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恩格斯的現代化思想

時間:2022-04-17 12:30:00

導語:論馬克思恩格斯的現代化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馬克思恩格斯的現代化思想

【正文】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中蘊涵著豐富的現代化思想。這方面我們過去研究得不夠。面向新世紀,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現代化思想理論,對于指導中國在21世紀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中經常使用“現代”、“現代化”等詞語。例如:“現代社會主義力圖實現的變革,簡言之就是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以及通過消滅一切階級差別來建立新的社會組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頁);大工業“建立了現代的大工業城市——它們的出現如雨后春筍——來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頁);“在拿破侖的大陸體系之下開始出現的、在國內其他地方所建立的現代化的工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頁)。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階段,是發展過程的一次飛躍,具有同以往各個歷史發展階段所完全不同的重要特征。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

1.大工業生產。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大工業是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正是大工業生產使人類社會實現了一次巨大飛躍:“自從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舊的工場手工業變成大工業以后,在資產階級領導下造成的生產力,就以前所未聞的速度和前所未聞的規模發展起來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8頁)。憑借著大工業生產,“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頁)?

大工業生產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用機器的操作代替了人工勞動,即人類勞動的各種替代物日益增多,效力日益增大。“一旦人不再是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而只是作為動力作用于工具機,人的肌肉充當動力的現象就成為偶然的了,人就可以被風、水、蒸汽等等代替了”(《資本論》第1卷,第412頁)。這一切就突破了勞動者本身生理方面的局限,從而使生產力突飛猛進。大工業生產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與機器工業密切相關的生產的社會化。一方面,從生產的規模來看,遠遠不是小生產方式所能比擬、想象的。“紡紗機、機械織機和蒸汽錘代替了紡車、手工織機和手工鍛錘;需要成百上千的人進行協作的工廠代替了小作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9頁)。另一方面,各個經濟部門、各個勞動者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已達到了不可分割的地步,誰也無法脫離其他部分而獨立存在。所以,“勞動者在有計劃地同別人共同工作中,擺脫了他的個人局限,并發揮出他的種屬能力”(《資本論》第1卷,第366頁)。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大工業生產的觀點,把握住了現代化根本性的問題,構成了其現代化思想的基石。

2.現代科學技術。伴隨著現代化過程的推進,適應現代大生產的需要,現代科學技術是按指數規律增長的。無論是就其量的積累而言,還是就其質的飛躍而論,現代科學與技術均呈突飛猛進的勢頭。“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732頁)。“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展,科學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展、應用并體現在生活中,其規模是以往的時代根本想象不到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2頁)。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2頁)。現代科學技術對于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手工業變成了現代的大工業,從而把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基礎革命化了。工場手工業時代的遲緩的發展進程變成了生產中的真正的狂飆時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7頁)。現代科學技術對于社會變革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發明推動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同時又引起了市民社會中的全面改革,而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只是在現在才開始被認識清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81頁)。“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從事創造蒸汽機的人們也沒有料到,他們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會使全世界的社會狀況革命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67頁)。

3.世界整體。現代之前的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總的來說是處于封閉狀態之中,其發展只有區域的意義而不具有世界的意義。隨著現代大工業以及與之有關事物的出現,這種狀況開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做了這樣的概括:“使反動派大為惋惜的是,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它“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頁)。所以,資本主義“首先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的孤立狀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頁)。可見,馬克思有時還用“世界歷史”這一概念來概括世界整體現象,從而豐富了人們對于這一問題的理解。

4.高度的社會分化和社會整合。大工業生產的專業化及高效率,要求社會必須充分地發掘、使用社會資源。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社會機體原有的由少數單元所承擔的功能改由各個單元去承擔。于是,社會機體的子單元如各種行業日益增多,社會機體中各種性質不同的成分也日益增多。馬克思和恩格斯注意到了這一現象,用社會分工這一概念來指稱這一現象。他們指出:“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和工廠的內部結構有共同的特點,這就是社會也有它的分工”。“機器的采用加劇了社會內部的分工”,“現代社會內部分工的特點,在于它產生了特長和專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167、169頁)。當然,高度的社會化并不意味著社會分離狀態或是無政府狀態的存在。相反,正是由于分化現象的存在,使得社會機體的各種子單元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賴性,即任何一個層面如脫離了其他層面便無法生存。這就進而造成一種社會高度一體化的現象。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高度的社會分化與社會整合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聯合活動、互相依賴的工作過程的錯綜復雜化,正在到處取代各個人的獨立活動”。而這種相互依賴又必須以一種權威性的社會控制系統的存在為必要前提:“聯合活動就是組織起來,而沒有權威能夠組織起來嗎”?“想消滅大工業中的權威,就等于想消滅工業本身,即想消滅蒸汽紡織機而恢復手紡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225頁)。

