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時間:2022-08-04 09:12:40
導語:新形勢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該文從培育大學生主流價值觀念出發,分析了加強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的意義,提出了構筑高校網絡輿論主陣地、增強網絡輿情防治意識、建立多元參與和協同聯動的管理機制、優化網絡輿情管理工作隊伍等對策。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意義;策略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自媒體的蓬勃興起,在意識形態領域,網絡輿情應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際,中國發揮制度優勢為全球疫情防控贏得了寶貴時間,積累了有效經驗,但網絡輿情也出現了“比爾蓋茨陰謀論”等聲音,這印證了黨的報告中關于“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的論述。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交織融合,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青年學生又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中最關鍵的人群。因此,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占領主陣地,提升高校網絡輿情應對能力,對校園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加強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工作的意義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時代,隨著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快速發展,高校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工作也變得更加復雜。加強網絡輿情應對工作,可助力高校提升治理能力,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改革。
1.1高校是社會輿情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高校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有社會輿情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高校教師在知識儲備、學識見解、思維方式、人生閱歷等方面均體現了精英社群的特征;大學生學習能力強,適應能力快,具有較強的個性特征。高校師生對各種社會輿論信息更加敏感,高校師生的發聲在社會輿論中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和社會動員能力,它能激發和引導新的社會輿情;社會對高校事件的關注度較高,高校危機事件很容易被各類媒體推到網絡輿論的風口浪尖。因此,高校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加強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工作是做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保障。
1.2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高校師生更傾向在網絡平臺上對某些社會事件發聲,作為知識分子群體的代表,高校師生的言論更容易引起社會關注。在疫情影響下,網絡變成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平臺,大學生搜索信息、學習新知識更傾向于利用網絡資源。互聯網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力越來越強,豐富、開放、多元的網絡資源為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了便利,但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不穩定且缺乏社會閱歷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網絡思潮的影響,加上網絡信息傳播的聚變效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影響力在逐步減弱。結合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搶占網絡輿情主陣地,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3學生身心健康、校園和諧穩定的現實需要
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尚未健全,對事物的辨識能力還不高,面對突發事件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或非理性行為。有些別有用心的自媒體利用網絡平臺極端片面、異化泛化的言論,部分大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了解事件的真相,輕信甚至助其傳播;加上部分人士在網絡上倡導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極大地損害了青年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高校應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環境,積極開展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為建設平安和諧校園打下堅實基礎。
