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三個轉換——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引論
時間:2022-04-17 01:03:00
導語: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三個轉換——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引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中圖分類號:B201文章編號:1004—1494(2000)02—0010—06
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歷史進程決定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邏輯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邏輯進程反映并推動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這種歷史與邏輯辯證統一的關系,迄今尚未有人系統而具體地闡述過。因而就產生了一種奇特的現象:一方面鄧小平哲學思想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顯示了巨大的作用和勃勃的生機,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哲學貧困”之聲又不絕于耳。這種現象說明了一個事實:我們未能將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科學體系建立起來,不能用新的理論體系系統而具體地教育我們的干部和群眾。本文擬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其中國化的過程中的三個轉換,即哲學基本問題、核心范疇和邏輯結構的轉換,說明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
一
任何科學體系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都有其貫串于整個體系的基本矛盾,即基本問題。基本矛盾或基本問題是從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中抽取出來的,揭示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即解決基本問題,就形成了一個理論體系。因此,基本矛盾或基本問題的確認,是一個科學體系形成的必備條件和內在要求。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確立,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轉換,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形成的邏輯起點。
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我們認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一切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思維與存在關系的核心內容和實質,因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核心和實質。
現在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中國化了沒有?我們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不僅中國化了,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邏輯起點。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有三個層次的內容,即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的關系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是單純邏輯推演的結果,主要是由當代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任務和相應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連綿不斷,而各種各樣的斗爭一次又一次地慘遭失敗。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曾經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新高潮,但是也同樣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終于找出了中國革命最基本的經驗教訓,這就是無產階級要取得勝利,就完全要靠他們的政黨——共產黨的斗爭策略的正確和堅決。而共產黨的斗爭策略的正確和堅決,“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注:《選集》第一卷,第115頁。)用哲學語言來說,就是要使主觀符合客觀。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使主觀符合客觀,是當代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問題,也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1927年秋收起義之后,等人領導的井岡山的斗爭常常受到當時中央和地方黨委的“左”的和右的錯誤指令的干擾,使弱小的紅軍屢遭挫折。1928年11月,在給當時的中央的信中指出:“各地許多小塊紅色區域的失敗,不是客觀上條件不具備,就是主觀上策略有錯誤。”(注:《選集》第一卷,第58頁。)這時,他已經明確提出了決定斗爭成敗的兩個基本因素:客觀與主觀。他進而又指出,主觀策略之所以錯誤,就在于不了解客觀的實際情況。或者叫做沒有解決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一切事情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把主觀和客觀二者之間好好地符合起來。”(注:《選集》第一卷,第179頁。)這個重要思想的確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向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轉變的實現。這個思想貫串于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始終。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64頁。)也就是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就是使主觀符合客觀。
主觀與客觀的矛盾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其中,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是它的主要部分。如何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成了解決主觀與客觀之間矛盾的主要內容。的主要哲學著作《實踐論》、《矛盾論》就是圍繞如何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展開的。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理論和實踐這樣密切地相結合,是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注:《選集》第三卷,第1094頁。)1956年,他在黨的八大預備會議上再次強調指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注:《選集》第五卷,第297、286頁。)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揭開了反對“兩個凡是”新教條主義斗爭的序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這場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論戰再次證明: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既是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問題,也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
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關系。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另一方面,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征和主要優勢。1930年5月,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注:《選集》第一卷,第111—112頁。)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中又說:“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注:《選集》第三卷,第795頁。)1956年4月,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他仍然強調:“社會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斯大林講得對的那些方面,我們一定要繼續努力學習。我們要學的是屬于普遍真理的東西,并且學習一定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注:《選集》第五卷,第297、286頁。)
另一方面,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永遠都是存在的,只是時代不同其內容各不一樣罷了。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既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經驗,因而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實踐活動和一切理論創造,都是圍繞這個基本問題展開的,思想、鄧小平理論都是解決這個基本問題所形成的兩大理論成果。
