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產黨歷史研究

時間:2022-10-27 09:24:00

導語:印度共產黨歷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印度共產黨歷史研究

[內容提要]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印度的共產主義運動歷經曲折發展。先后建立了四個共產黨,其中于2004年9月成立的印度共產黨(毛)是目前印度最大的毛派政黨。其成立后勢力迅速擴展,進行了廣泛的游擊活動,最近他們又召開了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其理論政策、組織活動日益受到印度國內外人民的關注。

[關鍵詞]印度共產黨(毛)理論政策組織活動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印度的共產主義運動歷經曲折發展,先后建立了四個共產黨,迄今并肩共存,各自戰斗。1920年成立的印度共產黨為反對英國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解放而長期斗爭。1964年,受國際共運兩條路線斗爭的影響,黨內一部分人認為印共背離馬克思主義,轉向修正主義,于是退黨,另建印共(馬克思主義)。到1969年,印共(馬克思主義)內又有一部分人認為印共(馬)背離列寧主義和思想,而另建印共(馬列)。在印共(馬列)內部,主義影響愈益增強,印度毛派組織紛紛涌現,先后達幾十個之多。其中,于2004年9月成立的印度共產黨(主義)(簡稱“印共(毛)”是目前印度最大的毛派政黨,其成立后勢力迅速擴展,積極與尼泊爾共產黨(主義)進行聯系,進行了廣泛的游擊活動,最近他們又召開了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備受印度國內外人民關注。本文擬對印共(毛)的歷史演變、基本理論綱領與政策主張、組織狀況和實踐活動作一簡要綜述。

一、印度共產黨(毛)的發展

印共馬列主義派早從1967年5月起就在大吉嶺縣的納薩爾巴里及其毗鄰地區發動農民開展武裝斗爭,通稱納薩爾巴里運動(農民革命戰爭游擊運動的統稱)。1969年4月建立印共(馬列)這個獨立政黨后,70年代早期黨內又形成“毛主義共產主義者中心”,隨后又出現“印度共產主義革命中心(毛主義)”。2003年,這兩個組織合并為“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并加入南亞毛派政黨協調委員會。2004年9月21日,“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與“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這兩個最強大的毛派組織聯合組成印共(毛主義)。這兩個納薩爾巴里運動的最大組織,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嘗試進行接觸,準備聯合,但由于各自領導層之間的分歧等原因,聯合過程受到了重重阻礙。其聯合進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嘗試階段。1980年4月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把印度左翼極端組織聯合起來,共同致力于推翻那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買辦資產階級和大地主階級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實現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為目標的新國內政府”的構想,這一提議得到了“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黨的贊同。1981年,雙方進行了第一次會晤,在長達12天的會晤過程中,雙方最高領導人認為兩個組織之間有著廣泛的合作基礎,雙方有著共同的奮斗目標。但是由于雙方進行合并的程序還不成熟,加之兩黨在戰略、策略上的分歧,個人的沖突等雙方的矛盾逐漸加深,隨著雙方領導人的去世。聯合進程逐漸停止。

第二,停滯階段。進入90年代,雙方再次萌發了進行進一步聯合的想法,并于1992年開始對話。1993年9月。雙方決定聯合加強在馬德拉邦、比哈爾邦等其他地區的納薩爾巴里運動,并建立一個全印度人民的抵抗組織討論會,以促進反封反帝運動,這一統一進程持續了三年,但最終又因在一些國際革命運動問題上發生分歧而暫停。隨著1998年“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與另一派“印度共產黨(聯合馬列)”的合并,雙方的關系進一步惡化,武裝沖突不斷,大批納薩爾運動參加者和支持者在沖突中死亡,給納薩爾運動造成了極大損失。這一時期被毛派主義者稱為“黑暗時期”。

