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性問題研究

時間:2022-07-21 11:49:41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性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性問題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的主要挑戰與詰難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誕生以來,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它一直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是指導我們正確地把握時代、準確地分析理論與現實問題的寶貴資源。在當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歷史的變遷,馬克思主義哲學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挑戰與詰難。“馬克思主義哲學危機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修正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過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終結論”等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哲學論調紛紛登場。可以看出,這些論調反映出了某些人的別有用心,同時也不可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確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總體上看,全球化的深度推進、現代科技的高度發展和西方各種現代思潮的詰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的三個主要挑戰。

(一)全球化的挑戰

當今社會一個不爭的事實即我們已經進入了“全球化時代”。不管我們對全球化采取什么樣的態度,抑或歡迎并擁抱,抑或反對和拒絕,全球化都以其深刻性和廣泛性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作為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全球化首先表現為經濟全球化,在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的主導下,傳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已經瓦解,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配置,全球市場已經形成。然而,全球化又不僅僅表現為經濟全球化,還有政治、文化等的全球化,歐盟和各種國家、地區間組織的出現就是例證。在全球化所塑造的“地球村”中,不同民族、國家、宗教和其他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人類社會各種文化和文明的沖突也史無前例地凸顯出來。19世紀40年代,面對剛剛開始涌動的人類社會的全球化浪潮,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提出了“世界歷史”理論,預言了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為當今的全球化理論奠定了哲學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已經是“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一行動”[1]89。不可否認,如今的全球化進程正一步步證實了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預言。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通訊工具的發達,當下的全球化對社會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仍然超出了馬克思的預期。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資源和生態問題、人口和糧食問題、民族和階級問題已經越出了民族和國家的界限,成為全球性的難題;同時,基因技術的負效應、核危機的蔓延、恐怖主義的猖獗也演變成為世界性的危機。面對全球化進程給人類生活實踐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及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深刻影響,我們已不能期冀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本中找到現成答案,而必須立足人類整體利益,總結反思這些全球性問題的復雜成因,努力探索出人類走出當前生存和發展困境的有效途徑。同時,這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我們要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尤其是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人類整體立場,深刻反思并關注人類面臨的各種全球性問題。

(二)現代科學技術的挑戰

目前馬克思主義哲學不但受到了全球化的沖擊,也同樣遭到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是僵化的教條,正如恩格斯所說,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但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還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構成了嚴峻挑戰。“信息社會”的到來,沖擊和改變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視野。伴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社會的到來,一方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從根本上拓展了人們實踐活動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了人類實踐活動的能動性和自由度。另一方面,它也給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帶來了深刻的挑戰,如虛擬實踐的出現和發展,改變著傳統實踐觀的結構和形式,導致人類生存和活動方式的變遷;信息的資源化,沖擊著傳統的資源觀、價值觀和勞動觀,導致人類財富觀、權力觀的變遷;人工智能的飛躍發展,挑戰著傳統的思維和意識觀,導致既有理論的蒼白;信息社會的出現,重構著傳統的社會組織方式,導致傳統文化觀念的變遷等,這一切都沖擊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視野。與馬克思得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時代相比,現代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敏銳地發現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要素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科學技術已不僅僅只作為生產力的一個要素而存在,而是成為了生產力各要素中的決定性因素,它不僅決定著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且也決定著生產中的產品結構、勞動方式、產業結構及組織結構,甚至決定著未來生產的方向。在勞動、資本、科技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中,科技的作用已經越來越重要,要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不能只靠勞動力和資本,更要靠科學技術。總之,現代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系統中已上升到主導的地位。當代新科技革命改變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預期。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預言了“兩個必然”,向世人宣告了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20世紀初,列寧也預言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將進入一個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認為共產主義的實現已經為期不遠。然而,當代科學技術打破了馬克思的這一預言。一方面,現代科技改變著資本主義的統治方式。資產階級開始采用比較緩和的方式(如實行政府調節經濟、社會福利政策和相互制衡的權力結構等)來解決國內矛盾;對于國家間的沖突,資本主義國家因不愿意承受現代高科技武器的毀滅性后果,因而放棄用世界大戰的方式解決,而采用經濟戰、科技戰的方式,利用高科技優勢“和平地”掠奪資源,獲取利潤。可見,與馬克思的時代相比,當代資本主義的剝削和掠奪變得日益隱蔽。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對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了嚴峻挑戰。20世紀上半葉,社會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確立,彰顯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然而,隨著新科技革命的出現與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體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包括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對科技、教育、人才等重視不夠,發展機制不健全,平均主義和分配不公交相困擾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嚴重破壞著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美好向往和對社會主義革命的極大熱情。