5.世俗化和城市化。除了上述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之外,馬克思和恩格斯還談論了現代化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比如,他們認為世俗化是現代化的一個特征。世俗化是作為國家相對應的社會現象而出現的。從發生學的意義上講,宗教的產生是出于人類生產力的低下以及人類認識水平的低下等原因。而在高度發達的經濟基礎之上,在先進知識廣泛傳播的條件下,人們越來越普遍地意識到,在現實的此岸世界中,可以創造一個適合于自己存在與發展的環境,理想在現實中便可兌現,而不必到彼岸世界中去尋找。盡管徹底的世俗化有賴于多種因素,但毫無疑問,現代生產力以及現代科技的發展已使世俗化成為一種趨勢。馬克思和恩格斯還認為,城市化也是現代化的一個特征。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城市化是一種必然趨勢。大工業“使城市最終戰勝了鄉村”(《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頁);使“鄉村城市化,而不是象古代那樣,是城市鄉村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0頁)。“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資本論》第1卷,第552頁)。

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對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進行了論述之外,還對其他一些有關現代化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對現代化不同階段的論述。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現代社會”是一個具有兩層涵義的概念:一是他們在許多場合把“現代社會”等同于“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現代社會’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國度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它或多或少地擺脫了中世紀的雜質,或多或少地由于每個國度的特殊的歷史發展而改變了形態,或多或少地有了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頁)。“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式代替了舊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頁)。二是他們有時也認為“現代社會”還包括著共產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知道,為了謀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時創造出現代社會在本身經濟因素作用下不可遏制地向其趨歸的那種更高形式,他們必須經過長期的斗爭,必須經過一系列將把環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歷史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頁)。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實際上認為現代化分為兩個大階段:第一階段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階段,第二階段則是共產主義(含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

在現代化的第一階段亦即資本主義現代化階段里,雖然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大飛躍,但也存在著一些重大的弊端。一種類型的弊端是由現代生產力本身所引致的,即“大工業的機器使工人從一臺機器下降為機器的單純附屬物……一切‘有教養的等級’都為各式各樣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為他們自己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短視所奴役,為他們的由于接受專門教育和終生從事一個專業而造成的畸形發展所奴役……”(《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2—643頁);另一種類型的弊端是由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沖突所引致的,“對于工場手工業和大工業發展的最初階段來說,除了私有制,不可能有其他任何所有制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頁)。于是,“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的生產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4頁)。而且,這種對立在資本主義現代化階段中是無法消除的。要克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這些弊端,就必須使現代化過程過渡到第二階段。

在現代化的第二階段,即共產主義現代化階段里,人類社會將再上一個新臺階。這時,整個社會不但是極為發達的,而且是極為完善的:一方面,“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另一方面,“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294頁)。

2.對于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之間不合理關系以及落后國家進行正常的現代化建設的先決條件的論述。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落后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日益密切的聯系,顯然,在這種聯系中經濟實力強的一方,亦即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處于主導地位。“它使未開化的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頁)。“各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而資本主義由于具有原始積累的傳統,即:“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婪的驅使下完成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頁)。這種傳統必然會用于處理強弱國家之間的關系。盡管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客觀上結束了落后國家與世隔絕的狀態,并輸入了某些新生產方式因素,但更為重要的一方面是阻礙了這些落后國家的正常發展,英國“摧毀了印度社會的整個結構,而且至今還沒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跡象。印度失掉了他們的舊世界而沒有獲得一個新世界……使不列顛統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全部古代傳統,同它的全部歷史,斷絕了聯系”。“中國的紡織業者在外國的這種競爭之下受到很大的損害,結果社會生活受到了相應程度的破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692頁)。

