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古都文化保護實例與啟示
時間:2022-12-27 10:00:23
導語:杭州古都文化保護實例與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都是古代君王起居和理政的朝廷所在地,是特殊的歷史城市,特殊在“都”、“有宗廟先君之主”。古都文化是以古都為載體的歷史城市文化,又是一定地域歷史文化的集中代表。要了解漢、唐盛世,不能不到長安(西安)、洛陽;要體察兩宋風韻,不能不到汴京(開封)、臨安(杭州);要品味元、明、清文化,不能不到北京、南京;要研究中原殷商,不能不到安陽、鄭州。我國古都文化是立體的,多元的,涵蓋的文化內容與形態,十分豐富多彩。那么多個古都,遍布神州大地。如果把它們綜合起來,視為一個整體,我國古都文化就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縮影,這也是我國古都文化的整體價值所在。中國有5000多年文明史,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經歷了多少次改朝換代,政權更迭。據中國古都學會前會長、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朱士光教授研究,則有220多座古都(含陪都)。這么多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古都當中,大古都有八個:西安、北京、南京、洛陽四大古都,是在解放前認定的;開封是在解放后不久認定的。1980年初,中科院侯仁之院士派遣中國青年出版社責任編輯胡曉謙從北京專程到杭,請歷史地理學家、浙江大學教授陳橋驛先生主編一部《中國五大古都》。陳先生復信:杭州是吳越國、南宋的都城,建議書名改為《中國六大古都》,杭州包括在內。提議得到時任中國古都學會會長侯仁之院士同意,并經中國古都學會確認,我國第一部《中國六大古都》于1993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杭州也就成了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后來,安陽、鄭州也先后進入了“大古都”的行列。
1杭州兩大古都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
杭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5000多年文明史,有2200多年建城史(公元前221年秦置錢唐縣),杭州稱“大古都”,因為杭州是納土歸宋的吳越國與偏安一隅的南宋兩朝的都城。五代吳越國與南宋定都杭州期間,是古代杭州城市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兩個時期。在清代,杭州還是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駐蹕的行宮地。從良渚文化一直下來,到近代革命文化,杭州文脈源遠流長,文化積淀豐厚。諸文化中,吳越文化、南宋文化是杭州兩大古都文化,占據重要地位,它是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研究的重中之重。
1.1吳越國首府杭州
杭州作為帝王之都,始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唐朝末期,軍閥混戰,北方出現五個小王朝,南方建立十個割據政權,史稱“五代十國”。錢镠(杭州臨安縣人)建立的吳越國,便是十國之一。唐光啟二年(887年),唐禧宗任命錢镠為杭州刺史。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錢镠任鎮海、鎮東軍節度使“還治錢塘”,升杭州為都督府。后梁開平元年(907年),錢镠被冊封為吳越王。到梁龍德三年(923年),又被封為雄踞江浙的吳越國王,定杭州為吳越國首府。錢镠只認“王”,不稱“帝”,不與中原政權相對抗。經過三世五帝,到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國王錢弘俶“歸宋”,至此,吳越國歷時72年(從錢镠任節度使算起有86年)。吳越國地分十三州一軍,定都杭州,加名西府,或稱西都。當時杭州成為全國經濟繁榮、文化薈萃的“東南形勝,三吳都會”。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有美堂記》評價:“錢塘自五代時,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杭州有個錢王祠,祭祀吳越國幾代君王。錢镠是一位對杭州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吳越國時期,主要功績:①治西湖:912年,梁朝皇帝朱友珪加封錢镠為尚父,允許杭州擴建牙城(王城),當時有術士(風水先生)向錢镠進言:“王若安居城中,有國僅只百年,若填掉西湖而筑城,有國可千年。”錢镠答:“西湖乃天下名勝,安可填平?百姓藉湖水為生,無水即無民,無民哪有我王;歷史上五百年必有王起,豈有千年而天下無真主者乎?!