(三)西方各種現代思潮的挑戰與詰難

與全球化和現代科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挑戰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論界也遭遇著各式各樣的挑戰和形形色色的詰難。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挑戰。毋庸置疑,西方馬克思主義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本質和思想精髓,但同時也不能否認它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帶來的挑戰。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挑戰并不意味著徑直的對抗。大多數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或那樣的批評和質疑。我們知道,自馬克思主義產生特別是20世紀以來,與全球化的推進和現代科技的發展有關,當今世界理論與現實際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也正是依據這一變化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進行了不同于馬克思的批判性思考,在這個意義上,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挑戰是時展的必然結果。西方其他社會思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詰難。從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等人提出“意識形態終結論”,到20世紀后期,日裔美國學者福山宣布自由民主將是“人類意識形態進步的終點”和“人類統治的最后形式”,再到20世紀末蘇聯解體,世界范圍內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了重大挫折,“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過時”的論調風靡一時。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自由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思潮的盛行,一些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持有偏見的學者提出了“淡化馬克思主義”等口號,這在事實上宣告了他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無用論”。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詰難中最具蠱惑力的論調。由此,西方學者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當性展開了攻擊。新的理論境遇要求我們必須對這種以“全球話語”和“普世價值”的方式展開的西方意識形態強勢話語予以回擊,由此,澄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變得十分迫切。

二、問題的澄明:正確審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

黑格爾曾說:“每個人都是他那個時代的產兒,哲學也是這樣,妄想一種哲學可以超出它那個時代,這與妄想個人可以跳出他的時代,跳出羅陀斯島,是同樣愚蠢的。”[2]12正如黑格爾所言,任何哲學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例外。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等國確立起來,這致使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與剝削日益嚴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逐漸激化。馬克思、恩格斯積極響應時代號召,參加并指導無產階級運動,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分析創立了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一經產生,便引領無產階級掀起了一波波的共產主義革命浪潮,對資本主義產生了致命打擊,令資產階級瑟瑟發抖。我們知道,就目前來說,馬克思主義已不僅僅是一種思想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種現實的、歷史性的存在,眾多思想家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反對者,不得不在和馬克思主義的碰撞、對話和交流中實現自己的理論目標。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其創始人逝世130年后仍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本身就是其時代性的重要標志。然而,面對各色各樣的挑戰與詰難,我們只有對其進行澄明,還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面相,才能在時代不斷變遷的情勢中正確審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