因此,落后的國家要想得到正常的發展,進行正常的現代化建設,一個先決條件就是爭取民族獨立。“一個大民族,只要還沒有民族獨立,歷史地看,就甚至不能比較嚴肅地討論任何內政問題。”“排除民族壓迫是一切健康和自由的發展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7、428頁)。“……只有當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時候,它的內部發展過程才會重新開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2頁)。

3.對于現代化多種模式的探索。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現代化的多模式問題逐漸給以關注,越來越認識到現代化并非只有一個模式,并對其進行了一些有價值的探索。他們認為,由于歷史狀況不盡相同,即便是在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世界里,現代化模式也不是單一的。如在談到民主制度的建立時,恩格斯指出,“首先無產階級革命將建立民主的國家制度,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在英國可以直接建立,因為那里的無產者現在已占人民的大多數。在法國和德國可以間接建立,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大多數人民不僅是無產者,而且還有小農和小資產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頁)。

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逐漸認識到,落后國家的現代化模式,有可能與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模式很不相同。他們在晚年對于俄國的發展道路極為關注。馬克思在19世紀后期從事著述,其注意力集中在有關資本主義和資本家發展的理論方面。雖說歐洲是他的主要關心之所在,但是,他也注意到了非歐洲范圍的前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俄國現代化的歷史起點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不相同,俄國極有可能跳躍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俄國公社,這一固然已經大遭破壞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夠直接過渡到高級的共產主義的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還必須先經歷西方的歷史發展所經歷的那個瓦解過程呢?對于這個問題,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復是: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么現今的俄國土地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頁)。

應當說,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現代化問題的論述,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體系。與同時代的一些社會學家相比,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現代化思想無論就其深刻性、涵蓋性,還是就其留有的發展余地而言,均高出一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把握住了現代化這一歷史現象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對于現代化的歷史起源以及現代化在各個民族的成長這類問題,大多數的西方社會學家沒有給予真正科學的解釋。他們往往把現代化的起源歸于某些民族所特有的隨機性因素。韋伯就把資本主義現代化興起的基本原因歸于西方國家所特有的新教倫理。既然現代化的起源是出自偶然,那么非西方國家要想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引進西方國家的各種因素并以此為根基而徹底更新自身。這樣,現代化也就不存在普通的共性,而現代化過程是一個外發過程,只能是西方化。這種觀點的片面性早被非西方國家如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現代化經驗所證明。馬克思和恩格斯則從現代大工業和現代科技這兩個現代化基本支柱入手,既把握住了現代化的本質,又把握住了現代化的歷史起源問題。現代化這一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的必然現象,因而具有普通性。從事現代化建設的國家只有早晚之分,而無可能與不可能之分。對于后發展國家現代化的啟動來說,先發國家的影響顯然會有一定的甚至是不小的作用,但總的來說決不是一個“他化”的過程,而是一個“內生”的過程。

2.融現代化的現實與將來于一體。19世紀的不少社會學家對現代化問題進行了嚴肅的研究,但他們往往只限于對有關現代化的“現實”做歸納性的概括。如涂爾干把現代化社會的基本特征概括為“有機關聯”,以對應現代化社會的“機械關聯”;滕尼斯則把現代化社會概括為“法禮社會”,以別于過去“禮俗社會”。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則比這些人高明得多,他們不但對現代化的現實進行了系統而準確的概括,而且對于現代化的基本趨向也進行了必要的把握。他們對于現代化較高階段特征的某些預測現已得到驗證,如現代科技的影響愈來愈大的觀點,已經被發達國家的客觀現實所證明;再如,他們有關落后國家有可能跨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的觀點也得以驗證。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3.為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日后發展、充實與完善留下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現代化思想的理論依據是唯物史觀,而唯物史觀決定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現代化思想同馬克思和恩格斯其他方面的基本思想一樣,是開放的、發展的,而不是封閉的、停滯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對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現代化思想的發展起著一種定向的作用。后人對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現代化思想的發展,只是依據生產力對于社會發展決定性作用以及非經濟因素的反作用等原理,便可牢牢把握住現代化的基本動因和基本定向,而不會誤入歧途。再者,唯物史觀所強調的歷史主義的精神可以保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現代化思想中的一些具體結論隨著時代條件的變化而及時地得以充實、完善或校正。唯物史觀所強調的是觀念適應具體環境,而不是相反。“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此外,如果談到某一國家(例如,談到這個國家的民族綱領),那就要估計到在同一歷史時代這個國家不同于其他各國的具體特點”(《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頁)。隨著現代化在各個國家的推進,各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具體情況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而唯物史觀恰恰能保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現代化思想在以后的繼承人那里得到不斷的發展、充實。總之,就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確立的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體系而言,其自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而不會出現其他現代化理論流派的那種簡單地否定、代替前面出現的理論的情形。