有國百年,事愿足矣!”這一明智決定,為杭州保留了一個美麗的西湖!②筑海塘:為消除錢塘江潮對杭州城的危害,錢镠組織民工用石笸法興建一條從六和塔至艮山門的江堤,稱“錢氏捍海塘”,“錢塘富庶,由是盛于東南。”③造佛寺(塔):當時有300多座佛寺,號稱“東南佛國”,還建六和塔、白塔、保俶塔(1933年重建,用的是實心塔)、雷峰塔(系錢弘俶慶賀王妃黃氏生子,稱黃妃塔,1924年坍,現已復建)。④筑城池:先筑新夾城,后擴建羅城(外廊),周圍七十里,成腰鼓城,城門十座,不是現在十門,東到鹽橋河,有鹽橋門、北關門(在夾城巷)等。吳越時期,奠定了杭州發展的基礎。唐末,陳橋兵變,趙匡胤立宋,要統一國家,請錢俶到京朝見,款待幾日,臨走時,封了一箱東西,叫錢俶回去在路上拆看,他出了京城,打開一看,箱里所裝的都是大臣們的建議,要趙扣留或殺了錢俶,但趙不扣不殺,叫他安心回去。其意是要他老老實實奉獻吳越國,乖乖歸順,錢俶懂得很深,也很清楚當時的情勢,后來他學范蠡功成身退,奉表稱臣,史稱“納土歸宋”。之后,北宋將杭州改置錢塘、仁和兩縣。到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梅摯出任杭州知府,宋仁宋贈詩:贊杭州“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
1.2南宋都城臨安
南宋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最尖稅的時代。1127年3月,發生“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宋徽宗第九子、欽宗之弟康王趙構,領兵在外,不在京城,由抗金名將宗澤等一批大臣擁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登基“宋高宗”,改元號為“建炎”,史稱“南宋”。當時金兵步步進逼,宋軍節節敗退,趙構在應天府僅呆五個月,棄城出走,先到揚州,后到鎮江,再議遷都,大臣王淵提出“請幸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趙構到杭州,“詔令”改州治為行宮,因發生“苗劉兵變”,高宗暫留建康(南京)。但軍事形勢越來越緊,是年7月升杭州為“臨安府”,準備移蹕遷都,可是金兵尾追不舍,高宗再逃,到越州、明州、溫州船上,又返越州,1131年,升越州為紹興府,作為行都,改年號為“紹興”,一年后遷往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以臨安為“行在所”,正式定都臨安(今杭州)。南宋自建炎元年(1127年)到祥興二年(1279年)滅亡,歷8帝,共153年。在杭定都,從1138年算起,到1276年元軍攻占臨安,有139年,如從1129年詔令為行宮,就有148年了。我們研究和保護杭州南宋文化,必然要涉及如何看待、評價南宋。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南宋軍事上妥協投降,茍且偷安,政治上腐敗成風,奸相專權;經濟上積貧積弱,民不聊生;文化上紙醉金迷,縱情聲色,總之,南宋王朝是一個只圖享受,不思進取的偏安小朝廷。近現代有不少海內外學者提出要重新評價南宋。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成立十多年來,組織專家、學者和研究者對南宋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和宣傳,對南宋有了比較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研究認為,南宋不僅僅指南宋王朝,而主要是南宋這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畢竟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要充分肯定南宋的歷史地位與歷史影響。在政治上,既要看到南宋時期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外患十分嚴重的情勢下,以宋高宗為首的主和派,積極議和,消極抗戰,茍且偷安的一面,更要看到南宋時期涌現了岳飛、文天祥兩員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一大批愛國將領、無數愛國仁人志士,這是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朝代所無法比擬的。南宋軍事力量雖然較弱,但由于它的文化軟實力強大,這種軟實力在抗擊金和蒙古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南宋不僅與蒙古一起,滅亡了金朝,一報“靖康之恥”,而且抗擊蒙(元)的戰爭堅持了45年之久,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跡。從政治制度看,南宋實行軍政、民政、財政“三權分立”,加強中央對政權、財權、軍權的全面控制與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用人制度上,推行“崇尚文治”、“寒門入仕”政策,有力推動了宋代思想、學術、文化的大發展。