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醫藥經濟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05 05:23:00

導語:泰州醫藥經濟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泰州醫藥經濟調研報告

地級泰州市組建以后,全市上下在發展壯大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培育扶持基礎相對薄弱但市場前景廣闊的醫藥企業,近五年來,泰州醫藥工業實現了長足的發展,工業產銷規模年均增長50%以上,國稅收入年均增長56%以上,稅收總量已占全市國稅收入的14.2%,對全市經濟和稅收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泰州醫藥工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地位不斷攀升,已成為泰州工業經濟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和成長性最好的行業之一,泰州已成為全省重要的醫藥產業高地和國內知名的醫藥產業集聚地。

一、泰州醫藥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㈠總量指標優勢明顯。截止2003年底,全市列統醫藥生產企業已有100余家,涉及藥品生產、藥品包裝、醫療機械等多個門類,2003年全市醫藥工業產值94.84億元、銷售84.46億元、利稅19.04億元、利潤12.94億元,分別占全省當年醫藥工業產值359.5億元、銷售360億元、利稅68.24億元、利潤38.93億元的26.3%、23.8%、27.9%、33.3%,四項指標均列全省第一,分別比位居第二的蘇州市高15%、17%、71%和115%。這在全市六大主體產業中是唯一的。

2003全市27家列統藥品生產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情況統計表(單位:億元)(略)

㈡骨干企業作用突出。以揚子江藥業集團為龍頭,加上江山制藥、濟川制藥、蘇中藥業等四大企業構成了泰州醫藥板塊的主體,四家企業的產品生產集中度占全市的94.01%。其中揚子江藥業集團2003年完成銷售60.5億元,利稅10.5億元,入庫增值稅3.5億元,連續六年在全國6300多家醫藥企業中列前五強,去年綜合競爭力測評列第一,利稅排名居第二;江山制藥是全國VC“四強”中的“老大”,也是全國醫藥工業出口十強企業之一;揚子江、江山、濟川三家企業均躋身2003年全省醫藥十強企業之列;江山制藥、濟川制藥和蘇中制藥2003年利稅均超過1億元。2003年“四強”企業入庫增值稅達4.47億元,比上年增收1.27億元,入庫增值稅占全市工業增值稅總額的15.8%,增收額占當年全市國稅收入增量的24.35%。

四戶藥品生產企業2003年度主要經濟稅收指標(略)

㈢重點產品市場擴大。截止去年底,全市共有年銷售額過億元的醫藥產品10個,3000萬到億元的產品10個,1000萬至3000萬的產品27個,8%的重點產品占全市藥品銷售總額的60%。

㈣技改改制力度增強。近三年來,泰州醫藥產業共投入技改資金15.8億元,其中:2003年當年投入6.2億元,GMP改造投入7.5億元,揚子江藥業三年投入近10億元;實施了一批國債項目和“雙高一優”項目;10家企業進行了資產收購、兼并或重組;今年,揚子江藥業城和蘇中藥業園已先后啟動建設。上述舉措進一步優化了生產要素配置,促進了醫藥產品結構調整。目前,全市98%的藥品是從GMP車間生產出來的,產品合格率提高到97%以上。

㈤技術創新初見成效。目前泰州醫藥企業共有博士后工作站2個,藥物研究機構7家,中高級藥物研發人才150多人,與全國5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近三年全市累計有67個藥品劑型通過認證,累計獲得新藥證書56份,其中一類新藥13個,二類新藥10個,在全省名列前茅。

二、泰州醫藥工業面臨的形勢與發展走勢

㈠從國內醫藥工業發展動態看:截止2003年,全國醫藥經濟已經連續五年保持穩定增長,五年間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8.4%,實現利潤年均增長28.8%,但今年以年,國內醫藥工業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一是受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上半年產銷增幅均有所回落;二是醫藥產業“兩極分化”加劇,生產集中度和效益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排前60位的醫藥企業銷售收入占全國6000多家企業的32.9%,沿海七省市占全國銷售的52%,利潤的60%,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成為轉移生產和產業聚集的中心;三是重組做強、資本經營成為大勢所趨,一批目光深邃的先導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積極尋找聯合、兼并或參股、控股的對象,實現超常規的資源聚集;四是全球排名前20強的跨國醫藥企業已全部進駐我國設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藥品已占國內醫院用藥的45%左右,國外制藥企業還在我國設立了縱多的原創型研發機構,目前僅上海就有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約80家,我國加入WTO以后,進口藥品關稅將下降10-15個百分點,對“洋藥”的高關稅壁壘即將消除,國內醫藥企業必將面臨更加強勁的市場競爭;五是國家關于藥品價格調整政策的不斷出臺,整頓醫藥購銷領域不正之風的措施,GMP改造后擴大產能的壓力等,導致醫藥行業必將產生一輪新的“洗牌”。隨后國內醫藥產業將步入新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階段。