1.4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2018年5月2日,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高校要牢牢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在傳播效率快、開放程度高的自媒體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建設一流大學對高校內部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處于新媒體發展和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利用網絡新陣地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環境,是新形勢下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網絡平臺為高校師生提供了更開放的信息資源,高校師生是社會網絡輿情的接受者和傳播者,通過引導,高校師生可以更好地參與公共輿論。
2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自媒體的蓬勃發展,每個個體都能成為輿論的傳播源和輿論的接收者。高校網絡輿情主要經歷輿情事件的發生、刺激性信息的傳播、學生個人意見和情緒的醞釀、大學生人際或群體的互動、輿情的形成等幾個階段,網絡輿情形成之后一般要遵循漲落、序變、沖突和衰變的基本規律[1]。高校網絡輿情具有主題特殊、擴散迅速、非理性表達、活躍度高、聚集現象顯著等特點。因此,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存在更大的困難。現階段,國內高校網絡輿情應對主要存在以下現象:
2.1網絡輿情防范意識不強
某些高校對網絡輿情重視不足,認為網絡輿情的產生只是偶然突發,沒有“防患于未然”的危機意識,一般是在網絡輿情形成后,才根據其危及的對象和范圍進行防控和處置,此時已經跟不上輿情傳播、變化衍生的節奏。在網絡輿情形成的初期階段,它的影響力、復雜性是較低的,但如果我們的防范意識不夠、理念落后、思想僵化,就可能錯過輿情處置的最佳時機,待輿情升級或者次生新的危機事件后,處理的難度和代價都會大大增加。部分高校對網絡輿情防控工作沒有憂患意識,主要表現在配備網絡輿情專職工作人員和建立輿情監控系統等工作上,學校經費和專職人員的配備不能滿足網絡輿情防范工作需要。
2.2對網絡輿情造成的風險研判不夠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使大學生開闊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也容易使一些缺乏正能量的行為、網絡虛假信息和過激言論在學生群體中大量傳播和快速擴散,引發輿情信息的蝴蝶效應,從而出現網絡輿情風險,發生網絡輿情危機事件[2]。有些高校在網絡輿情的管理上缺乏理性科學的指導,忽視了正面引導網絡輿情的教育價值,想通過堵、刪等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控制信息的傳播,以消除輿情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常常會加劇輿情傳播主體的不滿情緒。2018年,河北某高校食堂員工用腳洗餐盤的事件引起大量網民注意,在形成輿論初期,校方對該事件風險的研判不夠,試圖封鎖消息、息事寧人,這越發引起網民的不滿,最終形成了網絡輿情危機事件,對高校和教育行業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事實上,一些只為賺取流量、博取眼球的不良媒體或敵對勢力喜歡利用學校教學管理、師風師德、學術不端、師生安全等領域事件制造新聞輿情。因此,高校管理者應及時研判網絡輿情帶來的風險,對相關輿論抓早抓小、見微知著。
2.3沒有建立網絡輿情應對機制
有些高校在網絡輿情管理上存在主體不清、分工不明的問題,沒有明確主要責任人,網絡輿情的監管、預警、研判、引導等管理的機制還不完善;有些高校缺乏專業的網絡信息技術隊伍,在應對網絡輿情事件時有心無力。一旦面臨突發網絡輿情危機事件,高校在應對時常因職能部門之間協同聯動不夠,工作隊伍缺乏專業素養、閱歷不深、能力不夠等導致效果不理想。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是大學生,有些高校在應對網絡輿情時主要依靠輔導員,但輔導員在應對網絡輿情時常常存在以下問題:獲取網絡信息渠道窄、對網絡輿論反應慢、媒介素養水平低、網絡輿論應對時單兵作戰[3]。
2.4引導主流輿論陣地不牢
當代青年大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創新思維強、自主程度高等特點,他們更傾向于在論壇、微博、微信朋友圈、知乎、B站等網絡平臺表露自己的心聲,這些網絡平臺的隱匿性好,他們借此大膽發表言論,多用調侃的語言方式發泄自身的壓力和情緒,甚至有一些媒體通過發表極端失真的言論博取大學生的眼球。在這些網絡輿論的初期,高校是很難發現并及時引導的。在傳統輿論陣地很難發力的情況下,校報校刊、宣傳欄等也要把相關內容以網絡形式推送給大學生,官方網站更要以高質量的內容發揮宣傳價值,引領大學生主流輿論,讓網絡平臺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
3加強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的策略
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指出:“要加強輿情跟蹤研判,主動發聲、正面引導,強化融合傳播和交流互動,讓正能量始終充盈網絡空間。”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因此,為保障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建設平安和諧校園,占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教育管理地,加強高校網絡輿情應對能力,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引導機制,牢牢把握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管理權、話語權、領導權。
3.1構筑高校網絡輿論主陣地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終端APP的快速更新迭代,大學生發表言論和參與輿論討論的方式也在不停變化,從最開始的文字信息到圖片信息,再到視頻信息。高校在構建網絡宣傳、管理平臺時,要考慮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為師生打造方便、實用、高效、智能的校園網絡平臺。例如上海易班發展中心推出的“易班網”,是集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于一體的高校綜合性互動社區,為在校師生提供定制論壇、博客、相冊、網盤、群組、交友等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務,廣東省教育廳、學校、學院、班級四位一體,各個部門可實時掌握校園最新動向。廣州醫科大學為建設具有良好“宣傳與互動”效果的網絡平臺,為學生開放了校長信箱,學生通過校長信箱可以給學校管理提出建議和意見;定期刊發《廣醫好故事手冊》,激勵學生像優秀學生代表看齊;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通過線下主題班會結合線上公眾號推送的模式,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可見,高校校園網絡平臺建設,只要借助師生常用的網絡平臺,例如微信、微博、知乎、B站、抖音等,積極建設官方的公共賬號,用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好宣傳工作,構筑高校網絡輿論主陣地,就能讓主流輿論和價值觀的傳播融入師生的日常生活。
