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鄧小平發展理論
時間:2022-10-27 10:01:00
導語:簡論鄧小平發展理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鄧小平的發展理論包括全面發展理論、區域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鄧小平的發展理論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深化和創新了發展內涵、發展要義、發展本質。鄧小平的發展理論對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基礎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發展理論,科學發展觀
鄧小平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在領導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進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相結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硬道理”,從新世紀和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對發展內涵、發展要義、發展本質進一步深化和創新,形成了完整的發展理論。鄧小平關于發展的理論對以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鄧小平的全面發展理論
作為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著眼于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各方面的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科學的、全面發展的理論。鄧小平指出:“為了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任務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種任務之間又有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①鄧小平的這一論斷可稱之為社會的全面發展觀。社會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包括經濟增長、政治民主、社會公平、文化進步等各個方面。在社會發展中,經濟因素是基礎,但經濟增長并非發展的全部內涵。人們在謀求經濟增長的同時,還必須追求社會公平、政治民主和社會文明的提升。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具有內在相關性和相互促進的關系,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政治民主、公眾參與、社會平等、文化發展又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社會保障和精神動力。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難以獲得成功,只有經濟與社會協調互動才能夠獲得真正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實現生產力高度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兩個方面要求的社會,從而避免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切弊端,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發展。鄧小平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兩手都要硬。因此,鄧小平一方面指出:“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②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我們為社會主義奮斗,不但是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③
鄧小平始終把中國的社會發展看作一個整體運動的推進過程,強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定要處在全面協調發展的狀態,中國的發展不僅是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而且是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不僅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且一直抓住在經濟上富裕、政治上民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文明這個全面發展的奮斗目標,給予人民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強大的精神動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位一體的全面發展,這是鄧小平全面發展理論的主體內容和目標。
二、鄧小平的區域發展理論
鄧小平關于區域發展的理論是統籌區域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1979年,鄧小平提出利用有些省、市鄰近港、澳的條件,劃出一塊地方搞特區加快經濟發展的意見。不久,中央正式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特區,以后又加上海南共五個經濟特區,對其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政策,使之先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1984年,中央根據鄧小平建議,又正式決定開放上海、大連、天津、廣州等14個港口城市,擴大沿海城市自主權,使其有充分活力開展對外經濟活動,以開創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的新局面。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三大后形成了加快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沿海地區發展戰略。十四大作出了“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城市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飛躍”的重大戰略決策。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我國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范圍進一步擴大,出現了沿海、沿江、沿邊、沿路和內地省會城市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一個大局,就是東部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使之較快地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發展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就是東部地區發展到小康水平時,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鄧小平的這種區域發展的思想的核心是先富到共富。他指出:“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并且使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后的地區更好地發展。”④鄧小平多次強調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在南方談話中,他又進一步強調了這個問題,他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⑤同時,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⑥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是鄧小平區域發展理論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六大報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中部地區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東部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業,進一步發展外向型經濟。”⑦這是黨中央按照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的發展理念對鄧小平區域發展理論的豐富和重大發展,對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三、鄧小平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鄧小平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實現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是以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重要條件,是為了使經濟發展同人口增長、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實現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從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相互協調中推動經濟建設發展,并在發展的進程中帶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解決。協調好人口、環境、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既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又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鄧小平深刻指出:“人口問題是個戰略問題,要很好的控制。”⑧鄧小平從人口、環境、資源和發展的相互關系的高度來認識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并認為這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興衰成敗的重大問題。鄧小平始終強調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就發出號召:“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⑨并且要求,“這件事,要堅持20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實。為了保證實效,應有切實可行的檢查和獎懲制度。”⑩進入90年代,他說:“核電站我們還要發展,油氣田開發、鐵路公路建設、自然環境保護等,都很重要。”B11鄧小平反復強調:人口多,自然資源短缺,經濟基礎和技術力量弱,是我們的基本國情,我們的發展道路必須以此為基點,制定發展路線和具體的方針政策,在發展思路上應該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作為目標,堅持可持續原則,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人類的進步發展。在推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自然環境,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社會的發展。必須加強環境、生態和資源的保護,加強政府的宏觀管理,真正走出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相互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1994年3月,中央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確立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同志在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閉幕時的講話提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并告誡我們: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這是對鄧小平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是對鄧小平理論的重大突破。
四、鄧小平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
鄧小平從我國國情出發,大膽探索符合我國實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努力為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創造條件。首先,鄧小平非常強調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鄧小平深知,如果生產力不發達,物質產品不豐富,人們僅僅為生存而奮斗,那么潛在的“純粹動物式的意識”將被喚醒,“動物式的本能”便會活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他把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在他看來,只有生產力發達了,社會才能提供豐富的產品,人們才能擁有充裕的時間,為施展自己的創造力和實現自己的全面發展開辟廣闊的天地,也只有生產力發展了,才能消除產生奴役和異化的社會環境,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鄧小平把人作為社會的本位,一切以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根本體現。其次,鄧小平強調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創造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文化條件。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含義,不僅指物質生產力的提高,更指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需要、能力、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人的各種潛能的充分發揮。鄧小平認為人的個性、才能、需要等方面的充分發展,僅靠物質手段是不能完全解決的,如果只有物質文明而沒有精神文明,就不能充分確證人類的尊嚴和崇高。他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B12再次,鄧小平強調通過改革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從本質上說,改革就是改變束縛人自由全面發展的舊體制,建立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新體制。在鄧小平眼里,不僅改革,而且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保證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追求幸福和公正的權利,才能煥發出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領導者的根本任務就是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排除干擾,鼓勵人民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支持有利于人民自由發展的各種方式。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成規,抓住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發展的科學含義,把對發展的認識提高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強調發展要以人為本,既符合時代潮流,又符合當代中國國情;既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又包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這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客觀要求,必將對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②B1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250,314,208.
③④⑤⑥⑨⑩B1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111,374,374,21,363,363.
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N〕.人民日報,2002-11-08.
⑧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著.鄧小平經濟理論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90.
- 上一篇:鄧小平社會主義人權理論思考
- 下一篇:縣委全會報告講話