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三個相互關聯的命題的提出和論證,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轉換,標志著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確立。
二
一個科學理論體系不僅要確定一個正確的基本問題,而且要確定一個正確的核心范疇。這個核心范疇是這個體系的靈魂,它決定著這個體系的基本內容和邏輯結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完成了基本問題的轉換之后,為解決這個基本問題而確立一個核心范疇,是至關重要的。這個任務是由和鄧小平共同完成的。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范疇是實踐。實踐范疇的科學規定和基礎地位的確立,標志著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不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還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實踐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實踐是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辯證統一的基礎。由于實踐范疇的科學規定和基礎地位的確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得以形成,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才無所遁形。基于實踐范疇的極端重要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將自己的哲學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48頁。)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范疇,這是沒有爭議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范疇在中國的轉換,是通過而最終由鄧小平來實現的。
一方面以《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豐富和發展了以實踐為核心和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另一方面又通過對實事求是所作的經典性解釋和一系列闡述,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一步中國化提供了一個新的核心范疇。
在《實踐論》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是它的階級性,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在《實踐論》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運動規律,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在《矛盾論》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辯證法的核心問題,即對立統一規律,充分說明了它的方法論意義,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也是第一次。《實踐論》是《矛盾論》的基礎,《矛盾論》是《實踐論》的具體發揮。《矛盾論》指出:“我們現在的哲學研究工作,應當以掃除教條主義思想為主要的目標。”(注:《選集》第一卷,第299頁。)然而只有以實踐為基礎和依據的辯證法,才能成為反對教條主義的銳利武器;不以實踐為基礎和依據,辯證法就會陷入唯心論或詭辯論,就不可能戰勝教條主義。《矛盾論》通篇都體現著《實踐論》的思想。的這些基本思想經過實踐的檢驗和推動,不斷豐富和發展,到1963年又得到一次總結,形成了《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在這篇短文中提出了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包括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的觀點,實踐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過程受到客觀條件制約的觀點,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的觀點,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可以變物質的觀點。這些觀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以實踐為核心范疇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中,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可以變物質的觀點,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解決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即思維與存在或主體與客體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表現為物質變精神和精神變物質兩種基本形態。
同時,在闡述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經驗和要求的過程中,將這一經驗和要求概括為“實事求是”的態度,并對實事求是的含義作了全新的馬克思主義的界定。他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注:《選集》第三卷,第801頁。)此后,他在《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學習和時局》、《論聯合政府》等一系列報告和文章中繼續發揮實事求是的重要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概括為實事求是,對實事求是作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說明,并進行反復論證,這就在客觀上為建立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核心范疇。但是在主觀上,還沒有將實事求是作為新的理論體系的核心范疇,雖然他已經在探索這種體系。1943年4月,他在致何凱豐的信中說:“我的思想(馬列)自覺沒有成熟,還是學習時候,不是鼓吹時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斷去鼓吹(例如整風文件中的幾件),不宜當作體系去鼓吹,因我的體系還沒有成熟。”(注:《選集》第五卷,第297、286頁。《書信選》第212頁。)
鄧小平同一樣高度重視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敏銳地注意到并堅決支持和正確引導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用實踐的觀點打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推動了以十一屆三全會為開端的偉大思想解放運動,并在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中始終堅持了實踐第一的思想。與此同時,他更加注重發揮所提出的實事求是的思想,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實事求是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范疇的地位,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其中國化的進程中實現了核心范疇的轉換。
1977年9月,鄧小平在關于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問題的談話中指出:“同志在延安為中央黨校題詞,就是‘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這是哲學思想的精髓。”(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67頁。)這是他對實事求是的第一個定位。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43頁。)1992年,他在著名的南方談話中又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82頁。)這是他對實事求是的第二個定位。將實事求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核心和本質,這樣一種概括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還是第一次。
鄧小平不僅將馬克思主義、思想概括為實事求是,而且他在自身的革命實踐和理論創造的過程中始終圍繞著實事求是這個核心來開展活動,使實事求是真正成為新體系的核心范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修改和通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的提出,以及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確定與實施,都是在實事求是這一根本指導思想的指引、推動之下實現的。1992年的南方談話,是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經驗的全面總結。他在這個總結性的談話中再次強調:“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82頁。)鄧小平理論歸結起來,講的就是為什么要實事求是和如何實事求是,由此而揭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和策略。實事求是既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又是鄧小平的個人品格。所以,鄧小平強調說:“我是實事求是派。”(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09頁。)
