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禮儀
時間:2022-02-10 04:45:00
導語:社交禮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稱謂
家庭稱謂父叫阿爸,母叫阿母、阿媽,或偏叫阿伯、阿舅,阿姆、阿嬸。對人稱自家父母為“家內世大人”。家屬至親長輩和配偶,視年齡大小相稱。比自己大的稱大伯、大姆、大姑、大姐、大兄(或哥)、大嫂等,比自己小的在其稱呼前加小或二、三等,如二伯小姑等。同族長輩和配偶,在其名下加稱呼:某某伯、姆、兄、嫂、姑、姐等。家屬和同族晚輩,均呼名字。夫妻互不呼名,對外人稱自家夫妻:稱夫老尫(翁)、女查埔人、嬰阿爸;稱妻為老婆、女查姆人、厝內人、嬰阿媽。民國時期,始見夫妻互呼姓或名。妻對夫家族,一般低于夫一輩和子女同等稱呼。妻呼夫父母為阿公、阿婆,對外人稱自家翁姑為大官、大家。妯娌互稱“同侍(sai)”。
戚屬稱謂父母的母舅妗,概呼舅公妗婆。母的父母,呼外公外婆;母的兄弟姐妹和配偶,視年齡大小稱呼:年齡比自己大的,稱大舅、大妗、大姨媽、大姨丈;比自己小的,在其稱呼前加小或二、三等,如二舅,小姨等。母舅、姑、姨之子女,互稱表兄弟姐妹,年長者名下加稱呼,年幼者呼名。表兄弟姐妹之子女稱表侄、表侄女,姐妹之子女稱外甥,均呼名。妻的父母稱丈人丈姆,多數從妻呼伯叔如:阿叔。阿姆等。妻的兄弟和配偶,從妻同呼,或和子女同呼如:某某舅妗。妻姐妹之夫,互稱襟兄弟,互呼同門。妻兄弟姐妹之女子,稱內侄,內侄分呼對方為姑、姨丈。婿、媳雙方父母,互呼親家,雙方子女均呼名。
社會稱謂對年紀大的男女,呼老阿伯、老叔公、老阿婆、老兄(客家呼老哥)、老大嫂。年紀小的男女,呼老弟、嬰哥、細姑。塾師、醫生、算命、看地理等,概呼先生,其配偶呼先生娘或師母。軍政界人士,姓下加職務,呼如:(張)科長、(李)連長,其妻隨夫姓呼如”(張)夫人、(李)太太;其子女呼公子、小姐或少爺、千金。店主呼老板、老板娘。東家呼頭家、頭家娘。其他如:道士呼師公,店員呼伙計,工匠呼師傅,撐船呼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商店、旅社職工分呼營業員、服務員,廚師、汽車駕駛員呼師傅或頭手等等,各因行業不同各有不同俗稱。
二、拜會
明清至民國時期,紳商學界熟人相會,拱手互道久違;農民、工匠會見客人,垂手躬身表示敬意。有預約的客人來臨,主人要出門迎候。晚輩拜見長輩,男子要整肅衣冠一跪二叩,女子要斂衽側身微屈。民國時期改跪拜為鞠躬,改作揖為雙方各伸右手行握手禮。閨女、少婦不隨便會客,有事出門要撐雨傘或戴面紗,由丈夫或老婦女帶路。招待客人,首先是茶水和糕餅,山區泡冰糖茶表示敬意。待客點心,一般是米粉或面條炒肉,或加煮紅蛋2個,客家煮紅米圓加紅蛋表示最敬重的禮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交活動逐漸出現新風尚,會見客人多數握手不鞠躬。婦女社交自由,不受各種限制。**~**年,招待客人時尚泡飲鐵觀音、白毛猴等名牌商品茶或牛奶、麥片和阿詩瑪、紅塔山等高檔香煙,茶點改用各類蜜餞、水果、果糖居多,泡冰糖茶絕少。親友相逢握手問聲“您好”,不再打拱作揖。向人家問路、借東西、乘車船讓位,說聲:“請教”、“請讓”,最后道聲:“打擾”、“謝謝”。
三、筵席
明清至民國時期,婚壽喜慶和重大節日,盛辦酒席邀請親友。數10席以上大型宴會,戚友賀聯分掛中堂兩邊壁上,左邊第一幅掛母舅聯,右邊第一幅掛舅公或伯叔舅聯,其余分掛姑姨、姻戚、友好、房親等聯,不得打亂位次。筵席擺設由中堂延伸至門外。每一桌筵席擺4條板凳,坐8人,男女不同席。筵席位次,以中堂第一排中央為首席,一席之中以左凳上方為首位。賓客序次:以母、妻族至親內戚為上賓,姑姨姻表為次,一般戚屬和本家房族按輩份論列。一般好友和鄰居按年齡依次入座。人們一向重視位次,往往因為主人不能妥善安排而造成心情不快或糾紛。筵席菜肴,山城、靖城等地農村以肉類、海鮮為主,面食、蔬菜為佐,山區則相反。筵席最先一道菜是白斬雞,最后是魚,寓意吉(雞)慶有余(魚),或以四果甜湯為殿,寓意甜蜜到底。終席時,要等待首席客人先起身,眾客方可離座。若是壽宴,主人的后輩要在庭中向來賓行一跪二叩禮表示歉意,全體來客起立表示領謝。若是婚宴,或有新夫妻臨席敬茶遞煙,客人各取紅包放進茶盤為見面禮。若是祭祀請客,以鐵炮俗稱“火貢金充”,單響為催客,連放三響為開、散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筵席改用圓桌單人椅不分位次。菜肴豐盛,不用雞頭裝碗,任人隨意下箸。各類商品酒和啤酒、果汁飲料共放一席供客人選用。菜肴講究色、香、味的調配,或刻花鳥龍鳳,飾以名目繁多各色名菜。**~**年,部分公司、工廠開業剪彩舉行宴會,亦有舞廳供男女來賓跳舞。
四、饋贈
明清至民國時期,民間逢年過節習慣用雞鴨腿和糍粿相贈。平時走親訪友探問病人,習慣帶糕餅水果之類作手信,農家或用薯芋瓜豆作為應時禮物贈送。紅包也是司空見慣,成為社交中用途廣泛的贈品。紅包一般用四方紅紙對邊包摺錢幣,喪事改用白紙對角包摺。酬謝媒人作成婚事,除紅包謝禮外,還要送豬蹄補償“腳力”。此外,出門遠行,閨女出嫁,親友設宴餞行,或贈紅蛋和炒粉干肉,叫“送起身”。久客返里,或遭匪劫、坐牢等平安回家,親友送炮燭、童雞、面線、紅蛋接風,叫“脫草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年,社交送禮較少。**年后,走親訪友除部分農民仍帶糕餅外,大都改帶時令水果或蛋糕、牛奶粉、麥乳精和各類罐頭食品。不論途中或室內,碰見熟人首先點頭、遞煙、問好,成為一時風尚。**~**年,以當地特產為禮品者漸多,贈送精印書畫條幅、掛歷、棉花畫、塑料花束等工藝品亦漸為普遍。
- 上一篇:風俗和社交禮儀
- 下一篇:社區安全建設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