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統計監察綜合評估

時間:2022-09-09 04:38:32

導語:和諧社會統計監察綜合評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統計監察綜合評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來,顯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如何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是擺在黨和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研究的目的和任務就是按照和諧社會的具體要求,建立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對和諧社會要求的諸多方面進行定量評價,從而有助于找出差距、明辨方向、確定目標,為推進社會更加和諧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準確把握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實質

1.準確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究竟是什么?準確把握這個問題,是本項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總書記明確指出,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6個基本特征既包括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既是并列關系又是包含關系。同時,這6個基本特征還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個治國理想,又是一種治國方略、治國機制,同時也是一種治國結果。此外,還應特別注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要講物質利益原則,又要注重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

2.正確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屬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現實起點一致、未來目標一致、實踐過程一致,而且相互包含、相輔相成。作為社會建設過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十六大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志性要求一“六個更加”,明確提出了“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作為社會建設水平和社會發展程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更高、時間更長、任務更重,我們在完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之后,還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長期奮斗②。所以,本項研究始終把握構建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和相互滲透的關系,以求使二者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3.正確認識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與過程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無差別、無矛盾的社會,因此,它不是靜態的完美,而是動態的協調。無庸置疑,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是無差別的社會,更不可能是沒有任何矛盾和問題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如此,但重要和關鍵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能夠建立不斷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的機制,其中,包括順暢的社會流動機制、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安全的社會保障機制、有效的矛盾疏導機制等。當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經過長期奮斗和不懈努力才能實現。在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和諧社會建設有著不同的具體目標,因此,既要把握目標與過程的統一,又要把握長遠性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的統一;要堅持從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不操之過急,不急于求成,有序發展,穩步前進,比如,既要坦誠面對和承認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懸殊的現實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矛盾,又要努力為縮小這種差距和解決這些矛盾而奮斗。從實踐和更具體的層面說,既要顧全大局、從落實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著眼,又要結合實際、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著手,不提脫離實際的口號,從能夠辦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推進這項事業。此外,從動態意義上理解“和諧”的概念,應該清楚“和諧社會”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就是努力使一個社會結構從不和諧走向和諧、從低層次和諧逐步走向高層次和諧的動態過程,這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偉大事業。因此,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把握“絕對與相對”、“靜態與動態”、“平衡與不平衡”之間的關系,充分認識矛盾的絕對性和協調的相對性,把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與過程統一起來。

二、研究思路

本項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描述“社會和諧”的程度,即根據“和諧社會”內涵構建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用“社會和諧”的綜合指數和若干分類指數,描述和判斷近期我國社會和諧狀態的變化情況。

(一)研究思路與目標1.定量反映社會結構狀態的主要特征。根據“和諧社會”內涵的諸方面,選擇有代表性的統計指標反映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征,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構建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評價不同時期社會和諧的狀態。在研究過程中,首先設計出一套理論指標體系,然后根據數據的可得性,確定評價的程度。從數據情況來看,要想對我國社會的和諧程度做出總體的定量評價,目前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我們當前只對數據條件較好的入選指標進行測算,而暫不做總體評價。2.采用目標評價法進行綜合評價。關于評價方法,采用目標評價法給出具體的定量測算結果。由于任何一種分析工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統計方法也不例外。我們不可能期望僅僅靠某一種統計方法和有限的統計指標就能詮釋出“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只要能通過這種方法反映出其主要特征和動態變化情況,就不失其有效性。3.確立有限目標。本項研究的立足點為階段性的有限目標。所謂有限目標,指某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就本課題而言,是指2000至2020年期間我國社會結構的和諧狀態。因此,在確定指標的目標值時,我們以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為依據。通過本項研究,可以監測2020年我國社會和諧程度的動態變化,對部分指標還可描述其變化的方向和數量。

(二)研究中的難點問題1.子目標的確定。“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由若干個子目標構成,理論上講,它們應該構成“和諧社會”的完備性指標體系,即:不僅全面、準確地反映“和諧社會”的內涵,而且沒有重復和交叉。經過反復推敲,本項研究按照總書記所闡述的6個方面確定子目標,即分層指數。2.具體指標選擇。在選擇具體指標時,常常碰到理想的指標無法量化或是數據難以取得,而能夠得到數據的指標又不是最理想的,比如,反映“誠信”度,采用“合同違約率”、“個人銀行誠信記錄”等指標顯然更理想一些,但因為數據在目前條件下無法取得,暫時只能忍痛割愛。可見,在科學性和可行性之間的差距是本項研究不得不面對的局限和遺憾。3.權數的確定。權數的確定是綜合評價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科學而符合實際地確定權數確實頗費斟酌。本項研究的權數主要采用平均賦權法,其理由是6項分層指數居于同等重要的程度,不可偏廢;每一層中選擇的指標,也是經過反復篩選得到,其重要程度相當。4.標準值的確定。標準值的確定,既要反映其動態的變化,又不能脫離我國的現實國情,這是最大的難度所在,加之有些指標的標準值量化問題與“和諧社會”的目標與現代化和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差異性,使標準值的確定又難上加難,如何把握得當,確實歷經艱難。

