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課教學模式效果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6 09:41:00
導語:鄧小平理論課教學模式效果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針對鄧小平理論課教學改革缺乏整體設計,教學效果難以上臺階的實際情況,桂林師專《鄧小平理論概論》課進行了“多樣化遞進式”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鄧小平理論的積極性。它是“兩課”教學模式改革的新嘗試。
2000年以來,為探索提高“兩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我校在《鄧小平理論概論》教學中,進行了“多樣化遞進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嘗試,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鄧小平理論的積極性,激發了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熱情與信心。
一、改革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依據
“多樣化遞進式”教學模式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激發學生學習鄧小平理論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當代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從而增強大學生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要使大學生通過《鄧小平理論概論》的學習,全面系統地領會和掌握鄧小平理論。實踐表明,單純的理論灌輸效果不好,而僅僅在教學方式、方法或手段上的修修補補也是“杯水車薪”,必須建立與《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特征和當代大學生學習心理特征相適應的新型的教學模式。
(一)從鄧小平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看,鄧小平理論博大精深,內容不僅貫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而且涵蓋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外交、黨的建設以及國家學說等各個方面。其內容的各個方面也不是分散、孤立的觀點或原理的集合,而是一個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主題與貫穿始終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有機聯系的科學體系。大學生學習和掌握鄧小平理論,就是要在掌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精神實質的基礎上,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多樣化遞進式”模式就是根據鄧小平理論課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的持點,結合當代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實際狀況,循序漸進,因勢利導,提高鄧小平理論課教學效果。
(二)從當代大學生學習鄧小平理論課的實際狀況看,普遍存在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象,尤其在高職高專學校,相當多的學生或者把鄧小平理論課當作“副科”,或認為是“政治說教”。因此教師上課伊始,一些學生首先關心和提出的問題是學習《鄧小平理論概論》課“有什么用”。當教師費盡心機、博古通今、深入淺出地講清鄧個平理論與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的聯系之后,不少學生在肯定老師的講課質量和鄧小平理論偉大意義的同時,仍然還會提出鄧小平理論對“我們現在有什么用”的疑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學改革急于求成,即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的最終目標當作一般目標或起始目標,急于從方法或手段的改進方面予以灌輸,致使學生要么覺得目標高不可及、遠不可測,要么認為這是理論說教,從而產生放棄或抵觸的學習心態。在這種心態支配下,學生當然不會把鄧小平理論作為一門“課”去自主自覺地學習,哪怕受學習紀律的約束不得不去聽課,或受老師精彩講課吸引自覺去聽課也是如此。無論前一種還是后一種情況,都由于“教”與“學”在目標上的背離,無法使鄧小平理論作為一門課,作為一個科學體系,作為科學的理論思維方式進入學生頭腦。
第二,改革措施缺乏整體設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方式、方法、手段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和互動作用。專題講座、問題討論、多媒體手段齊上陣,方法手段的新穎性和多樣性,雖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學生聽課的注意力,但在方法手段使用上存在隨意性即松散性。教師授課“脫綱離體”,偏重對鄧小平理論重要觀點、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的闡述剖析,忽視對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和課程特征以及相應的學習方法的介紹與訓練,因此學生還是不能把鄧小平理論課作為一門“課”來對待。有的學生即便開始時把它作為一門課,也因為教師沒有提供相應的學習方法,面對似曾相識的課程內容,也不愿花太多時間去學習和鉆研。
第三,教學改革偏重于“教”法,忽視“考”法。從教學的一般過程來看,教學是由互相聯結的各種教學環節組成的統一體。學生成績的考評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檢查和評估教學質量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是在傳統做法中,往往更注重其作為檢測學生學習結果的方法與手段的作用,而忽視其同時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因此在考試方式上,大都采取以期末一次性閉卷考試來確認學生學習的結果或成績。近幾年有些高校作了改革,實行開卷考試,并把作業和上課考勤作為平時成績,計入期末總評成績。結果學生到課率是提高了,但認真聽課的并不多,只是臨考時才挑燈夜戰。如果是閉卷考試,則背了筆記背教材如果是開卷考試,則“天下文章一大抄,你順抄來我倒抄”。無論是閉卷考試還是開卷考試,其共同特點都是一次性,重“結果”輕“過程”,重“學會”輕“會學”。考試作為學生學習的壓力沒能轉變為學習的動力。
“多樣化遞進式”教學模式,就是針對上述鄧小平理論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對鄧小平理論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圍繞教學目標所開展的各種教學活動而采取的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統籌安排,整體設計,從而提高鄧小平理論課教學活動的有序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具體措施和實施過程
“多樣化遞進式”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根據高職高專學生求知立志的現實心態,遵循循序漸進的認識規律,將鄧小平理論課教學目標分解為三個層次,把教學過程相應劃分為三個階段,采取三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嚴謹、有序的教學過程中,逐漸實現鄧小平理論“進頭腦”的教學目標。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第一階段:課堂講授,實現知識性教學目標。即用7周時間(20學時)以課堂講授方式為主,輔以現代化教學手段,向學生系統介紹鄧小平理論知識或理論體系,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和認識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為掌握鄧小平理論精神實質,訓練理論思維能力奠定基礎。具體做法和要求是:
