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認識淺析論文
時間:2022-09-21 10:42:00
導語:國情認識淺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非常重視對國情的認識和了解,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調查研究是認識國情的基本途徑;胸中有“數”是正確認識國情的著眼點;矛盾分析法是研究和分析國情的基本方法;古今結合是研究、認識國情的時間要求;中外聯系是研究、認識國情的空間要求。
同志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締造者和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特別重視認識和了解國情,善于研究國情,提出了很多認識國情的理論和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對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調查研究是認識國情的基本途徑
向來重視調查研究,認為調查研究是認識國情的基本途徑,也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一個基本方法。一生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這對他熟悉中國的情況起了重要作用。在1921年春天,他就和一名同學徒步考察了湖南的五個縣,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1925年回韶山養病期間,他又對附近農村進行了調查。1927年初,他赴湖南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作了32天的實地調查,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總結了湖南農民運動的豐富經驗,提出了解決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政策。此后在井岡山及尋烏、興國等地,他更對農村做了系統的、深入的調查。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他針對當時存在的教條主義傾向,根據自己調查研究的深刻體會,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指出:“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么,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在《關于農村調查》一文中,說,認識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調查研究工作要有耐心地、有步驟地去做,不要性急。他自己認識農村,就是經過好幾年的工夫的。在《實踐論》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等文章中,他還一再強調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黨的歷史也充分地證明,要正確認識國情是非常艱難的,要反反復復地進行。黨對國情的認識,就經過了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因此,應該不斷地、深入地調查研究。
二、胸中有“數”是正確認識國情的著眼點
強調,調查研究不僅要深入下去,還要作系統的周密的分析,要胸中有“數”,即注意到事物的數量方面,作基本的數量的分析,這是正確認識國情的著眼點。任何質量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沒有數量也就沒有質量。曾批評說,許多同志一直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數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估計、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決定事物質量的數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無“數”,結果就不能不犯錯誤。在任何群眾運動中,群眾積極擁護的有多少,反對的有多少,處于中間狀態的有多少,這些都必須有個基本的調查,基本的分析,不可無根據地、主觀地決定問題。在強調胸中有“數”的同時,還強調特別要探求和掌握事物內部的規律性。他說,實事求是的“求”就是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物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而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這種結論,不是甲乙丙丁的現象羅列,也不是夸夸其談的濫調文章,而是科學的結論。事實也證明,只有掌握了事物內部的規律性,調查研究才真正達到了目的,對國情的認識才真正達到了深刻的程度。
三、矛盾分析法是研究和分析國情的基本方法
認為,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國情,必須堅持矛盾分析法。就是在分析矛盾時既要分析其普遍性,又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堅持兩點論,又要堅持重點論。在處理各種矛盾的關系時,首先要抓住重點,即抓住主要矛盾,并把它作為解決其它矛盾的根本點和出發點。他寫的《矛盾論》一書,就為我們用矛盾分析法研究國情樹立了典范。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他又根據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他還說,在抗日戰爭時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階級矛盾已成為次要矛盾。無論解決任何問題,都應該以這個主要矛盾作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假若丟掉這個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細枝末節,猶如見樹木而不見森林,仍是無發言權的。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也是首先分析了社會主義時期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然后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正確方針。可以說,矛盾分析法是研究國情的最基本的方法。公務員之家
四、古今結合是研究、認識國情的時間要求
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今天的社會,乃是昨天的社會的發展,我們要深刻認識中國的今天,就“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他一再強調,現實和歷史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是割不斷的,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展,因此要認識國情,不但要了解現實,還要了解歷史。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他就是從分析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國古代至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百年來的革命運動史入手,來分析中國的國情和革命的特點的。他對封建社會所作的全面、系統、科學的分析,對于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國情,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他又尖銳地批評那種不重視研究歷史的態度,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就是不割斷歷史,不但要懂得外國革命史,還要懂得中國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對于近百年的中國史,應聚集人才,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無組織的狀態。應先作經濟史、政治史、軍事史、文化史幾個部門的分析和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綜合的研究。不但要從歷史與現實的關系中去認識國情,還強調從靜態和動態的關系中去認識。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國情也是發展變化的,因此要從靜態方面去把握國情相對穩定的一面,從動態方面去把握國情發展變化的一面。他對各個時期國情的分析,就非常重視其新特點。
五、中外聯系是研究、認識國情的空間要求
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國情與世界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特別是到了近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更為密切,正如所說:“自從帝國主義這個怪物出世以后,世界的事情就聯成一氣了,要想割開也不可能了。”因此,認識國情不能不重視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在分析國情時,就一直重視這個方面。在《論持久戰》中,他就分析了國際方面的因素,認為除日本的盟友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上層分子中的某些成分外,其余都不利于中國妥協而利于中國抗戰。特別是蘇聯的存在,鼓舞了中國的抗戰。中國戰爭之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個國際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蘇聯的援助上。中蘇兩國是地理接近的,這一點加重了日本的危機,便利了中國的抗戰。中日兩國地理接近,則加重了中國抗戰的困難。從國際條件這一方面來說,也決定了中國既不會亡國,也不會速勝,而是持久戰。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指出中國革命是世界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前,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是屬于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之內的,是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在這之后,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卻改變為屬于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而在革命的陣線上來說,則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了,而且是世界革命的偉大的一部分。由此,也就決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絕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的社會,而是要建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然后再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在以后的革命和建設中,也一直是從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中把握國情的特點的。
- 上一篇:科學發展對思想繼承和發展探討論文
- 下一篇:執政合法性及其歷史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