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轉移及風險投資研究
時間:2022-06-22 08:47:23
導語:技術轉移及風險投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該地區產業結構體系完整,城市密度高,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技術轉移和風險投資為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進程提供了足夠的技術支持和資本支持,本文以2010-2019年十年間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經濟發展數據為研究對象構建空間計量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技術轉移效率解釋變量和風險投資總額解釋變量,與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綜合評價指數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通過技術轉移和風投資本引入,可以進一步推動該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
關鍵詞: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技術轉移;風險投資;空間計量回歸模型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早設立的一批經濟一體化區域,包括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域的26個城市,該地區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基礎設施完備、產業集中度高、城市分布密度高且聚集程度較好。在長三角經濟貿易一體化的進程中,技術轉移和風險投資發揮出了核心的作用,本文通過對該地區技術轉移和風險投資過程及效果的研究,分析出這兩類因素在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與發展趨勢分析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早的經濟一體化區域,該區域經濟發達、城市密度高、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流通速度快,同時區域范圍內各經濟體之間的依賴程度也較高。近十年,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強化,本文以2010-2019年10年間長三角地區相關數據為樣本,采用熵權法評價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及發展趨勢,令所構建區域一體評價系統系統的原始矩陣H:其中樣本總數量為m、指標的個數為n,對原始矩陣做歸一化處理,并計算各評價指標的熵權wj:由于選用的數據為連續型面板數據,所計算的熵權wj與每個年度相對應,最后應用線性加權法得出每個統計年度的經濟一體化綜合評價指數。采用熵權法計算出2010-2019十年間,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指數值變化,如圖1所示。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官網。從總體上分析十年間長三角三省一市的一體化趨勢呈現出穩定上升的趨勢,尤其是2015年以來一體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從理論上考慮會帶動區域經濟總量的提升,統計三省一市十年間GDP總量占全國比重,及人均GDP總量的變化情況,統計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統計和分析結果顯示,十年間長三角地區GDP比重和三省一市人均GDP數值都出現了增長趨勢,這表明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對于地區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技術轉移與風險投資對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促進作用
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技術要素和資本要素是十分重要的兩個核心要素,當前長三角地區區域經濟增長步入瓶頸階段,需要通過技術轉移和風險投資刺激區域經濟效率的進一步提高,技術因素和資本因素也會加快長三角地區經貿一體化的進程,進而帶來區域經濟增長的下一個高峰期。
(一)技術轉移對高新技術發展和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帶動作用
首先,技術轉移能夠提升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研發能力,進而更好地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近幾年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勢頭放緩,主要是由于受到技術因素和資本因素的制約。在全球一體化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技術轉移和技術交流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操作,與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技術并沒有絕對優勢,通過技術轉移增強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技術交流,能夠提升我國產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并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技術轉移的方式包括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從技術相對發達的國家直接購買專利技術,這種方式相對簡單、見效快,但必須保證所購買的專利技術與區域一體化發展相匹配;第二種是從國外聘請領域內的專家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技術革新,該種方法具有良好的適用性,但技術研發需要較長的周期;第三種是技術轉讓方與技術受讓方共同出資或以技術專利權參股,成立新的技術公司為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和技術研發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其次,技術轉移能夠帶動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配套工業的發展,提升產業一體化的效率。經過三十余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歷史發展階段。新常態背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及產業結構模式呈現出新的特征,即更加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技術要素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力。現階段支撐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企業更新變革的一部分技術資源,仍需要從國外進口。盡管在產業技術領域,幾十年來我國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當前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共同體,技術轉移和技術交流往往意味著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針對于長三角地區經貿一體化發展而言,配套工業的發展仍舊是重中之重,以技術轉移的方式引入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將有助于配套產業的發展和成熟,為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與產業融合,提供更好的外部產業環境。無論是采用購買技術專利、專家協作,還是成立技術公司等方式,通過技術轉移外方的現有先進技術都能夠被轉移到長三角地區,新技術會直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邁入一個新的臺階,并激發出其他相關配套產業、物流產業的活力。最后,提高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轉移不僅推進了地區經貿一體化的進程,還提升了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分布區,內部包含了計算機、電子、通信、激光機密儀器等高新技術企業,這些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不僅滿足我國企業省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還大規模地出口國際市場。從2010年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智能產品、移動通信服務等年出口環比比重超過8.5%,并出現了十分明顯的產業一體化和集聚式發展趨勢。技術轉移是促進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技術要素在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中發揮出了核心作用。