三、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確定原則

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的確定,除了把握一般性的原則以外,還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準確反映和諧社會論述的內涵。在設計指標體系時,要充分、準確反映有關和諧社會特征論述的諸方面。2.保持與全面小康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協調一致。在本項研究中,構建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中的一些指標與全面小康指標相同,但所屬分層指數不同,因而其所表示的涵義也不盡相同。但確定這些指標的標準值時,保持了與全面小康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協調一致。3.突出和諧社會的特征。和諧社會與全面小康社會二者有共性,也各有自己的特性,本項研究側重于和諧社會自身特點的研究和闡述。

四、和諧社會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

本項研究將和諧社會統計監測評價的總目標———“社會和諧指數”,分解為6個層次的子目標———“分層指數”,每個子目標又由若干個具體指標構成,以下為社會和諧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圖: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有效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社會治安狀況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落實到具體的統計指標上,可用指標“公民自身民主權利滿意度”、“廉政指數”和“社會安全指數”來反映“民主法治”的主要內容。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落實到具體的統計指標上,可用“基尼系數”反映不同利益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用“城鄉居民收入比”反映城鄉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用“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來反映不同地區之間的生活水平差異,用“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比”反映教育的性別公平,但目前還沒有選擇到合適的指標來反映“正義”,故只能用以上4個指標來表述公平的主要內容。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誠實守信、互幫互助,人民融洽相處、平等友愛。落實到具體的統計指標上,可用“合同違約率”來反映社會成員和各經濟主體之間的誠實守信程度,用“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來描述企業的誠信度,用“消費者投訴率”反映生產廠家、經銷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信譽,用“慈善捐款占GDP比重”來描述社會成員之間互助友愛的狀況,并由此構成誠信友愛的重要內容。充滿活力,就是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愿望和創造得到尊重,體現出創新得到支持,才能得到發揮,成果得到肯定。落實到具體的統計指標上,可用“基層選舉投票率”從某種程度上表現全體社會成員的政治活力,用“人口流動率”反映人口和勞動力的活力,用“制造業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描述企業的創新活力,用“企業注冊率”反映作為經濟活動載體的經濟元素的活力,用“萬人專利數”和“萬人注冊商標數”表現勞動者的發明創造活力,并由此反映充滿活力的程度。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管理完善有效,社會秩序井然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局面安定團結。落實到具體的統計指標上,可用指標“5歲以下兒童性別比”反映社會成員的性別和諧、有序狀況,用“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基本社會保障覆蓋率”反映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和社會穩定的程度,用“居民生活滿意度”反映社會成員的實際生活質量,由此來描述社會安定有序的狀態。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落實到具體的統計指標上,可用“萬元GDP綜合能耗”表示經濟發展中能源消耗的程度,用“森林覆蓋率”反映對生態資源的保護程度,用“常用耕地面積指數”描述對耕地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狀況,用“環境質量指數”來反映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狀況,由此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況。以上6個方面,構成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并且,這些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機結合。從這樣的核心內容出發,可以把“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表述為:一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系;二要全體人民和諧相處、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三要和諧創業、和諧興國、和諧安邦。至此,可得包含25個指標的和諧社會監測評價的理論指標體系,見表1。

五、和諧社會統計監測綜合評價方法

本項研究選用指數法進行綜合評價,其基本步驟為:1.根據評價目的,確定評價指標體系;2.確定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的目標值;3.確定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的權重;4.確定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的無量綱方法;5.確定評價模型(或合成方法);6.計算評價結果及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其中,第1步在前面的論述中已經完成,第2~5步與全面小康社會統計監測系統中所用方法基本一致,這里就不再贅述。以下僅給出指標的目標值和權重構成表。(一)目標值一覽表由于理論指標體系中有些指標目前尚無數據,因而也無法確定目標值。以下僅給出可評價指標的目標值,見表2。(二)權重構成表這里采用平均賦權的方法確定權重,即對6項分指數大致平均賦權,在每一層內也采取平均賦權的方法,其權重構成如表3。

六、我國近期社會和諧程度部分指標監測結果

在以上建立的社會和諧統計評價指標體系中,由于一些指標的統計數據目前還難以取得,無法對我國社會和諧狀態做出總體定量評價,只能對部分指標進行測算。2000~2003年,我國社會和諧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部分指標測算結果見表4,表中數據表示相應指標的達標程度。在25項理論指標中,目前能夠測算的有18項,其中,5項指標呈上升趨勢,5項指標呈下降趨勢,7項指標呈波動狀態,1項指標已經達標。“民主法治指數”所包括的3項指標中,目前可測的指標只有“社會安全指數”。測算結果顯示,2000~2003年,社會安全指數逐年下降(見圖3),如果以2000年為標準100的話,2001~2003年社會安全指數分別為94•87%、93•39%和92•07%,4年下降了近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2個百分點。