第三,快速發展階段。隨著接觸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雙方進行聯合的行動再次提上了議程。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首先進行了自我批評,并認為雙方的分歧應該通過討論而不是武力來解決。2000年,“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主動實施了單方面停火決定。“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也以同樣的姿態進行了回應。同時,由于“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的反省和國內外革命力量的呼吁,雙方于2001年8月再次恢復了對話。在第一次會議后,雙方決定在對自身錯誤進行進一步反省的基礎上進行合并。

2001年后半期到2002年11月,雙方在比哈爾邦和杰哈那巴德邦進行了聯合行動。2002年11月,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提出兩黨要聯合起來反對政府。政府的反毛派行動計劃促使雙方進一步消除隔閡,聯系更加密切,為以后正式合并作了準備。在2003年2月的會議上,雙方制定了具體的合并計劃,對“黑暗時期”的各自行為作了反省和檢討,并決定以后無論出現何種分歧也不能與各自的階級戰友發生沖突,并制定通過了《馬克思一列寧一主義》、黨的綱領政策、有關國內外行動的政治決議和黨的章程五個決議,為以后的正式合并奠定了基礎。

一年以后,雙方的最高代表團和中心委員會再次進行了會晤,決定正式合并。會議采納了上一次會議通過的五個重要文件,并譯成十個區域語言分發到各區進行廣泛討論,最后大會還宣布成立了合并后的臨時中央委員會。至此,印度共產黨(主義)正式成立。

二、印度共產黨(毛)的基本理論與政策

關于印共(毛)的指導思想、政治目標、革命道路等基本理論以及黨的具體政策,在2007年1月黨的九大上通過的《高舉馬列毛主義的偉大旗幟》、《黨綱》、《黨章》、《印度革命的戰略和策略》以及《關于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決議》五個文件以及各種具體的決議中作了詳細論述。

1、印共(毛)的指導思想、政治目標和革命道路

印共(毛)黨章規定,印共(毛)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目的是通過實施民主革命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以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他們看來,主義在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是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之后世界革命進入第三階段的產物,是馬列主義發展到新的更高階段的標志,是當代世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該黨認為馬列毛主義是當今國際無產階級需要掌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完整的思想體系。黨的近期目標是實施和完成已在印度開始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在新殖民主義體系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革命應該建立在土地革命戰爭的基礎上,農村和人民戰線是當前黨的工作重心。擴大人民戰爭并在各條戰線展開戰斗,在游擊戰發展比較先進的地區,要把游擊戰提高到運動戰的高度,并把武裝斗爭盡量擴展到其他的邦。

2、當前的革命形勢和對策

《關于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決議》指出,當今世界處于二戰以來罕見的無序與動蕩不穩定的狀態中,帝國主義的攻勢逐漸強烈,印度仍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種情勢要求印共(毛)對內首先要開展和推進人民戰爭,特別是發動和組織廣大人民在農村進行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建立人民軍隊和紅色革命根據地,以最終促使印度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成獨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其次,堅決反對由國會產生并得到印共、印共(馬)支持的中央政府,并決定與尼泊爾共產黨(主義)建立緊密聯系,積極參與南亞毛派政黨組織協調委員會,積極支持秘魯、菲律賓、土耳其及其他地區的革命斗爭。

三、印度共產黨(毛)的組織構成

印共(毛)在2004年10月14日正式宣布成立后,原“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中央委員會主席賈納帕蒂當選為新建黨——“印度共產黨(主義)”的書記。在2007年1月秘密召開的全國第九次代表大會上,賈納帕蒂再次當選為黨的總書記。

