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布鞋與旅游文化論述

時間:2022-10-19 10:00:51

導語:手工布鞋與旅游文化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手工布鞋與旅游文化論述

一、手工布鞋與關中民俗文化

裝飾手工布鞋的織繡手工技藝流傳的方式,往往取決于女性的生活軌跡和內容,出嫁前主要受母親及娘家婦女的影響,出嫁后則主要受婆婆、婆家家族乃至整個村子婦女的影響。婚姻帶來女性生息地的遷移,也帶動手工技藝的流動,隨著在生產勞動中的相互協作,也使婦女之間的感情有所增進,農閑時所進行的協作性手工勞動,既提高了技藝本身,也起到了娛情和交往的作用。兒女遠行,母親總要備上新鞋和鞋墊。“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孟郊的詩句表達了兩代人之間通過手工傳遞情感的深厚意蘊。從文化心理的角度來講,饋贈手工鞋也有“走正路,快回家”的一種心理期盼,每天看到鞋子,就會自然產生對家庭的深刻牽掛。小孩的一歲生日,是兩代人最高興的時候,親友會給孩子早早準備手工物品,其中就有精美的鞋子,在那個年代這也是人們的一大看點,通過這些小型的展覽,婦女們便可以開闊眼界,提升自身的手藝。手藝不精,對鄉民來講是件不光彩的事情。

再等到子女出嫁成婚時,原本的媳婦已成了有相當手藝的中年婦女。子女的婚嫁用品成了她精湛技藝的展示場地。手工嫁妝的準備期很長,從種棉、織布、裁剪、縫繡有時要持續二到三年的時間。手藝不精者,就會請手藝高的婦女作技術指導來應對這次大的考驗。八十年代末,手工嫁妝在關中地區退居次要位置,只有被子和鞋仍然依賴手工縫制,其余全依靠機器縫繡,再加上現代化家用電器的普及,人們的看點已經從手工技藝的精湛程度轉化到經濟實力的比拼上了。關中地區為老人祝壽時,心靈手巧的女子就要親手為老人制作手工禮物,給老人做上一雙合腳的布鞋,會使兩代人的情感關系更加和睦融洽。

農村老人年近六十歲時就要準備后事了,衣物鞋帽的縫制是必備的,人們稱其為“老衣”。一般以蓮花作為鞋底的裝飾,鞋面為黑色,比平常的鞋子要大,但要輕巧。人們細膩而深沉的情感就蘊藏于手工制作的溫情之中,日常的手藝不僅是一種生活的技術需求,也是民眾之間情感傳遞的一種方式。手工是人類適應地球生存方式、改造自然的初始方式。在物化形態演進的漫長過程中,歷史賦予了手工勞動更多的人文因素,手工勞動不僅成為人類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手段,也成為文化過程的精神構成。手工藝設計首先是人影響了物的存在,手藝和物的磨合,也帶了人類情感的沉淀,它明顯區別于現代工業文明中人對物的感情,這種感情會在人與人之間形成規范,并影響著我們具體的生活細節。

二、手工布鞋的制作和分類

手工勞動的突出特點是周期長,工序與工序的環節間隔大。因為手工藝材料的準備具有季節性特點,有些手工物品的制作又受到農業生產的影響,需要投入長期和大量的農閑時間。手工布鞋的制作過程主要有“抹褙子”、“納鞋底”、繡鞋面、“鞋幫制作”、绱鞋等。

每年四、五月份,農婦們開始“抹褙子”,即把先前積攢下來的布頭和舊衣裳洗凈裁好,在事先備好的門板或葦席上,用自制的漿子多層反復粘裱后,將其置于通風處干透,以備后用。晾干的“褙子”厚的叫“硬褙子”,用以做秋、冬季的鞋子,可以防寒。薄的叫“軟褙子”,做春、夏季的鞋子,易于透氣。裱糊好以后,褙子既可做鞋幫,也可以做鞋底。鞋底則要用多層褙子黏合,再用重物壓實,使其平整。秋后小麥播種完畢,是婦女們納鞋底的好時間。用備好的麻線,(把麻皮理順,用線錘捻成結實的線繩。因為麻繩比較澀,需要不斷地抹上黃蠟才能穿過厚厚的鞋底。因而后來就逐漸被機械紡的線繩取代了)。鞋底上繩子打結的方法很有講究,通過多次打結,可使線繩形似一朵朵的小花,并注意其排列的秩序,組成好看的圖案,既體現了女人的手藝,又起到了防滑的作用,秦始皇兵俑的鞋底上多變的針腳紋樣就是這一技藝的遠古明證。

