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路徑研究

時間:2022-09-01 02:59:23

導語: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路徑研究

摘要:當前科普基地應根據自身科普宣傳內容及性質,選擇與高校資源相結合,在宣傳形式上走出基地、走入高校,在宣傳手段和內容上利用高校教師資源和大學生資源,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充當科普基地在傳統文化傳承傳播中的新力量,走出一條科普基地在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上的新路徑。文章就以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為依托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路徑為中心進行探究,探索出一條更加符合科普基地科普宣傳內容、更能高效、廣泛傳承與傳播傳統文化、且適用性強的新路徑。將科普基地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由被動變主動上形式趨于多樣化,社會影響最大化,為今后的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高校;教師資源;大學生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勞動人民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規范、價值取向、政治理想以及審美情趣等多方面內容,這些不僅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更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博采眾長,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少有的文化特質。從黨的十八大到,多次發表講話倡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報告第三部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案”中的“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章節,更是明確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意見,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要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館、文華館、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與傳播,在目前新的社會發展的局勢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有著形態各異、方式方法多樣的手段。

1山東的科普基地現狀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及國家推動科普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規定,鼓勵社會各方面參與、支持科普工作的積極性,挖掘和綜合利用社會科普教育資源,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山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在全省根據教育資源的不同建設了科學教育普及基地(以下簡稱科普基地)。科普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學、科研、生產和服務等機構,面向社會和公眾開放,具有特定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功能的場館、設施或場所。自2008年起,截至目前,全省已超400家,僅青島市的科普基地也已達到40多家。這些科普基地主要包括科技、文化、教育類場館;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歷史、旅游等社會公眾場所;科研機構和大學面向公眾開放的實驗室、陳列室或科研中心、天文臺、氣象臺、野外觀測站等;企業、農村等面向公眾開放的生產設施(或流程)、科技園區、展覽館等;向公眾開放的具備科普展教功能的機構、場所或設施等。其中,多數科普基地依托某種特定的社會、自然資源,做為獨立的社會機構存在。如:中國(沂源)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山東剪紙文化研究中心、青島啤酒博物館等。這些基地分別在中國的民間傳說故事、剪紙文化、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科普基地性質的不同,很多基地的工作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正是其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朱家強在《積極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一文中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時展的根本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是由人民群眾傳承發展的。而科普基地的服務對象也正是大眾,這完全契合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初衷。然而受資源限制,部分科普基地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存在著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有一定的被動性和局限性,受眾面相對較窄的現象。因此,科普基地可與高校資源相結合,利用高校優質的物資和人力資源,探索科普基為依托的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新路徑。

2科普基地與高校資源相結合的意義

高校作為優秀人才與先進科學技術的發源地,不僅具備各學科的高素質人才,同時還擁有先進的科學設備以及活動場所。高校里的教師和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可充當中堅力量。具有傳統文化專業知識的高校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為科普基地的科普活動提供嶄新的思路和素材,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的先行者。大學生具有獨立的學習能力,思路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通透,無論在大學校園內還是走向社會他們都將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在全國提倡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今天,與高校相結合的社會科學教育普及基地建設可在有限的人力、物力的條件下,有效推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及社會大眾中的宣傳和普及,這也將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廣。雖然這一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對其他科普基地的文化建設及推廣活動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也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另外,高校教師和大學生服務于基地,除了技術和人員上的支持外,也為基地的建設減少開支,做到資源使用的最大化。