(一)從全球化的歷史進程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

不可否認,與馬克思所預言的世界歷史階段相比,當今的全球化已經大大出乎馬克思預料,全球化帶來的問題與困境也不能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中找到現成的答案。那么,與馬克思的時代相比,當下的全球化有什么新的特點,或者說,當今的全球化在哪些方面超出了馬克思的預期呢?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全球化速度的不斷加快。當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世界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商品、資金、人員的流動頻率越來越高,速度越來越快。二是全球化廣度的不斷擴大。當下的全球化已不僅僅只限于經濟的全球化,而是已經滲透到政治、文化、交通、信息、科技等領域,甚至帶來了競爭的全球化和觀念的全球化等。三是全球化深度的不斷加深。與歷史上的各個時期不同,當代人類社會全球化正在向著更加有機化和高度組織化的方向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這三點新變化給全球化帶來的后果,即使全球化的效應不斷地雙重化:一方面,全球化為世界上各個地區、民族和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尤其是為廣大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同時,全球化所提供的無限廣闊的范圍和空間,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資源。另一方面,當代的全球化也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等人與世界關系問題方面帶來了災難,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陷入了的困境。了解了當代全球化的新特點,我們就不難理解全球化給馬克思主義哲學帶來的問題與挑戰。雖然全球化帶來了資源生態問題、人口糧食問題、民族階級問題等全球性難題和基因技術的負效應、核危機的蔓延、恐怖主義的猖獗等世界性危機,但我們要看到,這些問題只不過是全球化效應在新時期雙重化的狀態下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全部否定馬克思的全球化理論。總體看來,全球化進程仍有力地證實了馬克思的歷史觀,尤其是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回首近一百多年來的人類歷史,它不正是馬克思全球化預言的真實寫照嗎!馬克思指出,不斷擴大商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開辟了世界市場,“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則由于日益完美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1]88。可以說,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們仍然處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場域”中,無論這種場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固有的,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反對者創造的。總之,我們的一切思考和行動都不自覺地置于這種場景之中。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這些挑戰以否定的方式促進了人類共同利益的形成,這就要求我們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強化人類意識。這里所講的人類意識與馬克思所強調的階級意識并不矛盾。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之時,馬克思曾反復強調無產階級是其進行資本主義批判的階級基礎,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真正解放自己。這也表明,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與全人類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馬克思將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設定為自己理論的根本任務所表達的正是對整個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深刻關切。今天,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并最后解放自己的歷史任務還遠未完成,但它卻以變化了的形式蘊藏于當代各種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過程之中。從這一方面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今天仍肩負著重大使命,仍具有強烈的時代性。

(二)從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科學和實踐都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與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相比,當今人類實踐活動呈現出大科學、大實踐的基本特征;大科學、大實踐時代特征的形成和出現既挑戰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個別結論,又深刻地證實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觀和實踐觀。所謂的“大科學”是相對于20世紀以前的科學而言的。當代的大科學呈現出如下基本特點:研究活動規模巨大,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研究活動出現了深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的整體化特征,新興學科不斷出現;科學、技術、生產的一體化趨向越來越明顯,科學已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所謂的“大實踐”,是指當代人類實踐呈現出大技術、大規模和大效應的特點。與以往各個歷史時期相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更新突破,當代人類實踐的技術不但結構復雜、形式多樣,而且效率驚人,呈現出大技術的時代特點。借助于當代實踐的大技術,一方面,當代人類已真正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真正以類主體的身份來面對自然、改造自然和正視自身,同時,當代人類也把實踐的客體擴大到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無法比擬的范圍,使得人類實踐活動呈現出大規模的時代特點。當代人類實踐的大技術、大規模又進一步決定了它的大效應。在當代實踐活動中,各種大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已經對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和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社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因此經歷著巨變。然而,需要明確的是,當代人類實踐的大效應不僅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等人與世界關系各個方面的正效應,也包括各個方面的負效應。深刻反思人類實踐活動負效應,我們發現,其原因乃在于技術本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為人類帶來幸福,也能為人類帶來災難,這在當代各種高新技術的應用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也正因如此,當代科技的發展確實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個別結論造成了嚴峻的挑戰。然而更重要的是,當代人類大科學、大實踐的形成和發展,仍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尤其是證實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觀和實踐觀。作為人類科學和實踐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的當代大科學和大實踐乃是人類科學和實踐歷史發展的產物,它們是由歷史上的科學和實踐發展而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科學的基本觀點,如科學是一種社會活動,科學是社會總勞動的特殊部分,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同時也是人類哲學思維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推動力量等思想在當代大科學的背景下仍然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實踐的基本觀點,如實踐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最基本方式,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或感性活動,實踐是全部人與世界關系的基礎,也是人類哲學思維應有的立足點等仍然正確地揭示了當代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和特點。總體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科學和實踐的基本觀點,在當代大科學、大實踐的時代背景下,仍然是正確的。當然,這不意味著在當代大科學、大實踐的背景下,我們要完全固守馬克思的所有結論,而是要求我們正視當今人類實踐活動呈現出的新變化,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和實踐觀,建構出符合時代特征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科學觀和大實踐觀。這既是由馬克思的科學觀和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決定的,也是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保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性的內在要求。

