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全網絡空間結構分析
時間:2022-03-06 11:33:48
導語:生態安全網絡空間結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以南京市江北新區為例,要對南京市江北新區生態斑塊進行分析,并對其生態安全網絡空間結構進行整理,分別從斑塊、廊道進行界定分析,重新規劃生態廊道,規整斑塊結構。
關鍵詞:南京市江北新區;生態安全網絡;空間結構
1斑塊的定義
斑塊是景觀格局的基本組成單元,是指不同于周圍背景的、相對均質的非線性區域。不同生態學家對斑塊的定義不同,但所有定義都強調斑塊的空間非連續性和內部相似性。
2廊道寬度與功能
國內對城市綠色廊道的理論研究認為:1)河流植被的寬度在30m以上時,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溫度、提高生境多樣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應、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積和有效地過濾污染物的作用。2)道路廊道60m寬,可滿足動植物遷移和傳播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功能。3)綠帶廊道寬600~1200m,能創造自然化的物種豐富的景觀結構。
3城市、野生生物生態廊道
3.1寬度的確定。1)西部與北部多為山地與濕地群,人口密度很低,開發程度很低,綠地率高,未來也以生態旅游為發展方向。從寬度上看,西、北部地區多為綠帶廊道,寬度在600~2000m。從功能上看作為野生生物廊道,可滿足野生生物,主要是野生哺乳類、鳥類等動物的遷徙活動,結合密集的大型斑塊區域能創造自然化的物種豐富的景觀結構。2)東部為聚居區,重點發展高新經濟,人口密度高,綠地多為農田,生態綠地相對較少。從寬度上看,東部地區多為綠道,寬度在60~300m。根據功能理論,作為城市生物廊道可滿足動植物在城鄉之間的遷移和傳播,可將周邊區域的一些鳥類引入城市。大體足夠保護生物多樣性。3.2通風廊道確定結果。南京市的主導風向夏季為東南風,冬季為東北風。文章大致選定了3條夏季通風廊道,2條冬季通風廊道。通風廊道整體上均選擇了“郊區生態區-農田/綠帶廊道-城鎮中心區”的結構。在輸送優質空氣方面,此5條通風廊道均從東部長江沿岸空氣良好的生態區域開始,利用通往城市內部的河流廊道、綠帶廊道等綠道網絡作為風道的載體,利用風向,往城市內部輸送冷空氣。尤其利用了滁河及其周邊沿河景觀區,引入的空氣質量最佳。在通風降溫方面,此5條空氣引導通道將市內的線狀空間(主要河道、各分支廊道)連接起來,串聯起市內局部冷空氣生成區。分散的冷空氣生成空間在空氣引導通道的聯系下更能發揮良好的整體通風降溫效果[3-4]。
4踏腳石
4.1踏腳石定義。生態踏腳石是景觀生態學中的概念,是指在大型生態斑塊之間,設置一系列小型斑塊構成生物做短暫棲息和遷移運動的通道,甚至是物種局部滅絕后重新定居的生境。4.2踏腳石的確立。廊道交匯處一般比廊道其他地方有較高的物種豐富度,更好的立地條件或生境適應性,通常可以起到中繼點的作用。在重要廊道交界處設置一級踏腳石,重要廊道與次要廊道交界處設置二級踏腳石,次要廊道與次要廊道處設置三級踏腳石。廊道周圍的緩沖區一些重要廊道的生態價值較大,可借助其輻射的緩沖區作為踏腳石,滿足物種遷移和能量流動。重要節點和小斑塊具有作為生態踏腳石的優勢,能夠增加生態安全網絡的完整度和閉合度,防止生境破碎化和生態孤島的出現。小斑塊由于面積或者形狀原因,不足以成為生態大斑塊,那么可作為踏腳石,供生物做短暫停留。結合城市綠道踏腳石可結合城市綠道布置,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
5生態廊道建設
5.1研究區域概況。南京位于31°14~32°37N,118°22~119°14E,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平均降雨量1106mm,無霜期237d,最大平均濕度81%。南京城區以西、以南地貌類型主要以沿江平原為主,以北為崗地和沿江平原地貌,以東主要是低山丘陵型地貌形態。5.2候鳥遷徙路徑規劃。每年春、秋兩季為候鳥遷徙季節,鳥類的種類、數量急驟大幅增多,呈現2個顯著的高峰期。南京地區水鳥以秋冬季節遷徙最為顯著,10月下旬開始,11月中旬~12月上旬為遷徙的高峰期。江北新區內有大河橋水源保護區、河王壩水源保護區、唐公水庫及金牛湖水源保護區、滁河濕地、老山森林公園等14個重要候鳥棲息。與江北新區內濕地連貫的還有石臼湖等濕地保護區,根據南京市候鳥分布以及候鳥遷徙習性,于江北新區內設置以圍繞長蘆-玉帶生態公益林、城市生態公益林、馬汊河-長久生態公益林三個候鳥遷徙踏腳石為中心的西南走向遷徙廊道。
參考文獻:
[1]陳述彭,衛星遙感面臨應用的新挑戰[J].環境遙感,1990(1):3-10.
[2]戴波,陳本平,岳碧松,等.四川山鷓鴣棲息地破碎化及保護管理狀況分析[J].四川動物,2015,34(2):174-180.
[3]丁志芹.基于多源數據臥龍自然保護區大熊貓生境評價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7.
[4]官衛華,何流,姚士謀,等.城市生態廊道規劃思路與策略研究:以南京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07(1):51-58.
作者:施宇 王南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 上一篇:基層金融機構網絡安全現狀分析
- 下一篇: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安全及防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