在經濟上,既要看到南宋連年向金朝貢,賦稅沉重的狀況,更要看到整個南宋時期生產發展、經濟繁榮的一面。如:南糧北調,農商并重,出現世界第一張紙幣“交子”;青瓷制造,海外貿易發達(60多個國家與地區)等。在文化上,既要看到封閉保守,頹廢安逸的南宋遺風,更要看到南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以文學藝術為例,有宋詞的興盛、宋詩的繁榮(與唐詩為雙峰并峙)、話本的興起、南戲的出現、繪畫的高峰(山水畫最突出,西湖十景)。在科技上,既要看到整個宋代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地位,也要看到南宋對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的杰出貢獻。《夢溪筆談》的沈括,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畢昇,都是錢塘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在南宋獲得進一步完善和開始大規模應用。在社會上,既要看到南宋一些富家官紳生活奢華、揮霍淫樂的一面,更要看到南宋政府關注民生、注重民生保障的一面,如確定“士、農、工、商,皆百姓之事業”,各階層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有很大的提高,還有賑災、養恤等善舉。在歷史地位上,既要看到南宋在當時國際國內的地位,也要看到南宋對后世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南宋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一是儒學文化傳至東南亞,形成“東亞儒學文化圈”;二是“三大發明”的西傳。馬克思評價:“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和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了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強大杠桿”。另外,西方人稱兩宋科舉制度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南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重大,它完成了全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轉移,經濟形態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封閉經濟向開放型經濟、內陸型經濟向海陸型經濟的轉變,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具有路標性意義的重大轉折。對杭州發展的影響更直接,杭州從州府上升為國都,這是杭州城市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杭州由此進入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人口多達一百萬的大都會。今日杭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宋定都后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我們講保護杭州古都文化,自然不能少了南宋文化,而且要著重保護南宋皇城遺址、保護南宋優秀文化。
2保護杭州古都文化的幾個實例
近年來,杭州在綜合保護西湖、運河、西溪等方面成就突出,以下列舉古都文化研究會的同仁們,也是我親身參加了的幾件保護古都文化的實事。
2.1南宋皇城遺址的保護
南宋文化最重要最主要的標志物是皇城、皇宮。但元軍攻下臨安,皇宮被焚過半并改為五座廟,之后又強拆城墻,所以歷經幾百年,地上建筑幾乎蕩然無存,除了御花園的個別景物,如月巖、摩巖石刻等。皇城遺址深埋在地下。解放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遺址保護,特別是軍區倉庫存在,使之未得開發破壞。2011年初,我們發現南宋皇城(東宮)遺址上大建“御園”豪宅房產項目,十分震驚。2月22日組織專家踏看,呈送“十萬火急書”,并撰寫論文,闡述南宋皇城遺址范圍及其保護價值;3月28日,給市、省和國家文物局緊急報告;4月21日,無奈向媒體投書,全國多家媒體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等連續報道,并得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未批系違法施工;5月10日,市政府宣布“暫時停工”;5月15日,第二次緊急報告市有關部門,要求面談或召開論證會;9月,我們攜《我們的歷史責任——南宋皇城遺址保護論文集》、《出土器物見聞錄》參加所謂“項目評審會”,據理力爭。