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民文化下我國公民文化的培養淺議論文

時間:2022-01-22 02:40:00

導語:美國公民文化下我國公民文化的培養淺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國公民文化下我國公民文化的培養淺議論文

摘要:公民文化是成熟的政治文化。美國公民文化比較成熟,其形成是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結合的產物。我國公民文化有其自身的精位與缺失。在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時期,我們有必要比較自己呼國等公民文化較成熟國家的差距,從而汲取有益卞中國特色公民文化建設的寶貴經驗。

關鍵詞:政治文化會民文化公民社會

政治文化是從一定思想文化環境和社會制度環境中生長出來的,經過長期形成并相對穩定積淀于人們心理層面上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取向。公民文化就其實質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政治文化,其蘊涵著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其社會化又推動政治現代化進程。因此,在我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中,我們認真研究公民文化的特質及公民文化成熟國家的經驗,以此來指導我國公民文化的培育,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公民文化及其特質

公民文化最早由阿爾蒙德提出。他和維巴在政治文化研究基礎上提出:“公民文化是適合于保持一種穩定的和有效的民主政治過程,能有效地平衡政府的權力與政府責任之間的張力。”公民文化特質如下:

第一、公民文化是權利本位文化。權利本位文化有兩層含義:其一,在個人與政府的關系上,公民支配政府,政府則保障公民享有當家作主地位的絕對實現;其二,政府權力的設定和運行是為了公民權利更好地行使和實現,權力必須始終滿足權利的要求和主張,并接受權利的平衡和監督。

第二、公民文化是一種忠誠的參與型文化。公民文化在國家體制內部具體體現為:公民對于國家有強烈的責任感;對于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表示認同和理解;對于國家政治事務能夠自覺、理性、制度化地參與;對于政府的工作給予信任、寬容和理解。民主理論家們都強調民主維持要求公民具有較強的政治認同感和使命感,同時還依附于法律與權威。不難看出,公民文化是對高效民主政府工作的最好支持。

第三、公民文化是一種復合文化。依據阿爾蒙德理論,每個國家的公民文化都是村民、臣民和參與者文化程度不同的混合,其結果是一整套均衡的政治取向。即存在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但不至于損害、摧毀政府的權威;存在著政治參與和情感信仰,但卻溫和節制;存在政治紛爭,但受到制約。可見,公民文化是高效政府最好的監督。

第四、公民文化是一種異質文化。即使在成功的民主制國家中,公民身上也是既保留了傳統的、消極的臣民角色,又有現代的、積極的政治參與者身份。

由此可見.公民文化是一種復合的,處于現代化過程中的文化。它既有傳統文化的特征,又有現代文化的特征。它是一種平衡的政治取向,這些平衡實質上就是共識和分歧、權利與責任、情感傾向和情感中立之間的一種理性平衡,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我們知道,民主政治制度是現代國家民主結構得以穩固和正常運作的前提,而公民文化恰恰蘊涵著民主政治的基木原則和精神,因此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運轉必須以公民文化的社會化為條件。美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二、美國公民文化的特點

公民文化創造了一種較適宜于公民參與的政治環境,該環境是在英美國家漸進的政治變化中逐漸形成的。與英國相比,美國公民文化似乎更為成熟。下面我們來分析美國公民文化成因及其特點,為我國公民文化培育提供一些參考。

(一)美國公民文化的形成

首先,美國公毛文化深深地扎根于歷史形成的新英格蘭鄉鎮自治制度。人民按照鄉鎮自主的原則行使自己的權利,凡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事務,都在公眾場所召開公民大會討論決定。這充分反映出其突出的特點:本質的民主。眾所周知,美國主要居民是英國居民,加之英國殖民對北美的長期統治。于是,在特殊背景下,這一傳統促進了美國獨立運動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積極參加公共事務的覺悟。托克維爾把鄉鎮巨;治的傳統看成是美國人民主權和在實踐中確立的公民自由原則的根源。