因此,不論是從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新概括來看,還是從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的新論證、新發揮來看,實事求是在鄧小平理論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是確定無疑的了。
當然,在我們談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范疇轉換的時候,不能不討論實事求是與實踐的關系。無疑,實踐是實事求是的基礎,離開了實踐,實事求是就無從談起;同時,實事求是又是實踐的出發點、過程和歸宿,離開了實事求是,實踐就是盲目的。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范疇是實踐,其精髓是實事求是,這二者是一致的。同樣,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實踐,其核心范疇是實事求是,這二者也是統一的。那么,這兩個核心范疇是如何發生轉換的呢?即為什么要提出實事求是,鄧小平又要特別強調實事求是呢?沒有別的原因,這完全是實踐和理論發展的必然結果。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鑒于中國革命和建設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巨大差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之間同樣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一方面,中國革命和建設需要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沒有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中國人民有了多次失敗實踐的慘痛教訓;別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離開了中國實際空談馬克思主義是毫無意義的,中國人民也有照搬馬克思主義而招致慘重損失的教訓。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就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必然要求和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和核心范疇的轉換,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兩個重大理論成果。1984年6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明確指出:“思想路線是什么?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也就是堅持同志說的實事求是,堅持同志的基本思想。”(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2頁。)這一段話十分清晰地勾畫出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進程: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和核心范疇的轉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了。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實事求是,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范疇,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鑰匙。
三
一個科學的核心范疇,具有特定的邏輯構造作用,按照核心范疇的內在矛盾運動建立起來的邏輯結構,就成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由于我們在哲學思想和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研究中,缺乏哲學基本問題和核心范疇及其轉換的意識,因而未能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結構轉換的可能與現實,一直未能發現一個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體系。現在我們抓住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和核心范疇及其轉換這個關鍵問題,就不難發現:鄧小平已經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邏輯結構轉換的問題。
1980年2月,鄧小平在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說:“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78頁。)他的這一段話包含著兩個極為重要的思想:一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歸結為廣義的認識論,又將廣義的認識論歸結為實事求事;二是闡述了實事求是的邏輯構造,揭示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
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以來,有些學者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板塊式”結構提出疑義,并提出了重新建構馬克思主義體系的設想,但是未能實現突破,出了近三百種教科書,“抄來抄去,了無新意”(劉大椿語)。我們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體系結構基本上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它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傳播起過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仍然具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國哲學理論研究和教學中的問題,不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定的體系,而在于我們未能將、鄧小平的哲學思想體系化,使之具有相對獨立的中國形態,從而開辟我國哲學理論研究和教育的新道路。根據鄧小平的上述思想,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歸結為廣義認識論,又將認識論歸結為實事求是,倒不是要重新編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而是要創立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
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事求是為核心范疇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它必然是哲學思想和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統一體。沒有的理論創造,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轉換,沒有實事求是核心范疇的提出,就不可能有獨立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沒有鄧小平的理論創造,沒有實事求是核心范疇的定位,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結構的轉換,也不可能有獨立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由此可見,分別研究哲學思想和鄧小平哲學思想是必要和重要的,但是對二者進行綜合研究尤為必要,更為重要。只有這種綜合性研究才能發現并科學地說明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才能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所達到的新境界和新高度。如果不作此類綜合研究,而力圖將哲學思想和鄧小平哲學思想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體系,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實際進程,也不利于哲學思想和鄧小平哲學思想研究、宣傳和教育的。
根據實事求是的內在規定和、鄧小平的論述,我們認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結構大體如下:客觀論——主觀論——實踐論——條件論——方法論——真理論——價值論——創造論——目的論。
