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其實是十分曲折復雜的。相較于一本距今約一兩百年久遠的晚清西餐食譜而言,《造洋飯書》當之無愧是高第丕夫人留于后世的一份寶貴遺產,在選詞造句的斟酌上也生動地反映出了彼時中國的翻譯發展狀況。從文化拓撲的視角看,《造洋飯書》就是在保持西方飲食文化“不變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的本地化變形的最終結果。毋庸置疑,本文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造洋飯書》作為中國最早的西餐烹飪書,盡管筆者已最大限度的挖掘翻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但是所收集到的第一手史料其實并不多;其次,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也無法事無巨細的介紹相關知識的方方面面。因此,撰寫本文的目的在于擇其要點,略及其余,以期喚起對中國翻譯史發展的文化視角研究。

作者:劉楠 王富銀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