(二)風險投資對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數量效應
如果說技術因素是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基礎,那么風險投資就是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直接推動力。資本因素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最為直接,有時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長三角地區經貿一體化進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尤其是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吸引了大量風險投資的注入,風險投資與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之間呈現出耦合發展的總體趨勢。首先,風險投資能夠為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資本具有明顯趨利性特征,風投資本更偏好高新技術領域和新興技術創新型企業,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高新技術最為發達的前沿地區,具有廣闊且光明的發展前景,因此吸引了大量的風投資本聚集。從另一個視角來看,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技術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等都需要大量的資本注入,風投資本為長三角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及產業融合提供持續的資本動力支持。有了源源不斷風險投資的注入,長三角地區無論是技術轉移、技術交流,還是人才引入、人才培養都能夠順利進行。其次,風險投資能夠帶動長三角三省一市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過程是一個長期、動態的演化過程,各個地區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以長三角三省一市為例,原有的產業結構主體以鋼鐵、汽車、輕紡、小商品制造等為主,但近些年該地區在互聯網和通信產業的帶動下,主體產業結構開始轉變為互聯網電商、微電子產品加工、半導體加工制造等。在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優化升級過程中,風投資本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型高科技產業的初創階段,由于市場風險值較高而導致未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很難獲得傳統融資渠道的支持。風投資本更加傾向于投入風險較高的行業,因為高風險意味著高收益,風投資本更關注于產業項目未來的發展潛力和成長性。在風投資本的支持下從事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的企業才會發展壯大,并逐步成為產業的主導。從現階段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經濟一體化總體發展趨勢來看,新興產業的集聚式發展是主要特征之一,風投資本在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和新興產業發展中作用明顯。最后,風險投資會促進長三角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帶來更快的人才流通,并提供更多的勞動就業崗位。一方面,地區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具有相通性。在長三角地區一體化進程中,人才要素和勞動力要素也是不容忽視的生產要素,風險投資往往意味著更高的薪酬體系,和更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會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到這一地區;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也會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勞動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總之,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技術轉移和技術引入的頻度和效率均在提高;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風險投資。而反過來,技術轉移帶來的技術進步和大量的風投資本又會加速長三角地區的經貿一體化進程。
實證分析
為更進一步從數據分析的視角闡述技術轉移、風險投資對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作用,本文建立了一種空間計量回歸模式,探究三個變量之間的內在關聯關系。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采集
空間計量回歸模型的被解釋變量,為經濟一體化綜合評價指數ζ,解釋變量分別為技術轉移效率κ(成功轉移的專利權數量與總專利權數量比值)、風險投資總額ct,其他起到一定影響作用的控制變量,包括區域生產總值GDP、總就業率ROE、和高新技術產業比率HTR。相關統計數據來源于2010-2019年十年間上海市、安徽省、江蘇省和浙江省的省域經濟發展數據,本文所構建空間計量回歸模型如下:ζ=α0+α1κ+α2ct+α3GDP+α4ROE+α5HTR+ε (4)其中,α0是模型的截距項,α1和α2是模型的解釋變量系數,α3-α5是模型的控制變量系數。將面板數據輸入空間計量模型,并借助STATA統計分析軟件計算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空間相關性。
(二)空間自相關檢驗與回歸分析
歷年間兩個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Moran`I指數值分布,見表3。STATA分析軟件的統計結果顯示,變量κ和變量ct的Moran`I指數在0.1-0.5之間波動,且均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在不考慮空間效應的影響下,空間計量回歸模型動態面板數據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分析結果顯示解釋變量系數均為正值,表明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兩者對應的Sig.值顯示在1%水平顯著。其他控制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也為正相關關系,修正的R2值為0.8461,證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良好。
參考文獻:
1.程皓,陽國亮.區域一體化與區域協同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基于粵港澳大灣區及其腹地的PVAR模型和中介效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9(10)
2.張學良,林永然,孟美俠.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演進:經驗總結與發展趨向[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3(1)
3.張治棟,吳迪,周姝豆.生產要素流動、區域協調一體化與經濟增長[J].工業技術經濟,2018,37(11)
4.李偉軍,李婷,吳義東.中國三大城市群金融集聚:空間網絡及結構分化[J].經濟體制改革,2020(2)
5.王曉芳,謝賢君.經濟增長與產業集聚雙重視角下區域一體化的就業效應研究—基于長江經濟帶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8(6)
6.崔艷紅.中國區域商貿流通效率的演進趨勢與影響因素[J].商業經濟研究,2015(33)
7.黃森,咼小明.高質量發展視角下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基于多元空間經濟模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
8.高國力,李天健,孫文遷.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區域發展的成效、反思與展望[J].經濟縱橫,2018(10)
作者:門宇 劉勝林 單位:成都文理學院
- 上一篇:銀行財務緩沖機制構建對策
- 下一篇:皮革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