3科普基地與高校相結合的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路徑

根據科普基地性質、內容的不同,與高校相結合的形式也不盡相同,一般情況下,高校可為科普基地提供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上的各種資源,在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路徑上也呈現出多樣性。青島濱海學院“地球村”創建于2012年,2014年被評為青島市科學教育普及基地,2016年被評為山東省科學教育普及基地。科普基地中配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改基地的建設、維護、后續發展以及本基地的科學技術教育等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地球村”位于青島濱海學院校區內,憑借著大學的各種資源,每年在場館內開展數百場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上有些做法可為其他基地提供參考。事實上,無論基地是否位于大學校園內,其做法均可為一些科普基地提供可參考的藍本,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上開辟新路徑。3.1文化宣傳走出基地,走入高校。一直以來受科普基地宣傳內容及條件限制,科普基地的工作宣傳主要在基地內完成,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上主要通過基地參觀、參加基地活動、觀看相關影視資料等形式進行。這種形式雖然較直觀,但能接納的受眾畢竟有限,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走出基地,走入高校,利用高校的物力資源可擴大受眾人數,增強傳統文化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如有些基地受場地限制,無法完成一些大規模展出,可選擇與周邊的大學合作,定期利用大學里的場地進行布展,并免費向大學生和周邊中小學、市民開放。如可定期在大學校園內舉辦中國剪紙展、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展、書法展、中國紅色文化作品展等,吸引在校大學生及周邊市民參觀。3.2利用高校師生在傳統文化傳承上的優勢。高校師生作為人民群眾的組成部分有著優于普通群眾的學習能力。尤其是大學生不僅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擁有大量學習資源和有效的學習方式,懂得如何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將知識和技能學以致用。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有著先天的優勢,他們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可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辨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將積極進取的精神、創新活動力的個性及追求真善美的核心價值觀逐漸融入傳統文化,賦予傳統文化以時代特色的文化內涵。并通過自己掌握的網絡及科技信息技術承傳統文化上的,利用新媒體發揮大學生在文化傳承上的優勢。3.3聘請高校教師加入基地的文化傳播活動。教育部在2018年11月份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第三項中指出:傳播優秀文化。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在第十項中指出:積極奉獻社會。履行社會責任,貢獻聰明才智,樹立正確義利觀。順應時展需要高校教師有義務和能力在校園內外傳播優秀文化,高校教師為科普基地服務也是奉獻社會的一種表現。高校教師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在高校教師在科普基地的傳統文化宣傳活動中可發揮重大作用。青島濱海學院“地球村”有自己的專職工作和管理人員,除此之外,還擁有一個由高校教師組成的科普專家團隊。這個專家團隊定期在基地內開展科普講座、開辦傳統文化的相關課堂、如中國剪紙、中國茶藝、中國篆刻、中國民樂欣賞、國學誦讀等,并在科普基地場館內舉行相應的文化體驗活動。教師不僅有專業知識,在課堂組織、體驗活動中也有著較為豐富的經驗,無論是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還是周邊市民都可在這些活動中成為受眾。此外,該專家團隊在條件允許范圍內可通過選修、在線課程等形式向在校大學生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將科普基地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傳播給大學生,讓他們參與傳統文化的學習與體驗,增進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大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和創新能力,能較快地完成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做好文化傳承人的角色。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多樣,不一定非要局限在科普基地內進行,利用高校和高校教師的一些便利條件開展可行性的活動可豐富傳統文化傳播的路徑,更好地為社會大眾服務。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學校和專業資源開辦社會化科學講座、論壇、研討會、座談會、宣講、對話等活動,以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3.4吸收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基地的傳統文化傳播活動。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來臨之際,在北京大學考察并與師生座談,座談中他寄語大學生指出: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廣大青年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承載著偉大時代使命。每一個青年都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辱時代使命,不負人民期望。廣大青年要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大學生充滿青春活力,他們有獨立的學習能力和較強的創新能力,他們的參與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具有了多樣性。大學生可通過志愿者的形式組成興趣小組活躍在該基地的很多傳統文化的宣傳活動中。如利用自己在學校學習的傳統文化知識開展相關的文化活動、開展有關傳統文化的演出、知識競賽等活動;將科普基地的宣傳內容做成舞臺劇、話劇等形式在校園里進行演出;成立興趣小組,跟隨科普基地的專家走出校門、來到中小學或社區群眾中,開展傳統文化宣傳活動。活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充分證明大學生作為科普志愿者為科普基地做服務也是十分可取的一件事。他們自發組織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可吸引周邊的市民或中小學生參與文化體驗;在科普基地的科普活動中他們可以作為參與者帶動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他們的參與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注入活力,讓科普基地的傳統文化宣傳活動更具靈活性、親民性,傳統文化的宣傳活動更具實效性。

4科普基地與高校資源相結合的可行性

科普基地與高校合作的方式可以說是一種雙贏模式,既可以解決科普基地在傳統文化傳播上人力、物力不足、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同時也給高校的師生提供了社會實踐的機會。科普基地與高校資源相結合的方式得益于高校教書育人和服務大眾的社會職能,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高校教師作為科研與社會實踐的一個環節,參與科普基地的傳統文化的傳播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凝練科研思路,提高教科研水平。科普基地也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場所,讓大學生有機會將在校學習的書本知識在社會實踐中檢驗,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和創新能力。高校教師與大學生的加入,為科普基地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上注入新的活力,無論是傳承與傳播的方式、手段,還是內容創新等都會讓普及基地的工作事半功倍,收獲良好的社會效果。另外,基地與高校教師合作編寫、制作、出版社會科學普及圖書、音像制品,拓展基地有關傳統文化傳播的路徑。高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有教學任務,同時也有科研任務,且教學科研兩不分開,編寫、制作、出版圖書、音像制品等是科研成果展現的一種形式。高校教師為科普基地的傳統文化傳播服務,在工作過程中將此列為科研內容之一也是不二之選。由此出版的社會科學普及圖書、音像制品等既是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同時也在傳統文化傳播上出一份力。

5結語

作為一個科普基地,硬件條件基本是確定的,但作為軟實力的人力條件是有無限可能性的,每個科普基地都應該根據自身的科普內容調整科普方針,認真研討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上的新路徑。科普基地與高校資源相結合的方式或許不能適合所有的基地,但在某種做法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與高校資源相結合不僅可以大大地節約人力和物力資源,同時也可以擴大科普宣傳的高度、力度和受眾人數,尤其是吸納大學生加入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使科普基地的活動由被動變主動,活動形式多樣化。

參考文獻:

[1]朱家強.積極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R].河北日報,2020-01-22,007:知與行.

[2]蔡可欣,劉馨,方奇超.紹興大學生在地方文化傳承中的作用發揮研究[J].智庫時代,2020(04):160-161

作者:高照慧 郭沛超 單位:青島濱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