客觀論所要研究的是實事求是的出發點問題。實事求是的首要環節就是從實際出發,然后經過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運動,達到主觀與客觀相符合。、鄧小平要求我們在研究和處理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時,一定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他們始終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工作中的一切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對實際情況若明若暗,甚至一無所知。為什么我們有時會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環境和每天打交道的工作對象會不了解呢?除了主觀方面的原因之外,客觀方面也是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客觀范疇的科學內涵,了解客觀的基本特點及其認識論的意義,對于我們加深對和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理解,學習他們把握客觀實際的寶貴經驗,提高我們對客觀實際的認識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主觀論所要研究的是實事求是的主體問題,即主體意識問題。、鄧小平和經常強調: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須改造我們的主觀世界;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是要從他們那里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有一個黨性問題、態度問題、作風問題;我們應該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我們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等。這些就是實事求是的內在根據。有很多時候,人們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并不是因為情況復雜,而是因為“有嘩眾取寵之心,無實事求是之意”,缺乏實事求是的誠意、勇氣、決心、毅力和能力,甚至故意為之。主體、主體意識的特點和認識論意義,以及加強主體意識的修養問題,是、鄧小平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論所要研究的是實事求是的途徑問題,全面深入地闡述了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基礎地位和決定性作用,這些思想我們必須繼續研究、認真領會、始終堅持。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研究實踐的時代特征及其對認識的意義,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任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不僅重新確立了實踐的權威性,而且揭示了社會實踐的時代特征,揭示了社會實踐的結構、內容和作用的新變化。研究這些新的變化對于把握實事求是的規律是十分必要的。條件論所要研究的自然是實事求是的條件問題。唯物論就是條件論。、鄧小平和在論述實事求是的過程中,討論過各種各樣的條件問題。不懂得實現實事求是的必備條件,不懂得分析、利用、創造或改變條件,就不懂得實事求是。廣義地講,條件是構成人們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一切要素的總和,包括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狹義地講,條件是影響主體和客體的各種因素,主要是環境和工具兩大類。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工具包括測量、推動和改造客體的儀器、設備。條件既作用于客體,也作用于主體。條件可能有利于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也可能不利于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我們必須作具體的分析。因此,了解條件對實事求是的制約性,了解實事求是必要而充分的條件,掌握科學方法,避開或改變不利條件,利用和創造有利條件,對于實現實事求是具有重大意義。
方法論所要研究的是實事求是的方法問題。一般地說,任何哲學都具有方法論意義,特殊地說,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都有其特殊的方法。調查研究、矛盾分析和社會實驗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方法,亦即實事求是的基本方法。這主要是由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即由中國資產階級的幼稚性、中國社會矛盾的復雜性和中國發展道路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鄧小平和都十分重視并反復闡述這些基本方法,并運用這些方法引導我們不斷戰勝困難、走向勝利。但是,仍然有些領導干部不重視這些方法的研究與運用,仍然有些領導干部在運用這些方法時有意無意反其道而行之,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還相當普遍地存在著,它們極大地危害著人民的事業。每一個真心實意沿著實事求是道路前進的領導干部,每一個真心實意追求真理和社會進步的人,都應該系統而深入地研究實事求是的基本方法。
真理論所要研究的是實事求是的真理理論,即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觀。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理論,它對真理的本質、真理的特點和真理發展的規律的論證都有其特色,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切實把握,并運用這個理論科學地說明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真理性。這個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長期盛行于黨內的教條主義并沒有被徹底肅清,這就為否定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自由化思潮提供了口實。在真理觀上反對教條主義和自由主義或虛無主義的斗爭將是長期的任務。我們還必須運用實事求是的真理觀科學地說明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問題。這個問題也沒有完全解決,知行背反的現象十分嚴重。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堅持真理和發展真理就是一句空話,實事求是就是一句空話。實踐和真理是永恒發展的,、鄧小平在創造和總結中國革命經驗、探索和發現中國建設規律的同時,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在,我們面臨著許多新的歷史性重大課題,如何以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進一步發展真理,也是我們必須探討的問題。
價值論所要研究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它的形成,它的內容,它的意義和要求等等。正確的價值觀及其實現,是實事求是的兩大追求之一。價值觀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焦點。無產階級價值觀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之一。腐敗問題是嚴重威脅著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深惡痛絕的重大社會問題,其思想根源就是無產階級價值觀的缺失,就是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泛濫。因此,根據事實,根據、鄧小平和的論述,闡明無產階級價值觀的科學內容,揭示資產階級價值觀的具體歷史性,在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在廣大青少年和共產黨員,尤其是在各級領導干部中,重建無產階級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任務。
創造論所要研究的是實事求是的實質問題。創造是實事求是的實質和靈魂,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特征。沒有創造就沒有新事物,就沒有新陳代謝,就沒有進步,就沒有生命,就談不上實事求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是創造;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創造;改革自始至終都是創造。創造是實事求是的最高境界。人類正在經歷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正在經歷一場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錯綜復雜的斗爭,創新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強大的根本保證。發揚民族創新精神,努力提高國民教育水平,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國民的尤其是企業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實效,是最大的實事求是。當務之急,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這是一項歷史性的偉大工程。它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有機統一。要迅速提高認識,正確處理一系列重大關系,如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教育、科技和經濟的關系,學習、引進、消化和創新的關系等等,建設富有活力的國家創新體系。
目的論是論實事求是的最終目的問題。實事求是是一個不斷地從客觀實際出發,達到真理性判斷和價值性判斷的統一,再通過創造而實現真理和價值的過程,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改革開放過程中,需要解決許多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從哲學的高度去探討,加大對鄧小平有關思想的研究和宣傳,團結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共同奮斗,是實事求是的、亦即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目的和崇高使命。
“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靠實事求是。”(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43頁。)實事求是,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歷程。這個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哲學體系的建立,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范疇和邏輯結構三大轉換而實現的,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所達到的新階段和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