(三)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世界的影響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依據19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狀況而形成的理論體系。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當時的時代特征,它充分體現了19世紀時代精神的本質內容。如今,隨著時代主題的轉換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轉入低潮,各種思潮對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發出了種種質疑。針對這些質疑,我們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予以回擊。第一,眾所周知,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重要品質,馬克思正是圍繞著“資本”這個核心概念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的。如今我們依然生活在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邏輯時代。不可否認,與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相比,如今的資本統治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巨大變化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與馬克思所描述的階級斗爭相比較,目前的階級斗爭已經越出民族國家的界限,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而彌漫整個世界,進而表現為資產階級國家和無產階級國家之間的對立與沖突;二是與馬克思所描述的資本家為了利益而斗爭相比較,目前人類是在與資本無限增殖邏輯下產生的全球性生存危機而斗爭。這兩大變化非但不是資本主義頑強生命力的標志,反而是資本主義日漸走向滅亡的前兆。資本主義經歷的危機歸根結底是由資本的本性決定的。資本的無限增殖帶來的矛盾與沖突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馬克思所描述的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剩余價值的榨取而引起的階級斗爭,第二階段是世界范圍內資本家利益的爭奪并帶來周期性的金融危機,第三階段則是隨著資本邏輯的推進,人類對自然界的掠奪開發導致的自我毀滅。根據此邏輯,人類必然會在資本無限增殖中走向滅亡,而要避免滅亡,就必須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擺脫資本邏輯的控制。縱觀今天的國際斗爭和生態危機,不正是資本邏輯的結果嗎!這不正是宣告著資本主義在走向破產嗎!事實上,馬克思的思想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只要資本主義存在,馬克思的思想就依然有效。正如伊格爾頓所說:“資本主義內在邏輯的穩定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體制的多數批判至今仍有其道理。只有當資本主義體制可以沖破自身的邊界,開創一個嶄新局面的時候,才能改變這樣的狀況。但資本主義恰恰沒有能力創造一個與現實完全不同的未來。”[3]15所以,馬克思以資本邏輯為核心的社會批判依然綻放著奪目的時代光芒。第二,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來看,在幾千年的人類思想史上,從來沒有一種思想能像馬克思主義這樣對世界格局、社會結構和人類學術思想的理論思維方式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伊格爾頓指出:“與政治家、科學家、軍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變歷史進程,而《共產黨宣言》作者恰恰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歷史上從來未出現過建立在笛卡爾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圖思想武裝的游擊隊,或者以黑格爾的理論為指導的工會組織。馬克思徹底改變了人類對歷史的理解,這就是連馬克思主義最激烈的批評者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就連反社會主義思想家維希•馮•米塞斯也認為,社會主義是有史以來影響最深遠的社會改革運動;也是第一個不限于某個特定群體,而受到不分種族、國別、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3]2事實上,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和反對者來說,馬克思主義理論都是一座高山。就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而言,馬克思主義這座高山仍然等待人們攀登,當代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如金融危機、文化困境、社會公平正義等都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就馬克思主義的反對者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家們在某種程度上都吸收了馬克思的思想精髓用于治理社會,可以說,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已經不再是19世紀40年代的“幽靈”,而是不可戰勝的思想巨人[4]。這讓我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有力量和當代價值,馬克思的根本觀點、立場與方法并沒有過時,因為作為馬克思立論根基的資本主義社會依然在遵循資本的邏輯頑強運行。無論如何,我們今天仍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域”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遠未終結,雖然它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但這非但不能否定它的時代性,反而是其生生不息的標志。正如德里達所說:“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5]因此,我們只有在堅持挖掘和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精髓的基礎上,結合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才能深刻認識到當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探尋出人類走出困境的路徑。

三、問題的反思:以可行的方式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

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的各種挑戰與詰難從根本上并沒有妨礙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但是這些挑戰也為我們在新時解和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出了警示,即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直面時代生活實踐的新挑戰,構建反映時代特征、永葆創造激情的新形態,從而對世界做出新的貢獻。回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中的百年歷程可以發現,堅持與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功能,不能靠純概念的演繹、詮釋,只能通過理論與現實的互動以及不斷推動其新形態的構建來實現。曾指出:“馬克思活著的時候,不能將后來出現的所有的問題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時把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加以解決。”[6]鄧小平也曾提醒我們:“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7]他們依據中國實際,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走上了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之路。因此,根據當前中國社會歷史實踐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本質,也是歷史的必然。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不斷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時代內涵。

