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性非遺文化保護與展示策略

時間:2022-09-10 10:28:46

導語:地緣性非遺文化保護與展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緣性非遺文化保護與展示策略

摘要:生活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面對各式各樣的視覺類科技產品,讀屏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表征,藝術方式伴隨互聯網技術溝通傳播。當代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表征為去中心化、同質化、全球化、分散不穩定。提出地緣性非遺展示文化保護的策略和手段,應對文化符號意義轉向,正如福柯在《詞與物》中所述:“詞要講述的只是自身,詞要做的只是在自己的存在中閃爍。”[1]面對全球化語境,如何利用好現代展示技術和傳播媒介,并使其為地緣性非遺文化保護和展示發揮有效的、積極的作用,是本課題研究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非遺文化;數字展示;地緣文化

1地緣性非遺文化保護與展示現狀

地緣性非遺文化是地緣文化的顯性表征,文化遺產包含了非遺文化,都是創造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結晶,經過了時代的錘煉和積淀,保留了最濃縮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目前世界各國在非遺文化保護問題上,都以本國政策為導向前提,社會公共資金為基礎,啟動很多非遺文化保護建設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非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動起到了積極的關鍵作用,于1992年實施了“世界的記憶”項目,全面推進世界非遺文化數字化。[2]另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把全球文化推向了一個共同體的局面,全球范圍的文化認同促使地緣文化圈快速收縮,在被認同文化快速覆蓋的過程中,很多地區的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越來越多的非遺文化面臨消逝,非遺繼承人迫于社會壓力放棄了千年的文化傳承。關于非遺文化保護的工作力度沒有減弱,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針對文化遺產保護展開了各項行之有效的工作,其中文化遺產數字化工作尤為突出,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日本還把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工作作為國家文化建設和建立國家形象的策略之一,加拿大政府1996年制定了建設信息社會,促進加拿大遺產信息網絡、統籌數字化工作。隨著世界范圍內的非遺文化工作的推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10月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從法律上明確了各項非遺工作的內容和任務,給實施非遺保護工作建構了有效的保障機制。2013年10月在法國馬賽舉辦了數字遺產大會,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探討數字遺產保護文案,提供了很多數字技術和實踐理論依據,并率先發起了“世界記憶計劃”。為理順世界文化遺產、物質與非遺文化遺產、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遺產數字化等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伴隨這股文化保護的熱潮,美國科學基金會資助“數字圖書館啟動計劃”,法國實施“文化遺產數字化”,歐美開展數字化“內容創作啟動計劃”,德國實施“歐洲文化遺產網絡”,英國則實行“知識網和文化在線計劃”,日本“全球數字博物館計劃”,埃及“永恒的埃及”等文化遺產數字化項目。[3]中國作為非物質遺產大國,有許多資源是世界上獨有的,針對國內非遺的實質性保護研究項目也有不少,但是目前國內對于優秀的非遺文化保護工作不容樂觀,相對來說還是在被推著走。研究技術和水平都還處于理論階段,現有研究成果相對集中和點狀,無法形成規模和有效性。政府對于非遺保護工作日益重視,但力度和廣度還不及國內非遺文化流失的速度,面對西方文化的大潮,我們應當積極實施開展數字化保護工作,發揮政府部門、地方集體、個人專業,贏得國際文化的戰略主動地位,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展示傳播提供先進技術手段和創新理念。

2地緣性非遺文化保護意義

伴隨現代數字技術和傳播技術的發展,數字文化產品為全球文化擴張帶來了方便,也實現了自身價值體系的全球化。數字技術革新成為今天最熱門的話題,無論是科學界、文化界、藝術界,都會探討一下最新的人工智能AI技術和社會的變革問題。文化的傳播在現代科技的支撐下突破時空的限制,某些經濟強國借此機遇開始了新一輪的范式文化輸出,即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產業轉型,以科技革命為推動文化發展。但是當我們身處這樣的時代,打開手機界面的時候,屏幕內折射出的光芒是那么的空洞無力。“現代”現如今固定成為在它自身的時間圖式之內,一個不相連屬的歷史時期,文化自我意識的黃金時代,卻僵化為一個孤零零的名稱,窘迫地遺留在了過去。[4]科技帶動了設計的發展,數字設計的概念逐漸清晰起來,3D電影、AR(AugmentedReality,增強現實)、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MR(MixReality,混合現實)等各種高科技不斷吸引著我們的眼球,視覺官能極限不斷突破,但設計的物質性發生了轉變,導致了內容與形式發生含混,設計意義也發生了質的轉變。工具理性社會的關系已由役物變成物役,手段變成了生活目的,意義的在場缺失依然不是一句口號。我們需要被“藝術救贖”,救贖一顆正在墮落的心靈。

