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以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線索

時間:2022-04-17 12:32:00

導語:馬恩以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線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恩以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線索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列寧/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856X(2001)01—0107—06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以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當作出發點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253頁。)是批評、改造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偉大成果。那么,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做了什么樣的改造呢?最根本的是把頭腳倒置的唯心辯證法正立起來,把辯證法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這一點,馬克思多次強調過。恩格斯說過:“馬克思和我,可以說是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拯救了自覺的辯證法,并且把它轉為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唯一的人。”(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卷,第13頁。)列寧也指出:“必須揭發、理解、拯救、解脫、清洗這種實質(黑格爾主義的實質),馬克思、恩格斯就做到了這一點。”(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卷,第147頁。)這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對黑格爾哲學的改造,主要是剝去唯心主義的外衣,吸取其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并把它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當然,馬克思、恩格斯對辯證法的貢獻決不止這些,他們明確提出唯物辯證法的研究對象——是研究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普遍規律,提出主觀辯證法不過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明確提出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即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對立面相互滲透的規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規律(黑格爾論述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論述了對立面相互滲透,并以否定之否定規律作為構造自己哲學體系的杠桿,但黑格爾并沒有明確表述這些是辯證法的基本規律。而且在黑格爾那里,對立統一實際上指的是否定之否定,對立統一規律是從屬于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到恩格斯才把對立面統一規律從否定之否定規律中分化出來,作為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一)等等。馬克思、恩格斯在辯證法問題上所要解決的,主要是講清楚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聯系與區別,強調辯證法的客觀性;同時針對當時自然科學家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強調辯證法思維的普遍有效性。馬恩創立了唯物辯證法這一科學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奠定了理論基礎,這是功不可沒的,誰都不會懷疑的。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窮盡唯物辯證法的所有問題,后人也不是對唯物辯證法無所作為的。事實是,列寧把唯物辯證法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列寧所面臨的情況與馬恩有所不同。馬恩所面臨的是公開的反對發展、變化的形而上學觀。隨著唯物辯證法的傳播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公開地否認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是愈來愈少了。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產生了庸俗進化論。庸俗進化論承認發展、變化,但認為只有單純量的變化,否認質的變化;這種量的變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是在事物的外部。它的要害是否認事物的自己運動,否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這種庸俗進化論成為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調和階級矛盾,鼓吹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為了揭露帝國主義的本質,為了同機會主義的詭辯和折中主義進行斗爭,列寧發奮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研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深入研究了矛盾學說,提出了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光輝思想,把唯物辯證法的理論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列寧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思想,可以分兩個階段來考察,有他的兩篇著作為標志:即《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和《談談辯證法問題》。

列寧在寫作《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時,對辯證法的理解產生了一個飛躍,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緊緊抓住了對立統一規律來闡述辯證法。例如,他寫道:“辯證法的東西(在對立面的統一中把握對立面)……”(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卷,第97頁。)對黑格爾批判康德割裂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形而上學觀點時所得出的結論:“這兩個規定,如果單純看來,沒有一個是真的,只有兩者的統一才是真的。這就是對這兩個規定的真正辯證的看法,也是它們的真正結果。”列寧旁批:“真正的辯證法。”(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卷,第119頁。)在回答“辯證法是什么”時,列寧是從矛盾的對立、依賴、同一和轉化的意義上來回答問題的。列寧寫道:“這里也有辯證法的本質。對立面的統一、同一這個公式正是表現著這個本質。”(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卷,第285頁。)我們可以看到,列寧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無論是摘錄黑格爾的話,還是他自己加的批語,只要涉及到辯證法的內容或給辯證法下定義,列寧都是圍繞對立、同一、轉化來闡明的。最突出的是辯證法十六要素。綜觀十六要素,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是體現了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的統一,不是把辯證法僅僅看成是客觀事物的辯證法,而且也是認識的辯證法,思維的辯證法。二是對立統一觀點象一根紅線貫穿于辯證法要素十六條中,除第一條講觀察的客觀性外,這是前提,其余各條都是圍繞對立統一規律提出來的。