御園房產工程此后停工4年多,我會專家學者堅持不懈向有關領導和部門報告,走訪省、市文物局,御園房產公司趁機抓緊施工,地下文化層破壞殆盡。目前正通過司法途徑尋求解決中。這里,一是南宋皇城的東墻在哪里?據此來確定“御園”是否在遺址上。二是這地塊派什么用,搞房產項目還是建“遺址公園”?南宋皇城有多大?皇宮內侍陳隨應《南度行宮記》中說:“杭州治舊錢王宮也,紹興因以為行宮,皇城九里”。九里指周長,宋代二種尺,普通尺(1尺=0.3072米),九里為4147.2米,營造尺(1尺=0.329米),九里為4441.5米。查閱歷史文獻,都肯定“皇城九里”。據文獻和考古資料,四至范圍:南(笤帚灣即宋城路)、北(萬松嶺,即萬松嶺路南)、西(鳳凰山山腰、東麓)圣果寺遺址附近有“皇宮墻”三字刻石,由此經將臺山、鳳凰山(東、西二峰)到萬松書院一線,而對“東界”幾種說法:饅頭山腳邊,饅頭山東麓,中河西岸。明史學家徐一虁考證:“東沿中河南段之西岸”。省考古所前所長王士倫同意此說,皇城東界即今鳳山路一線。2002年3月,市園文局立碑“鳳凰山一帶,是南宋皇城所在,皇城(內城)周圍九里,南起笤帚灣,北至萬松嶺,東沿中河南段之西岸,西達鳳凰山東麓。”2007年2月16日,國務院批復《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里,明確寫道:“南宋皇城遺址保護區,保護范圍北起萬松嶺,南至梵天寺路,西至將臺山,東至鳳山路。”照理這個已不成問題,后來卻成了問題。現御園工程地塊,原是米廠舊址,十多年前我會專家認為解放初建的糧倉標志性歷史建筑物應予保留,上城區卻提出“為了保護皇城遺址”,把米廠歷史性建筑拆除了。后來市考古所出于某種目的,卻定“皇城東墻與米廠西墻一致”,若據此,皇城周長不足五里,過了二年,為了開發,就說“皇城東以中河高架為界”,把“御園項目”地塊劃到界外,市考古所還出了證明,“此地沒有保護價值”,結果土地拍賣搞房產,九億成交成“地王”。據有關文獻與考古記錄,我們判定,在饅頭山東,存在四道墻:第一道墻——饅頭山東麓(山腳),長390米,寬8.8~12米,土層厚15米,應是“吳越王宮城墻”,也是南宋初用之宮墻。第二道墻——皇宮東苑與東宮之間的隔墻,即米廠西墻一線,大致在中河高架線。第三道墻——中河西鳳山路一線,即米廠東墻一線,這是高宗下旨拓建后的皇城東墻,也是許多歷史文獻和本會專家認定的皇城東界。第四道墻——紹興28年(1158年)因擴大皇宮,開拓東南府城,東拓到今江城路一線的臨安城東墻。我們認定,南宋皇城東墻在中河西岸(今鳳山路一線),按此皇城“四至”,南長1400米,西長1000米,北長1100米,東長700米,加起來為4200多米,與文獻記載“皇城周長九里”基本相符。而且實證就是“御園地塊”上挖出了許多南宋宮廷器物。人證(記載)、物證(實物)俱在,怎么能說不是皇城遺址?我們堅持要認真研究文獻,并與全面考古發掘相結合,以“真實性、完整性”原則依法保護南宋皇城遺址。不能建房地產項目,也不能建與皇城遺址環境不協調的建筑物,應建遺址公園(或南宋皇城遺址國家文化公園)。另外,如南宋德壽宮(宋高宗頤養天年處所,稱“小內”)遺址,經古都研究會專家們呼吁與堅持,原地塊拍賣被取消,現暫作停車場,目前正在進行考古發掘,遺址保護正在研究中。
2.2歷史建筑的保護
改革開放以來,杭州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舊貌換新顏”,但這個“新顏”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在上世紀末所謂“舊城改造”中,由于某些決策者急功近利,經濟利益驅使等人為因素,采取大拆大建的改造開發方式,使許多人文信息積淀豐富的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許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民居被無情摧毀,不少文保單位也屢次發生被拆遷和破壞的事件,造成了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十年前,張建庭副市長在杭州“世界文化大會”講到: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杭州初期受到“拆老城、建新城”的理念影響,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遭到了破壞。一段時間彎路之后,市政府用科學發展的思維,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城市發展問題,把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提高到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保老城、建新城,城市東擴,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為文化遺產的保護留下了空間條件,從而科學理性地處理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這番話,可以說是經驗教訓的總結。典型實例是孩兒巷98號古建筑的保護。孩兒巷98號是一幢二層樓木結構三開間五進走馬樓。