“公平正義指數”所包括的4項指標均可測。測算結果顯示,2000~2003年,“基尼系數”、“城鄉居民收入比”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均呈下降趨勢,而“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比”呈顯著上升趨勢,4年上升了36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10個百分點。“誠信友愛指數”所包括的14項指標中,目前只有2項指標可測。“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的達標程度由2000年的38•46%上升為2003年的56•18%,4年上升近18個百分點;2000~2002年,“慈善捐款占GDP比重”的達標率一直在2%左右,2003年提高到3•7%,該項指標的達標率是所有指標中最低的一項。據估計,這一指標的實際達標率應比現有測算要高,因為慈善捐款的統計口徑還遠不夠完善,即使這樣,它離目標值也相差甚遠,見圖4。“充滿活力指數”所包括的7項指標中,“人口流動率”、“制造業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萬人專利數”和“萬人注冊商標數”4項指標可以測算。2000~2003年,“人口流動率”、“萬人專利數”和“萬人注冊商標數”的達標率都呈逐年上升趨勢,但上升幅度不太大;2000~2002年,“制造業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呈上升態勢,但2003年有所回落。“安定有序指數”所包括的6項指標中,有3項指標可測算,但“5歲以下兒童性別比指數”只有2001年大于0,其余年份均為0,也就是說均在不容許值以外;而“城鎮調查失業率”都在標準值范圍內,因而其指數4年均為100;基本社會保障率覆蓋率”指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由2000年的24•0%上升至2003年的41•75%。“人與自然和諧指數”由“萬元GDP綜合能耗”、“森林覆蓋率”、“常用耕地面積指數”和“環境質量指數”4項指標構成,并均可測算。2000~2003年,“萬元GDP綜合能耗指數”在60%左右波動;“森林覆蓋率指數”年均上升1個多百分點;“常用耕地面積指數”在以加速度下降,由2000年的100%下降為2003年的59•3%;“環境質量指數”2000~2002年間逐年下降,2003年略有回升,總體在57%左右波動。

七、需要說明的問題

在本項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全體成員進行了許多探索性研究,付出了很大的艱辛和努力,同時也得到了有關部門和專家的熱情指導和幫助。盡管如此,該項研究的難度遠比想象的要高,目前的研究結果也不盡如人意。

(一)統計指標體系設置有待進一步完善研究過程中,深感目前統計指標體系的設置還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問題研究的需要,理論指標體系與可操作指標體系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事實上,目前要對我國社會的和諧狀況做出總體評價還不具備可操作性,主要是由于一些指標無法取得數據而不得不放棄測算。因此,現行研究只對能夠獲得統計數據的指標進行評價,而沒有測算社會和諧總指數。

(二)需與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銜接現在所用統計指標的數據均為常規統計年份統計數據,在后續的研究中,我們將根據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對指標值和目標值進行調整和修正。綜上所述,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采用統計方法,以科學指標和大量數據描繪出一個理想社會的和諧之美和充滿和諧的理想社會。這樣的描繪不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而是一個實實在在、充滿希望的壯美前景。

本項研究展示的成果和揭示的問題,為創造和諧社會昭示出無限的希望,為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繆敲響了警鐘。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我國在經濟發展的特殊時期,各方面利益關系復雜,社會動蕩因素很多,所以要鞏固改革發展的成果,要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要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應該面對現實、正視矛盾、解決矛盾、放眼未來、高瞻遠矚、科學謀劃。在具體規劃和運作中,要重視社會利益的均衡,把握社會心態的變化,尋求社會穩定的機制,促進社會組織的發育,暢通社會訴求的渠道,完善社會利益的協調機制,既要制定經濟發展政策和目標,也要制定社會發展政策和目標,既要調整完善經濟結構,也要調整完善社會結構。和諧之美、和諧之愛、和諧之愉悅、和諧之魅力,在一個理想的社會,是每一個普通人的親身感受;和諧社會、和諧生活、和諧相處、和諧關系,是所有社會成員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中國歷史悠久、文明遠播、禮儀之邦、民風淳厚;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走向富強、舉世矚目,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歷史和現實最好的背景和條件。在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項目的研究進程中,社會主義和諧理論的巨大力量,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追求和諧的偉大實踐,給人信心、給人動力、給人希望!有理由相信,一個社會資源兼容共生、社會結構合理勻稱、社會規范先進有序、社會風氣擊濁揚清、社會協調順暢靈活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會在神州中國成為美好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