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意識形態整合思想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3 05:16:00
導語:鄧小平意識形態整合思想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正確評價和思想,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創新和發展,形成了思想這一新的理論形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與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武器,對全國各族人民起到強大的凝聚作用。
但是,由于“”時期“左”的錯誤影響,思想被嚴重教條化、庸俗化,給人們思想造成嚴重混亂。“”結束以后,黨在撥亂反正進程中如何評價和思想,如何對待的晚年錯誤,這不僅關系到如何評價“”,如何評價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而且關系到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當時的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提出“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嚴重阻礙了撥亂反正的進行,引起了新的思想混亂。因此,如何評價和思想,成為當時“全局的、緊迫的、至關重要的問題”,也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從國內來說,黨內黨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個東西,重大的問題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國際上也在等。”
在這緊要關頭,鄧小平提出了評價和思想的基本準則: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即必須堅持思想的指導地位,同時必須是準確和完整的,不是錯誤和片面的。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具體的方法原則和要求。一是評價的歷史功績要同黨的歷史聯系起來,對的錯誤要作實事求是的分析,承認個人責任,更要分析歷史的復雜背景。鄧小平指出,對的評價“不是僅僅涉及到同志個人的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是分不開的。要看到這個全局”。要堅定不移地維護在黨的歷史上的地位,科學評價的功過,“同志的功勞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這個估計是合乎實際的決不能加以懷疑和否定”。否則,只能渙散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二是重申思想的科學涵義和基本原理。鄧小平認為,思想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我們“不能夠只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思想,而必須從思想的整個體系去獲得正確的理解”。實事求是是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和精髓,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是倡導的作風中最根本的東西。三是把思想和晚年的錯誤區別開來。思想是經實踐檢驗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所以錯誤和失敗,正因為它完全違反了思想的科學原理”。把二者嚴格區別開來,可以避免很多混亂。四是堅持和發展思想。鄧小平認為,思想永遠是我們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不但在歷史上曾經引導我們取得勝利,而且在今后的斗爭中,仍將是我們的指導思想。對于黨的這樣一個重大原則表示任何懷疑和動搖,都是不正確的”。
以鄧小平的這些思想為依據和指導,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和思想作出了科學的、準確的評價,確立了思想作為全黨指導思想的歷史地位。同時,對建國以來黨的歷史進行了正確評價,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主要特點進行了總結,在理論上廓清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長期以來思想上的混亂,完成了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歷史任務,使“黨內、人民中間思想得到明確,認識得到一致”,從而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加強了黨的團結,實現了國家的安定,激勵了全黨和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實踐總是在不斷發展,在正確認識和思想的基礎上,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以思想為指導,始終保持其生命力?鄧小平強調,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思想,這個老祖宗不能丟。但是,科學社會主義是在實際斗爭中發展著,馬列主義、思想是在實際斗爭中發展著,“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也就是說,要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就要根據實踐和時代的發展變化發展馬列主義、思想。改革開放近3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列主義、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就是高舉馬列主義、思想的旗幟,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二、廓清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同
意識形態認同是發揮意識形態整合功能的關鍵。如何使廣大人民群眾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自覺維護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核心。馬克思主義認為,利益的共同性是任何社會意識形態認同的基礎。因此,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只有以人民利益為準則,從人民利益出發,才能不斷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同。
長期以來,人們心目中的社會主義就是“一大二公三純”,甚至在“”期間提出“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錯誤論斷。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問題就是“要把什么叫社會主義搞清楚,把怎么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搞清楚”。為此,他從中國實際出發,提出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并不能叫社會主義,人們生活長期停滯在很低的水平也不能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貧窮,擺脫落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
遵循這一標準,并與社會主義價值標準相結合,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首先,社會主義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一切工作都要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其次,社會主義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使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社會主義一旦遠離這一目標,就無法獲取人民的認同和支持。再次,判斷改革和各項工作要堅持“三個有利于”的標準。鄧小平認為。不能從抽象的原則出發,用現成的理論去剪裁變化發展著的實際,判斷改革和各項工作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一,促進了我國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增強了社會主義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同。