記憶中每戶農家基本上都有保存的鞋樣子,分為鞋底、鞋幫和花樣圖案三種樣式。鞋樣在村婦手中流動、復制。聰明手巧的女人也根據穿者的腳型改正和美化鞋樣。選定鞋樣后,用復寫紙過到硬白紙上,刻下形狀,然后附在褙子上用針線固定,再剪出鞋幫的形制。鞋幫還要粘一層新的布料做外皮,需要繡花的鞋子要事先將花繡好。然后用白布條將鞋幫的邊沿包裹,以求美觀。刺繡前要進行配線,也就是拿出各色的絲線來配色,有的婦女則需要有經驗的人來指導,色配不好,圖案依然起不到好的美化效果。繡花是技術性很強的工序,手巧的婦女往往受到眾人的羨慕。農閑時,關系親近的幾個人便聚在一處,交流手工技藝。小孩的鞋一般裝飾較多,要運用布雕、布貼、刺繡相結合的裝飾手法,有些部件要先行裁剪、粘貼、繞扎好基本形狀,然后用線縫制在鞋子上,以起到立體的裝飾作用。

棉鞋制作時,鞋面一般用較厚的黑絨布,與里襯之間均勻地填充進棉花,分左右兩頁鞋幫,用黑布條粘好邊沿后縫合即可。鞋幫制作完好,就剩最后一道工序——绱鞋了。這也是很費氣力的一道環節,要輔助以頂針和錐子進行。手勁兒弱的女子還要使用一種木制的固定鞋的器具——夾板,先要把鞋幫的前后左右用線固定在鞋底上,然后再一點點縫合。此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很有講究,如果差之毫厘,鞋面就不平、不美觀、也不合腳。許多婦女經常因此要而返工修正。布鞋分為童鞋、成年男、女鞋和老鞋(也稱壽鞋,與壽衣一起作喪葬之用)。童鞋的形制最多,裝飾最繁,有涼鞋、單鞋和棉鞋之分,未能行走的嬰孩,鞋子要做得很柔軟,不傷孩子的肌膚,所以鞋底和鞋面都很薄。有的老人采用綢緞作鞋面,效果更好。孩子長到三、四歲,隨著戶外活動的增加,不同場合、不同季節、不同寓意的鞋子就出現了,鞋底也開始增厚,裝飾手法也趨于多樣,有各種動物的形象如豬、虎、獅等,以寓意孩子健康成長。但其中很多都是為男孩設計制作的,女孩的鞋子要簡單許多,這種重男輕女的傳統意識,也是鄉村手工藝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三、手工布鞋的旅游價值

在現代文明快節奏的逼迫下,人們常常通過旅游趕走“快”“速”帶來的壓力和疲勞,去追逐心靈曾經的悠然閑適。在這一情態下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得到精神和身心上的滿足和享受。作為精神消費的方式之一,旅游工藝品作為文化經濟產品,人們對其在心理上非物質性構成的取向會有相當的偏向,比如是否形成情感的偏愛、能否帶來美好的回憶、能否形成特殊的文化體驗等,即“旅游審美”與“文化體驗”。旅游工藝品作為旅游的例證和物化,是旅游歷程的記憶載體,應同時具備“旅游審美”與“文化體驗”雙重內涵。旅游工藝品應與旅游群體的“觀光”“體驗”行為目標心理同步,滿足其期待新奇、好感的單純目標。因此,它應與一定地域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有密切關聯。應具有比較明確的、便于識別的流傳的區域性文化主題。在陜西,除了鳳翔泥塑、隴縣社火臉譜、千陽剪紙、華陰皮影等傳統的旅游工藝品之外,手工布鞋也是這一旅游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載體。當秦始皇兵俑踩著鞋底上多變的針腳紋樣向現代文明大步而來,向我們講述手工布鞋的悠遠歷史時,讓身陷現代工業文明的我們以一雙經歷雙手摩梭的手工布鞋感念“吃爹飯,穿娘衣”“男耕女織”手工時代的獨特情懷。

作者:張小軍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美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