關于黨的內部組織構成,印共(毛)雖沒有具體的對外公開,但據報紙宣稱,印共(毛)仍然按合并前兩黨的組織方式進行領導,即從上到下包括中央委員會、地區機構、邦級委員會、部門委員會以及小組委員會,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組織嚴密的行動體系,為印共(毛)的隊伍壯大提供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關于黨的軍隊組織,印共(毛)成立后,原來分別隸屬于“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和“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的人民游擊軍和人民解放游擊軍合并,延用人民解放游擊軍的名稱。據官方介紹,合并后的人民解放游擊隊將有6500—7000名武裝士兵,擁有5500多支槍炮,其中包括大量的AK型來復槍、自動來復槍、卡賓槍、連發左輪槍以及手榴彈、地雷等。同時,還擁有一支技術型班隊,能夠制造12輪連發手槍和所用彈藥,并能修理各種武器,具有相當的實力。官方組織認為,印共(毛)的成立,大大增強了軍事實力,給各州政府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四、印度共產黨(毛)成立后的主要活動與范圍

印共(毛)在成立后的兩年中,勢力范圍迅速擴展,已達印度28個邦中的13個邦150多個地區,其中包括安德拉邦、恰蒂斯加爾邦、比爾哈邦、奧里薩邦、西孟加拉邦、巴斯塔爾、卡納塔克、戈拉布德、杰哈那巴德邦等。現在基本上已有170多個地區受到毛派的影響,其中北起尼泊爾邊境,南至安德拉邦南部山區一線勢力最為強大,活動最為頻繁,被稱為“紅色走廊”。印共(毛)正努力把這一地區建成一個革命聯合區域,以進一步擴大毛派組織的影響和勢力,并最終實現其勢力范圍楔入印度重要地區,同時聯合諸如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不丹共產黨(毛主義)等其他南亞的毛派組織的目標。

合并后的印共(毛)廣泛開展了各種游擊活動,合并后的第一年人民解放游擊軍的武裝活動就發展到了全國許多地區。首先是開始于北方邦的金道利縣伏擊戰,這次戰斗打死了19名警察,之后游擊隊在2005年1月比哈邦、杰哈那巴德邦抵制議會選舉運動期間開展了襲擊印度政府軍的行動。

2005年4月到6月間,印共(毛)組織了更大規模的戰術反攻戰役,在卡納塔克邦的達納希納卡納達地區打死了38個中央警察預備隊和特種部隊成員,打傷近百人。印度政府雖然調集了中央警察預備隊等精銳部隊,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政府軍損失慘重。之后,印共(毛)在靠近尼泊爾邊境的北比哈爾邦馬杜班縣又發動了歷史性襲擊,至少有150名印共(毛)分子同時襲擊了警察局、銀行、區政府機關。襲擊者由村民、民兵和人民解放游擊軍的成員組成。這次襲擊震動了整個地區以至全國。

此后,甚至在集結了大量特種部隊的卡納塔克邦,人民解放游擊軍也在伏擊中重傷八名印度政府軍人。這是在西高止山脈地區的第一次襲擊。

進入2007年后,人民解放游擊軍不僅進一步擴大了活動范圍,而且把襲擊目標對準了各地領導人。2007年3月4日,毛主義者打死了杰哈那巴德邦的國會議員;3月5口,毛主義者又槍殺了正在視察馬哈拉地區公路建設工程的地方議會領導人;3月15日,在其勢力較為強大的恰蒂斯加爾邦的丹特瓦達縣,300多名印共(毛)士兵殺害了大約44人,其中包括15名恰蒂斯加爾邦的武裝警察。

總體來看,印共(毛)的勢力于2004年成立以來呈不斷擴大趨勢,并與其他南亞國家的毛派政黨進行了廣泛聯合。目前印度的四個共產黨分為兩派,其中,印共和印共(馬)各有50萬和80萬黨員,主張通過議會合法斗爭和平掌握政權,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兩個黨現在在議會中共有48名議員,印共(馬)還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特立普拉邦執政達30年之久,得到印共的支持與合作;而印共(馬列)和印共(毛)各有約上萬名黨員,主張暴力革命,通過農村游擊戰包圍城市奪取政權,這兩個黨現在掌握有幾萬名游擊武裝隊伍,活躍在全國150多個地區,也就是說全國約有1/4的地區,超過1.7億人處在他們的影響之下。這兩派共產黨孰是孰非,只能由未來的實踐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