在形成辯證法的十六要素以后,至此,列寧關于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的思想是完全成熟了。所以他在寫完辯證法要素十六條之后作了總結,明確提出:“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我們把《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里的十六要素與《卡爾·馬克思》中的關于辯證法的四個特征作一比較,就會發現,列寧對辯證法的理解,加進了自己的新的研究成果,作出了新的發現。

列寧說,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于對立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抓住了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列寧提出了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問題,有沒有說明和發揮呢?應該說他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作了初步的闡明和發揮。可以認為,這篇短文是列寧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來闡明唯物辯證法體系的綱要。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一分為二是辯證法的實質,列寧在闡明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普遍性以后,緊接著從兩種發展觀的高度,闡明了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事物自己運動的源泉,提出了對立面統一的相對性和斗爭的絕對性,闡明了個別和一般的關系,提出了辯證法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指出了辯證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認識。很清楚,列寧是準備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來展開辯證法的多方面的內容的。這里,有的做了較多的發揮,有的只是提出了論點。總的說來,列寧還沒有對核心和實質問題作系統的說明和發揮。但應該指出,這篇短文已經指明了“說明”和“發揮”的基本點。

考察唯物辯證法的研究歷史,中間是不能跳過斯大林的。這并不是因為斯大林在唯物辯證法的理論問題上有什么重大的貢獻,而是因為他是列寧之后系統寫出唯物辯證法基本特點的人,而斯大林關于辯證法的幾個特點對中國哲學界影響極大,曾經作為經典在中國和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中供黨員和群眾學習過,現在我國哲學界對斯大林所歸納的幾個特點的認識和評價也很不一致。因此,研究一下斯大林是很是必要的。

斯大林哲學的代表作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發表在1938年(比的《矛盾論》遲一年),首先作為《聯共黨史》第四章第二節發表的。這本小冊子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講了四條,即:(1)認為自然界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普遍整體;(2)自然界是運動發展變化的;(3)事物發展是量變到質變,是前進的,上升的,而不是循環,不是簡單重復;(4)矛盾斗爭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斯大林的這四個特征,從總體上看,不僅是對列寧辯證法思想的倒退,而且是對馬恩思想的倒退。

說它是從列寧辯證法思想的倒退,這主要是因為列寧的辯證法思想有兩個最鮮明的特點:第一,列寧強調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的統一,強調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統一,強調把辯證法用于認識過程和思維運動。而斯大林關于辯證法的四個特征只是講自然界如何如何,根本不提認識和思維的辯證法。第二,列寧明確提出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他的這一思想象一根紅線貫穿在《哲學筆記》中,這一點,斯大林是清楚的。但他關于辯證法的基本特征卻只字不提列寧這一重要思想,他所列的“四條”也沒有體現這個精神。另外,列寧不僅講發展是對立面的斗爭,而且還講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而斯大林在講到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時,卻只講矛盾斗爭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就把矛盾動力說變成了“斗爭哲學”。這在理論上是片面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關于否定之否定,列寧雖然不滿意黑格爾的形式主義三分法,但他不是拋棄這個辯證法的重要規律,而是承認這個規律,揭示這個規律的實質: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高級階段重復低級階段的某些特征。但在斯大林的辯證法“特征”中卻取消了這一規律,他只講事物發展的前進性、上升性,而不講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高級階段重復低級階段的某些特征。實際上他是反對曲折性和重復性的。他把事物發展的曲折,高級階段重復低級階段的某些特征看成是簡單重復,是循環而加以反對。這說明斯大林并不理解黑格爾,更不理解列寧。

