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主義平權思想分析

時間:2022-10-22 08:32:13

導語:女權主義平權思想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女權主義平權思想分析

[摘要]《燃燒女子的肖像》是一部劇情片,這部電影的導演、制片人、主創均為女性。影片從女性視角出發審視女性的情感發展和話語權的變化,通過蒙太奇的表現方式,刻畫女性的主體性和獨立性,簡練的人物對話和油畫般的畫面相互碰撞,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

[關鍵詞]男性凝視;女權主義平權思想;敘事;隱喻

法國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是由瑟琳·席安瑪執導,阿黛拉·哈內爾和諾米·梅蘭特主演的影片。該影片在第72屆戛納電影節中榮獲最佳編劇獎,2019年獲得同志金棕櫚獎,在第45屆法國電影凱撒獎中榮獲最佳攝影獎等多個獎項。故事發生在法蘭西王國布列塔尼半島上,講述女畫家瑪麗安受富家小姐艾洛伊茲的母親所托,在艾洛伊茲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她作畫,目的是把肖像寄給一位素未謀面,但要與艾洛伊茲結婚的富商男子。艾洛伊茲對這一安排極不情愿,畫家在為艾洛伊茲作畫中,兩人相互愛戀,最終無疾而終的故事。

一、平權思想的溯源

1.男性凝視的緣起在提到平權思想之前,需要先關注男性凝視。男性凝視指的是在男權社會下,女性被看作第二性,男性通過一些媒介和渠道觀看和凝視女性,他們被作為第一性。這是基于生理差異化區別來對待性別,社會發展中對男女的差別化對待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會價值觀念、制度規范和文化習俗等。英國學者約翰·伯杰在《觀看的方式》一書中提到,人們觀看的方式中“理想”的觀賞者通常為男人,而女人的形象常常是用來討好男人的。他研究歐洲古今的裸體畫像,發現女性模特常是面對觀眾或畫家的,或者通過一個鏡子,以畫家看她的方式來看自己。2.平權思想的論述平權思想就是對于男性凝視及女性凝視的平等對待,凝視與被凝視的轉換與突破,是思想精神的釋放,也是突破一些不平等的思想觀念,在束縛限制中解脫出來,敢于為自己發聲。女權主義是指女性爭取與男性平等,體現女性自我精神與能量的一種女性思想、社會言論及政治協助行為。男女平等是女權主義最基本的目標,在爭取與男性平等的同時,女性還要注重自我的價值表現,展示女性的獨特魅力,挖掘并發揮女性的社會力量,為社會各階層女性的思想與行為的解放而努力。