㈡從全省醫藥工業發展現狀看:全省各地醫藥工業“群雄競起”的格面基本形成。如蘇州市外向型醫藥工業發展迅猛,葛蘭素史克、禮來、普強、碧迪、百特等國際知名的跨國醫藥公司紛紛落戶,已形成兩個醫藥外資企業群,2003年有6家企業進入全國醫藥企業利稅前100強,而我市只有3家;無錫市固定資產超過5億元的大型醫藥企業已有一家,有3家企業進入全國醫藥企業利稅前100強,已經形成新區醫藥工業園、馬山生物醫藥工業園和惠山生命科技園等三個制藥企業密集區;南京市因區位、環境和人材優勢,發展基礎和發展勢頭十分強勁;連云港的新醫藥產業基地發展也十分迅速,有4家企業進入全國醫藥企業利稅前100強,恒瑞、正大天晴、中金等已成為旺盛的經濟增長群。

㈢從泰州醫藥工業運行質態看:在總體形勢和經濟總量暫居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發展隱憂:一是多數醫藥企業規模仍然過小、布局過于分散,產業集中度不高,競爭實力較弱,與此相關聯,一些企業股權結構不甚合理,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相對滯后;二是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欠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領域窄,表現為"仿制"品多、老產品多、新產品少;三是利用現有優質資產嫁接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程度較低,全市醫藥工業利用外資不僅總量較低(數據?),而且水平不高,特別是與大型跨國醫藥企業的合作仍然是空白;四是國際市場開發力度不夠,特別是缺乏聯合開拓國際市場的意識與機制;五是受政策和市場因素的影響,今年以來主要企業產品價格下調、銷售增速下滑、稅收總量減低的跡象有所顯現。

三、泰州醫藥工業納稅能力估算分析

㈠2003年納稅能力靜態分析

1、理論分析(計算推斷)

以全市列統藥品生產企業(27戶均為一般納稅人)為對象,按照納稅能力分析的理論方法,以工業增加值扣減凈出口和存貨增加值,來推算內銷產品的增值稅稅基,按當年實際出口額與現行出口退稅率來推算出口退稅總額,由此可得出2003年度藥品生產企業增值稅納稅能力。

根據統計部門資料顯示:2003年度,醫藥制造業列統工業增加值324754.5萬元,存貨增加值11940.8萬元;根據國稅部門統計這27戶企業凈出口價值66781.88萬元(按約等于出口銷售額計)。由此進行計算:

①內銷產品增值稅稅基=324754.5-11940.8-66781.88=246031.82萬元

②以增值稅17%的稅率作為標準稅率,這內銷部分納稅能力為

246031.82*17%=41825.41萬元

③以13%作為出口退稅標準稅率,推算出口退稅總額為

66781.88*13%=8681.64萬元

④推算出2003年度藥品生產企業增值稅納稅能力為

41825.41+8681.64=50507.05萬元

2、實證分析(納稅實績)

根據國稅征管信息系統數據查詢顯示:2003年度,27戶醫藥行業列統企業共申報應征增值稅43232萬元,共辦理出口退稅2924萬元。

3、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結果的對比,醫藥企業的實際納稅能力(46156萬元)雖低于理論納稅能力(50507萬元),但兩者還是比較接近的,表明在實際征管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外部因素,對醫藥企業的納稅能力產生影響。

㈡泰州醫藥企業稅源走勢分析

1、主要企業近五年稅收增幅及收入彈性走勢分析。

主要企業1999-2003年增值稅入庫情況(單位:萬元)(略)

通過比較主要企業(四戶)5年來增值稅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比值(即增值稅的彈性系數),我們可以看出,醫藥行業主要企業近年來增值稅彈性系數均在2.5以上,遠遠高于1的標準,表明醫藥行業增值稅的彈性相當大,其增長速度大大快于經濟增長速度;同時,由于該彈性系數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表明醫藥行業增值稅的彈性空間正逐步縮小,受內部結構調整、外部宏觀調控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其增長幅度已逐步放緩,趨近于經濟增長幅度。