其次,美國公民文化表現出來的極端嚴肅性,來白宗教信仰。新教倫理不僅從白身的理論內涵,而且從新教徒的實踐中保證了民主。清教徒深受洛克政治哲學中個人主義的影響,認定個人高于一切。權力的行使必須基于被統治者的同意,社會與政府的目的只是為了保護個人的自由、權利和利益。韋伯曾說過,“在構成近代資本精神乃至整個近代文化精神要素之中,理性行為這一要素,正是從基督教禁欲主義中產生出來的”。新教的教義指導了美國人的政治生活,并成為其政治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而求助于宗教是因為他們認為在一個民主社會中,宗教是對自由的保障。

最后,教育、習慣等在培養公民文化方面也起到了作用。托克維爾說:“毫無疑問,美國的國民教育對維護民主制度是有大幫助的。”在美國,對人們所進行的一切教育,都是以政治為目的,而且在啟迪智力和匡正人心的教育之間沒有分離,這養成了美國人一種天然對政治關注的習慣,他們差不多總是把公共生活的習慣帶到私人生活,在私人生活中積累經驗。而眾所周知的是,美國人認為“真正的知識,主要來自經驗”。

由此可見,在美國民主制度建立之初,公民文化的形成在精神層面上主要依靠的是宗教信仰,而在現實層面則主要依靠的是歷史的實踐和教育。正是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基礎上,才形成了美國的公民文化,這為民主制度的建立與鞏固奠定了基礎。

《二)美國公民文化的特點

1、美國人對政治關注的積極性。美國人參與者取向更發達,更多受政治的影響,他們討論、參與政治,有活躍于社會的責任感,有影響政府的能力感。這基于新英格蘭鄉鎮自治制度熏陶,更源于其內心深處對自由的珍視,宗教教義中對個人權利的重視超出一般的理解,他們認為政治是為能夠保障個人的自由及權利才存在的。因而他們密切關注政府的行為和決策,是否始終如一的維護民主制度,從而防止其走向專制。一旦發現問題,就會積極采取行動,他們認為這既是憲法賦予的權利也是公民應當履行的義務。美國人容易為一個強大的政府感到不安,這從其政府的法律結構和政治程序經常承受的壓力可以反應出來。

2、非常重視對年輕公民參與意識的培養。學校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民主社會參與性的公民,側重于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和平衡上,認為這是公民文化的立足點。在課堂上倡導自由,尊重政治、文化的多樣性。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經常動員學生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同時學生會組織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各種社團也會自行組織各種活動。甚至在選舉投票中,專門對學生進行動員和引導,激發他們的參政熱情,呼吁他們行使自己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3、美國社會公益性組織和社團組織較多,公民多是自愿團體成員。這些非正式團體的活動,反映了美國公民們參與國家政治社會事務的能力,對政府行為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正如托克維爾所說“當面對政治問題時,美國人似乎是天然的團體組織者,這是民主的一塊堅強的基石”。這說明美國文化正是以一種社會的力量來制約權力的行使,從而實現了民主。在這樣的社會中,權力與各種社會功能以一種分散化的方式由眾多相對獨立的社團、組織和群體來行使。用托克維爾自己的話說就是“社會具有一只獨立的眼睛,監督著國家,使之不淪為專制”。

由此可見,美國成熟的公民文化在于,宗教和教育將民主的精神深人公民的骨髓。公民經常性與間歇性的參政,始終保持了政府權力和責任的平衡、公民潛在和實際影響的平衡、社會共識和分歧的平衡。上述特點與民主政治制度系統相互協調,成為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的軟機制,最終使民主政治體系趨于穩定。

三、我國公民文化的培養

發展中國家歷史實踐表明,如果沒有公民文化提供的政治土壤的充分發育,政治現代化的進程難免遭受挫折。鑒于以上情形,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國的政治文化土壤目前的狀況,從美國成熟的公民文化中汲取有益于我們的精華,推動我國政治文明的進步。

(一)我國公民文化成因及現狀

中國歷史上,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比較強健,民眾一向是重權力而輕權利,權利意識相當的薄弱。因此形成了一種缺乏參與的公民文化,并抑制了社會公共領域和公民的主體地位。這就導致公民主體意識屏弱,反過來它又造就了公民文化貧癮的土壤。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催生了我國的市民社會,客觀上培育的自由意識、平等意識、主體意識等現代政治觀念,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進程。但我們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較之中國社會變革的速度,民眾的觀念形態在一定程度上仍顯滯后。我國著名學者王滬寧教授曾將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公民政治文化的總體特征概括為:第一、中國公民的政治敏感性較強;第二、公民的政治認同低;第三、對政治體系的認識差;第四、政治感情淡薄,即公民缺乏對政治體系及其權威的歸屬感、眷戀感。公民行為具體表現出:以消極的態度對待社會公共事務活動;以情緒化方式參與政治;以極端的敵視態度對待競爭者;不懂得政治寬容和妥協等等。