二、《燃燒女子的肖像》影片中的平權思想

影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包括畫家、小姐以及伯爵夫人。電影的藝術色彩非常濃厚,畫家和小姐的相互曖昧是在她們兩次完成畫作中結束的,也是在男性的注視中完成的。在《第二性》這本書中寫道:男性過于在意男人之間的合作關系和斗爭關系,不能相互成為觀察者,他們互不凝視。女人處在與他們的活動中,但不參與他們的比武和搏斗,她的整個處境使她注定扮演這個注視的角色。電影中建立起了一個女性主義的世界,處處體現著平權思想,但這種思想是在男權的存在下發生的。1.人物命運中的女性主體性隱喻影片中出現了艾洛伊茲的姐姐和母親這兩個角色,刻畫的主要目的是說明艾洛伊茲和瑪麗安兩個人感情面臨的難題。母親的戲份非常重要,雖然鏡頭語言不多,但她也是男權社會下的犧牲者、受害者,代表的是男權社會下的絕對力量,母親為了今后的榮華富貴,決定把女兒嫁給富商。艾洛伊茲姐姐的婚姻也是一場悲劇——她為婚姻所困跳下了懸崖。在現實生活中,姐姐的死亡加深了艾洛伊茲和瑪麗安兩人的感情悲劇,也使得她們兩人面臨的問題更加緊迫。在這部影片中,男權從未缺位,并且伴隨著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在電影中雖然講述的主線是雙女主,但還有一處細節:女仆提到自己三個月沒來例假時,畫家和小姐在得知女仆不想要孩子之后,極力地幫助女仆墮胎。在這個過程中,女性所受到的痛苦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但影片也是用一筆帶過的處理方式,隱藏了女性的痛苦與創傷。電影中這組生與死的控訴,將生育權歸還給女性,女性是可以跨越階級建立認同和友誼的,也可以自由選擇孕育生命或者放棄生命。男性的凝視被淡化,女性主義作品的人文關懷被強烈地表達出來。2.影片的細節刻畫貫穿蒙太奇表現手法《燃燒女子的肖像》通過很多細節刻畫了女性的獨立。片中以女性視角展現平等,強調女性的第一性,也實現了從“男性凝視”向女性視角展現的轉變。在這部電影中建立的是一個烏托邦世界,影片中僅僅出現了一個男性角色,就連伯爵小姐的父親都沒有出現,小姐要遠嫁的富商甚至連名字也沒有出現,但電影中有意無意地刻畫了男性形象以及男權的存在,在展現女性主義的同時,用女性審美的視角刻畫人物,同時也伴隨男權的存在。在影片的開頭就講述了畫家瑪麗安一個人坐著船渡過波濤洶涌的大海,來到艾洛伊茲的家中,全程都是她自己一個人完成,沒有男性幫助她,行李也是她自己拿的。這充分體現了不管是男性女性都可以實現平等。影片中的大部分情節是瑪麗安身穿紅裙,艾洛伊茲身穿綠裙,這也是一個典型的象征,與《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中的情景相對應,片中的畫家瑪麗安在感情中脆弱的表現也被深刻暗示。在影片中,艾洛伊茲與瑪麗安、蘇菲似乎建立了女性共同的情景。在繪制畫像時,艾洛伊茲側臥在床,床邊放置了一面鏡子,鏡子中映照了瑪麗安的面容,瑪麗安是照著鏡子中的自己,在艾洛伊茲的手中小說的空白頁作畫。畫中呈現的是瑪麗安的容貌與艾洛伊茲的身體,兩人的畫像在相融中得以永存。這幅肖像也證明兩位女主角擺脫了男性話語權,實現了意識層面的真正獨立。在第一幅繪畫中,瑪麗安因為艾洛伊茲的不滿直接將畫作抹去人物的臉,這場沖突中瑪麗安是作為一個男性視角所作的畫,也是反映當時的畫作環境和藝術環境,將女性剝離在外,并且貶低女性的作品。瑪麗安的作品受到男性凝視的影響,她奮起反抗的同時,艾洛伊茲是以女性的視角反映女性審美,這是由她們的生活環境所造就的。十八世紀的法國是藝術百家爭鳴的時代,但是女性藝術家想要出頭也是舉步維艱,當時女畫家學習雕塑就被認為是有傷風化的行為,男性擔心女性會畫出更好的畫作以此來限制女畫家,瑪麗安的反抗其實是對當時藝術環境的反抗。在第二幅畫作中,伯爵夫人同意留下瑪麗安,并且艾洛伊茲也同意她作畫,因此在這個時期的畫作是從女性的視角進行作畫,在繪畫的過程中能夠體現細微的表情變化和神態變化,同時被凝視的艾洛伊茲也在凝視瑪麗安,兩個人產生了感情,為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第二次作畫中,女性主義的審視達到高峰,反映了女性在極力反抗,她們希望完全擺脫男權的牽制,就此打破男權的限制,由此建立一個完全女性化的生活狀態,這是一種理想化的平等自由的狀態。3.《燃燒女子的肖像》的隱喻同性戀愛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電影的表現手法也非常獨特,在前半部分出現很多晃動的鏡頭,后半部分鏡頭表現逐漸穩定下來,這也預示著兩個人的感情不斷升溫的過程。電影有一個片段,艾洛伊茲的裙子被燒掉了一個下擺,預示的含義不僅包括女性之間熾烈的愛,還有對于女性解放的思考,鼓勵女性進行抗爭。燃燒被視為一種動作,是伯爵夫人、畫家都想將艾洛伊茲定格在畫框中,成為一種社會競爭的籌碼。在這樣一種情形下,畫像作為載體,承載著女性主義和男性凝視的壓迫,深刻打壓著艾洛伊茲的獨立性與個性,燃燒有形的畫像,也充分表達了女性對于自身解放的向往。影片的音樂也選得非常恰當,在音樂與畫面相互配合中,完美體現兩個女主人公的故事,簡單質樸又含義深遠。