鄧小平強調,要不斷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同還必須在實踐中遵循幾個原則:第一,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方向,抵制各種錯誤思潮,最重要的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同時,要繼續批判和反對封建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無政府主義以及極端個人主義等在黨內外思想政治方面的種種殘余影響。鄧小平指出:“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這是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認同的方向原則。第二,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應對實踐發展的理論訴求。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理論必須從實際出發,“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要創造出符合中國實際的內容豐富、包容性大、整合力強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認同的理論原則。第三,堅持發展的原則。鄧小平認為,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說服教育人民。他指出:“人民,是看實踐。人民一看,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改革開放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萬古長青!”“人民現在為什么擁護我們?就是這十年有發展,發展很明顯。”這是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認同的實踐原則。
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內在要求和本質屬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根據這一認識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在新的歷史時期,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就是增強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同。關鍵是要正確認識和科學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以及構建方法和原則,并在實踐中根據其要求,解決人們關心的各種社會問題,協調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始終保持社會主義的吸引力、號召力和凝聚力。
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把全國人民凝聚起來,團結起來”
一個社會的共同理想反映人們的共同利益,為人們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奮斗目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奮勇前進的不竭動力和安定團結的精神紐帶。在一個多民族的人口大國里,有沒有一個為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所認可,并愿意為之奮斗的共同理想至關重要。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實現共產主義就成了我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它以其強大的吸引力動員和凝聚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們曾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用最高綱領代替最低綱領,號召人們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這種脫離現實的理想和急于求成的種種措施,嚴重影響了人們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
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深刻指出,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是我們的真正優勢。首先,共同理想是人們團結的精神紐帶。“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量。沒有理想,沒有紀律……我們的建設怎么能夠成功?”同時,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而“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其次,共同理想給人們提供價值導向。理想問題實質上就是價值導向問題,它為人們確定正確的前進方向和價值目標,從而使整個社會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鄧小平指出,過去我們黨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總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就是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相反,缺乏共同理想的社會,也就失去了前進的目標和方向,還可能被各種錯誤的甚至敵對的理想所浸染,造成人們思想的混亂,破壞社會團結穩定。
共同理想具有層次性,確立與社會現實相適應的共同理想的關鍵是把其理想性和現實性有機結合起來。鄧小平指出:“我們多年奮斗就是為了共產主義,我們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產主義。”但是共產主義理想應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就是說,“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階段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因此我們才能夠團結和動員最廣大人民群眾,叫做萬眾一心”。正因為如此,他把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相結合,提出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以鄧小平的這些思想為指導和依據,1986年9月在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明確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并提出了用共同理想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任務。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又把整個民族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確定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最主要目標之一。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辯證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必經階段。對于我們共產黨人來說,為建設中國特社會主義而奮斗。也就是為黨的最高理想而奮斗。
共同利益是共同理想形成的基礎。鄧小平不是抽象地就理想而談理想,而是把對理想的追求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相結合,重視群眾利益對樹立共同理想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群眾關心的實際生活問題和時事政策問題,各級領導一定要經常據實講解,告訴大家客觀的情況以及黨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對群眾所反映的不合理現象及時糾正。群眾從事實上感覺到黨和社會主義好,這樣,理想紀律教育,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才會有效。”并強調,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最終說服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堅定對社會主義和祖國未來前途的信念和信心,“要靠我們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當代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不僅是新時期我們黨理論創新的主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它具有利益代表的廣泛性和主體的多層次性特點,這種特點使其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廣泛的凝聚性,有利于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團結在一起,凝聚起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因此,在當前我國社會各階級階層不斷分化、各種利益矛盾復雜化的歷史條件下,應該著重加強共同理想教育,增進社會各個階層、群體之間的團結,凝聚他們的力量,為順利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重要保證。