2、2004年1-6月主要藥品生產企業銷售、稅金情況分析

通過2004年1-6月主要藥品生產企業銷售、稅金情況(上表略)可以看出,這四戶企業無論實現銷售還是實現稅金的同比增幅均普遍低于上年同期增幅,滯漲現象已經開始顯現。揚子江藥業集團增幅趨緩的原因一是抗生素銷售額占其全部銷售額的比重達45%以上,主產品的降價必然帶來銷項稅額減少,從而直接影響當期應納稅額;二是原材料價格上漲,進項稅額增加,1-6月申報抵扣進項稅額2277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32萬元,增長23%。濟川制藥由于該企業產能擴大,截至2003年底該廠所有產品全部通過了GMP認證,2004年已研發4種新產品,加之該廠狠抓營銷隊伍的建設,在全國設立了178個辦事處,銷售數量也隨之增加。

此外,由于重點企業一些大型技改項目啟動較晚,施工時間較長,預計今后三年醫藥工業銷售增速將有所減低,醫藥行業稅收增長對泰州國稅增長的貢獻度也將有所減弱。

3、藥品生產企業增值稅稅負水平分析

2003年,藥品生產列統企業(27戶)實現銷售53.93億元,實現增值稅應納稅額7.79億元,總體稅負為14.44%。其中主要四戶企業的(內銷)稅負分別為:揚子江藥業15.37%,江山制藥9.75%,濟川制藥14.92%,蘇中制藥14.19%。藥品生產企業稅負相對較高的原因:一是價格機制的影響,由于現行的國家藥品價格管理相對比較寬松,除列入醫保的藥品實行最高限價(最高限價也有較大利潤空間)外,其它藥品放開管理,由市場機制調節,目前全行業定價普遍較高;二是抵扣限制較多,由于藥品生產企業的研發周期長,研發費用、試驗成本以及技術改造投入都很大,卻并不能在增值稅進項部分抵扣,間接增加稅負;三是流通體制的影響,當前藥品流通環節的費用較高是普遍現象,高費用帶來高價格,因而造成稅負居高不下。因此,對我市藥品生產企業來說,在目前藥品降價空間十分有限的形勢下,如果沒有一些配套的改革措施出臺,如實現消費型增值稅政策、進行藥品流通體制改革、鼓勵自主技術創新等,稅負普遍偏高的現象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有較大改變。

四、推進醫藥工業經濟稅源可持續較快發展的對策思考

1、推進技術創新,增強發展后勁。國家應加大對醫藥科技的投入,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研制,在科研立項、經費補助、新藥審批及固定資產投資上給予必要支持,并制定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醫藥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鼓勵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對企業用于研究開發重大醫藥科技課題和國家一、二類新藥的資金投入,在制定所得稅政策時應考慮合理的稅收優惠抵免。政府應積極探索引入風險投資機制,設立醫藥產業基金,廣泛吸納各種社會資金,共同促進新藥科研開發;在招商引資的方向上,應注意把重點放在與跨國公司及其研發機構的合資合作上。

2、深化改組改制,激發企業活力。要破除一切歧視性和限制性的政策阻隔,通過進一步改革所有制結構,暢通國有資產退出和民營資本進入醫藥生產企業的渠道,鼓勵民資加快進入醫藥行業,引導有針對性地嫁接利用外資,逐步使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成為泰州醫藥工業的主體。

3、強化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層級。四大醫藥企業應進一步壯大生產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行業集中度,政府應運用經濟和財政等手段重點扶持成長性好的優勢企業聚合生產要素,加快自身發展;加快發展抗感染類、心腦血管類、抗癌類、生物工程類、維生素類和新型中藥制劑等新興產品,積極推動省、市、企業三者聯動,建設以揚子江藥業和江山制藥為龍頭的蘇中地區中成藥與原料藥產業帶。

4、轉變行政行為,營造發展環境。政府應從科學制定醫藥工業發展的規劃入手,加強對其發展方向的調控與引導,加大醫藥產品市場制售假冒偽劣行為的的打擊與監管力度,營造依法經營、公平競爭的優良環境;國稅部門則應以權益性服務為重點,程序性服務為基礎,立足于改進政策服務和辦稅服務,幫助企業合法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在企業資產重組、稅收籌劃、財務核算、出口退稅、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提供優質的政策咨詢服務,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針對泰州實際,應積極考慮與有關部門共同建立醫藥生產企業統計信息監控體系,及時跟蹤行業發展動態,及時提供相關的行業政策、科技信息,促進醫藥行業的健康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