三、《燃燒女子的肖像》影視敘事方式

1.音樂與簡練人物對話、畫面的交叉碰撞增強敘事的感染力《燃燒女子的肖像》中多處運用音樂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敘事的感染力,在艾洛伊茲與瑪麗安最初互生情愫的鏡頭語言中,運用了《四季》這樣一首樂曲來表現兩人的情感萌生。這部影片中采用的人物對話非常簡練,話語表達豐富但精練。影片整體采用的音樂與簡練的人物對話相互結合,以此增強了畫面整體的表現力。影片的整體敘事主要以女性的視角來體現,以音樂增加畫面的美感,使女性的形象刻畫更加逼真,簡練的人物對話增強了人物的飽滿形象。在這個影片中完全沒有刻板印象,幾位女性自然地表達女性該有的特點。電影的敘事是通過音樂、畫面等組成,運用蒙太奇的藝術表現手法,充分使用鏡頭語言進行深刻闡述。2.影視敘事采用油畫的特質體現女性主體視角這部電影獨特的表現風格和表現方式就如同油畫一般,每個鏡頭語言組裝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個精致的畫面。油畫的表現方式是錯落有致、線條流暢,從單個畫面來看,就像一幅幅油畫,這是古典美的象征,也充分體現了人物主體的特質,表現出女性主體的獨特性。影片采用雙女主的形象,充分展示女性主體的獨立性,在影片中極力地表現了女性的獨立自主,她們追求戀愛婚姻自由,一切都是從女性的審美視角出發,女性應該擁有和男性相同的社會地位,應該被社會大眾所認同。在傳統的思想觀念中,出現以女性為視角的影片是女性為爭取平等自由而努力的結果。油畫是一種溫婉、含蓄、直接的藝術表現方式,運用在電影鏡頭中充分展示出女性獨特的氣質和風格。畫面中沒有出現男性的鏡頭,這顯然是不符合常規的。這部影片想深刻呈現女性應該是獨立的、自由的,具有主體地位的。

四、結語

《燃燒女子的肖像》反映了女性會在不自覺中被男權社會的價值觀念所影響,陷入自我的困境與矛盾之中。女性想要爭取自由,希望被平等對待,改變男權社會下男性凝視的方式。女性的思想、地位不應該被束縛、被壓制,可以爭取戀愛婚姻自由,有自己獨立的價值,一個女性主義者未必是一個女強人,女性主義也并不是逼著所有女人都要做女強人。女性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發揮,這是平權思想的深刻內涵。平權思想不僅要通過藝術的方式來表達,更需要通過現實的觀照來實現。

參考文獻

[1]劉昱含.論法語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中的女權主義[J].東西南北:教育,2019(1).

[2]陳百儀.《燃燒女子的肖像》:從男性凝視到認同凝視[J].戲劇與影視評論,2020(3).

[3]宋瑞,苑一帆.《燃燒女子的肖像》的隱喻與凝視[J].視聽,2012(3).

[4]徐興,孫晶華.《燃燒女子的肖像》的鏡頭敘事美學[J].電影文學,2014(3).

作者:單芷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