格局是南北中軸線,東西側建筑對稱,門窗、梁柱雕刻精細,既有橫梁上24條龍8只鳳,還有江南民俗風情浮雕,更有富裕人家才有的蠡殼窗。環境氛圍也是古典幽雅。可惜第一進轎廳、第五進生活用房已被拆除。這樣的建筑以前在杭州也有不少,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舊城改造”中,基本上都被拆毀了。到1998年,歷史名巷孩兒巷里只剩這一棟,也面臨拆除的危險。住戶希堯老人提出,這是祖父錢啟翰(清崇明縣令)托友人郁達夫代為買下,說是陸游住過的宅基地,找到我們,致信市領導要求保護,不同意拆。由此聯想到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王安祥先生在省政協聯誼報上發表《陸游小樓今安在?》一文。到年底,拆遷單位實施拆遷(對外理由是擴建中學操場)。我們積極呼吁,1999年5至6月杭州日報連續發表四篇報道,于是由媒體拉開了保護序幕。在社會輿論壓力下,拆遷單位暫緩拆除。其后二十天里,2000多市民留言簽名呼吁保護,我們整理后呈送給仇保興市長,專家論證會上,他采納專家意見,親批“停止拆除”。陳繼松副市長到孩兒巷98號宣布“這幢古建筑保護下來了”。此時,省文物局發文給市建委,“孩兒巷98號是一組由三進院落組成的傳統建筑,具有杭州地方建筑特色和面貌,而且保存相對完整。在以往的舊城改造中,杭州城已經拆了不少諸如此類的古建筑,杭州作為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應該保留的歷史文化遺產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要求保護這幢古民宅。市政府在2001年9月30日復函給省文物局,說聽取市文保部門匯報,召開專題會議認為,98號既非陸游故居,也非宋代建筑,而是晚清傳統建筑,因韶山中學擴建需要,由區政府加快動遷,對建筑構件編號,擇地移建或用于類似建筑修繕。這樣,是拆是保,又起風波。2002年4月16日,拆遷單位將錢希堯老人告上法庭,法院一審判決“10天內騰房拆除”。這場官司驚動了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省文物局副局長陳文錦、省文保所所長張書恒先后來到98號考察,表示古宅不能拆;本會專家林正秋、周復多、陳琿等到現場考證,并請來了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主任、上海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帶了一批學生趕到98號,認為古建筑彌足珍貴,文化含量大,絕對不能拆,要好好保護,一方面接受媒體采訪,另一方面寫信給市領導表明自己觀點。這時,原全國人大常委、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省文物局老局長、浙江大學毛昭晰教授也來到98號,力挺保護。全國近百家媒體相繼報道,呼吁為后代留下這筆珍貴遺產。上海的陸游后人,以及在紐約的郁達夫后人都支持保護。到2002年7月,專家、市民支持錢希堯上訴,特別聘請民建的熊輝倫律師,聽取本會專家學者意見,通過市人大常委周蕙向市委市府以緊急建議的形式,建議有關部門停止“拆遷許可證”的法律效力。后來在幾方合力下,市主要領導發話,市房管局正式決定停止拆房,9月5日法院二審,錢希堯勝訴,“古宅不能拆,要按原貌修繕”。古都文化研究會及時召開“陸游與杭州”大型研討會,與會人員一致呼吁把陸游紀念館設在98號,并向市委市府遞送正式建議書,得到市委主要領導贊同。現在,孩兒巷98號的保護與利用成了杭州市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一個成功范例。孩兒巷98號這件事,可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推動了杭州“50年以上有價值的老房子應予保留”,《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辦法》的出臺。既保留街坊活態場景,又改造整個生活環境,從而勾連歷史記憶,實現自然棲居。
2.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杭州有世界級非遺三項(中國蠶桑絲綢技藝、中國篆刻、古琴藝術)。非遺項目是特殊的,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和文化傳統;對非遺的保護也是特殊的,要活態保護,讓它融入生活,“讓非遺活起來”。比如,浙江是越劇的故鄉,越劇是從嵊州到杭州,再到上海及全國的。相對于其它劇種,情況還比較好,杭州有浙江小百花、杭州越劇院,還有許多民間劇團,但也存在傳承與發展的新問題。筆者作為創始人之一的90民間社團——杭州越劇藝術研究會成立22年來,把研究與演出相結合,每年堅持為城鄉群眾演出近100場,排了30多個折子戲,8臺大戲,得各項大獎30多個,而且深入到小學、大學,培養、建立越劇社,會員自掏腰包,發揚奉獻精神,圖什么?把越劇藝術保護下來,傳承下去。非遺的傳承,關鍵在傳承人,看“越女爭鋒”全國青年演員大賽、全國京劇青年少兒大賽,感觸特別深,這就是未來與希望所在。在城市道路有機更新中,挖掘重拾歷史文化碎片。