3地緣性文化保護與展示策略

地緣性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展示的基本出發點是以最新前言技術AR為技術手段,集成計算機圖形、多媒體、動畫、通訊、云儲存等手段,探索地緣性非遺文化數字化開發利用的基本思路和實踐方法,尋求數字展示、文化傳播等創新理念和手段,解決“看不見、摸不著”的非遺文化開發保護,促進文化發展,提高文化自信,應對全球文化大同的弊端,并實現藝科融合,跨專業合作發展。3.1策略與實施計劃。第一,構建地緣性非遺文化保護和展示開發模式及理論框架。第二,數字化開發模式和理論框架的指導,完成AR數字化系統非遺展示模式結構。第三,完成具體地緣性非遺文化的實際案例開發,進行應用試驗測試結果。3.2文化與技術植入。第一,信息采集:地緣性非遺文化數字采集,視頻制作。世界坐標和物體坐標對應,AR平面圖形坐標獲取和定位。第二,三維注冊:在系統運行過程中,實時檢測和識別圖像特征,獲取真實三維空間方向和坐標,虛擬場景與實際場景的融合。第三,數字植入:利用數字手段,對地緣性非遺文化內容進行編輯和處理,將文化內容進行轉碼,以圖形、文字、視頻、聲音等多媒體方式,融合在實際的展覽展示參觀之中。3.3規劃與構建。第一,響應國家政策,明確地緣性非遺保護對象和工作重點。第二,構建相關學科及專業,引進國外優秀人才,培養國內相關專業人才。鼓勵系統性、整體性的研究與開發。第三,引進國外成熟的數字技術手段和有用的技術系統。第四,挖掘地緣文化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提煉有價值的民間作品和故事。第五,數字展示與開發,強化文化內涵與用戶的情感交流,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第六,市場拓展和價值探索。3.4設計開發原則第一,在符合數字技術手段的前提下,進行設計創意。第二,設計內容具有互動娛樂性、知識教育性、客觀真實性。第三,真實非遺文化場景與植入的文化內容之間保持文化的真實性和兩者的對應性。第四,根據人的心理認知過程,從感官、情感、思維、行動和關聯五個層面,循序漸進地層層植入文化內容,避免觀眾心理矛盾和被迫感,有效提高地緣非遺文化的體驗和構圖,做到情感化需求下的合理體驗。第五,降低技術操作難度,提高文化內容閱讀性,關注娛樂性和趣味性的同時,開發能讓觀者深度思考的項目。基于AR技術的全球化語境下地緣性非遺文化保護與展示的策略,旨在運用現代技術,為提升地緣文化內涵和文化體驗,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中看不見、摸不著的優秀知識和經驗體現出來,通過真實與虛擬的有效結合,以及實時互動的感性體驗,給予觀者一種全新的感知模式,重新認識地緣性非遺文化的內涵。這種交互式的人機界面有效地促進了文化的開發、保護、展示、傳播。

4結語

地緣文化雖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但在今天全球化語境下顯得尤為突出,在全球文化認同過程中,各民族和國家的各種思想、價值觀在不斷跨越地域、跨越國界。日常視覺審美、大眾流行文化、消費主義思潮等全球文化范式,迫使個體和集體身份趨向同一。地緣性非遺文化越來越遭到漠視,地緣性文化保護策略成為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中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積淀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和特點,都有其內在的、集體無意識性的核心價值。[5]文化不分中心和邊緣,也不分主流和落伍。一個國家隨著文化的自覺,自然會向這一個文明的方向演進,多元化的文化特點必然是文明的條件。一個國家亦如此,一個世界更因如此。文化是民族個性的表征,文化多樣性缺失是當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突出問題,解決地緣性非遺文化保護問題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將是世界各國的普遍遭遇、共同面臨的考驗,需要全球合作、全面協調、共同應對的人類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難題。

參考文獻:

[1]福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M].莫偉民,譯.上海三聯書店,2001:393.

[2]王曉芬,王艷貞.文化遺產數字化與虛擬互動展示傳播[M].科學出版社,2017:3.

[3]余日季.AR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開發[M].人民出版社,2017:3.

[4]彼得•奧斯本(英).時間的政治:現代性與先鋒[M].王志宏,譯.商務印刷出版社,2014:13.

[5]向云駒.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M].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12.

作者:林村 單位:中國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