3.2增強網絡輿情防治意識
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效率快、范圍廣、危害大。“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也要未雨綢繆。在網絡輿情工作上,應以防范為主。一方面要建立網絡輿情預警監測機制,另一方面要健全網絡輿情應急體系。高校管理者應重視網絡輿情防治方面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加強網絡輿情工作者能力素質的培養和專業人才的配備。在校園網絡平臺建設上,要加強資源整合和更新迭代,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向學生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吸引師生主動進駐校園官方網絡平臺。對高校頻發的熱點事件如涉及師風師德、校園管理與安全、重大社會安全等事件的話題,要及時在網絡上進行疏導,引導大學生對突發事件的正確認知,引導師生做好輿情分析[4]。高校應提高網絡輿情應急處置能力,制訂和完善網絡輿情處置應急預案,預防不穩定因素,做好關鍵時期、重點場所的安全防范措施,定期開展輿情應急預案的實戰演練等。
3.3建立多元參與、協同聯動的管理機制
網絡輿情一般遵循“誘發事件—關注—高漲—衰落”的發展規律,高校應在網絡輿情信息匯集、輿情信息分析、網絡輿論引導、輿情應急處置、強化輿情管理工作隊伍等工作環節中樹立整體意識和大局意識,成立包括學校網絡信息中心、宣傳部、保衛處、學生工作處、校團委等相關職能部門在內的網絡輿情工作小組,形成由組長統一部署、統一指揮,多部門共同參與和高效協同的工作機制。對輿情信息應分級處理、及時上報,優化內部流程和組織機構,構建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交互系統,加強信息收集、研判、回應的聯動機制[5]。在網絡輿情的管理和引導上,要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監測和引導網絡輿情,線下找到誘發網絡輿情的原生事件并合理解決;在網絡輿情監測和處置上,要加強校內與校外之間的溝通協作,通過網信部門加強對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的掌握,利用校外影響較大的宣傳媒體網絡平臺,引導師生傳播積極正面的輿論。
3.4優化網絡輿情管理工作隊伍
建立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的輿情管理工作隊伍,是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根本保障。一支理想的輿情工作隊伍應該有齊全的工作人員類型和較強的業務能力。首先,健全輿情管理工作隊伍,分工明確,覆蓋全面,應包括學校領導、部處學院、師生三個層面的工作人員,要配備網絡輿情總指揮、網絡技術專家、網絡信息收集者、宣傳通訊員、網絡信息評論員等各類工作人員。其次,加強網絡輿情工作人員培訓,不斷提升其業務工作能力。領導者要加強網絡輿情研判,明確方向,敢于擔責;宣傳通訊員要加強主流網絡媒體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網絡評論員要反應迅速,用大學生愿意聽、聽得懂的話語做好思想引領和輿論引導工作等。最后,要加強工作隊伍的協同聯動,形成快速反應、高效流暢的工作流程,牢牢掌握高校網絡輿論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在全球遭受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我國重大歷史事件節點的形勢下,高校網絡輿情工作正面臨挑戰。高校要守好高校日常宣傳思想工作的網絡陣地,認真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大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洞察社會輿情走向,加強網絡道德法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理性客觀地發表網絡言論,嚴懲違背歷史、抹黑英雄的違法言論,用重大歷史事件節點講好中國故事,抓住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契機,在高校內開展學習“四史”主題教育活動,嚴防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對大學生價值觀的腐蝕,提升高校網絡輿情應對能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環境,推進高校現代化建設,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園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賈國強.高校網絡輿情:生成機制、變動規律與應對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6(2):69-71.
[2]來永寶,呂明利.高校網絡輿情風險研判及引導處置與對策研究[J].閔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91-95.
[3]孫巍.關于高校輔導員應對網絡輿情能力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4):63-65.
[4]王華峰,陶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5):65-67.
[5]王中元.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3):162-163.
作者:路成浩 龔超 單位:廣州醫科大學
- 上一篇:農業科研單位網絡輿情應急管理探討
- 下一篇:網絡輿情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