當然,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時代,許多與現代化有關的問題尚未出現,或者即便是出現,但表現得也并不很充分,因此,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現代化思想中存在著一些論證不夠充分、不夠系統之處。主要表現在:其一,對民族性現代化模式的論述不夠系統。對民族性現代化模式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存在著一個轉變的過程。起初,他們認為現代化不存在模式問題,后來,這一看法有重大轉變,認為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的現代化模式,西方式的現代化模式也并不是各個民族所必定采用的。但這種轉折了的觀點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其二,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社會主義在落后國家出現的可能性,但對于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問題的論述不夠系統。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只有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之上方可出現。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落后國家從事現代化建設的問題,沒有給予系統的論述。而歷史發展的實際情形卻恰恰是落后的國家首先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這樣,這些國家如何從事現代化建設的問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顯然不可能找到現成的答案。其三,對現代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自然資源等問題,也未給予完整的論述。在19世紀,現代化過程只能說是剛展開不久。盡管現代大工業已顯現出其威力,但與之相伴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生態平衡問題尚未直接危及人類社會的生活,非再生性資源也未表現出有可能被消耗殆盡的跡象。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這類問題沒有傾注很大的精力,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論述。

盡管如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現代化思想的基本原則對于21世紀中國應具有重大理論意義。

1.有助于我們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進而把大力進行現代化建設作為我國在新階段的中心任務。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現代化思想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不少人片面地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革命斗爭的學說”,只是“階級斗爭的學說”。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整體,既包括“斗爭”的學說,更包括“建設”的學說。前者是為后者服務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已把現代化建設放在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認為無產階級革命之所以必要,就是因為要解放被資本主義制度所壓抑了的現代生產力,使現代化建設能夠勝利推進。在列寧那里,由于當時落后的俄國還不可能直接開始真正的現代化建設,時代的中心任務是為正常的現代化建設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即奪取政權。所以,當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就對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巨大的精力,可惜列寧去世過早,有關現代化建設的詳細論述尚未來得及形成。由于中國近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如何為正常的現代化建設確立必要的前提條件亦即爭取民族獨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便成為等人所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在這方面,論述得相當完備和系統,并在實踐中檢驗了有關中國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前提性條件的論述。總之,在確立現代化必要前提時,列寧、等人過多地強調“斗爭”是很有必要的,是合乎當時的時代中心的。但當落后國家如中國的現代化的基本條件確立之后,時代中心任務便是現代化建設。建國以后的中國歷史充分地說明,凡是對馬克思主義片面理解亦即不重視現代化建設,而只是一味地強調政治斗爭的時期,社會主義便會受挫。正是鑒于種種歷史經驗和教訓,1978年以后,中國開始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這種情形之下,重新學習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現代化的思想,無疑會堅定中國人民大力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信念,從而進一步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

2.有助于有效地指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許多有關現代化建設的論斷,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現代化重要支柱亦即現代大工業、現代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思想,闡明了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實際上也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心任務;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開放的思想,則指出了社會主義國家從事現代化建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汲取別的國家一切先進和有益的東西。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現代化問題的某些具體結論,不一定要機構照搬。“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頁)。在21世紀,出現了與19世紀很不相同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應做的,是根據這些新情況、新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并汲取各種現代化理論的有益成分,不斷豐富、完善、充實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更為有力地指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3.有助于深刻認識鄧小平現代化理論的時代價值。中國作為現代化的后發國家正是在鄧小平現代化理論指導下,通過20余年改革開放,步入了小康社會,大大縮小了同西方國家的差距。鄧小平現代化理論不僅繼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現代化理論的精華,同時又結合國情和適當特征進行了重大發展。特別是鄧小平提出了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戰略步驟和重大措施等,必將為21世紀中國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