四、培育“四有”新人,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化
社會整合最根本的途徑是使意識形態社會化。所謂意識形態社會化是指社會個體或群體通過接觸、認識和學習某種意識形態而內化其價值、信念等,從而使個體或群體由“自然人”變為“政治人”的過程或結果。一般而言,意識形態具有整合功能只具有理論意義,只有當其社會化才具有實踐意義。鄧小平十分重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化問題,認為“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使意識形態社會化,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整合的根本途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化的方式和方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校教育。學校是傳播文化的專門機構,是系統化的、強有力的社會化途徑,在整個意識形態社會化過程中占主導地位。鄧小平指出:“我們的學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地方……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此,要“加強各級學校的政治教育、形勢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并且“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學校培養人才的關鍵在教師。鄧小平要求各級黨委和學校的黨組織,要幫助教師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使更多的人牢固地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有效地保證教師隊伍的政治素質,使意識形態社會化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第二,大眾傳播工具宣傳。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大眾傳播工具通過新聞報道、輿論宣傳、知識教育等方式為廣大社會成員理解和接受社會價值觀念等提供了重要途徑。鄧小平非常重視大眾傳播工具在意識形態社會化中的作用。早在改革開放初期,他就提出,希望報刊上“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正確性,宣傳黨的領導、黨和人民群眾團結一致的威力,宣傳社會主義中國的巨大成就和無限前途,宣傳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而奮斗是當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榮譽。總之,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報刊、廣播、電視都要把促進安定團結,提高青年的社會主義覺悟,作為自己的一項經常性的、基本的任務”。針對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他強調,要反對不健康作品、不健康表演污染人們的靈魂;反對散布對社會主義和對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要求“我們的報刊、電視和所有的宣傳工作都要注意這個問題”。
第三,社會環境影響。社會環境對社會成員順利進行意識形態社會化有著重要影響。當社會環境處于優化狀態時,它能夠促使意識形態社會化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使其達到預期的效果,并減少意識形態社會化成本;當社會環境處于不良狀態時,它會阻礙、制約意識形態社會化的正常發展,影響意識形態社會化的效果,并增大意識形態社會化成本。因此,鄧小平要求采取各種措施,凈化不良的社會風氣,“樹立好的風氣”,為意識形態社會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反對照搬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而污染我們思想教育環境的問題。他說:“現在有些同志對于西方各種哲學的、經濟學的、社會政治的和文學藝術的思潮。不分析、不鑒別、不批判,而是一窩蜂地盲目推崇。對于西方學術文化的介紹如此混亂,以至連一些在西方國家也認為低級庸俗或有害的書籍、電影、音樂、舞蹈以及錄像、錄音,這幾年也輸入不少。這種用西方資產階級沒落文化來腐蝕青年的狀況,再也不能容忍了。”
第四,社會政治組織灌輸。各種各樣的社會政治組織,如工會、社團、政黨等對意識形態的灌輸在意識形態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政黨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意識形態社會化工具。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我國意識形態社會化的領導者和主要執行者。鄧小平十分重視發揮中國共產黨在意識形態社會化中的功能。他要求黨的思想理論工作者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讓我們的人民,包括我們的孩子們知道,我們是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我們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為了將來實現共產主義”。鄧小平注重黨員示范作用對社會成員的影響,要“通過各個崗位的黨員的模范行動影響和吸引群眾”,并強調,“黨和政府愈是實行各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負責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視、愈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因此,鄧小平提出必須大力加強黨的建設,改善黨的領導,完善黨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規范黨員的活動,使我們黨能夠更好地承擔起意識形態社會化的功能,引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
當前,在市場經濟和信息網絡化的沖擊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化不僅面臨著新思想、新觀念、新思潮的挑戰,而且面臨著意識形態社會化具體方式和方法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遵循鄧小平關于意識形態社會的重要思想,不斷改進意識形態社會化方式和方法,創新意識形態社會化工作機制,從多角度、多渠道、寬領域進行意識形態的教育、宣傳和滲透,培育出適應時代需要和社會發展的“四有”社會主義新人。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意識形態社會整合
[論文摘要]鄧小平十分重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社會整合的積極作用。他在正確評價和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廓清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增強對社會主義的認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把全國人民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培育“四有”新人,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化等。這些思想不僅保證了我國社會長期的團結穩定與有序發展,而且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上一篇:鄧小平理論與人的全面發展論文
- 下一篇:鄧小平軍事教育思想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