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民俗文化和外宣翻譯策略

時間:2022-06-11 10:44:18

導語:海洋民俗文化和外宣翻譯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洋民俗文化和外宣翻譯策略

摘要:北海海洋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翻譯有利于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國際影響力,有利于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本文以北海祭祀海神的民俗文化為例,嘗試探究異化策略和歸化策略視角下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外宣翻譯方法,以推動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外宣工作,推動地方旅游經濟發展。

關鍵詞: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異化策略;歸化策略

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是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綿延的海岸線孕育了當地豐富、獨特的海洋民俗文化,尤其是祭祀海神的民俗文化,可謂是對外宣傳的一大亮點。然而,調研走訪發現,北海海洋民俗文化“走出去”并沒有受到多大重視,小至公示語翻譯、旅游景點翻譯,大至國際賽事、文化交流節活動和博物館外宣,其翻譯質量都堪憂。語言是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表達方式[1],選擇適當的外宣翻譯策略能夠展現民俗文化特色,吸引外來學者和游客,促使中國傳統民俗文化走向世界,創造文化和經濟價值。反之,不當的翻譯則會讓人困惑不已,失去了解的興趣,達不到輸出文化、價值觀的目的[2]。因此,外宣翻譯策略的選擇對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外宣翻譯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值得研究。

一、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特征概述

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具有功利性,突出表現在對海神的信仰上,如對被視為海上救命之神的媽祖,祈求她保佑行船平安;對調水之神北帝,希望四季風調雨順;向豐收之神龍王,禱告魚鮮滿船。這些出于功利目的的原始崇拜信仰在北海市內仍然有跡可循,特別是對媽祖的信仰。茶亭路的普度震宮、地角大王宮和外沙島東沙嘴上加入福建湄洲島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的媽祖廟等,都供奉著媽祖。這無一不說明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之功利性。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3]。北海合浦是著名的“南珠古郡,海角名區”。南珠指的就是北海合浦的珍珠,素有“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美譽。“合浦珠還”被編入成語詞典,其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可謂家喻戶曉。“合浦珠還”可謂是最具代表性的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的象征之一。類似的還有著名的神話故事“鮫人泣珠”。這個古老美麗的傳說說的是北海合浦的一種人魚哭泣的時候能流下珍珠眼淚。“鮫人泣珠”作為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的代表性故事,還登上了CCTV-10科教頻道。

二、北海海洋民俗外宣翻譯策略

基于以上對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特點的分析,在進行外宣翻譯時,我們應該著重考慮是否能將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還原出來。外宣翻譯應遵循精準再現地方民俗文化,貼近外國受眾思維習慣的原則,盡量做到突破表層結構,抓住實質內涵。針對北海海洋民俗文化中的海神祭祀文化外宣翻譯,筆者提出以下兩種翻譯策略。