我們研究會參與了“一縱三橫”道路重拾112處歷史文化遺存點,“五縱六路”道路陳列38處歷史文化碎片,西湖區“二縱三橫”24個文化節點的展示,還編輯“城雕背后的故事”一書;在61條整治的河道中,挖掘與整理歷史文化33處,比如:中東河八景的評選,還有西湖新20景,西溪8景的評選與詩文,古都研究會都參與其中。關于“花朝節”,這是古都文化研究會建議恢復的。花朝(五更時分)節,是古人休閑游樂的重要節日。自唐始,二月十五花朝節,與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同為三大民間節日。這個習俗自唐傳到宋代,南宋尤盛。吳自牧《夢粱錄》:“仲春十五為花朝節,浙間習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臨安京城內外活動豐富,不僅皇宮后苑有賞花踏春,佛寺、道觀齋會為君臣、百姓祈禱,這是一個君民同樂的節日,一個春季到來,百花盛開的時節。花朝節盛會,也促進了花藝業和花市的繁榮,花市以官巷口花市最有名,城西(馬塍)、城東(江干)最興盛。到明清,杭州有兩座花神廟,一是清咸豐年間在城北花園崗,有花皇殿、祭顓頊帝及十二花神,有花神廟、花木集市;二是清雍正年間,浙江總督李衛,在西湖蘇堤北跨虹橋西新建一座花神廟,祭十二月花神和四個催花使者(歷史人物),到光緒十二年(1886),一半作浙江總督李文襄公祠,一半是花神祭地,改名“湖山春社”(現岳廟西南面“竹素園”)。清學者俞曲園補書楹聯:上聯為“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下聯為“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反映一年四季百花齊放的盛景。這個習俗一直到抗戰爆發中斷。我們在挖掘傳承杭州民俗節慶時,覺得“花朝節”最有意義,也最貼合杭州。在2009年7月28日給市領導寫報告,要求恢復。同時先后與拱墅區政府(因有花園崗南宋花木基地)、西湖區政府商談,后在西湖區西城廣場塑立花神像與十二花神浮雕,并申報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本會開專題研討會,又正式書面向市委、市政府建議恢復花朝節,市領導贊同,我還獲“杭州市人民建議金點子獎”。最后落實在西溪濕地公園,已連辦六屆,社會影響與效果比較好。
3在保護古都文化的實踐中得到的啟示
3.1古都文明的感染力不容忽視
古都空間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基于自然的實體空間(城廓),二是基于人文的社會、文化和精神空間。現在,古都所依存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實體空間城廓大多數不存在了,可是某種歷史古跡、歷史建筑、精神文化的傳統依然存在。在中國八大古都中,杭州似乎最難找到古都的影子,也是古典建筑的地表遺存最少的,吳越國王城、南宋皇城遺址都已被埋在現有城市地面三四米以下。但是,這座城市的文明(古都文化)卻極具感染力。一個是生態,一個是文化,而杭州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吳越文化,保境安民,一個是南宋文化,偏安富民,最簡單概括,可以講“包容、和諧、從善、風雅”,是這個城市的優秀文化傳統,也是我們民族的普世價值觀。古都文化宛如涓涓細流綿亙久遠,歷經千載,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其保護與利用,必須堅持、堅守,“咬定青山不放松”。有人用詩般語言說“這座城市的悠久文明,猶如觀音菩薩用柔軟的柳枝從玉凈瓶中蘸出的一滴甘露,早已溶解在杭州人的日常言談舉止之中”。
3.2保護古都文化,弘揚人文精神
要保護物質形式存在的文化遺產,同時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一個重要方面是優秀人文精神的弘揚。現實生活中,許多令人驚心憤怒的事件一再發生,社會的道德底線一再受到這些罪惡的撞擊,確已到了無法再退的地步了。個人也好,社會也好,總要有一個絕對不能觸碰的底線作為約束。一方面要加強法治力度,加強法制建設,用健全的法律來規制社會(規矩),另方面也必須加強教育,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與人文精神,用公序良俗來溫暖人心,也就是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訓是一個重要內容。古都文化研究會有一些專家,也是錢镠研究會的成員,錢镠的后代,他們積極推動了每年“錢王祭”,還公布了吳越國的《錢氏家訓》,是錢镠后人把其平時言行整理而成,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個部分,應當傳承與弘揚。
3.3理清建設“和諧美麗”杭州與保護古都文化的關系