總之,現階段我國公民文化是一種傳統政治臣民文化與現代參與型文化的混合體。在目前政治民主化進程中,民主的移植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適合民主形成、發展的土壤—相應的公民文化。因此,我們既要發揚傳統臣民文化的積極作用,又要汲取現代參與型文化的精華,培育適合我國的公民文化。

(二)我國公民文化的培養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是建設公民文化的經濟基礎。市場經濟有利于造就公民的主體性;培養公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意識;同時市場經濟及其相應的法治也拓展了公民的活動空間。但要注意,我國的農業傳統決定了市場經濟的完善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這勢必會影響公民主體性的成長;而在美國成熟的市場經濟中過激的利己主義也容易導致社會道德的淪喪。因此對二者我們都要保持警覺,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公民社會的培育是構建公民文化的社會基礎。美國社會的有序運行就源于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深悟民主觀念的公民以理性的方式決定是否參與政治事務;各種社團根據變化的情勢堅守國家的民主根基,對政府進行監督。公民社會可以說是民主政治的根基。我們培育公民社會:首先,要培育具有權利意識、自主意識、程序規則意識的現代公民。一方面賦予公民充分的權利,以權利制約和平衡權力;另一方面公民又要有權利意識做公民社會中的公民,要遵守共同體的規則,審慎行使權利,不斷提高參與社會事務水平。這也是政府行為可能受到有效制約、良性運行的重要保證。其次,培育健全的社團組織,形成強大的力量來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和擴張。社團組織作為獨立于國家之外的自主性力量,為擺脫國家權力干預創造了條件,同時可以理性而有序的集中力量對國家權力進行監督,防止社會混亂。最后,深化培育民主價值文化。民主的觀念是先決條件,在民主觀念的指引下才會有理性化的行為。只有民主觀念的培育已深人到公民的精神,才可以使公共權力的產生及其運作建立在人民監督的基礎上,民主制度有序展開,從而制約由于握有權力而容易產生的腐敗現象。

3、公民政治人格的塑造和參與意識的培育,美國公民文化成熟的體現,在于其信仰民主的公民和公民理性的參政方式,而這又與美國的公民文化滲透式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首先,就是要通過各種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在民眾當中尤其是在年輕公民中樹立起對民主的信任感和認同感,培養他們的民主意識。教育使民眾認識到,實行民主是為了要達到一種什么樣的效果,從而為民眾的參與提供理性選擇的機會和理性的預期。其次,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制度化渠道。美國并非不存在社會矛盾,只是通過各種社團以及利益群體表達了民眾的聲音,釋放了社會的不滿。我國民眾則傾向于期待“青天”或訴諸于其他非理性的方式。我們要通過制度層面的構建,為一種適度、理性、制度、規范的參與創造條件。這種制度要更具有操作性,我們最終要達到的就是讓民眾的“政治參與,不是一種代價的付出,而是他道德本性。”最后,要培養公民的寬容和妥協的精神。這樣的一種寬容與妥協精神的存在,正是因為公民將政治主要視作利益上的沖突而不是對與錯或者善與惡的沖突,將政治游戲的規則—挑選決策者和做出決策所依賴的程序看作比結果更為重要。在美國,公民處事的行為方式就較為理性和明智,利益表達和訴求通常定格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之內。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造就了中國人骨子里有一種硬氣,缺乏妥協和寬容。因此,我們需要用一種寬容、理智和長遠的目光來看待政治事務,真正提升我們自己的理性。

總之,筆者認為我們當前要建設的公民文化是民主的根基,其核心是要適應我國特定的政治文化傳統與現代民主要求的結合體。即既要保留政治文化傳統的積極方面,又要推動現代國家民主化進程。中國特色的公民文化的構建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它自己獨特的動態進化過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關注現實,思考解決問題,同時吸收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們的東西,將我國公民文化建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