為什么說“四個特征”甚至是對馬、恩辯證法思想的倒退呢?馬恩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的統一,但他們反復強調,辯證法適合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是以這三個領域的普遍規律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而斯大林的辯證法卻只是適合“自然界”的,適合于人類社會也是從“自然界”推廣去的,而不是根據研究社會本身發展規律的結果,更排除了辯證法是關于認識規律、思維規律的重要觀點。馬、恩在講到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時,都不是只講矛盾的某一種屬性,而是同一性與斗爭性的共同作用,推動了事物的發展。而斯大林就只講對立面的斗爭,而且把矛盾斗爭又簡單歸之于新事物與舊事物的斗爭,抹煞了矛盾性質及其斗爭形式的多樣性,這種理論勢必造成實際斗爭的擴大化。馬、恩在改造黑格爾的辯證法時,雖然沒有接受黑格爾把“否定之否定”作為辯證法核心、實質的觀點,但他們并沒有否認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客觀普遍性。恩格斯在幾個地方明確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一,指出“否定之否定”是由矛盾引起的螺旋式發展,這和列寧的思想是一致的,這也是被斯大林在講辯證法的特征時給“遺漏”掉了。

有些同志認為,斯大林關于辯證法的四個特征是“繼列寧之后建立辯證法體系的一次初步嘗試,是他對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辯證法成果的一次積極的綜合。它符合列寧的十六要素的精神實質,在其最基本的方面是和十六要素相一致的。”這是不符合實際的。應該說,斯大林的“四個特征”的某些條文和十六要素一樣,但其精神實質是不一樣的。它不是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和列寧的辯證法研究成果的積極綜合,而是倒退。當然,斯大林把辯證法的特征梳了辮子,歸納成幾條,比較通俗,有利于人們學習掌握辯證法,這是應該肯定的;但同時也要看到,由于斯大林的這幾條背離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特別是列寧辯證法思想的精神實質,也給人們帶來了消極的影響。比如,只講斗爭,不講同一,否認事物運動的曲折前進,會助長人們行動中的“左”傾盲動。

斯大林是看過列寧的《哲學筆記》的,了解列寧的辯證法思想,為什么會有如此倒退呢?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有兩條:第一,是他犯了同費爾巴哈相類似的錯誤,不懂得黑格爾的辯證法雖然具有唯心主義的局限,但“在黑格爾的著作中卻有一個廣博的辯證法綱要”(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卷,第386頁。),是“一切現有邏輯材料中至少可以加以利用的唯一材料”(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卷,第121頁。),因此,在反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時,把辯證法一起丟掉了。由于不懂得黑格爾,又懷有極大的偏見,這種狀況使得30年代蘇聯哲學界都認為,黑格爾哲學是德國貴族對于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和法國革命的一種反動。蘇聯從1930年底開始,由斯大林親自發動,在哲學界開始了對德波林派的批判。這場批判運動的起因之一是德波林派過分夸大了黑格爾哲學的意義和作用,在他們看來,完全沒有必要對黑格爾辯證法進行根本的改造,只要把它和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與歷史觀加以綜合就可以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德波林派的觀點是錯誤的,批判是應當的。但是在批判中對黑格爾辯證法的革命意義卻估計不足,批判運動的結果貶低了黑格爾哲學。斯大林對黑格爾哲學懷有戒心,他的小冊子就得避開黑格爾的“痕跡”(如“否定之否定”)。列寧說,不讀黑格爾的邏輯學就不會懂得馬克思的《資本論》;我們也可以說,不懂得黑格爾的辯證法,就不可能懂得馬、恩和列寧的辯證法理論研究成果。

第二,斯大林有意違背列寧的辯證法思想,這跟蘇聯30年代的斗爭形勢有關。斯大林同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布哈林進行了長期斗爭,黨內斗爭很激烈;特別是30年代中期以后的肅反擴大化,這些不能不影響到斯大林。“實踐出真知”,是指對實踐要作出科學的總結,如果對實踐作出了錯誤的哲學總結和概括,或者硬要某種哲學理論為錯誤實踐進行辯護,在這兩種情況下,哲學理論就不可能是正確的全面的。斯大林“四個特征”中的問題是這兩種情況共同造成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首先是作為聯共黨史的一節而存在,它當然要總結斗爭實際,要為斯大林為首的聯共中央的斗爭實踐論證,這是不言而喻的。斯大林是在30年代蘇聯政治思想路線比較“左”的背景下來消化、“綜合”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的辯證法研究成果的,因此,關于辯證法他寫出這樣的幾個特征來,是可以理解的。