近日,杭州西湖博物館“鎮館三寶”之一:清代乾隆皇帝御用的杭州西湖導覽圖——《西湖•清•行宮圖》與普通老百姓來了一個“親密接觸”。這幅圖,是因乾隆皇帝喜歡下江南,為了方便他游覽,宮廷畫家專門給他畫了一幅非常詳細的西湖游覽圖,足有10米長。六年前,西湖申遺時,國際申遺專家特地到西湖博物館,來看這幅原圖。看過這幅圖,知道西湖除了一些小地方,大的格局和主要景點,在這幾百年間,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專家們非常感慨西湖保護得那么好,這幅圖,便成了西湖申遺成功重要的一件物證。杭州城市格局特色是“三面云山一面城”,古城與西湖,可說珠聯璧合。現在呢,西湖更美了,城市也發生很大變化,老城被改造了,古城的意韻淡化了。從杭州的歷史、文化、自然條件,杭州的城市主題,不應當是工業化城市,也不應是什么現代化大都市,而應當依托更要烘托西湖山水,它是一個山水型城市。南宋時的杭州很像19世紀之后的巴黎,咖啡館是巴黎的象征,茶館是杭州的主色調,今日巴黎,已成世界性浪漫品質生活之都,而杭州有點“雜亂”。現在提出建設“東方休閑之都”、“東方品質之城“,筆者以為是正確的。尤其是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舉辦并取得圓滿成功和重大成果,一方面因有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創新活力之城之發展基礎,另一方面為杭州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城市就是一個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外來文化,既有現代文化,又有傳統文化的多種文化共存的生命體。不僅要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還要有對新城市文化的開拓與創造。這方面,揚州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們對于古城,以文昌閣尖頂為城市天際線來控制建筑高度,整個老城建筑風格保持古樸典雅,與瘦西湖景觀相協調。而新區建設則是另一番風景。仔細想想,從良渚始,燦爛的五千年文明,是美麗杭州的基因與氣質,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體現,離開這個,談不上什么美麗。所以,保護、傳承杭州古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本身應是建設和諧美麗杭州,也應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題中之義。
3.4要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那樣保護人文生態環境
遵循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城市也應該是全體市民群眾的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歷史文化遺產,是國家的珍貴財富,也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當現代化建設大步推進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再三強調要重視和發展文化軟實力,要充分認識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但在不少地方領導認識與實際工作中常常打折扣,而人民中的歷史文化研究者與文化遺產保護者又會處于“弱勢”。在這種情形下,當地領導的認識與作為尤為重要,同時依法執政的力度,必須切實加強。從實踐中筆者感覺到,政府與法制要更多地關注“弱勢”,正確認識與把握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要把歷史文化遺產(包括歷史建筑)視作同生態環境一樣重要的人文環境,要象依法保護生態環境那樣來保護人文環境(歷史文化遺產),留住“鄉愁”,延續文脈,要支持人民群眾出于歷史責任感的履行國家根本大法憲法所賦予的權利,包括公益訴訟權,要動真格來整治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不擔當、不作為、不落實行為,確保中央的指示、政策貫到基層“政令暢通,令行禁止”。至此,我們可以靜心思量:歷史并非深處的東西,而是從高處逼視著當代,看我們往何處去。我們的走向符合不符合先人的期待與希望,符合不符合今人的期待與希望?又如何架設先人與今人之間的路橋?如何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當三思再三思,努力再努力。“兩個一百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既定,路在前方,吾輩自當勇往。
參考文獻:
[1]陳橋驛.中國六大古都[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
[2]張仲超.錢氏家訓[M].北京:線裝書局,2010.
作者:戎玉中 單位: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
- 上一篇:淺談政工師傳統文化保護
- 下一篇:民族文化工作思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