(一)強化問題意識,正確審視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問題與困境

馬克思曾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的精華”[8],黑格爾也說哲學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那個時代”[2]12。一切真正的哲學研究都應該于現實的互動中完成。其實,在歷史上,真正的哲學研究也從沒有脫離過現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現實。因此,任何哲學研究都必須對現實生活中人的生存境遇、價值訴求等層面凸顯出來的矛盾與問題進行深度的研究、審視與批判,為個人的生存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撐。以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價值取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在新的歷史境遇中構建新的理論形態,就要在思想性與時代問題的互動對話中完成,就必須把握時代脈搏,強化問題意識,正確審視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問題與困境。強化問題意識,就要讓馬克思主義哲學直面重大的時代性問題。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9]在馬克思看來,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時代問題,準確地把握并解決時代問題是思想和社會進步的動力。當今社會,人類面臨的突出問題便是工業文明發展帶來的悖論:一方面,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另一方面,資源及生態形勢日益嚴峻,并由此產生了霸權主義及國家間的沖突。事實上,這些問題的實質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價值目標的片面性,即片面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而置人類的持續發展于不顧。在這里,馬克思主義哲學強烈的時代性就彰顯出來了。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對為了少數人利益而造成的社會不公和對自然界的無限掠奪的資本的批判為宗旨的,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發展及全人類的解放為目標的。無疑,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人類擺脫當下困境提供了可能性路徑。這就需要我們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豐富思想資源,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時代問題的解決做出更大貢獻。

(二)進一步凸顯微觀研究方法,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并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誕生以來,一直是指導人們進行社會歷史實踐的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同時也是指導人們日常生活的科學的方法論。與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相比,如今的社會內在結構和運行方式已發生重大變遷,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明確界限已被打破。在此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獲得新的發展,就不能僅從宏觀理論范式出發來解釋社會歷史的發展,而要科學認識微觀理論范式與宏觀理論范式這雙重維度對豐富其內容、彰顯其時代價值的重要作用。凸顯微觀研究方法,就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建構日常生活世界科學、民主、人文的精神家園。一般而言,社會歷史的轉型期也是各種思想文化觀念激蕩期。當前中國的社會歷史轉型正發生在世界普遍交往深化發展的全球化時期,這必然要引發人們精神世界深刻而廣泛的變化。面對各種腐朽的文化觀念、封建迷信的滋生和各種非理性思潮的蔓延,要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構建健康向上的精神信仰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要提供“批判的武器”,而且要提供“武器的批判”;美國學者L•J•賓克萊早就對馬克思思想的信仰價值作出肯定:“基督教指出人能夠如何從罪惡中得救;馬克思也給人指出了從異化中得救的道路。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主義和在這個歷史時代的末期一個無階級社會的出現人才能得救,在那個社會里,創造性的工作將代替異化了的勞動,在那個社會里,大家將在一個親如兄弟的社區內自由地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10]因此,新時期,我們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出現的一系列價值錯位與精神文化異化現象進行透視,對滲透于日常生活諸層面的腐朽文化、迷信偏見等不良觀念進行批判。同時,應注重研究人們日常生活實踐中的各種矛盾與困境,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提供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從而為人們構筑科學、民主、富有人文關懷的精神家園。

(三)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放性品質,汲取其他優秀的學術資源和思想智慧

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不斷發展的內在支撐。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11]人類的生活實踐一直處于不斷的發展之中,這決定了時代問題的復雜性、深刻性和局限性在一定歷史時期并不能完全暴露,因此,隨著時展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勢在必行。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就要立足現實,汲取其他優秀的學術資源和思想智慧。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之所以產生了世界歷史性的影響,就在于它既批判吸收了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也汲取改造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12]。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的發展,不能排斥任何可能的學術資源,不能拒絕其他優秀的思想智慧。在當下中國,要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就要始終保持博大、開放、包容的胸懷,廣泛吸收和借鑒人類思想文化發展中的一切優秀成果,進一步發展“中西馬”對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以中國傳統哲學為根,以西方哲學為養料,構建反映時代特點、符合民族特征的哲學形態。

作者:秦慧源工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