在應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實踐的過程中,豐富了唯物辯證法的內容,推動了辯證法的理論向前發展。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同志闡述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對立統一規律。他指出不僅要研究客觀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研究它的特殊性,對于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因此,不能把辯證法看作是可以死記硬背的公式,而必須把它同實踐、同調查研究結合,加以靈活的運用。他使哲學真正成為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從總體上看,著重發揮了列寧關于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思想,把它充分展開,形成一個有豐富內容的理論體系。自己說過:“關于辯證法,列寧說過‘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于對立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解釋和發展。’解釋和發展,這就是我們的工作。要解釋,我們現在解釋得太少了。還要發展,我們在革命中有豐富的經驗,應當發展這個學說。”(1957年)對唯物辯證法的貢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

第一,在唯物辯證法發展史上,明確提出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宇宙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關于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問題上,主要是批判機械唯物論的孤立、靜止、片面看問題的思維方法,指出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為“兩種思維方法”的對立。列寧結合對庸俗進化論的斗爭,深刻地揭示了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發展觀”,并指出這種對立的本質在于:是否承認并堅持對立面統一的原則。

明確肯定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對立的宇宙觀,這就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提到世界觀的高度來認識,從而使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了。他又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聯系了起來,概括為“兩個對子”的思想,這是符合人類認識史的。從人們的認識過程來看,人們認識事物的存在與認識到事物的運動變化是同時的。事實上,人們只有通過聯系、運動、變化才能認識到事物的存在,決不是先認識到一個什么存在狀態也沒有的“事物”存在著,然后再認識到這個“事物”與其它事物的聯系和相互作用、運動、發展變化。從作為認識史的哲學史來看,也不是先有唯物與唯心的對立,然后才有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事實上是同時存在的。這兩個“對子”都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提到兩種宇宙觀的高度,提出“兩個對子”的思想,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貢獻。尤其在當代,不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作為哲學的基本對子提出來,就無法區別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反馬克思主義哲學,無法鑒別各種哲學流派。

第二,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聯結上提出了矛盾“精髓”的思想,對矛盾特殊性作獨到深入的研究。關于矛盾的普遍性問題,這從黑格爾開始就有明確的論述。關于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作了闡述,他談了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系。列寧指出,一般來自個別,一般包括個別,但一般只是個別的部分、方面或本質,而不是個別的全部,任何一般都不能包括全部個別,任何個別都不能全部包括到一般當中去。正是根據列寧的這一思想,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聯結上,提出矛盾精髓的思想。在看來,研究辯證法要抓住對立統一規律這個實質,而要研究對立統一規律就要緊緊抓住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的關系,這才深得矛盾問題的精髓。

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問題,在認識論上具有重要意義。在《矛盾論》中指出:“對于物質的每一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它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就是說,注意它和其它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只有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認識事物。”他還指出:“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遵守的一個原則。”還就如何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作了多方面多層次的闡述。他在作了具體詳盡的闡明以后指出:“由此看來,不論研究何種矛盾的特性——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帶主觀隨意性,必須對它實行具體的分析。”象這樣重視矛盾特殊性,并就如何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作了如此詳盡的研究,這在前人是沒有的。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只有從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聯結上,注重對矛盾特殊性的分析,才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達到有效地解決矛盾,改造世界的目的。矛盾問題的精髓思想的提出和闡明,標志著對唯物辯證法的研究進入到了第三個層次。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三,具體闡明了矛盾是如何推動事物的發展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個思想在中國古代和古希臘的哲學中就存在。“矛盾動力論”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中得到充分的強調。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唯物辯證法時吸收了黑格爾的這一合理思想。列寧提出:“發展是對立面的斗爭”,又說:“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那么,矛盾究竟如何推動事物的發展?應該對“矛盾動力論”進行更具體的考察。