第一,必要準備,即在講授鄧小平理論內容之前用1—2學時向學生介紹教學計劃與要求,包括教學目標和任務、教學方式和手段、教學的主要活動和考試方式、學生在各個不同學習階段為完成學習任務應采取的學習方法的建議等,并組織學生討論,聽取學生意見,補充完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此程序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一是可使學生從教師對“教”的嚴謹態度上,感受到鄧小平理論課的科學性與重要性;二是把老師的“教”法和相應的的學習方法交給學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三是師生共同討論“教”法與“學”法,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鄧小平理論課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四是使鄧小平理論課以完全新型的課程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改變學生中存在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炒舊飯”,是“更高級的說教”,是“形勢主義”等錯誤觀念,誘發學生從鄧小平理論課學習中獲取新知識和方法的學習動機。
第二,內容講授,要把握主線,分析入體。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讓學生了解并初步掌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學生認真聽課是前提,教師講課效率是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緊緊把握鄧小平理論的主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在各章節及具體問題的講述與剖析時,注意突出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做到連貫、緊湊、通暢。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處于不松懈的狀態,聽完課后,產生又增長了知識的收獲感。如講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一章時,經過科學嚴謹的結構設計,采用板書或幻燈頁面投影等形式,教師緊扣主題,層層遞進分析講述,只需30分鐘就能讓學生清楚全面地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戰略方針、戰略重點和戰略舉措。然后再用20分鐘,向學生介紹鄧小平同志關于“改革、穩定、發展”的關系;抓住機遇不失時機上臺階的重要思想,分析了解這一重要思想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對大學生學習成才以及未來成就事業的現實意義。一節課下來,絕大多數學生不僅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代化建設的大政方略有一個清晰與完整的認識,而且增強了對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信心。
第三,改革考核方式。為檢測和了解學生本階段學習效果,考核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對學生本階段聽課讀書等學習過程進行評估記分,評分成績占本次考試成績的30(總分為100分)。第二種方式是限制性閉卷考試,即允許學生攜帶由本人記錄的聽課或讀書筆記入場考試(禁帶印刷品和復印資料)。考試成績占本次考試成績的7O。兩方面總和得分按4O比例記入期未總評成績。
第二階段:專題輔導和討論,實現能力性教學目標。即用7周時間(21學時)采取專題講座和組織討論,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鄧小平理論精神實質及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訓練和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具體做法和要求是:
第一,將鄧小平理論的主題和“精髓”以及有關重大理論問題,結合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提煉4—5個專題,教師用2周時間(6—8學時)作專題報告或輔導,給學生提供理解問題的基本思路和資料線索。學生根據老師的輔導和提示,6—8人為一個學習小組,選擇一個專題(如選題重復率高,由老師進行協調,保證每個專題入選),用2周時間作準備,查閱資料,研究分析,書寫討論提綱,撰寫小論文等。再用兩周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和班級匯報交流。最后老師用一周時間對學生在討論中提出的觀點、問題進行歸納、答疑和評述。
第二,專題擬定要體現理論主題,線索提供要貫穿體系內容,引導學生從鄧小平理論內容中去理解鄧小平理論的“主題”和“精髓”。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主題來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方法來探討解決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思路和途徑。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不僅加深了對鄧小平理論的認識,而且理論思維能力也得到訓練和提高。第三,采取相應的考核方式。在本階段學習過程結束后,各小組將參閱資料的索引、個人討論發言提綱、討論的觀點綜合報告、專題小論文以及小組成員在完成學習任務中的分工情況等文字材料作為“試卷”交給老師,老師按百分制評分,并按3O的比例計入期末總評成績。
第三階段:社會實踐活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
即用3周時間(8—10學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考察或社會調查,促使學生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加深對鄧小平理論的認識,增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具體做法和要求是:
第一,準備要充分。教師事前擬定調查專題和方向,供學生參考選擇。學生以4—6人為一調查小組可以選擇教師提供的專題,也可以自擬專題,自選調查方向。二是作必要的輔導與培訓,包括對調查專題的分析、調查訪問的方式方法、調查記錄的技巧、調查報告的撰寫。三是書寫調查實踐活動計劃,即每個小組都必須事前提交本次實踐活動的書面計劃,一方面使學生做到有備而去,避免盲目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監督,確保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第二,實踐活動要切合實際。一要考慮學生實際和社會閱歷,一般應選取那些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和與學生閱歷相近的方向,使學生看得到,想得通,有興趣,有信心;二是要考慮可行性,如交通、經費、時間等。例如,從百姓文化生活變遷看桂林市城鄉兩個文明建設的成就與發展,從桂林市城鄉農、工、貿市場布局變遷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桂林市就業市場狀況的調查與分析,桂林市中小學素質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桂林市高科技農業發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等專題就是切實可行的。
第三,嚴格要求。一是要求每個學生各自做好調查記錄,包括時間、地點、方式、對象、內容等;二是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篇20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和一份實踐活動總結。調查報告要求主題突出,材料真實,有觀點,有分析。三是交流答辯,即用2—4學時由各小組在班上匯報調查結果和體會,并對教師和其他小組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答辯。