(一)異化為主策略

根據異化策略的目的——考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語言風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4],北海海洋民俗外宣翻譯應當采取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1.音譯法我們在翻譯海神時可以采用音譯法。有些文化詞匯和意象在譯入語里是空缺的,且很難用一兩個字準確地譯出其意義。這時,我們可以直接把原文發音轉換成譯入語里相同或相近的發音。比如,信仰海神是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由此而展開的祭祀活動也是豐富多樣的。祭祀“龍母”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年農歷五月十六是北海外沙的龍母誕期。人們會來到外沙龍母廟祈福。一些疍家人還會盛裝出席,來到廟會祈求龍母娘娘保佑自己出海平安,風調雨順。如此獨具海洋特色的民間習俗十分具有對外宣傳和吸引外國游客了解中國傳統海洋民俗文化的價值。那么,如何翻譯“龍母”呢?常見翻譯有兩種:一是翻譯成“TheDragonMothers”,二是翻譯成“LungMo”。在民俗文化外宣翻譯語境下,我們認為“LungMo”比“TheDragonMothers”更能傳遞民俗特色文化內涵。原因有二。其一,“LungMo”實際上與當地所說的方言粵語發音十分相似,從側面傳播了地方方言文化,也更能體現北海海洋民俗原味。因此,采用音譯法更能夠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其二,“TheDragonMothers”不僅沒有體現民俗文化特色,而且容易與全球大熱的歐美電視劇中的角色“龍母(TheDragonMothers)”搞混。顯然,中國的龍母和西方的龍母完全不是一個文化意象。因此,在進行民俗文化外宣翻譯時,我們還要注意區分中西文化的不同,還原源語言文化的內涵原貌。除了祭祀龍母,當地人還供奉“觀音”。對“觀音”的譯法基本有兩種,一種是歸化策略的譯文“GoddessofMercy”,另一種是音似方言的“Kwun-Yum”。同理,基于民俗外宣翻譯語境,采用音譯法的后者更可取。2.直譯法加注釋對海神的翻譯除了使用音譯法外,我們還可以使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直譯指的是既忠實于原文內容,又符合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5]。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翻譯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化詞時,我們最好再加上相應的注釋來釋義,以求表達得更清晰易懂。比如,前文提到北海當地疍民也信仰“龍王”和“北帝”。我們先來看一下如何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翻譯“龍王”。龍王的直譯是“TheDragonKing”,做到了忠實于原文內容,在形式上也對應了,但卻始終無法讓目的語受眾明白龍王在北海海洋民俗文化中是干什么的,在東方文化中代表什么。因此,我們必須加上注釋“theGodofraininChinesemythology(中國神話故事中呼風喚雨的神)”。完整譯文即“TheDragonKing,theGodofraininChinesemythology”。同理,“北帝”也一樣,在直譯的基礎上加上注釋,可得“NorthEmperor,theTaoistseaGod”。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翻譯北海海洋民俗文化中的海神,既能保留形似,又能將民俗特色展現出來,實現了跨文化交際。

(二)歸化為輔策略——意譯法

在進行一些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外宣翻譯工作時,在異化策略行不通的情況下,我們還應該采用適度的歸化策略[6]。歸化策略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在使用歸化策略時,常用的翻譯方法是意譯法。意譯法指根據原文大意來翻譯,不逐字逐句地翻譯。比如,翻譯以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為根基每年舉辦的“開海節”時,如果胡亂套用直譯的方法,就成了“OpenSeaFestival”。顯然,這種生搬硬套的字對字、詞對詞的翻譯根本無法達到溝通和交流的目的,更談不上傳遞民俗文化信息了。具體怎么翻譯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開海節。開海的傳統習俗在北海歷史悠久,是漁民們經過三個月的休漁期后,在下海捕魚之前祈求魚滿艙、人平安的一種儀式。隨著時代變遷,在開海的當天,在祭海儀式之后,當地還會舉辦各種與開海相關的娛樂文化活動,如詠唱漁民的咸水歌、表演疍家風情舞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漁家文化、疍家風情。因此,開海節可意譯為“TheFishery-dayOpeningFestival”。又如,在北海海洋民俗中,每逢菩薩誕辰或修仙得道日,人們都會到廟里給菩薩“上香”。在這里,將每個字對應成英文翻譯出來肯定是不可取的。我們可將其意譯為“GotoBuddhisttempleandofferincensetoBuddha”。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實現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價值,我們就要在結合當地民俗文化特點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使用正確的翻譯方法。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魅力獨特,重視其外宣翻譯價值是做好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工作,也是突顯新時代大國文化自信的必要手段。

參考文獻:

[1]王鐘銳.民俗文化外宣策略研究:以河北民俗文化為例[J].牡丹大學學報,2012,21(12):83-85.

[2]潘玉姝,霍中惠,趙立偉.異化翻譯觀下的鄂倫春民俗文化翻譯與傳播[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0(6):107-109.

[3]莫連鳳,李貴樓,周麗紅.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與旅游業的互動關系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7(10):155-158.

[4]王蒔雨.從民間祭海到“祭海謝洋”大典:海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30(9):312-314.

[5]李欣.我國海洋型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J].人民論壇,2017(13):240-241.

[6]安文婧.基于翻譯生態視角窺探民俗翻譯的文化價值[J].語文建設,2015(33):63-64.

作者:張榮格 單位:北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