首先把推動事物發展的原因區分為外因和內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影響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他提出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樣說明內因和外因的關系以及它們對事物發展的作用是非常準確的。內因和外因都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原因,但起作用的方面、角度和大小是不一樣的,而且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不僅解決了事物“自己運動”的源泉問題,而且回答了事物運動發展的外部影響外部條件問題。這樣提出問題,在理論上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貢獻,是關于矛盾動力的一個經典概括。只有承認內因、外因結合共同決定事物的發展,才能真正劃清辯證法在這個問題上同各種形而上學的界限,在實踐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那么,無論是內部矛盾還是外部矛盾,它們又是如何通過矛盾雙方的作用而決定或者影響事物的發展呢?這就要考察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無論是同一性和斗爭性都是事物發展所必不可少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聯結,也不會有由此達彼的橋梁,就不能實現事物的轉化。從《矛盾論》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是認為,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為事物轉化提供“橋梁”和根據(蛋變雞,石頭則不能變雞的例子);而斗爭性能打破舊的平衡,改變矛盾雙方力量的對比,打破矛盾統一體,使舊事物轉化成新事物。在談到他們的作用時,總是強調指出,只有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結合,共同起作用,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他說: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的結合,決定事物的發展。這個思想在《矛盾論》里談到,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里也談到,這是他的一貫思想。實際上還提出了,當同一性與斗爭性相互割裂時,同一性就會成為事物發展的保守性,斗爭性就會對新事物產生破壞性,會阻礙和破壞事物的發展。他在論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時,充分展開了這方面的道理。

還從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來闡明事物的存在、發展和變化。他指出,一個復雜的事物,包含有許多矛盾,這個事物的性質,主要就是由其中的主要矛盾規定的,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起主要作用,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事物的性質就要發生變化。從長遠看,從事物發展的規律看,代表新事物的否定因素,開始弱小,處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但由于它自身的斗爭,和從對立面汲取到有益的東西來壯大自己,同時還得到外因中有利因素的支持,它就會成長壯大起來,由弱到強,由矛盾次要方面轉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新事物就戰勝舊事物。由于事物運動并不是一直都是前進的、上升的,也會有一時的、局部的倒退,這或者是代表新事物的否定因素的過于弱小而又得不到有力的外因支持,或者是代表舊事物的肯定因素過于強大,因而新事物處于矛盾的次要方面,舊事物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能解釋事物發展何以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為什么有時也會出現倒退的現象。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是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成為辯證法實質和核心的根本所在。具體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是從根本上對列寧唯物辯證法核心和實質問題的發揮。

第四,把唯物辯證法的原理應用于政治、軍事、黨的建設、經濟建設的各項工作中去,把辯證法化為一系列科學的領導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視科學方法論的意義,《資本論》就是運用辯證法分析矛盾運動的典范。列寧也很重視科學方法論的研究,他提出辯證法、認識論、邏輯三者統一的思想,就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由于他所處的歷史條件,幾十年來長期處于黨、政、軍的最高領導地位,他十分重視把辯證法運用到黨的各項工作中去,他的一系列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閃爍著唯物辯證法的光輝。的軍事辯證法就是唯物辯證法在軍事科學中的運用和發揮,這是前人所不可比擬的,在唯物辯證法史上應該占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他還善于把唯物辯證法運用于黨的政治工作、經濟工作等各個方面,提出了諸如自始至終的矛盾分析法,一分為二,兩分法,兩點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多謀善斷,不失時機,留有余地,一般與個別相結合,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抓典型,解剖麻雀,一切經過試驗,抓重點,彈鋼琴,抓兩頭帶中間,胸中有數,從壞處著想從好處爭取,區別情況分類指導,抓三分之一,波浪式推進等一整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學方法論和他創建的一整套科學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都是具有獨創性的。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唯物辯證法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是辯證法、邏輯學和認識論統一的體現。的這一重要貢獻,開拓了發展唯物辯證法的新的廣闊領域,充分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所具有的無比威力。

至此,我們完全可以說,辯證法不僅是對馬恩和列寧辯證法思想的運用,而且也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他的矛盾問題精髓說,矛盾動力觀的深入和展開,以及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等,都標志著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的發展不只是做了星星點點的補充,而是從縱橫兩個方面把唯物辯證法理論的研究和運用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開拓了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