第四,考核。整個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對學生提交的活動計劃、調查報告和總結以及交流答辯效果,進行綜合評分,按3O的比例計入期末總評成績。
三、改革實踐效應
兩年來的改革實踐,“多樣化遞進式”教學模式的改革效果是明顯的,它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鄧小平理論的積極性,而且有力地激發了教師認真教學,探索教學改革新路子的熱情和責任感。“多樣化遞進式”教學模式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一個有益嘗試。公務員之家
(一)激發了學生學習鄧小平理論的積極性。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根本因素在于學習動機。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是促使學生“行動起來”去達到學習目的的某種動因。這種動因只能來自學習的內在需要即一定時期的某種求知欲。長期以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效果難以上臺階,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學改革實踐中的本末倒置,偏重于從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忽視在教學目標與要求上尋求與學生學習內在需要的統一性。“多樣化遞進式”教學模式,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準確定位教學起始目標和課堂教學內容的切入點,從鄧小平理論知識體系入手,誘發學生從鄧小平理論獲取新知識和方法的學習動機,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明顯地轉變了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態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多樣化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考試方式,把考試滲透到教學過程的各個主要環節和階段,把學習內容和要求通過不同形式全部轉化為有明確指向目標的考核目標,并根據教學任務和要求不同,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考核,不僅對學習結果進行成績評定,而且更側重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手段或思維創新程度的考核與成績評定。促使學生不僅重視“學會”的結果,也重視“會學”能力的訓練。
(三)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和理論思維能力。高校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打下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這一教學目標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知識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方法,使大學生不僅在學習期間而且在以后的漫長人生中堅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必須教給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方法和能力。“多樣化教學模式”從三個方面作了有益嘗試。一是上課伊始先與學生共商“教”法與“學”法;尊重學生意見,充分體現學生在“兩課”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二是在第二和第三個教學階段,教師只提供學習目標和要求、學習內容范圍和方法的建議,具體學習內容和方法、手段則由學生自主選擇設計,讓學生自主進行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理論解決自己關心或感興趣的現實問題,在提高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在考試方面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方式教學中難以克服的教與學的對立被弱化了,代之以師生的共同探討。考試過程由過去的“背”、“猜”答案,變成探討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增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了解,激發了教師探索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和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工作的興趣。長期以來,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下,學生被動聽課,教與學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互動關系。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不僅學生厭學,而且教師厭教。“多樣化遞進式”教學模式的改革,有效克服了這一難題。這表現在:第一,階段性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因感受到學有所獲,激發了“學”的興趣。教師因感受到教有所成,增強了“教”的熱情。第二,教學過程的三個階段,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責任感,也激發了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研究相應的教法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第三,師生共同磋商“教”法與“學”法,理論聯系實際共同探討重大理論問題和社會現實問題,進行平等互動式的交流與溝通,教學相長,使教師教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信心倍增。
(五)“多樣化遞進式”教學模式,通過對以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等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客觀的反思評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突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單向灌輸的思維定勢和教學模式,把傳授理論知識,教會學習方法,培養、訓練和提高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理論思維能力,以及運用鄧小平理論正確認識和分析社會現實問題的創新意識、協作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等教學目的和任務,進行有機整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相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形成了有整體性的教學目標、系統的教學內容、多樣化的方法手段組合的新型的教學模式,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和重大突破。
綜上所述,兩年來的改革實踐,成效是肯定的。但這畢竟是改革的初次嘗試和實驗,在很多方面,例如教學內容創新與現行教材的矛盾,教學不同階段任務要求的相互銜接,考試或評分方式的準確性與科學性,社會實踐環節的時間、方向、效果評定以及教師在新的教學模式中相應的教學觀念更新與素質提高等等,筆者將繼續努力探索。
- 上一篇:抗骨關節結核藥物的應用論文
- 下一篇:鄧小平理論對發展道路的啟示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